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病源流犀燭》~ 卷六 (12)
卷六 (12)
1. 治卑惵方三
人參養榮湯,〔統治〕白芍(錢半),人參,黃耆,陳皮,肉桂,當歸,白朮,炙甘草(各一錢),熟地,五味子,茯苓(各八分),遠志(五分),姜(三),棗(二)
天王補心丹,〔又〕見上。
古庵心腎丸,〔又〕熟地,生地,山藥,茯神(各三兩),當歸,澤瀉,鹽酒炒黃柏(各一兩半),山萸,杞子,酥炙龜板,牛膝,黃連,丹皮,酥炙鹿茸(各一兩),生甘草(五錢),蜜丸,硃砂一兩為衣,空心鹽湯或溫酒下。此治勞損心腎虛,而乍熱、驚悸、怔忡、遺精、盜汗、目暗、耳鳴、腰痛、腳痿之疾。久服烏須黑髮,令人有子。
白話文:
【治療精神衰弱的三個方法】
-
『人參養榮湯』:主要成分包含白芍(1.5錢)、人參、黃耆、陳皮、肉桂、當歸、白朮、炙甘草(各1錢)、熟地、五味子、茯苓(各8分)、遠志(5分)以及薑(3片)和棗(2枚)。
-
『天王補心丹』:詳情請參考先前的介紹。
-
『古庵心腎丸』:主要成分包括熟地、生地、山藥、茯神(各3兩)、當歸、澤瀉、鹽酒炒黃柏(各1.5兩)、山萸、杞子、酥炙龜板、牛膝、黃連、丹皮、酥炙鹿茸(各1兩)、生甘草(5錢)。將以上材料製成蜜丸,並用硃砂一兩做為外層。服用方式為空腹時用鹽湯或溫酒送服。這款藥丸主要治療因過度勞累導致的心腎虛弱,症狀可能包含突然發熱、驚悸、心悸、遺精、盜汗、視力模糊、耳鳴、腰痛、腳部無力等。長期服用可以讓鬚髮轉黑,甚至有提高生育能力的效果。
2. 驚悸悲恐喜怒憂思源流
驚者,心與肝胃病也。《內經》言:驚屬之肝胃,但心氣強者,雖有危險,觸之亦不為動,惟心氣先虛,故觸而易驚也。然則因所觸而發為驚者,雖屬肝胃,受其驚而輒動者,心也,故驚之為病,仍不離乎心。其由乎肝者,何也?肝屬木、屬風,風木多震動,故病驚駭也。其由乎胃者,何也?胃多氣、多血,血氣壅則易熱,熱故惡火而易驚。
且胃氣厥,則為憂懼,故惡人之煩擾而驚。陽明屬土,土畏木,故聞木聲而驚也。大抵驚之因,多由於外,或耳聞大聲,或目見異物,遇險臨危,當其外有所觸,心忽一虛,神氣失守,神去則舍空,舍空則液與痰涎著於包絡之間(宜控涎丹加硃砂、遠志),多致目睛不轉,不能言,短氣,自汗體倦,坐臥不安,多異夢,忽驚覺多魘(宜溫膽湯、獨活湯、琥珀養心丹)。
與悸恐不同,若因大驚而病者,脈必動如豆粒(寸脈止而復來曰動脈),而無頭尾,急當鎮定之(宜黃連安神丸)。有由腎虛而驚者(宜人參、黃耆、當歸、白朮、元參、陳皮、黃柏)。有由膽虛而驚者(宜人參、枳殼、肉桂、五味子、棗仁、熟地、杞子、柏子仁)。有由肝膽俱虛,百藥不效者,須補腎(宜酒化鹿角膠,空腹廿五錢,極效)。
古人謂肝無虛,不可補,補腎正補肝也。有被物驚,心跳不寧者(宜秘方)。有心氣不足,神不定而驚者(宜妙香散)。有肝虛受風,臥若驚狀者(宜珍珠母丸)。有血虛而驚者(宜硃砂安神丸)。有由痰盛而驚者(宜加味定志丸),有思慮過度者(宜清心補血湯)。有氣血俱虛者(宜養心湯)。
皆當求其端而治之,而驚始可安矣。
【脈法】《脈訣》曰:心中驚悸,脈必結代。《正傳》曰:寸口脈動而弱,動為驚,弱為悸。又曰:肝脈動暴,有所驚駭。《得效》曰:驚則脈顫,顫者動也。《入門》曰:驚傷膽,則脈動。
【驚病形症】《內經》曰:血並於陰,氣並於陽,故為驚狂。《綱目》曰:驚者,心卒動而不寧也。《三因》曰:因事有所大驚而成者,名曰心驚膽攝,病在心膽經,其脈必大動,丹溪曰:驚悸者,有時而作,大概屬血虛與痰,瘦人多是血虛,肥人多是痰飲,時覺心跳者亦是血虛。
《入門》曰:驚悸因思虛過度及大驚恐而作,甚則心跳欲厥。又曰:驚悸當補血安神,宜靜神丹、寧志元;若氣鬱驚悸,宜交感丹、加味四七湯。《正傳》曰:心虛而痰鬱,遇險臨危,觸事喪志,使人有惕惕之狀,是為驚悸。
悸者,心痹病也。非緣外有所觸,自然跳動不寧,其原由水衰火旺,故心胸躁動(宜天王補心丹)。或水停心下,心為火而惡水,故築築跳動不自安(宜茯苓飲子、半夏麻黃湯)。或汗吐下後,正氣虛而悸不得臥(宜溫膽湯)。此皆病之由也。總而論之,要不外乎心傷火動、火鬱痰生二語,其為症狀,舌強,恍惚,善悲。
白話文:
驚悸悲恐喜怒憂思的病因探究
驚嚇,是心、肝、胃疾病的表現。《內經》認為驚嚇屬肝胃,但心氣強盛的人,即使遇到危險,也不會被嚇到,只有心氣先虛弱的人,才會容易受驚。所以,雖然驚嚇的病因牽涉到肝胃,但真正受驚嚇而產生反應的器官,還是心臟,因此驚嚇的疾病,始終脫離不了心的問題。
那麼,為什麼肝臟會導致驚嚇呢?因為肝屬木、屬風,風木易於震動,所以會導致驚嚇。為什麼胃會導致驚嚇呢?因為胃氣充足、血液充盈,血氣鬱結就會容易發熱,而熱則容易導致驚嚇。此外,胃氣虛弱,則會產生憂慮和恐懼,所以會因他人的煩擾而驚嚇。陽明屬土,土畏木,所以聽到木頭的聲音也會驚嚇。總而言之,驚嚇的病因大多來自外部,例如聽到巨大的聲音、看到異物、遇到危險等。當外在刺激來臨時,心氣突然虛弱,神氣失守,神氣散失,就會留下空虛,空虛的地方就會讓體液和痰涎停留在包絡之間(此時宜服用控涎丹加硃砂、遠志),多會導致眼睛不能轉動、不能說話、呼吸短促、自汗倦怠、坐臥不安、多做怪夢、經常驚醒或噩夢纏身(此時宜服用溫膽湯、獨活湯、琥珀養心丹)。
驚嚇和悸恐不同,若是因為極度驚嚇而生病,脈象必定跳動得像豆粒一樣(寸脈停止後又重新跳動稱為動脈),而且沒有規律,必須立即鎮定(此時宜服用黃連安神丸)。有些驚嚇是因為腎虛導致(此時宜服用人參、黃耆、當歸、白朮、元參、陳皮、黃柏);有些是因為膽虛導致(此時宜服用人參、枳殼、肉桂、五味子、棗仁、熟地、杞子、柏子仁);有些則是肝膽俱虛,百藥無效,就必須補腎(此時宜服用酒化鹿角膠,空腹服用25錢,效果極佳)。
古人說肝臟沒有虛弱到需要補的程度,但補腎其實也是在補肝。有些人是被東西嚇到,心跳不安(此時宜服用秘方);有些人是心氣不足,精神不寧而受驚嚇(此時宜服用妙香散);有些人是肝虛受風,睡覺時像受驚嚇一樣(此時宜服用珍珠母丸);有些人是血虛而受驚嚇(此時宜服用硃砂安神丸);有些人是痰多而受驚嚇(此時宜服用加味定志丸);有些人是思慮過度(此時宜服用清心補血湯);有些人是氣血俱虛(此時宜服用養心湯)。
總之,要找出病因才能治療,驚嚇才能痊癒。
【脈診】《脈訣》記載:心中驚悸,脈象必定結代。《正傳》記載:寸口脈跳動而微弱,跳動代表驚嚇,微弱代表悸動。又說:肝脈跳動劇烈,代表受驚嚇。《得效》記載:驚嚇則脈象顫動,顫動就是跳動。《入門》記載:驚嚇傷及膽,則脈象跳動。
【驚嚇的症狀】《內經》記載:血液鬱結於陰,氣血鬱結於陽,就會導致驚狂。《綱目》記載:驚嚇是指心臟突然跳動不安。《三因》記載:因為事情而受到極度驚嚇而生病,稱為心驚膽攝,病在心膽經,脈象必定跳動劇烈。丹溪認為:驚悸有時發作,大多屬於血虛或痰飲,瘦人多是血虛,肥人多是痰飲,時常感覺心跳也是血虛。
《入門》記載:驚悸是因為思慮過度或極度驚恐而導致,嚴重時會心跳欲絕。又說:驚悸要補血安神,宜服用靜神丹、寧志元;若是氣鬱導致驚悸,宜服用交感丹、加味四七湯。《正傳》記載:心虛而痰鬱,遇到危險或臨危,遭遇挫折喪志,就會使人處於提心吊膽的狀態,這就是驚悸。
悸動,是心臟痹阻的疾病。不是因為外在刺激,而是自然地跳動不安,其病因是水液不足而火氣旺盛,所以心胸煩躁不安(此時宜服用天王補心丹)。或是水液停滯於心下,心臟屬火,而火惡水,所以心臟跳動不安(此時宜服用茯苓飲子、半夏麻黃湯)。或是汗吐下利後,正氣虛弱而導致悸動不安,無法平躺(此時宜服用溫膽湯)。這些都是疾病的病因。總而言之,概括來說,不外乎心臟受傷而火氣旺盛、火氣鬱結而痰液產生這兩種情況,其症狀是舌頭僵硬、神志恍惚、容易悲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