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病源流犀燭》~ 卷六 (14)
卷六 (14)
1. 驚悸悲恐喜怒憂思源流
【脈法】《得效》曰:喜則脈散。《入門》曰:喜傷心,則脈虛。
【喜病原由】《內經》曰:心在志為喜。又曰:心實則笑,笑則喜。(鰲按,心實者,邪氣實於心也,邪氣,或痰或火是也)。又曰:暴喜傷陽。又曰:喜怒傷氣。又曰:喜怒不節,寒暑過度,生乃不固。又曰:喜則氣緩,蓋喜則氣和志達,榮衛通利,故氣緩矣。《靈樞》曰:喜樂者,神蕩散而不藏。又曰:喜樂無極則傷魄,魄為肺神也。
怒者,肝膽病也。怒本情之正,惟發不中節,則肝膽之氣橫逆,而二經遂傷,且木盛剋土,久必傷脾,怒所以為病也。程子云:因是人有可怒之事而怒之,聖人之心本無怒,如此用怒,便是情之正,便是發而中節之和,豈至成病。今所謂怒者,以肝膽屬木,木性本直,木勢必伸,稍有所郁,不能遂其直達之性,不能順其上伸之勢。因激而成怒,則此怒已非情之正,已非中節之和,即其怒已是病。
況木鬱則激,激則橫,橫則變生諸症,有不可意計測者矣。程子又云:治怒為難,惟克己可以治怒,此聖賢治怒之法也。余亦云:治怒為難,惟平肝可以治怒,此醫家治怒之法也,言肝而膽在其中(宜香甘散)。
【脈法】《得效》曰:怒則脈激。《入門》曰:怒傷肝,則脈必濡。
【怒病原由】《內經》曰:肝在志為怒。又曰:暴怒傷陰。又曰:大怒則氣絕而血菀於上(菀、郁也),使人薄厥。又曰:血並於上,氣並於下,心煩惋善怒。又曰:怒則氣逆,甚則嘔血及飧泄矣。又曰:膽為怒。《綱目》曰:怒在陰陽,為陰閉遏而不得伸也。
憂者,肺與脾病也。肺居華蓋之頂,下通心肝之氣,心有所愁苦而不樂,則上搏乎肺而成憂,故憂為肺病。肺與脾同稱太陰,同行氣以給眾臟,肺既成憂病,則閉結不解,氣固於內而氣不通,氣不通,則大小便閉而傷脾,故憂又為脾病(宜靜神丹、歸脾湯)。
【脈法】《得效》曰:憂則脈澀。《入門》曰:憂傷肺則脈必澀。
【憂病原由】《內經》曰:肺在志為憂,憂則氣沉。《靈樞》曰:愁憂不解則傷意,意為脾神也。又曰:憂則隔塞否閉,氣脈斷絕,而上下不通也。
思者,脾與心病也。脾之神為意。意者,心之所發也。由發而漸引焉曰思,則當其發屬在脾,及其思屬在心。故玄晏先生曰:思發於脾而成於心也。《中庸》曰: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論語》曰:君子有九思。孟子曰:心之官則思。是思固不可不用者,然思之太過,則流蕩失節,必至傷神,神傷,百病蜂集矣,其何以堪。
故或有勞心思慮,損傷精神,致頭眩目昏,心虛氣短,驚悸煩熱者(宜清心補血湯)。有思慮傷心,致心神不足,而不能寐者(宜養心湯)。有憂思過度,令人惕然心跳動而不自安者(宜靜神丹)。有思慮太甚,致心氣不足,忽忽善忘,恐怯不安,夢寐不祥者(宜定志丸)。
白話文:
驚悸悲恐喜怒憂思的源流
【脈象】 《得效》說:喜悅時脈象會變得散亂。《入門》說:喜悅過度會傷害心臟,導致脈象虛弱。
【喜病的原因】 《內經》說:心在情志上的表現是喜悅。又說:心氣實就會笑,笑就是喜悅。(註解說,心氣實指的是邪氣侵入心臟,邪氣可能是痰或火)。又說:突然的喜悅會損傷陽氣。又說:喜悅和憤怒都會損傷氣。又說:喜悅和憤怒沒有節制,寒冷或暑熱過度,生命就會不穩固。又說:喜悅時氣會變得緩慢,這是因為喜悅時氣機調和,心意暢達,營衛之氣運行順暢,所以氣會緩慢。《靈樞》說:喜悅的人,精神會散漫而不收藏。又說:喜悅沒有節制就會傷害魄,魄是肺的神氣。
憤怒屬於肝膽的疾病。憤怒本是正常的情緒,但如果發作沒有節制,就會導致肝膽之氣逆亂,進而損傷這兩條經脈。而且木氣過盛會剋制脾土,久了必定會損傷脾臟,這就是憤怒導致疾病的原因。程子說:因為人有值得憤怒的事情而生氣,聖人的心本來沒有憤怒,這樣運用憤怒,才是情之正,是發而中節的和諧,怎麼會導致生病呢?現在所說的憤怒,是因為肝膽屬木,木的特性是直,木勢必然伸展,稍微受到壓抑,就不能順遂它直達的本性,不能順應它向上伸展的趨勢。因為激動而產生憤怒,那麼這種憤怒已經不是情之正,已經不是中節的和諧,這樣的憤怒已經是一種病態。
何況木氣鬱結會導致激動,激動就會橫逆,橫逆就會產生各種病症,難以預料。程子又說:治理憤怒很難,只有克制自己才能治理憤怒,這是聖賢治理憤怒的方法。我也說:治理憤怒很難,只有平肝才能治理憤怒,這是醫家治理憤怒的方法,說肝也包含了膽在其中(應該使用辛香甘味的藥物來疏散)。
【脈象】 《得效》說:憤怒時脈象會變得急促。《入門》說:憤怒會傷害肝臟,導致脈象濡弱。
【怒病的原因】 《內經》說:肝在情志上的表現是憤怒。又說:突然的憤怒會損傷陰氣。又說:大怒會導致氣機阻絕,血液淤積在上方(淤積就是鬱結),使人昏厥。又說:血液集中在上方,氣集中在下方,會導致心煩意亂、容易發怒。又說:憤怒時氣機逆亂,嚴重時會嘔血或腹瀉。又說:膽與憤怒有關。《綱目》說:憤怒在陰陽方面來說,是陰氣被閉塞而無法伸展。
憂愁屬於肺和脾的疾病。肺居於身體上部,下通心肝之氣,心有所愁苦而不快樂,就會向上侵襲肺臟而形成憂愁,所以說憂愁是肺的疾病。肺和脾同屬太陰,共同運行氣以供應各臟腑,肺既然產生憂愁的疾病,就會閉塞不通,氣積在體內而不能通暢,氣不通暢,就會導致大小便不通而損傷脾臟,所以憂愁又是脾的疾病(應該使用靜神丹、歸脾湯)。
【脈象】 《得效》說:憂愁時脈象會變得澀滯。《入門》說:憂愁會傷害肺臟,導致脈象澀滯。
【憂病的原因】 《內經》說:肺在情志上的表現是憂愁,憂愁時氣會下沉。《靈樞》說:愁憂不能解除就會損傷意,意是脾的神氣。又說:憂愁會導致隔塞不通,氣脈斷絕,上下不通。
思慮屬於脾和心的疾病。脾的神氣是意。意是心所發出的。由發而逐漸引申出來就叫做思,那麼當它發生的時候屬於脾,當它產生思慮的時候屬於心。所以玄晏先生說:思慮發於脾而成於心。《中庸》說:有不思慮的時候,如果思慮而不能得到答案就不要停止。《論語》說:君子有九思。孟子說:心主導思慮。可見思慮本來是不可不用的,但如果思慮過度,就會流蕩失節,必定會損傷精神,精神損傷,各種疾病就會蜂擁而至,那該怎麼辦呢。
所以,有因為勞心費力,損傷精神,導致頭暈眼花,心虛氣短,驚悸煩躁發熱的(應該使用清心補血湯)。有因為思慮傷心,導致心神不足,而不能入睡的(應該使用養心湯)。有因為憂思過度,令人驚恐心跳而不自安的(應該使用靜神丹)。有因為思慮太過,導致心氣不足,恍惚健忘,恐懼不安,做惡夢的(應該使用定志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