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天益

《衛生寶鑑》~

回本書目錄

1. 卷二十三

2. 上熱下寒治驗

中書右丞姚公茂。六旬有七。宿有時毒。至元戊辰春。因酒病發。頭面赤腫而痛。耳前後腫尤甚。胸中煩悶。咽嗌不利。身半以下皆寒。足脛尤甚。由是以床相接作炕。身半以上臥於床。身半以下臥於炕。飲食減少。精神困倦而體弱。命予治之。診得脈浮數。按之弦細。上熱下寒明矣。

內經云。熱勝則腫。又曰。春氣者病在頭。難經云。蓄則腫熱。砭射之也。蓋取其易散故也。遂於腫上約五十餘刺。其血紫黑如露珠之狀。頃時腫痛消散。又於氣海中火艾炷灸百壯。乃助下焦陽虛。退其陰寒。次於三里二穴。各灸三七壯。治足胻冷。亦引導熱氣下行故也。遂處一方。

名曰既濟解毒湯。以熱者寒之。然病有高下。治有遠近。無越其制度。以黃芩、黃連苦寒酒製炒。亦為因用。以瀉其上熱。以為君。桔梗、甘草辛甘溫上升。佐諸苦藥以治其熱。柴胡、升麻苦平。味之薄者陽中之陽。散發上熱以為臣。連翹苦辛平。以散結消腫。當歸辛溫和血止痛。

酒煨大黃苦寒。引苦性上行至巔。驅熱而下以為使。投劑之後。腫消痛減。大便利。再服減大黃。慎言語。節飲食。不旬日良愈。

【既濟解毒湯】,治上熱頭目赤腫而痛。胸膈煩悶不得安臥。身半以下皆寒。足胻尤甚。大便微秘。

大黃(酒蒸。大便利勿用),黃連(酒製炒),黃芩(酒製炒),甘草(炙),桔梗(各二錢),柴胡,升麻,連翹,當歸身(各一錢)

上㕮咀。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食後。溫服。忌酒濕面大料物及生冷硬物。

白話文:

內容如下:

右丞姚公茂,年六十七歲,長年患有時毒。至元戊辰年的春天,因飲酒導致病情發作,頭面部出現紅腫疼痛,耳前後腫脹尤為嚴重。他感到胸中煩悶,咽喉不適,身體下半部特別寒冷,小腿部位尤其明顯。因此,他將牀與炕連接在一起,上半身睡在牀上,下半身則睡在炕上以取暖。他的飲食量減少,精神疲憊,體力虛弱。我被請來為他治療。診斷發現他的脈象浮數,輕按之下呈弦細狀,這清楚地顯示出他上半身熱、下半身寒的情況。

根據《內經》所說,熱氣過盛會導致腫脹。另有一句話說,春季的疾病多發生在頭部。《難經》中記載,蓄積的熱氣會引起腫脹和發熱,可以使用砭石或針灸進行治療,因為這樣可以幫助熱氣散去。於是我在他腫脹的部位進行了五十多次針刺,排出的血液呈現紫黑色,像露珠一樣。不久,腫脹和疼痛就得到了緩解。接著,我在他的氣海穴進行了艾灸,總計一百次,以補充下焦的陽氣,驅除陰寒。然後,在他的三里穴各進行了二十一次艾灸,以治療小腿的寒冷,同時引導熱氣下行。之後,我開了一個方子,命名為「既濟解毒湯」。

此湯藥旨在對抗上熱,但治療需考慮病位的高低以及治療的遠近,不能超出既定的規範。其中,黃芩和黃連經過苦寒的酒製炒制,用以清除上部的熱氣,是此方的主藥。桔梗和甘草具有辛甘溫的特性,能上升至身體上部,輔助苦藥以治療熱症。柴胡和升麻屬苦平,是陽中之陽,能散發上部熱氣,作為輔助藥物。連翹的苦辛平特性有助於散結消腫,當歸的辛溫和血特性可止痛。大黃經酒燉,其苦性可上行至頭頂,驅逐熱氣並向下排泄,作為引導藥物。服用藥物後,他的腫脹和疼痛得到緩解,大便也變得通暢。再次服用時,減少了大黃的用量,他被建議少說話,控制飲食,不到十天,病情就有顯著的好轉。

「既濟解毒湯」用於治療上熱導致的頭目紅腫疼痛、胸膈煩悶以致無法安眠、下半身寒冷,尤其是小腿部位,以及大便稍微祕結的情況。

配方如下:大黃(酒蒸,如果大便已通則不用)、黃連(酒製炒)、黃芩(酒製炒)、甘草(炙)、桔梗(各二錢)、柴胡、升麻、連翹、當歸身(各一錢)。

將所有藥材切碎,作為一次的服用量。加入兩杯水煎煮至剩一杯,去掉殘渣。飯後溫服。忌食酒類、濕面、大料物以及生冷硬的食物。

3. 陽證治驗

真定府趙吉夫。約年三旬有餘。至元丙寅五月間。因勞役飲食失節。傷損脾胃。時發煩躁而渴。又食冷物過度。遂病身體困倦頭痛。四肢逆冷嘔吐。而心下痞。醫者不審。見其四肢逆冷。嘔吐心下痞。乃用桂末三錢。以熱酒調服。仍以綿衣覆之。作陰毒傷寒治之。須臾汗大出。

汗後即添口乾。舌澀。眼白睛紅。項強硬。肢體不柔和。小便淋赤。大便秘澀。循衣摸床。如發狂狀。問之則言。語錯亂。視其舌則赤而欲裂。朝輕暮劇。凡七八日。家人皆自謂危殆不望生全。鄰人吉仲元舉予治之。診其脈六七至。知其熱證明矣。遂用大承氣湯苦辛大寒之劑一兩。

作一服服之。利下三行。折其勝勢。翌日。以黃連解毒湯大苦寒之劑二兩。使徐徐服之以去餘熱。三日後。病十分中減之五六。更與白虎加人參湯約半斤。服之。瀉熱補氣。前證皆退。戒以慎起居。節飲食。月餘漸得平復。內經曰。凡用藥者。無失天時。無逆氣宜。無翼其勝。

無贊其復。是謂至治。又云。必先歲氣。無伐天和。當暑氣方盛之時。聖人以寒涼藥。急救腎水之原。補肺金之不足。雖有客寒傷人。仲景用麻黃湯內加黃芩知母、石膏之類。發黃發狂。又有桂枝湯之戒。況醫者用桂末熱酒調服。此所謂差之毫釐。謬之千里。此逆仲景之治法。

經云。不伐天和。不讚其復。不翼其勝。不失氣宜。不然。則故病未已。新病復起矣。

白話文:

[陽證治療經驗]

在真定府有一位名叫趙吉夫的人,大約三十多歲。在至元丙寅年五月期間,因為過度勞累及飲食不規律,導致脾胃受損。當時他經常感到煩躁並伴有口渴。加上食用過量的冷食,於是出現了身體疲倦、頭痛、四肢冰冷、嘔吐以及胸口悶堵的症狀。醫生在未詳細診斷的情況下,看到他四肢冰冷、嘔吐且胸口悶堵,就使用了三錢的肉桂粉,並用熱酒調服,讓他穿著棉衣保暖,按照陰毒傷寒來治療。不久後,他大量出汗。

出汗後,他開始口乾舌燥,眼睛白睛變紅,脖子僵硬,四肢變得僵硬,小便呈現深紅色,大便困難,並且行為像發狂一樣,胡言亂語。查看他的舌頭,發現舌頭鮮紅欲裂,病情早晚加重,持續了七八天。家人都認為他病情危急,不抱生還希望。鄰居吉仲元推薦我去為他治療。我診察他的脈搏,每分鐘跳動六七次,確認他患的是熱證。於是使用了一兩的大承氣湯,這種藥性苦寒。

服用一次後,他排便三次,病情稍有緩解。第二天,我讓他慢慢服用兩兩的黃連解毒湯,進一步去除體內殘留的熱氣。三天後,病情好了五到六成。之後,我讓他服用約半斤的白虎加人參湯,以清熱補氣。之前的症狀都逐漸消退。我囑咐他要注意休息,控制飲食。一個多月後,他的病情逐漸恢復。

《內經》說,使用藥物時,要考慮天氣時令,不要違背自然氣候的適宜,不要過度抑制病邪,也不要過度助長正氣,這纔是最好的治療方法。又說,必須先了解季節氣候,不要破壞自然界的和諧。在炎熱夏季,聖人會用寒涼藥物,急救腎臟水源,補充肺部金屬元素的不足。即使有外感寒氣傷害人體,張仲景使用麻黃湯內加黃芩、知母、石膏等藥物,治療黃疸和瘋狂。更有桂枝湯的禁忌。然而,醫生卻使用肉桂粉與熱酒調服,這就是所謂的毫釐之差,千里之謬。這是違背了張仲景的治療原則。

《經》說,不要破壞自然界的和諧,不要過度助長正氣,不要過度抑制病邪,不要違背自然氣候的適宜。否則,舊病未愈,新病又起。

4. 陰黃治驗

至元丙寅六月。時雨霖霪。人多病瘟疫。真定韓君祥。因勞役過度。渴飲涼茶。及食冷物。遂病頭痛。肢節亦疼。身體沉重。胸滿不食。自以為外感傷。用通聖散兩服。藥後添身體困甚。方命醫治之。醫以百解散發其汗。越四日。以小柴胡湯二服。後加煩熱躁渴。又六日。以三一承氣湯下之。

躁渴尤甚。又投白虎加人參柴胡飲子之類。病愈增。又易醫用黃連解散湯、硃砂膏、至寶丹之類。至十七日後。病勢轉增傳變。身目俱黃。肢體沉重。背惡寒。皮膚冷。心下痞硬。按之而痛。眼澀不欲開。目睛不了了。懶言語。自汗。小便利。大便了而不了。命予治之。診其脈緊細。

按之虛空。兩寸脈短不及本位。此證得之因時熱而多飲冷。加以寒涼藥過度。助水乘心。反來侮土。先囚其母。後薄其子。經云。薄所不勝乘所勝也。時值霖雨。乃寒濕相合。此為陰證發黃明也。予以茵陳附子乾薑湯主之。內經云。寒淫於內。治以甘熱。佐以苦辛。濕淫所勝。

平以苦熱。以淡滲之。以苦燥之。附子、乾薑。辛甘大熱。散其中寒。故以為主。半夏、草豆蔻。辛熱。白朮、陳皮苦甘溫。建脾燥濕。故以為臣。生薑辛溫以散之。澤瀉甘平以滲之。枳實苦微寒。泄其痞滿。茵陳苦微寒。其氣輕浮。佐以姜附。能去膚腠間寒濕而退其黃。故為佐使也。

煎服一兩。前證減半。再服悉去。又與理中湯服之。數日氣得平復。或者難曰。發黃皆以為熱。今暑隆盛之時。又以熱藥治之。何也。予曰。理所當然。不得不然。成無己云。陰證有二。一者始外傷寒邪。陰經受之。或因食冷物傷太陰經也。二者始得陽證。以寒治之。寒涼過度。

變陽為陰也。今君祥因天令暑熱。冷物傷脾。過服寒涼。陰氣大勝。陽氣欲絕。加以陰雨。寒濕相合。發而為黃也。仲景所謂當於寒濕中求之。李思順云。解之而寒涼過劑。瀉之而逐寇傷君。正以此也。聖聖之制。豈敢越哉。或者曰。潔古之學。有自來矣。

【茵陳附子乾薑湯】,治因涼藥過劑。變為陰證。身目俱黃。四肢皮膚冷。心下痞硬。眼澀不欲開。自利蜷臥。

附子(炮。去皮臍。三錢),乾姜(炮。二錢),茵陳(一錢二分),白朮(四分),草豆蔻(麵裹煨。一錢),白茯苓(去皮。三分),枳實(麩炒),半夏(湯泡七次),澤瀉(各半錢),陳皮(三分。去白)

上十味㕮咀。為一服。水一盞半。生薑五片。煎至一盞。去渣。涼服。不拘時候。

白話文:

在至元丙寅年的六月,當時天天下雨,許多人因此生病,患上了瘟疫。真定有個名叫韓君祥的人,因為工作過度疲勞,口渴時喝了涼茶,並吃了些冷的食物,隨即開始頭痛,四肢關節也跟著疼痛,身體感覺沉重,胸部悶脹,吃不下飯。他以為是外感風寒,於是自行服用通聖散兩次,但服藥後反而感到更加疲憊。這才請醫生治療,醫生讓他服用了百解散來發汗。經過四天後,他又服用了兩次的小柴胡湯,但病情卻加重,出現煩躁和高熱口渴的症狀。再過了六天,他服用了三一承氣湯,然而病情仍未見好轉,反而口渴更嚴重。之後,他又嘗試了白虎加人參柴胡飲等藥物,病情卻持續加重。換了一位醫生後,醫生讓他服用了黃連解散湯、硃砂膏、至寶丹等藥物。直到十七天後,他的病情不但沒有好轉,反而變得更嚴重,全身和眼睛都變黃,四肢沉重,背部怕冷,皮膚冰冷,胃部有壓痛感,眼睛幹澀,不想睜開,視力模糊,說話無力,自發性出汗,小便頻繁,大便不成形。我接診後,發現他的脈象緊細,且兩寸脈比正常位置要短,這是由於他在炎熱的天氣裡過量飲用冷飲,加上過度使用寒涼藥物,導致水氣侵犯心臟,反過來侵害脾臟。根據《黃帝內經》所述,應使用甘熱的藥物來治療寒氣侵襲,輔以苦辛的藥物,對於濕氣過重的情況,則應用苦熱的藥物來平衡,使用淡滲的藥物來調節,使用苦燥的藥物來消除濕氣。附子和乾薑具有辛甘大熱的特性,可以驅除體內的寒氣,因此作為主要藥物。半夏和草豆蔻具有辛熱的特性,白朮和陳皮則具有苦甘溫的特性,可以健脾去濕,所以作為輔助藥物。生薑辛溫,可以散寒,澤瀉甘平,可以利尿,枳實苦微寒,可以消除胃部的痞滿,茵陳苦微寒,其氣輕浮,輔以姜附,能去除皮膚和肌肉間的寒濕,並幫助褪黃,所以作為佐使藥物。

煎煮藥物服用一次後,病情減輕了一半,再次服用後,所有的症狀都消失了。然後我又讓他服用理中湯,幾天後,他的氣色恢復了正常。

有人可能會問,黃疸通常被認為是熱病,為什麼在酷暑的時候,卻要用熱性的藥物來治療呢?我回答說,這是根據病情來判斷的,不得不這樣做。成無己曾說,陰證有兩種情況:一種是最初受到寒邪的外傷,影響到陰經;另一種是開始時得了陽證,但由於過度使用寒涼的藥物,導致病情從陽轉陰。現在韓君祥的情況就是因為天氣炎熱,他吃了冷的食物傷害到脾臟,再加上過度服用寒涼的藥物,導致陰氣過剩,陽氣幾乎耗盡,再加上陰雨天氣,寒濕交加,導致黃疸的發生。張仲景曾說,這種情況應該從寒濕的角度來尋找原因。李思順也曾說,如果過度使用寒涼的藥物,會像排敵卻傷及自身一樣。這是聖人的智慧,我們不敢違背。有人可能會說,張潔古的學問是有來源的。

以下是茵陳附子乾薑湯的處方,用於治療因過度服用寒涼藥物導致的陰證,全身和眼睛都變黃,四肢皮膚冰冷,胃部有壓痛感,眼睛幹澀,不想睜開,自發性腹瀉蜷縮臥牀。

藥材包括:炮附子(去皮臍,三錢),炮乾薑(二錢),茵陳(一錢二分),白朮(四分),草豆蔻(麵裹煨,一錢),白茯苓(去皮,三分),炒枳實,半夏(湯泡七次),澤瀉(各半錢),陳皮(三分,去白)。

以上十味藥材研磨後,作為一次的服用量。用一盞半的水,加入五片生薑,煎煮至剩下一盞,去掉殘渣後涼服,不限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