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天益

《衛生寶鑑》~ 卷二十四 (2)

回本書目錄

卷二十四 (2)

1. 用熱遠熱從乎中治

郝道寧友人劉巨源。時年六十有五。至元戊寅夏月。因勞倦飲食不節。又傷冷飲。得疾。醫者往往皆以為四時證。治之不愈。逮十日。道寧請太醫羅謙甫治之。診視曰。右手三部脈沉細而微。太陰證也。左手三部脈微浮而弦。虛陽在表也。大抵陰多而陽少。今所苦身體沉重。

四肢逆冷。自利清穀。引衣自覆。氣難布息。懶語言。此脾受寒濕。中氣不足故也。仲景言下利清穀。急當救里。宜四逆湯溫之。內經復有用熱遠熱之戒。口乾但欲嗽水。不欲咽。早晨身涼而肌生粟。午後煩躁。不欲去衣。昏昏睡而面赤。隱隱紅斑見於皮膚。此表實裡虛故也。

白話文:

郝道寧的朋友劉巨源,時年六十五歲。至元戊寅年夏季,因勞累过度,飲食不节,又受了冷飲的傷害,染上疾病。當時很多醫生都認為是季節性的病症,治疗效果不佳。過了十天,郝道寧請太医羅謙甫诊治。羅太医診察後說:“右手三部脉沉细而微,这是太阴证;左手三部脉微浮而弦,是虚阳在表。总体而言,陰氣過盛而陽氣不足。病人現在感到身體沉重,四肢冰冷,腹泻清稀,喜欢裹着衣服,呼吸困难,懶得说话,這是脾臟受寒濕之氣,中氣不足所致。仲景說下痢清稀,要急救脾胃,宜用四逆湯溫暖之。內經又說用熱遠熱的原則。患者口渴,只想喝水,不想吞咽;早晨身体冰冷,皮肤起鸡皮疙瘩;下午烦躁,不想脫衣服;昏昏欲睡,面部發紅,皮膚上隱隱約約有紅斑。這是外證實而內證虚所致。”

內虛則外證隨時而變。詳內外之證。乃飲食勞倦。寒傷於脾胃。非四時之證明矣。治病必察其下。今適當大暑之時。而得內寒之病。以標本論之。時為標也。病為本也。用寒則順時而違本。用熱則從本而逆時。此乃寒熱俱傷。必當從乎中治。中治者、溫之是也。遂以錢氏白朮散。

加升麻。就本方加葛根、甘草以解其斑。少加白朮、茯苓以除濕而利其小便也。人參、藿香、木香。安脾胃。進飲食。㕮咀。每服一兩煎服。再服斑退而身溫。利止而神出。次服異功散、治中湯辛溫之劑。一二服。五日得平。止藥主人曰。病雖少愈。勿藥可乎。羅君曰。藥。

白話文:

人體虛弱,外在症狀就會隨時改變。詳細觀察內外症狀,應該是飲食勞累,寒氣傷了脾胃,並非時令變化所致。治病一定要觀察根本原因。現在正值大暑,卻出現內寒的病症,以標本論治來說,時令是標,病症是本。用寒涼藥物就順應時令卻違背病本,用溫熱藥物就順應病本卻違背時令。這是寒熱交雜,必須從根本調理。根本調理,就是溫暖身體。所以採用錢氏白朮散,加升麻,再加入葛根、甘草來解斑,少加白朮、茯苓來除濕利尿。人參、藿香、木香,可以安脾胃,促進飲食吸收,細嚼慢嚥,每次服用一兩,煎服。服用兩次後,斑點退去,身體溫暖,小便通暢,精神恢復。接著服用異功散、治中湯,辛溫的藥劑,服用一兩次,五天即可痊癒。止藥主人說,病症雖然減輕,可以停藥了嗎?羅君說,藥……

攻邪也。內經曰。治病以平為期。邪氣既去。強之以藥。變證隨起。不若以飲食調養。待其真氣來復。此不藥而藥、不治而治之理存焉。從之。旬日良愈。噫。謙甫之為醫。深究內經之旨。以為據依。不為浮議之所搖。胸中瞭然而無所滯。豈驗方而用藥者比也。巨源友舊。朝夕往視之。

故得其詳。不可不錄之以為戒。五月二十五日郝道寧謹題。

白話文:

醫治疾病,要以去除病邪為首要目標。《內經》說:「治病以平為期。」病邪去除後,若立刻用藥滋補,容易產生新的病症。不如以飲食調養,等待正氣恢復。這是不藥而藥、不治而治的道理。遵照此法,十天左右便能痊癒。可嘆謙甫精研《內經》精髓,以此為依據,不為世俗偏見所左右,心中明朗,毫無阻礙,豈是那些只會照方抓藥的人所能比擬的?巨源是我的好友,每日早晚都去看望他,因此才得以詳細瞭解他的醫術。這些事蹟不可不記載下來,作為後世警惕。五月二十五日,郝道寧謹識。

2. 病宜早治

仲景傷寒論曰。凡人有疾。不時即治。隱忍冀瘥。以成痼疾。小兒女子。益以滋甚。時氣不和。便當早言。若不早治。真氣失所。邪方萌動。無憚劬勞。不避晨夜而即治之。則藥餌針艾之效。必易為之。不然患人忍之。數日乃說。邪氣極盛而病極。成而後施治。必難為力。內經曰。

其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膚。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臟。治五臟者、半死半生矣。正以謂此。昔桓侯怠以皮膚之微疾。以至骨髓之病。雖悔何及。戊午春。桃李始華。雨雪厚寸許。一園叟遽令舉家執梃擊樹。盡墮其雪。又焚束草於其下以散其寒。使沖和之氣未傷而復。是年他家果皆不成熟。

白話文:

張仲景在《傷寒論》中說,人人生病,應當及時治療,不要隱忍希望自己能好轉,反而會拖成慢性病。尤其是孩童和女子,更要重視,當季節氣候不調時,更要及早治療。如果延誤治療,真氣就會散亂,邪氣就會滋生。不要害怕勞累,不分早晚都要及時醫治,這樣藥物、針灸、艾灸的效果才會顯著。否則,患者忍耐數日才說出來,邪氣已經非常旺盛,病況十分嚴重,等到病成之後再治療,就難以奏效了。《內經》也說,善於治病者,先治表皮,其次治肌膚,再其次治六腑,最後才治五臟,治五臟的人,已經是半死不活了。正是因為如此,古時候的桓侯因為輕視皮膚的微小疾病,最終導致骨髓病變,後悔也無濟於事了。戊午年春天,桃花李花剛開始開花,下了場大雪,積雪厚達一寸。一位園丁急忙命令家人拿著棍子敲打樹木,把雪都打落下來,又在樹下焚燒乾草,驅散寒氣,讓溫和的陽氣不受損害而恢復過來。那一年,其他人家果樹上的果子都未能成熟。

獨此園大熟。噫。果木之病。治之尚有不損。況人之有病。可不早治乎。故金匱玉函云。生候長存。形色未病。未入腠理。針藥及時。脈浮調節。委以良醫。病無不愈者矣。

白話文:

這個花園裡的水果樹都成熟了。唉,即使是植物生病了,如果治療得當還可以避免損失,更何況是人類生病呢?所以《金匱玉函》說:「生命徵象存在,身體外觀尚未出現病症,疾病還沒有侵入皮膚和肌肉之間,只要及時用針灸和草藥進行治療,再找一位好的醫生來處理,任何疾病都可以痊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