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金鰲

《雜病源流犀燭》~ 卷六 (3)

回本書目錄

卷六 (3)

1. 心病源流(伏梁,心痛,心癰)

【心絕候】《靈樞》曰:手少陰氣絕,則脈不通,脈不通則血不流,血不流,則色不澤,故其面黑如漆柴者血先死,壬日篤,癸日死。仲景曰:形體煙煤,直視搖頭者,此為心絕。《脈經》曰:心絕一日死,何以知之,肩息回視,立死,一云二日死。

【心氣滯澀保養法】《保生秘要》曰:凡人氣旺則血榮而潤澤,氣絕則血枯而滅形。故氣虛弱滯澀而成病,如滯於心,心為身之主,統領血海,故心血少則神不定,寢不安,百病集作。

諸痛癢瘡痍,皆屬心火,當常呵以泄其火,吸以和其心,諸心切勿食,穢氣觸我靈,夏至夜半後,地氣一陰生,大熱勿食冷,受寒霍亂侵,並忌房中事,元氣離命門,大抵當甚暑,人善於養心,則無秋患,時當飲六一燈心湯,豆蔻香茹水,醉飽勿頂風前臥,慎此則無患矣。

【心臟修養】《養生書》曰:常以四月五月朔望清旦,面南端坐,叩金梁九,漱元泉三,靜思注想吸離宮赤色氣入口,三吞之,閉氣三十息。

【心臟導引】臞仙曰:可正坐,以兩手作拳,用力左右互相築各六度,又可正坐,以一手按脘上,一手向下托空如重石,又以兩手相叉,以腳踏手中各五六度,能去心胸間風邪諸疾,閉氣,為之良久,閉目,三咽津,三叩齒而已。

心之積曰伏梁,起臍上,大如臂,上至心下,久則令人煩心,身體脛股皆腫,環臍而痛,脈沉而芤,皆由心經氣血兩虛,以致邪留不去也,治宜活血涼血,散熱通結(宜伏梁丸),斯得之矣。

【伏梁有二症】《內經》曰:帝曰:病有小腹盛,上下左右皆有根,此為何病,可治否?岐伯曰:病名曰伏梁,裹大膿血,居腸胃之外,不可治,治之每切按之致死矣。帝曰:人有身體股胻皆腫,環臍而痛,是為何病?岐伯曰:病名伏梁,此風根也,其氣溢於大腸,而著於膏肓之原,在臍下,故環臍而痛,不可動之,動之為尿澀之類。此二病,同名而實異也。

心痛,包絡病,實不在心也。心為君主,不受邪,或君火衰盛,大寒觸犯心君,亦或汗血衝心,素無心病,卒然大痛無聲,咬牙切齒,舌青氣冷,汗出不休,手足青過節,冷如冰,是為真心痛,旦發夕死,夕發旦死。若不忍坐視,或使心經寒散,亦可死中求活(宜用豬心煎湯去渣,煎麻黃、肉桂,附子、乾薑)。如但爬床搔席,面無青色,四肢不厥,痛亦不至無聲,即非真心痛,由包絡捧心,或寒或痰,或蟲或食,上干包絡,脂膜緊急作痛,宜各從其類,審脈用藥(總治宜必應湯)。夫心主諸陽,又主陰血,故因邪而陽氣鬱者痛,陽虛而邪勝者亦痛,因邪而陰血凝注者痛,陰虛而邪勝者亦痛。其痛分九種:曰食,必飽悶,噫敗卵氣,由食生冷,或食物過多也(宜青皮丸)。曰飲,必噁心煩悶,時吐黃水,甚則搖身作水聲,由傷水飲,痰涎積聚也(宜小胃丹、胃苓湯,熱飲加黃連、甘遂,寒飲加肉桂、茯苓、蒼朮、半夏),水飲流注胸膈痛(宜三花神佑丸)。曰風,因傷風冷,或肝邪乘心,兩脅引痛也(宜羌活、荊芥等)。曰寒,外受寒,當溫散,內受寒,當溫利,久則寒必郁,當疏解(總治宜朮附湯),虛寒當溫補(宜歸脾湯加乾薑、肉桂、菖蒲),腎寒乘心,痛則心懸如飢,泄利下重(宜五積散),寒氣客背俞之脈,則血脈澀,血脈澀,則血虛,血虛則痛,其俞注於心,故相引而痛(宜桂枝四七湯、神效散)。曰熱,必身熱,煩躁,掌熱,口渴,便秘,面目赤黃,大熱作痛,由積熱攻心,或暑熱入心也(宜金鈴子散、剪紅丸,甚者宜大承氣湯),痛不止,熱未清也(宜清中湯)。曰悸,勞役則頭面赤而下重,自煩發熱,脈弦,臍上跳,心中痛,由心傷也(宜辰砂妙香散、加味四七湯)。曰血,脈必澀,壯盛人宜下(宜代抵當湯),虛弱人須補而帶行(宜四物湯加桃仁、穿山甲、肉桂心、蓬朮、降香),飲下作呃,亦須行之(宜手拈散)。曰蟲,必面色青黃有白斑,唇紅,能食或食後即痛,或痛後即能食,或嘔噦涎沫,或吐青水,凡吐水者蟲痛,不吐水冷心痛也,蟲心痛小兒多有之(上半月蟲頭向上,易治,先以雞肉汁或蜜糖飲之,隨服妙應丸或剪紅丸)。曰疰,鬼疰也,必心痛,神昏卒倒,昏憒妄言,或口噤,由卒感惡也(宜蘇合丸)。此所謂九種心疼也。顧經言心痛,未有不兼五臟者。經曰:厥心痛,與背相控,善德,如從後觸其心。傴僂者,腎心痛也(宜神保元、神聖復氣湯)。腹脹胸滿,胃脘當心痛,上支兩脅,咽膈不通,胃心痛也(宜草豆蔻丸、清熱解鬱湯)。如以錐針刺其心,心痛甚者,脾心痛也(宜訶子散、復元通氣散)。色蒼蒼如死狀,終日不得太息,肝心痛也(宜金鈴子散)。內外邪犯心之包絡,或他臟之邪犯心之支脈,故心亦痛,此厥心痛也。謂之厥者,諸痛皆肝腎二經氣逆上衝,又痛極則發厥也。但分寒熱二種,手足厥逆,冷汗尿清,不渴,氣微力弱而心痛,則寒厥心痛也(宜朮附湯);身熱足冷煩躁,脈洪大而心痛甚,則熱厥心痛也(宜金鈴子散、清郁散)。經又曰:陽明有餘,上歸於心,滑則病心疝;心痛引少腹滿,上下無定處,溲便難者,取足厥陰肝;心痛腹脹嗇然,大便不利,取足太陰脾;心痛短氣,不足以息,取手太陰肺;心痛引背,不得息,取足少陰腎。以上皆他臟之病干之而作痛者,非心本經自病也,治法當兼用各臟藥。經又曰:邪在心則病心痛,喜悲,時眩僕,此則包絡受邪,痛在腑不在臟者也。經又曰:手少陽三焦脈動,則病嗌乾心痛,渴而欲飲。此則別絡受邪,痛在絡不在經者也。二者之痛,皆因怵惕思慮,傷神涸血而然(宜補心湯)。而亦有卒心痛,脈洪數者(宜黃連一兩,煎湯頓服)。如按之痛減則為虛,宜酸收,不應辛散(宜歸脾湯加乾薑,肉桂、菖蒲)。有心膈大痛,嘔逆發厥,藥不納者,趁勢以鵝毛探吐,痰盡而痛自愈,內服藥(宜南星安中湯)。有蛔蟲齧心者,痛有休止,或吐蛔,蛔動則噁心嘔吐(宜烏梅丸、蕪夷散)。心痛之不同如此。總之,七情之由作心痛,食積痰飲瘀血作胃痛,二語正是分明,曷言乎心痛由七情也。經云:喜則氣散,怒則氣上,憂則氣沉,思則氣結,悲則氣消,恐則氣下,驚則氣亂,除喜之氣能散外,余皆足令心氣鬱結而為痛也。然心痛亦有虛實,按之痛止者,虛也(宜參朮散);按之痛反甚者,實也(宜梔萸丸)。凡痛,多用溫散之藥,獨不可用補氣血藥,以氣旺不通則痛愈甚也。

白話文:

心病源流(伏梁、心痛、心癰)

【心臟衰竭的徵兆】《靈樞》說:手少陰心經的氣血衰竭,就會導致脈搏不通暢,脈搏不通暢血液就無法流動,血液無法流動臉色就會變得黯淡無光。所以,臉色像漆柴一樣黑的人,表示血液已經開始衰敗,在壬日病情會加重,到癸日就會死亡。張仲景說:身體像煙煤一樣黑,眼睛直視、頭部搖晃,這表示心臟衰竭。《脈經》說:心臟衰竭的人一天內就會死亡。如何判斷呢?出現肩部呼吸急促,眼睛回視的情況,會立刻死亡,也有說法是兩天內死亡。

【心氣滯澀的保養方法】《保生秘要》說:一般來說,人體氣血旺盛,就會滋潤身體而使肌膚光滑;氣血衰竭,就會導致身體枯竭而形體消瘦。所以,氣血虛弱或滯澀就會產生疾病。如果滯留在心臟,由於心臟是身體的主宰,統領全身血液,所以心血不足就會導致精神不穩定、睡眠不安穩,各種疾病也會接踵而來。

各種疼痛、搔癢、瘡瘍,都屬於心火旺盛引起的,應該經常哈氣以散發心火,吸氣以平和心氣。各種刺激心臟的食物都不要吃,污穢的氣息會影響我們的靈氣。夏至半夜之後,大自然陰氣開始產生,天氣炎熱時不要吃寒冷的食物,避免受寒引起霍亂。同時要避免房事,以免元氣離開命門。大致來說,在非常炎熱的時候,人們如果善於保養心臟,就不會發生秋天的疾病。這個時候應該喝六一燈心湯、豆蔻香薷水。酒足飯飽後不要頂著風睡覺,小心這樣就能避免疾病。

【心臟修養】《養生書》說:經常在農曆四、五月的初一、十五清晨,面向南方端坐,叩齒九次,漱口三次,靜心冥想,吸入離宮赤色的氣進入口中,分三次吞下,閉氣三十次呼吸。

**【心臟導引】**臞仙說:可以正坐,雙手握拳,用力左右互相撞擊各六次。也可以正坐,一手按在胃部上方,一手向下托起,好像托著很重的石頭。還可以雙手交叉,用腳踩在手上各五六次。這樣可以去除心胸之間的風邪等疾病。閉氣,做久一點,閉上眼睛,吞三次口水,叩齒三次就可以了。

心臟的積聚稱為伏梁,從肚臍上方開始,大約像手臂一樣粗,向上到達心臟下方。時間長了就會讓人煩躁不安、身體腿部腫脹,肚臍周圍疼痛,脈象沉而空虛。這些都是由於心經氣血兩虛,導致邪氣滯留不去引起的。治療應該活血涼血、散熱通結(可以服用伏梁丸),這樣就能治好。

【伏梁有兩種症狀】《內經》說:黃帝問:有的病小腹腫脹,上下左右都有根,這是什麼病,可以治療嗎?岐伯說:這種病叫做伏梁,裡面包裹著大量的膿血,位於腸胃之外,無法治療。如果切按就會導致死亡。黃帝問:有的人身體腿部都腫脹,肚臍周圍疼痛,這是什麼病?岐伯說:這種病也叫伏梁,是風邪的根源。它的氣溢於大腸,停留在膏肓的原處,在肚臍下方,所以肚臍周圍會疼痛,不能碰它,碰了就會導致小便不暢之類的症狀。這兩種病,雖然名字相同,但實際上是不同的。

**【心痛】**心痛,實際上是包絡的疾病,並不是心臟本身的病。心臟是君主,不會受邪,或許是君火衰弱或過盛,大寒侵犯心君,也可能是汗血衝心。原本沒有心臟疾病,突然劇烈疼痛而沒有聲音,咬牙切齒,舌頭青紫,身體發冷,汗流不止,手腳青紫過於關節,像冰一樣冷,這是真正的心痛,早上發病晚上就會死亡,晚上發病早上就會死亡。如果不能眼看著患者死亡,或許可以用散寒的方法,也能在死亡中尋求一線生機(可以服用豬心煎湯去渣,再煎麻黃、肉桂、附子、乾薑)。如果只是在床上爬動,搔抓床席,臉色沒有青紫,四肢沒有冰冷,疼痛也不是沒有聲音,就不是真正的心痛,而是由包絡捧心,或者寒氣、痰液、蟲子、食物等原因,向上侵犯包絡,導致脂膜緊張疼痛。應該根據具體情況,辨別脈象用藥(總體治療可以服用必應湯)。心臟主宰人體的陽氣,又主宰陰血,所以因為邪氣導致陽氣鬱滯會疼痛,陽虛邪盛也會疼痛,因為邪氣導致陰血凝結會疼痛,陰虛邪盛也會疼痛。心痛分為九種:一、食痛,必然會感到飽脹悶痛,打嗝有腐敗的雞蛋味,是由於吃了生冷食物或食物過多引起的(可以服用青皮丸)。二、飲痛,必然會感到噁心煩悶,時常吐出黃水,嚴重時身體晃動會有水聲,是由於水飲損傷,痰涎積聚引起的(可以服用小胃丹、胃苓湯,熱飲可以加黃連、甘遂,寒飲可以加肉桂、茯苓、蒼朮、半夏),水飲流注胸膈會疼痛(可以服用三花神佑丸)。三、風痛,由於受風寒或肝邪侵犯心臟,導致兩側脅肋牽引疼痛(可以服用羌活、荊芥等)。四、寒痛,外感寒邪,應該溫散;內受寒邪,應該溫利,時間長了寒邪必然會鬱結,應該疏解(總體治療可以服用朮附湯),虛寒應該溫補(可以服用歸脾湯加乾薑、肉桂、菖蒲),腎寒侵犯心臟,疼痛會感到心慌像飢餓一樣,會腹瀉(可以服用五積散)。寒氣侵犯背部經脈,會導致血脈不暢,血脈不暢就會導致血虛,血虛就會引起疼痛,其經脈連接到心臟,所以會互相牽引疼痛(可以服用桂枝四七湯、神效散)。五、熱痛,必然會發熱、煩躁、手心發熱、口渴、便秘、臉色發紅,大熱會導致疼痛,是由於積熱攻心或暑熱侵犯心臟引起的(可以服用金鈴子散、剪紅丸,嚴重時可以服用大承氣湯),如果疼痛不止,熱邪沒有清除(可以服用清中湯)。六、悸痛,勞累時會頭臉發紅、下肢沉重,自感煩躁發熱,脈象弦,肚臍上方跳動,心中疼痛,是由於心臟損傷引起的(可以服用辰砂妙香散、加味四七湯)。七、血痛,脈象必然澀滯,身體強壯的人應該用瀉下法(可以服用代抵當湯),身體虛弱的人應該補養,同時兼顧活血(可以服用四物湯加桃仁、穿山甲、肉桂心、蓬朮、降香),如果飲下藥後打嗝,也要活血化瘀(可以服用手拈散)。八、蟲痛,必然會臉色青黃有白斑,嘴唇紅潤,能吃或吃後就痛,或痛後又能吃,或嘔吐涎沫,或吐出青水,凡是吐水的是蟲痛,不吐水的則是冷心痛,小兒容易出現蟲心痛(上半月蟲頭向上,容易治療,可以先用雞肉汁或蜂蜜水餵食,再服用妙應丸或剪紅丸)。九、疰痛,是鬼疰引起的,必然會心痛,神志昏迷、突然倒下、胡言亂語,或者牙關緊閉,是由於突然受到邪氣侵犯引起的(可以服用蘇合丸)。以上就是所謂的九種心痛。古書說心痛,沒有不與五臟相關的。《經》說:厥心痛,與背部互相牽引,喜歡按壓,好像從背後觸摸到心臟一樣。身體彎曲的人,是腎心痛(可以服用神保元、神聖復氣湯)。腹脹胸悶,胃脘部位疼痛,向上延伸至兩脅,咽喉阻塞不通,是胃心痛(可以服用草豆蔻丸、清熱解鬱湯)。好像用錐子或針刺心臟一樣,心痛劇烈,是脾心痛(可以服用訶子散、復元通氣散)。臉色蒼白像死人一樣,整天不能舒暢呼吸,是肝心痛(可以服用金鈴子散)。內外邪氣侵犯心臟包絡,或者其他臟腑的邪氣侵犯心臟的支脈,所以也會導致心痛,這就是厥心痛。之所以稱為厥,是因為各種疼痛都是肝腎二經氣逆上衝引起的,並且疼痛劇烈就會導致昏厥。但可以分為寒熱兩種,手腳冰冷、冷汗、小便清澈、不口渴、氣息微弱而心痛,是寒厥心痛(可以服用朮附湯);身體發熱、腳冷、煩躁、脈象洪大而心痛劇烈,是熱厥心痛(可以服用金鈴子散、清郁散)。《經》又說:陽明經氣有餘,上行歸於心臟,過於滑利就會導致心疝;心痛牽引到小腹脹滿,上下無定處,小便困難,應該取足厥陰肝經;心痛腹脹悶痛,大便不通暢,應該取足太陰脾經;心痛氣短,呼吸不足,應該取手太陰肺經;心痛牽引背部,呼吸困難,應該取足少陰腎經。以上都是其他臟腑的疾病影響到心臟而引起的疼痛,不是心臟自身的疾病,治療時應該兼用各臟腑的藥物。《經》又說:邪氣在心臟,就會導致心痛、喜悲、時常眩暈昏倒,這是包絡受到邪氣侵犯,疼痛在腑而不在臟。《經》又說:手少陽三焦經脈動,就會導致咽喉乾燥、心痛、口渴而想喝水。這是別絡受到邪氣侵犯,疼痛在絡而不在經。這兩種疼痛,都是由於驚恐思慮、損傷心神、耗竭血液引起的(可以服用補心湯)。也有突然發作的心痛,脈象洪數的(可以服用黃連一兩,煎湯一次服下)。如果按壓疼痛減輕,就是虛證,應該用酸收的藥物,不能用辛散的藥物(可以服用歸脾湯加乾薑、肉桂、菖蒲)。有心胸劇烈疼痛,嘔吐昏厥,藥物無法服用,可以趁勢用鵝毛探吐,吐出痰液後疼痛就會自愈,再服用內服藥(可以服用南星安中湯)。有蛔蟲咬心臟的,疼痛時好時壞,或者吐出蛔蟲,蛔蟲活動就會噁心嘔吐(可以服用烏梅丸、蕪夷散)。心痛的不同之處就是這樣。總之,七情導致的心痛,食物積滯、痰飲、瘀血導致的胃痛,這兩句話已經很明確地區分了,為什麼說心痛是由七情引起的呢?《經》說:喜則氣散,怒則氣上,憂則氣沉,思則氣結,悲則氣消,恐則氣下,驚則氣亂。除了喜的氣能散外,其他的都足以讓心氣鬱結而導致疼痛。但是心痛也有虛實之分,按壓疼痛停止的是虛證(可以服用參朮散);按壓疼痛反而加重的是實證(可以服用梔萸丸)。凡是疼痛,大多使用溫散的藥物,唯獨不能使用補氣血的藥物,因為氣血旺盛而不通暢會導致疼痛更加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