沈金鰲

《雜病源流犀燭》~ 卷六 (21)

回本書目錄

卷六 (21)

1. 不寐多寐源流(夢魘)

【不寐原由形症】《靈樞》曰:壯者之氣血盛,其肌肉潤,氣道通,榮衛之行不失其常,故晝不精而夜瞑。老者之氣衰,其肌肉枯,氣道澀,五臟之氣相搏,其榮氣哀少而衛氣內伏,故晝不精而夜不眠。《內經》曰:人有臥而有所不安者,藏有所傷,及精有所倚,人不能知其病,則臥不安。

又曰:肺者藏之蓋也,肺氣盛則肺大,不能偃臥。又曰:胃不和則臥不安,夫不得臥而喘也,是水氣之害也。鄭康成曰:口鼻之呼吸為魂,耳目之聰明為魄,以耳目與口鼻對言,則口鼻為陽,耳目為陰。以耳目口鼻與藏府對言,則耳目口鼻為陽,藏府為陰。故陽氣行陽分二十五度於身體之外,則耳目口鼻皆受陽氣,所以能知覺視聽動作而寤矣。

陽氣行陰分二十五度於藏府之內,則耳目口鼻無陽氣運動,所以不能知覺而寐矣。《回春》曰:傷寒及雜病多睡者,陽虛陰盛也。無睡者,陰虛陽盛也。喜明者屬陽,元氣實也。喜暗者屬陰,元氣虛也。睡向外者屬陽,元氣實也。睡向壁者屬陰,元氣虛也。《綱目》曰:人臥則血歸於肝,今血不靜,臥不歸肝,故驚悸而不得臥也。

多寐,心脾病也。一由心神昏濁,不能自主;一由心火虛衰,不能生土而健運。其原有如此者,試言其症狀:體重或浮而多寐,濕勝也(宜平胃散加防風、白朮)。食方已,即困倦欲臥,脾氣弱,不勝食氣也,俗名飯醉(宜六君子湯加山楂、神麯、麥芽)。四肢怠惰而多寐,氣弱也(宜人參益氣湯)。

長夏懶怠,四肢無力,坐定即寐,肺脾兩經之氣本弱,復為炎暑所逼也(宜清暑益氣湯)。病後多眠,身猶灼熱,餘邪未清,正氣未復也(宜沈氏葳蕤湯)。狐惑症舌白齒晦,面目乍白乍赤乍黑,變異無常,四肢沉重,默默多眠,大病後腸胃空虛,三蟲求食,食人五臟,食其喉則為惑,其聲啞,上唇必有瘡(宜三黃瀉心湯)。食其肛則為狐,其咽乾,下唇必有瘡(宜雄黃銳散)。

此症殺人甚急,當急治也(通用宜黃連犀角湯、治惑桃仁湯)。風溫陽脈浮滑,陰脈濡弱,發熱,咽乾口苦,微惡寒,閉目欲眠,少陰伏邪發出,更感太陽客邪也(宜黃芩湯加桂枝、石膏,甚則葳蕤湯加減)。亦有陰陽俱浮,具如前症,太陽受邪誤發汗也(宜麻黃升麻湯去二麻、薑、桂,取汗即愈)。

熱病得汗後,脈沉細身冷喜臥,脈沉細昏沉不省,陽氣遏也,急與藥令四肢溫暖,不爾,有熟睡死者(宜四逆湯)。傷寒諸般多寐症,各詳本條,茲不贅。惟汗下後酣眠者,為正氣已復,可勿藥也。醫者察其由,治其症,神而明之,其庶幾矣。

【多寐原由形症】《靈樞》曰:足太陽有通項入於腦者,正屬目本,名曰眼系,在項中兩盤間入腦,乃別陰蹺陽蹺,陰陽相交,陽入陰,陰出陽,交於目內眥,陽氣盛則瞋目,陰氣盛則瞑目。又曰:腸胃大則衛氣行,留久皮膚濕,則分肉不解,其行遲。夫衛氣者,晝行於陽,夜行於陰,故陽氣盡則寐,陰氣盡則寤,故腸胃大則衛氣行,留久皮膚濕,分肉不解則行遲。留於陰也久,其氣不精,則目瞑,故多臥矣。

白話文:

不寐(失眠)與多寐(嗜睡)的來龍去脈(包含夢魘)

【失眠的原因與症狀】

《靈樞》說:年輕人氣血旺盛,肌肉潤澤,經絡暢通,營氣與衛氣運行正常,所以白天精神飽滿,夜晚自然入睡。老年人氣血衰退,肌肉乾枯,經絡阻塞,五臟之氣互相搏擊,營氣衰少而衛氣內伏,所以白天精神不濟,夜晚難以入眠。《內經》說:人躺臥時感到不安,是因為臟腑受到損傷,或是精神有所依附,人不知道自己生病,就會睡不安穩。

《內經》又說:肺是覆蓋臟腑的,肺氣旺盛則肺增大,難以平躺。還說:胃氣不和就會睡不安穩,如果不能躺臥而且喘氣,這是水氣為害的緣故。鄭康成說:口鼻的呼吸是魂,耳目的聰明是魄,以耳目和口鼻相對來說,口鼻屬於陽,耳目屬於陰。以耳目口鼻和臟腑相對來說,耳目口鼻屬於陽,臟腑屬於陰。所以陽氣在身體外面的陽分運行二十五度,耳目口鼻都能接收到陽氣,因此能夠有知覺、視覺、聽覺和動作而醒著。

陽氣在臟腑裡面的陰分運行二十五度,耳目口鼻就沒有陽氣的運行,因此不能有知覺而入睡。《回春》說:傷寒和雜病容易嗜睡,是因為陽氣虛弱、陰氣旺盛。沒有睡意,是因為陰氣虛弱、陽氣旺盛。喜歡光亮屬於陽,代表元氣充足。喜歡黑暗屬於陰,代表元氣虛弱。睡覺時面向外屬於陽,代表元氣充足。睡覺時面向牆壁屬於陰,代表元氣虛弱。《綱目》說:人睡覺時血液會歸於肝臟,如果血液不平靜,不能歸於肝臟,就會驚悸而無法入睡。

多睡,屬於心脾方面的疾病。一種是由於心神昏濁,不能自主;一種是由於心火虛弱,不能生養脾土以健運脾胃。以上是多睡的原因,現在來說說多睡的症狀:身體沉重或浮腫且嗜睡,這是濕氣太盛(適合用平胃散加防風、白朮)。剛吃完飯就睏倦想睡,這是脾氣虛弱,無法承受食物之氣,俗稱飯醉(適合用六君子湯加山楂、神麯、麥芽)。四肢無力且嗜睡,這是氣虛(適合用人參益氣湯)。

在長夏季節感到懶惰、四肢無力、坐下來就想睡,這是肺脾兩經的氣本來就虛弱,又被炎熱暑氣侵逼的緣故(適合用清暑益氣湯)。病後嗜睡,身體仍發熱,這是餘邪未清,正氣還沒恢復(適合用沈氏葳蕤湯)。狐惑症會出現舌苔發白、牙齒暗淡、臉色時白時紅時黑,變化無常、四肢沉重、沉默寡言且嗜睡。這是大病後腸胃空虛,體內寄生蟲求食,侵蝕人的五臟。如果侵蝕喉嚨就變成「惑」,聲音沙啞,上嘴唇一定有瘡(適合用三黃瀉心湯)。如果侵蝕肛門就變成「狐」,咽喉乾燥,下嘴唇一定有瘡(適合用雄黃銳散)。

這種病會很快致命,要趕快治療(通用藥方可用黃連犀角湯、治惑桃仁湯)。風溫病會出現陽脈浮滑、陰脈濡弱、發熱、咽喉乾燥、口苦、微微怕冷、閉眼想睡,這是少陰的邪氣發出,又受到太陽客邪侵襲(適合用黃芩湯加桂枝、石膏,嚴重時用葳蕤湯加減)。也有陰陽脈都浮,情況如前述,這是太陽受邪卻誤用發汗療法(適合用麻黃升麻湯去掉二麻、生薑、桂枝,發汗後就會痊癒)。

熱病發汗後,脈象沉細、身體發冷、喜歡躺臥,如果脈象沉細、昏沉不清醒,這是陽氣被遏制,要趕快用藥讓四肢溫暖,否則可能會在睡夢中死亡(適合用四逆湯)。傷寒引起的各種嗜睡症狀,都有詳細的說明,這裡就不再贅述。只有在發汗或攻下之後出現安睡,代表正氣已經恢復,可以不用藥物治療。醫生要仔細觀察病因,治療病症,運用智慧,才能達到治病救人的目的。

【嗜睡的原因與症狀】

《靈樞》說:足太陽經脈有連通後頸進入腦部的分支,正屬於眼睛的根本,稱為「眼系」。它在後頸兩側的肌肉之間進入腦部,然後區分陰蹺脈與陽蹺脈。陰陽相交,陽氣進入陰經,陰氣發出陽經,在眼睛的內眥交會。陽氣旺盛時,眼睛會睜大;陰氣旺盛時,眼睛會閉上。《靈樞》又說:腸胃功能強大,則衛氣運行順暢,如果停留在皮膚時間過久,導致皮膚濕潤,肌肉分佈難以舒展,運行就會遲緩。衛氣白天在陽分運行,晚上在陰分運行,因此當陽氣耗盡就會入睡,陰氣耗盡就會醒來。如果腸胃功能強大,衛氣運行順暢,但停留在皮膚時間過久,導致皮膚濕潤,肌肉分佈難以舒展,運行就會遲緩,在陰分停留時間過久,其氣不精,就會眼皮沉重,因此容易嗜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