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金鰲
《雜病源流犀燭》~ 卷六 (15)
卷六 (15)
1. 驚悸悲恐喜怒憂思源流
有思慮太甚,心血耗散,竟至怔忡恍惚者(宜益榮湯)。有因思勞傷心脾,致健忘失事,言語顛倒如癡者(宜歸脾湯)。有思力太猛,心神失守,致痰涎聚於心包,漸成癡癲者(宜加味茯苓湯)。凡此皆思之病也,皆過用其思之病也。乃若過用其悲憂恐懼,亦有類於此者,治法大約可以相參。
【脈法】《得效》曰:思則脈沉,一云結。《入門》曰:思傷脾,則脈必結。又曰:凡七情之脈,惟氣口緊盛而已,細分之,乃有如此等項之不同也。
【思病原由】《內經》曰:脾在志為思。又曰:思則氣結。注云:聚心不散,故氣亦停留而結也。《靈樞》曰:因志而存變謂之思,因思而遠慕謂之慮。又曰:怵惕思慮則傷神,神傷則恐懼流淫而不止也。
白話文:
過度思慮會導致心血耗損,進而出現心悸、精神恍惚的狀況(適合用益榮湯治療)。有些人因為思慮過度而傷害心脾,導致健忘、經常忘事,甚至說話顛三倒四,像個癡呆的人(適合用歸脾湯治療)。還有一些人,因為思慮過於強烈,導致心神失守,痰液積聚在心包,慢慢變成痴呆或癲狂(適合用加味茯苓湯治療)。這些都是因為思慮過度所造成的疾病。過度悲傷、憂愁、恐懼也可能導致類似的狀況,治療方法可以互相參考。
【脈象】《得效》這本書說,思慮過多會導致脈象沉細,有的人說是脈象結代。《醫學入門》說,思慮過度會傷害脾臟,脈象必定結代。又說,各種情緒造成的脈象,主要都表現在氣口脈緊盛,仔細區分,還是有些細微的差異。
【思慮致病的原因】《黃帝內經》說,脾臟在情志方面對應的是思慮。又說,思慮過度會導致氣機鬱結。書中註解說,因為思緒凝聚在心中無法散開,所以氣機也會停留而鬱結。《靈樞》說,因為意志而產生變化叫做思,因為思慮而產生遠大的期望叫做慮。又說,因為害怕、擔憂、思慮過度就會損傷精神,精神受損就會導致恐懼蔓延不止。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