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天益

《衛生寶鑑》~ 卷十三 (7)

回本書目錄

卷十三 (7)

1. 凡治病必察其下

戊午冬。予從軍住冬於成武縣。有賈倉使父。年逾六旬。冬至後數日。疽發於背。五七日腫勢約七寸許。不任其痛。瘍醫視之。曰膿已成。可開發矣。公懼不從。越三日。醫曰。不開恐變證生矣。遂以燔針開之。膿泄痛減。以開遲之故。迨二日變證果生。覺重如負石。熱如焫火。

痛楚倍常。六脈沉數。按之有力。此膏粱積熱之變也。邪氣酷熱。固宜以寒藥治之。時月嚴凝。復有用寒遠寒之戒。乃思內經云。有假者反之。雖違其時。以從其證可也。與瘍醫議。急作清涼飲子加黃連。秤一兩五錢。作一服服之。利下兩行。痛減七分。翌日復進前藥。其證悉除。

後月餘平復。又陳錄判母。年七十有餘。亦冬至後腦出疽。形可甌面大。命瘍醫診視。俟瘡熟以針出膿。因怒笞侍妾。瘡輒內陷。凹一韭葉許。面色青黃不澤。四肢逆冷。汗出身清。時復嘔吐。脈極沉細而遲。蓋緣衰老之年。嚴寒之時。病中苦楚。飲食淡薄。已滌肥膿之氣。

獨存瘦瘁之形。加之暴怒。精神愈損。故有此寒變也。病與時同。與瘍醫議。速制五香湯一劑。加丁香、附子各五錢。劑盡瘍復大發。隨證調治而愈。內經曰。凡治病必察其下。謂察時下之宜也。諸痛瘡瘍。皆屬心火。言其常也。如瘡盛形羸。邪高痛下。始熱終寒。此反常也。

固當察時下之宜而權治。故曰。經者常也。法者用也。醫者意也。隨所宜而治之。可收十全之功矣。

白話文:

【對於治病,必須要觀察當時的情況】

在戊午年的冬天,我跟隨軍隊駐紮在成武縣。有位名叫賈倉使的父親,年齡超過六十歲,在冬至後的幾天,他的背部長了一個毒瘡。大約五到七天後,腫脹的範圍已經達到七寸左右,疼痛難忍。瘡瘍科醫生檢查後說,膿已經形成,可以開始治療了。但他因為害怕而拒絕。過了三天,醫生再次提醒他,如果再不治療,可能會產生更嚴重的症狀。於是,他同意用燒熱的針進行治療,膿液排出後,疼痛減輕。然而由於治療延遲,兩天後果然出現了嚴重的症狀,他感覺身體沉重如背著石頭,體溫高如烈火。

疼痛程度比之前更強烈,脈搏深沉且快速,按下去有力,這是因為他長期食用高脂肪食物導致體內熱量過剩引起的變化。這種酷熱的邪氣,理應使用寒性藥物來治療。但當時正值嚴冬,一般會避免使用寒性藥物。然而,《內經》中有提到,對於特殊情況,我們應該反向思考。雖然違反常規,但如果能根據症狀來治療也是可以的。我和瘡瘍科醫生討論後,決定立即製作清涼飲子,並加入大量的黃連,一次服用。服用後,他排出了兩次,疼痛減少了七成。第二天再次服用同樣的藥物,所有的症狀都消失了。

一個多月後,他完全康復。另外,錄判官的母親,年齡超過七十歲,在冬至後腦部長了毒瘡,大小如同碗麪。請瘡瘍科醫生檢查,等待瘡瘍成熟後,用針排出膿液。然而,她突然生氣打了她的侍妾,導致瘡瘍突然陷入,凹陷的深度約為一片韭菜葉的厚度。她的臉色變得青黃無光澤,四肢冰冷,出汗後身體反而更冷,還伴有嘔吐。脈搏極度微弱且緩慢。這是因為她在老年,加上嚴冬時節,病中的痛苦,飲食清淡,已經洗滌掉了體內的脂肪,只剩下瘦弱的身體。再加上突然的暴怒,精神狀態更加惡化,因此出現了這種寒冷的變化。病情和季節相同,我和瘡瘍科醫生討論後,立即製作了五香湯,並加入大量的丁香和附子,喝完藥後,瘡瘍再次爆發,根據症狀調整治療方案,最終痊癒。

《內經》提到,「對於治病,必須要觀察當時的情況」,意思是觀察當時適合的治療方式。所有疼痛和瘡瘍,通常都屬於心火的問題。但是,如果瘡瘍嚴重但身體虛弱,邪氣在上但疼痛在下,開始熱但最終轉為寒冷,這就是反常的情況。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必須觀察當時適合的治療方式,並靈活地進行治療。因此,「經典是常規,法則是應用,醫生是用意,根據當時適合的方式進行治療,就能達到完全治癒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