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病源流犀燭》~ 卷六 (4)
卷六 (4)
1. 心病源流(伏梁,心痛,心癰)
【脈法】《脈訣》曰:心腹痛脈沉細宜,浮大弦長命必殂。又曰:沉弦細動,皆是痛症,心痛在寸,腹痛在關,下部在尺,脈象顯然。丹溪曰,心痛左手脈數,熱多也,脈澀,有死血也;右手脈緊實,是痰積也,脈大,必是久病也;兩手脈堅實不大,便可下之,痛甚者,脈必伏。《正傳》曰,心脈微急為痛,微大為心痹,引背痛,短而數或澀者心痛。
【心痛症治】《入門》曰:心痛引背,多屬風冷;心痛嘔瀉,難以俯仰,多屬熱。丹溪曰:凡心胃痛,須分新久,若明知身受寒冷,口吃寒物而得者,於初得之時,當與溫散,如桂枝四七湯之類,或溫利之,如九痛元之類;若得之稍久,則成郁,郁久必生熱,熱久必生火,若溫散溫利,則助火添邪,由是方中多以山梔為熱藥之嚮導,則邪易除,正易復,痛易安。又曰:心胃痛,須用劫藥,痛乃止。
如倉卒散:山梔四十九枚連皮炒,附子一個炮去皮臍,共力粗末,每三錢,水一盞,酒半盞,煎七分,入鹽少許服,加川芎一錢尤妙,能治氣自腰腹間攣急疼痛,不可屈伸,痛不可忍自汗如洗,手足冷而垂死者。又如愈痛散:五靈脂、延胡索、蓬朮、良薑、當歸等分,共為末,每二錢,醋湯調服,能治急心痛胃疼。又曰:心胃痛,用山梔劫藥止之,又復發前藥必不效,可加元明粉一錢服之,即止矣。
【飲食禁忌】丹溪曰:心胃痛,日數多,雖不吃飯,不死,若痛止便吃物,即復發,必須三五日服藥,方可吃物。
【導引】《保生秘要》曰:於足三里掐之九九,擦也九九,運行後功,痛氣降而愈。
【運功】《保生秘要》曰:行歸元逐痛處,流行胃火,自然發散(此導引、運功二法,不但治心痛,兼治胃口痛)。
心癰,心熱病也。經曰:諸痛癢瘡瘍,皆屬心火。其發於他經者,且莫不由於心火,況本經積熱,而即發於本經部位者乎。其所以致熱之故,則必其平日好飲酒,或嗜食辛辣熱物,以致日久凝聚,而生此症也。(宜先用涼血飲,次服加味十奇散。)
【心癰症治】《靈樞》曰:巨闕(穴名)隱隱而痛者,心疽;上肉微起者,心癰也。《入門》曰:心癰者於胸乳間生蜂窠癰發。《靈樞》經所謂一名井疽,狀如豆大,三四日起,不早治則入於腹,七日死,急用疏導心火之藥,宜用清心丸、清心散、內固清心散、瀉心湯。《瘍科選粹》曰:心癰發胸乳間者,名井疽。
若在鳩尾者,最緊要,繫心熱極盛者,當導心火,緩則不救。小便澀者,清心散,或涼膈散去硝黃,加白芷、花粉、木通、瞿麥。大便秘者,內固清心散,涼膈散去硝加白芷、花粉、生地。發於膺,名甘疽,其色青,狀如谷實、栝蔞,常苦寒熱,不急治,十日死,死後出膿。
白話文:
心病源流(伏梁、心痛、心癰)
【脈象診斷】
《脈訣》說:心腹疼痛的脈象應該是沉細,如果是浮大弦長,就代表生命將要結束。又說:脈象沉、弦、細、動,都代表有疼痛的症狀。心痛的脈象表現在寸部,腹痛的脈象表現在關部,下部的疼痛則表現在尺部,脈象的變化很明顯。朱丹溪認為,心痛左手的脈象是數脈,表示體內熱多;脈象澀,表示有瘀血;右手的脈象緊實,表示有痰積;脈象大,表示病已經很久了。如果兩手的脈象堅實但不算大,就可以使用攻下的藥物,如果疼痛劇烈,脈象就會變得隱伏。 《正傳》說,心脈微弱而急促,是疼痛的表現;微弱而大,是心痹,會牽引背痛;脈短而數或澀,也表示心痛。
【心痛的治療】
《醫學入門》說:心痛牽引背部,多半是受了風寒;心痛伴隨嘔吐腹瀉,難以彎腰或仰頭,多半是體內有熱。《丹溪心法》認為,凡是心胃痛,必須分辨是新病還是舊病。如果明確知道是身體受寒或吃了寒冷食物引起的,在剛發病的時候,應該用溫散的藥物,像桂枝四七湯之類的,或是用溫通的藥物,像九痛丸之類的。如果發病時間較久,就會形成鬱結,鬱結久了就會產生熱,熱久了就會化火。如果這時用溫散溫通的藥物,就會助長火邪,所以方劑中大多會用山梔子來引導熱邪,這樣邪氣容易被去除,正氣容易恢復,疼痛也容易止住。他又說:心胃痛,必須用能夠快速止痛的藥,疼痛才能停止。
例如倉卒散:用山梔子四十九枚(連皮炒),附子一個(炮製後去皮臍),一起搗成粗末,每次用三錢,加水一盅,酒半盅,煎煮至七分,加入少許鹽服用。如果再加入川芎一錢,效果更好,可以治療從腰腹部到胸部肌肉痙攣,疼痛難忍,無法彎腰或伸直,痛得汗如雨下,手腳冰冷,幾乎要死亡的危急狀況。又如愈痛散:用五靈脂、延胡索、蓬朮、良薑、當歸等份,一起研成粉末,每次用二錢,用醋湯調服,可以治療急性的心痛胃痛。又說:心胃痛,用山梔子等藥物快速止痛後,如果再次發作,之前的藥物就會無效,可以加入元明粉一錢服用,就能止痛。
【飲食禁忌】
朱丹溪說:心胃痛,如果已經痛了好幾天,就算不吃飯也不會死。如果疼痛停止就馬上吃東西,就會再次發作,必須要吃藥三到五天,才能開始進食。
【導引法】
《保生秘要》說:按壓足三里穴九九次,再搓揉九九次,然後做導引動作,疼痛的氣就會下降而痊癒。
【運氣功法】
《保生秘要》說:運氣時,將氣從發痛的地方引導回丹田,使胃部的火氣流動起來,自然發散(這種導引和運氣功法,不僅能治療心痛,也能治療胃痛)。
心癰
心癰是一種心臟的熱病。《內經》說:各種疼痛、搔癢、瘡瘍,都屬於心火所引起。發病在其他經絡的,也幾乎都是由於心火,更何況是心經本身積熱,而直接發病在本經的部位呢?之所以會產生熱,一定是平時喜歡喝酒,或是嗜吃辛辣熱性的食物,導致日久累積,而產生這種病症。(應該先用涼血的藥方,然後服用加味十奇散。)
【心癰的治療】
《靈樞》說:巨闕穴(穴位名稱)隱隱作痛,是心臟生瘡;如果表面稍微隆起,就是心癰。《醫學入門》說:心癰是在胸部乳房之間長出的像蜂巢一樣的瘡。 《靈樞經》中說,又名井疽,形狀像豆子大小,三四天就長出來,如果不早點治療,就會侵入腹部,七天就會死亡。應該趕快用疏導心火的藥物,可以用清心丸、清心散、內固清心散、瀉心湯。《瘍科選粹》說:心癰長在胸部乳房之間的,叫做井疽。
如果長在鳩尾穴的,最為危急,是心熱過於旺盛的表現,應當引導心火,如果延誤治療就無法救治。小便不順暢的,用清心散,或是涼膈散去除芒硝和黃芩,加入白芷、花粉、木通、瞿麥。大便不通暢的,用內固清心散,涼膈散去除芒硝,加入白芷、花粉、生地。如果發病在胸前,叫做甘疽,顏色是青色的,形狀像瓜果的果實,經常感到忽冷忽熱,如果不趕快治療,十天就會死亡,死後會流出膿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