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病源流犀燭》~ 卷十五 (2)
卷十五 (2)
1. 治暑病方四十
白虎湯,〔總治〕石膏(煨),知母,甘草,粳米
桂苓甘露飲,〔又〕茯苓,豬苓,白朮,滑石(各二兩),寒水石,炙甘草,澤瀉(各一兩),肉桂(三錢),共為末,水下。一方有人參、香茹。
白話文:
白虎湯主要成分是石膏(煨)、知母、甘草和粳米。桂苓甘露飲則由茯苓、豬苓、白朮、滑石(各二兩)、寒水石、炙甘草、澤瀉(各一兩)、肉桂(三錢)組成,研磨成粉末後用水服用。有些方劑還會加入人參和香茹。
此方兼治伏暑,煩渴引飲。
天水散,〔又〕滑石(六兩),甘草(一兩),此即六一散之別名也。
瓜蒂湯,〔中暍〕瓜蒂十四個,水一升,煮五合,頓服。
解暑三白湯,〔冒暑〕茯苓,澤瀉,白朮(各二錢),姜(三片),燈草(二十莖)
消暑十全飲,〔寒襲〕香茹(一錢半),扁豆,厚朴,蘇葉,白朮,赤苓,藿香,木瓜,白檀香(各一錢),甘草(五分)
白話文:
此方可以同時治療伏暑和口渴想喝水的症狀。
天水散,又稱滑石(六兩)和甘草(一兩),這是六一散的另一個名字。
瓜蒂湯,用於中暑,取瓜蒂十四個,加水一升煮至五合,一次服用。
解暑三白湯,用於冒暑,茯苓、澤瀉、白朮(各二錢),加薑(三片)、燈草(二十莖)。
消暑十全飲,用於寒襲,香茹(一錢半)、扁豆、厚朴、蘇葉、白朮、赤苓、藿香、木瓜、白檀香(各一錢),甘草(五分)。
此方兼治傷暑吐瀉。
十味香茹飲,〔脾虛〕香茹(錢半),厚朴,扁豆,人參,白朮,茯苓,黃耆,木瓜,甘草(各七分)
六和湯,〔食傷〕香茹,厚朴(各錢半),赤苓,藿香,扁豆,木瓜(各一錢),砂仁,半夏,人參,杏仁,甘草(各五分),姜(三),棗(二),一方加麩炒黃連一錢,名清暑六和湯。
藿香正氣散,〔生冷〕白朮,白芷,茯苓,厚朴,桔梗,紫蘇,藿香,炙草,陳皮,半夏,大腹皮,姜,棗
白話文:
這個方子可以治療中暑引起的嘔吐腹瀉。
十味香茹飲,適合脾虛者,用香菇(半錢)、厚朴、扁豆、人參、白朮、茯苓、黃耆、木瓜、甘草(各七分)組成。
六和湯,適合食傷者,用香菇、厚朴(各半錢)、赤苓、藿香、扁豆、木瓜(各一錢)、砂仁、半夏、人參、杏仁、甘草(各五分)、生薑(三片)、大棗(二枚)組成,還可以用麩炒黃連(一錢)代替甘草,稱為清暑六和湯。
藿香正氣散,適合生冷引起的不適,用白朮、白芷、茯苓、厚朴、桔梗、紫蘇、藿香、炙甘草、陳皮、半夏、大腹皮、生薑、大棗組成。
香茹飲,〔傷暑〕香茹,扁豆,厚朴,甘草
益元散,〔小便少〕滑石,甘草
麥冬湯,〔燥渴〕石膏,知母,白芍,茯苓,山梔,竹茹,麥冬,白朮,扁豆,人參,陳皮,烏梅,蓮肉,甘草
生津丸,〔發渴〕白糖,烏梅,薄荷,柿霜,硼砂,蜜丸,噙化。
白話文:
香茹飲,針對「傷暑」的情況,配方包含香茹、扁豆、厚朴和甘草。
益元散,適合「小便量少」的症狀,其成分有滑石和甘草。
麥冬湯,針對「乾燥口渴」的問題,使用了石膏、知母、白芍、茯苓、山梔、竹茹、麥冬、白朮、扁豆、人參、陳皮和烏梅、蓮肉以及甘草作為成分。
生津丸,對於「口渴」的情況,配方包括白糖、烏梅、薄荷、柿霜、硼砂,做成蜜丸,適合含服。
補中益氣湯,〔脾胃〕人參,竹葉,麥冬,石膏,半夏,甘草,粳米,薑汁
蒼朮白虎湯,〔役勞〕石膏,蒼朮,知母,甘草,粳米
竹葉石膏湯,〔虛汗〕人參,竹葉,麥冬,石膏,半夏,甘草,粳米,薑汁
白虎加人參竹葉湯,〔虛火〕石膏,知母,粳米,甘草,人參,竹葉
人參白虎湯,〔昏暈〕人參,石膏,粳米,甘草,知母
白話文:
補中益氣湯適合脾胃虛弱者,藥材包括人參、竹葉、麥冬、石膏、半夏、甘草、粳米和薑汁。蒼朮白虎湯適用於勞累過度者,藥材有石膏、蒼朮、知母、甘草和粳米。竹葉石膏湯針對虛汗症,藥材為人參、竹葉、麥冬、石膏、半夏、甘草、粳米和薑汁。白虎加人參竹葉湯用於虛火,藥材包括石膏、知母、粳米、甘草、人參和竹葉。人參白虎湯適合昏暈患者,藥材為人參、石膏、粳米、甘草和知母。
選奇湯,〔被風〕羌活(錢半),防風,黃芩(各一錢),甘草(八分),食後,稍熱服。
冷香飲子,〔內傷〕生附子,草果,橘紅,甘草(各一錢),姜(五片),冷服。
漿水散,〔又〕附子,肉桂,乾薑,甘草(各五錢),良薑,半夏(各二錢半),漿水即淡醋,每八分,多至一錢調下。如虛熱喘乏加人參。汗多加黃耆、五味子。
白話文:
選奇湯用羌活半錢、防風、黃芩各一錢、甘草八分,飯後溫服。冷香飲子用生附子、草果、橘紅、甘草各一錢,薑五片,冷服。漿水散用附子、肉桂、乾薑、甘草各五錢,良薑、半夏各二錢半,漿水(即淡醋)每八分至一錢調服。若虛熱喘乏,加人參。汗多加黃耆、五味子。
桂苓甘露飲,〔霍亂〕滑石(二兩),茯苓,澤瀉,寒水石,石膏,甘草(各一兩),白朮,豬苓,肉桂(各五錢),每末一錢,薑湯或開水下。一方加人參、香茹。
大順散,〔夾暑〕甘草,乾薑,杏仁,官桂,等分,先將甘草用白砂炒,次入姜,再次入杏仁炒,然後篩去砂,入桂,共為末,每三錢開水下。
五苓散,〔身熱〕白朮,肉桂,澤瀉,茯苓,豬苓
來復丹,〔又〕倭硫黃,元精石,硝石,青皮,陳橘皮,五靈脂,醋糊丸,綠豆大,每三十丸,空心,米湯下。
白話文:
「桂苓甘露飲」用於治療霍亂,由滑石、茯苓、澤瀉、寒水石、石膏、甘草、白朮、豬苓、肉桂等藥材組成,每服一錢,用薑湯或開水送服。也有一種方子會加入人參和香茹。
「大順散」用於治療夾暑,由甘草、乾薑、杏仁、官桂等藥材等量組成,先將甘草用白砂炒,再加入薑、杏仁炒,篩去砂後加入桂,研磨成粉,每服三錢,用開水送服。
「五苓散」用於治療身熱,由白朮、肉桂、澤瀉、茯苓、豬苓等藥材組成。
「來復丹」用於治療其他疾病,由倭硫黃、元精石、硝石、青皮、陳橘皮、五靈脂等藥材組成,用醋糊做成丸劑,每服三十丸,空腹用米湯送服,並用綠豆大。
黃連香茹散,〔暑風〕香茹(二錢),厚朴(錢半),黃連(七分半),水煎,入酒少許,冷服。
四君子湯,〔壯元〕人參,茯苓,白朮,甘草
生脈散,〔又〕人參,麥冬,五味子
黃連解毒湯,〔暑痿〕黃連,黃柏,黃芩,山梔
二陳湯,〔絞腸瘀〕茯苓,半夏,陳皮,甘草
胃苓湯,〔霍亂〕蒼朮,厚朴,陳皮,甘草,白朮,茯苓,豬苓,澤瀉,肉桂
白話文:
黃連香茹散用香菇、厚朴、黃連水煎,加少許酒,冷服;四君子湯用人參、茯苓、白朮、甘草;生脈散用人參、麥冬、五味子;黃連解毒湯用黃連、黃柏、黃芩、山梔;二陳湯用茯苓、半夏、陳皮、甘草;胃苓湯用蒼朮、厚朴、陳皮、甘草、白朮、茯苓、豬苓、澤瀉、肉桂。
敗毒散,〔暑瘍〕茯苓,甘草,枳殼,桔梗,柴胡,前胡,薄荷,羌活,獨活,川芎,連翹,防風,荊芥,金銀花,姜(三片),一名連翹敗毒散。
此方兼治一切痛疽初發,憎寒壯熱,甚者頭痛拘急,狀似傷寒。
涼膈散,〔暑瘡〕大黃,芒硝,山梔,連翹,黃芩,甘草,薄荷,為末,竹葉、生蜜湯下。
白話文:
敗毒散,一種治療各種初期發炎腫瘤的藥方。有畏寒高燒的症狀,嚴重時會頭痛緊繃,類似感冒的症狀。
涼膈散,一種治療夏季皮膚病的藥方。主要成分包括大黃、芒硝、山梔子、連翹、黃芩、甘草、薄荷。需研磨成粉末,用竹葉和生蜂蜜水送服。
承氣湯,〔又〕大黃,芒硝,厚朴,枳實
消暑丸,〔陽明〕半夏(一斤醋煮),茯苓,甘草(各半斤),薑汁糊丸,每二錢,水下。
清燥湯,〔氣血虛〕黃耆,黃連,神麯,五味子,柴胡,豬苓,甘草,白朮,蒼朮,麥冬,生地,陳皮,茯苓,澤瀉,人參,當歸,升麻,黃柏
溫辛散,〔保養〕木香,陳皮,羌活,蒼朮,紫蘇,厚朴,姜,蔥
白話文:
承氣湯
- 成分:大黃、芒硝、厚朴、枳實。
消暑丸
- 成分:半夏(用一斤醋煮)、茯苓、甘草(各半斤)。
- 製法:用薑汁糊製成丸子,每服二錢,用水送服。
清燥湯
- 成分:黃耆、黃連、神麴、五味子、柴胡、豬苓、甘草、白朮、蒼朮、麥冬、生地、陳皮、茯苓、澤瀉、人參、當歸、升麻、黃柏。
- 適用於氣血虛弱者。
溫辛散
- 成分:木香、陳皮、羌活、蒼朮、紫蘇、厚朴、薑、蔥。
- 適用於保養身體。
硃砂安神丸,〔又〕黃連(六錢),甘草,生地(各三錢半),當歸(錢半),硃砂(五分),蜜丸,黍米大,津下三十丸。
清肺生脈飲,〔暑傷肺〕黃芩(二錢),人參,麥冬,當歸,生地(各一錢),五味子(十粒)
清暑益氣湯,〔總治〕蒼朮(一錢半),黃耆,升麻(各一錢),人參,陳皮,神麯,澤瀉(各五分),酒黃柏,當歸,青皮,麥冬,葛根,甘草(各三分),五味子(九粒),此方以蒼、曲、青、陳、澤瀉五種理脾,餘十味清暑補氣。
白話文:
硃砂安神丸,又用黃連六錢、甘草、生地各三錢半、當歸一錢半、硃砂五分,蜜丸製成,黍米大小,每次服三十丸。
清肺生脈飲,用於暑傷肺,黃芩二錢、人參、麥冬、當歸、生地各一錢、五味子十粒。
清暑益氣湯,主治暑熱,用蒼朮一錢半、黃耆、升麻各一錢、人參、陳皮、神麯、澤瀉各五分、酒黃柏、當歸、青皮、麥冬、葛根、甘草各三分、五味子九粒,其中蒼朮、神麯、青皮、陳皮、澤瀉五味理脾,其餘十味清暑補氣。
李東垣清暑益氣湯變症加減法附後:
其法曰:如心火乘脾,乃血受火邪而不升發,陽氣伏於地中,地者,脾也,必用當歸和血,少用黃柏以益真陰,如脾胃不足之症,須少用升麻,乃足陽明太陰引經藥也,使行陽道,自脾胃左達少陽行春令,生物之根也,更少加柴胡,使諸經右遷生髮陰陽之氣,以滋春之和氣也。如脾虛,緣心火亢盈,而乘其土也。
其次肺氣受邪,為熱所傷,必多用黃耆,甘草次之,人參又次之,三者皆甘溫陽藥也。脾始虛,肺氣先絕,故用黃耆以益皮毛之氣,而填腠理,不令自汗而損元氣也。上喘氣短懶言,必用人參以輔之。心火乘脾,必用炙草以瀉火熱,而補脾胃中元氣,甘草最少,恐濕滿也。若脾胃之急痛,並脾胃太虛,腹中急縮,腹皮急縮者,卻宜多用。
白話文:
李東垣清暑益氣湯變症加減法附後:
其法曰:
如果心火過盛侵犯脾胃,就會導致血液受到火邪影響而無法正常上升,陽氣則鬱結於脾胃之中。脾胃為土,所以要用當歸滋養血液,少用黃柏來滋補真陰。如果脾胃虛弱,則要少用升麻,因為它是足陽明、太陰經的引經藥,可以疏通陽氣,從脾胃左側到達少陽經,促進生長發育,如同春令一樣。再少加一些柴胡,使各經脈向右移動,生髮陰陽之氣,以滋養春天的和煦之氣。這就像脾虛是因心火過盛而侵犯脾胃的土性。
其次, 如果肺氣受到外邪侵犯,出現熱邪傷害,就要多用黃耆,甘草次之,人參再其次。這三味藥都具有甘溫補陽的功效。脾胃先虛弱,肺氣就會先衰敗,所以用黃耆來補益皮毛之氣,填補腠理,防止汗出過多而損耗元氣。如果出現上氣喘短,懶於說話,就要用人參來輔助。心火侵犯脾胃,就要用炙甘草來瀉火熱,補益脾胃的中元氣。甘草用量要最少,以免造成濕氣過盛。但如果出現脾胃急痛,或者脾胃太虛,腹部急縮,腹皮緊繃,則要多用甘草。
經曰:急者緩之,若從權,必用升麻以引之,恐左遷之堅邪盛,卒不肯退,反致項上及臀尻肉添而反行陰道,故引以行陽道,使清氣他出右遷而上行,以前胡之氣也。若中滿,去甘草,咳甚去人參,口乾嗌乾加乾葛。
如脾胃既虛,不能升浮,為陰火傷其生髮之氣,榮血大虧,榮氣伏於地中,陰火煎熬,血氣虧少,且心包與心主血之血減則心無所養,致心亂而煩,病名曰悗,悗者,心惑而煩悶不安也,是由清不升,濁不降,清濁亂於胸中,周身血氣逆行而亂。經曰:從下上者,引而去之,故當加辛溫甘劑以生陽,陽生而陰長。
白話文:
書中說,急症要用緩和的方法處理。如果要採取權宜之計,必須用升麻引導病情,因為擔心邪氣固守在左邊,不肯退去,反而會蔓延到頸部和臀部,甚至逆行進入陰道。所以要用升麻引導它走陽道,讓清氣從別的路徑排出,向右上方移動,這是因為升麻具有向上引導的作用。如果患者腹脹,就應該去掉甘草;如果咳嗽嚴重,就應該去掉人參;如果口乾舌燥,就應該加入乾葛。
如果脾胃虛弱,無法上升,是因為陰火損傷了生髮之氣,導致血液不足,精氣停留在下焦,陰火灼燒,血氣虧損。而且心包和心臟主血,血氣減少,心臟就無以為養,導致心神不寧,煩躁不安。這種病叫做悗,悗就是心神迷惑,煩躁不安。這是因為清氣不升,濁氣不降,清濁混雜於胸中,周身血氣逆行而亂。書中說,從下向上走的,就要引導它出去,所以應該加入辛溫甘的藥物來生發陽氣,陽氣生了,陰氣就會滋長。
或曰:甘溫何能生血,又非血藥也?曰:仲景之法,血虛以人參補之,陽旺則能生陰血也,更加當歸和血,又宜稍加黃柏以救腎水。蓋甘寒瀉實火,火減則心氣得平而安也。如煩亂猶不能止,少加黃連以去之。蓋將補腎水,使腎水旺而心火降,抉持地中陽氣也。如氣浮心亂,則以硃砂安神丸鎮之,得煩減,勿再服,以防瀉陽氣之反陷也。
如心中痞,亦少加黃連。氣亂於胸,為清濁相干,故以陳皮理之,能助陽氣之升,而散滯氣,又助諸甘辛為用,故長夏濕土客邪火旺,可從權加二朮、澤瀉,上下分瀉其濕熱之氣。濕熱太盛,主食不消化,故食減,不知殼味,加炒曲以消之,更加人參、麥冬、五味瀉火,益肺氣,助秋損也,此乃伏中長夏正旺之時藥也。
白話文:
有人問,甘溫如何能生血?它又不是補血藥。回答說:仲景的醫術,血虛就用人參補,陽氣旺盛就能生陰血。再加入當歸和血,也要稍微加點黃柏救腎水。因為甘寒能瀉去實火,火氣減弱,心氣就能平穩安寧。如果還是煩亂不止,就少加點黃連去除。這樣做是為了補腎水,讓腎水旺盛,心火下降,才能掌握地中陽氣。如果氣浮心亂,就用硃砂安神丸鎮住它,煩躁減輕後就不要再服用了,防止瀉掉陽氣反而陷入虛弱。
如果心中有痞塊,也要少加點黃連。氣亂於胸,是因為清濁相干,所以用陳皮調理,能幫助陽氣上升,散去滯氣,也能助其他甘辛藥發揮作用。因此,長夏濕土容易受邪火侵襲,可以適當加入二朮、澤瀉,上下分瀉濕熱之氣。濕熱過盛,主食難以消化,所以食量減少,不知殼味,就加入炒曲消食,再加人參、麥冬、五味瀉火,益肺氣,助秋損。這是在伏暑長夏正旺之時應用的藥方。
鰲按:東垣加減法,極精當,極周密,良為本方變化之妙。但血氣虛弱者,固用無不效。若壯盛人,不但無功,恐反助濕火,則又不可不斟酌也。
白話文:
這段古文中「東垣」是指李杲(音同「果」),他是元代的一位著名中醫師。「加減法」指的是在原有藥方基礎上增加或減少某些草藥的做法。
整句的意思是: "根據我的看法,李杲對原方進行增刪的方法非常精確且周到,確實能很好地改變原本的配方。但是對於血液和氣力都較弱的人來說,使用這個方法通常都能取得良好的效果。然而如果是一些身體強健的人,不僅可能沒有什麼好處,還可能會加重他們身上的溼熱症狀,因此必須要仔細考慮是否適合使用這種方法。"
希望以上回答能夠幫助您!如果您有其他問題或者想要瞭解更多關於中醫的信息,請隨時向我提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