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天益

《衛生寶鑑》~ 卷二十二 (2)

回本書目錄

卷二十二 (2)

1. 胻寒治驗

徵南副元帥大忒木兒。年六旬有八。戊午秋征南。予從之。過揚州十里。時仲冬。病自利完穀不化。臍腹冷疼。足胻寒。以手搔之。不知痛癢。嘗燒石以溫之。亦不得暖。予診之。脈沉細而微。予思之。年高氣弱。深入敵境。軍事煩冗。朝暮形寒。飲食失節。多飲乳酪。履於卑濕。

陽不能外固。由是清濕襲虛。病起於下。故胻寒而逆。內經云。感於寒而受病。微則為咳。盛則為泄為痛。此寒濕相合而為病也。法當急退寒濕之邪。峻補其陽。非灸不能病已。先以大艾炷於氣海。灸百壯。補下焦陽虛。次灸三里二穴各三七壯。治胻寒而逆。且接引陽氣下行。

又灸三陰交二穴。以散足受寒濕之邪。遂處方云。寒淫所勝。治以辛熱。濕淫於外。平以苦熱。以苦發之。以附子大辛熱助陽退陰。溫經散寒。故以為君。乾薑、官桂、大熱辛甘。亦除寒濕。白朮、半夏、苦辛溫而燥脾濕。故以為臣。人參、草豆蔻、炙甘草、甘辛大溫。溫中益氣。

生薑大辛溫。能散清濕之邪。蔥白辛溫。以通上焦陽氣。故以為佐。又云。補下治下。制以急。急則氣味厚。故大作劑服之。不數服瀉止痛減。足胻漸溫。調其飲食。逾十日平復。明年秋。過襄陽。值霖雨。閱旬余。前證復作。再依前灸添陽輔。各灸三七壯。再以前藥投之。

數服良愈。

【加減白通湯】,治形寒飲冷。大便自利。完穀不化。臍腹冷痛。足胻寒而逆。

附子(炮。去皮臍),乾薑(炮。各一兩),官桂(去皮),甘草(炙),半夏(湯泡七次),草豆蔻(麵裹煨),人參,白朮(各半兩)

上八味㕮咀。每服五錢。水二盞半。生薑五片。蔥白五莖。煎一盞三分。去渣。空心宿食消盡。溫服。氣海一穴。在臍下一寸五分。任脈所發。

三里二穴。在膝下三寸胻外廉兩筋間。取足舉之。足陽明脈所入合也。可灸三壯。針入五分。

三陰交二穴。足內踝上三寸骨下陷中。足太陰少陰。厥陰之交會。可灸三壯。針入三分。

髓會絕骨。針經云。腦髓消。脛酸耳鳴。絕骨在外踝上輔骨下當脛中是也。髓會之處也。潔古老人云。頭熱如火。足冷如冰。可灸陽輔穴。又云。胻酸冷。絕骨取之。

陽輔二穴。在足外踝上四寸輔骨前絕骨端。如前三分。去丘墟七寸。足少陽脈之所行也。可灸三七壯。針入五分。由是副帥疾愈。以醫道為重。待予彌厚。

白話文:

【小腿寒冷治療經驗】

徵南副元帥大忒木兒,年近六十八歲。在戊午年的秋天,他率兵南征,我也隨行。過揚州十里後,正值冬季中期,他開始出現腹瀉,食物消化不良,肚臍周圍冷疼,小腿也感覺冰冷。用手抓撓時,沒有痛癢的感覺。他曾試圖用燒熱的石頭來溫暖腿部,但依然感到冰冷。我爲他診脈,發現他的脈象沉細而微弱。

我思考着,他年紀大了,身體機能下降,在敵境深處,軍務繁重,早晚寒氣侵襲,飲食不規律,常喝奶酪,加上長期處於潮溼環境中。

陽氣無法抵禦外部的寒溼,因此清溼趁虛而入,疾病從下部開始。所以他的小腿感覺寒冷,逆流而上。內經中提到,感受寒冷而生病,輕微的會咳嗽,嚴重的則會出現腹瀉和疼痛。這是寒溼結合引發的疾病。治療方法應該是迅速驅除寒溼邪氣,大力補充陽氣。非得使用灸法才能治癒。首先在氣海穴位,使用大艾炷灸一百壯,以補充下焦的陽虛。然後在三里穴,各灸三七壯,治療小腿的寒冷和逆流,並引導陽氣下行。

接着灸三陰交穴,以散去腳部受到的寒溼邪氣。我開出處方:寒氣侵犯,應以辛熱藥物治療;溼氣從外部侵入,應用苦熱藥物調和。以苦藥發汗,以附子這種大辛熱的藥物助陽退陰,溫經散寒,作爲主要藥物。乾薑、肉桂等大熱辛甘的藥物也能去除寒溼,白朮、半夏苦辛溫燥,可以燥脾溼,作爲輔助藥物。人參、草豆蔻、炙甘草等甘辛大溫的藥物,能溫中益氣。生薑辛溫,能散清溼之邪,蔥白辛溫,能通上焦陽氣,作爲佐藥。

處方說,補下治下,應以急促的方式,即加大藥量。因此,我讓他服用大劑量的藥物。沒過多服幾次,他的腹瀉就停止,疼痛減輕,小腿逐漸回暖。調整飲食後,十天左右病情恢復。第二年秋天,路過襄陽時,恰逢連綿的雨季,十多天後,之前的症狀再次出現。我再次使用灸法,每個陽輔穴灸三七壯,再次給他服用之前開的藥。

幾次服藥後,病情大大改善。

【加減白通湯】,用於治療因寒冷和飲冷引起的腹瀉,食物消化不良,肚臍周圍冷疼,小腿寒冷。

藥物成分包括:炮製過的附子、乾薑(各一兩),肉桂(去皮),炙甘草,半夏(七次泡湯),草豆蔻(面裹煨),人參,白朮(各半兩)。

將以上八種藥物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五錢,用兩盞半的水,加入五片生薑,五段蔥白,煎至一盞三分,去掉渣滓。在空腹時,待宿食完全消化後,溫服。氣海穴位位於肚臍下一寸五分,屬於任脈的起點。

三里穴位於膝蓋下三寸,小腿外側的兩根骨頭之間,舉起腳就能找到。足陽明脈在此處匯合,可以灸三壯,針刺深度爲五分。

三陰交穴位於足內踝上三寸骨下的凹陷中,足太陰、少陰、厥陰三經在此交匯。可以灸三壯,針刺深度爲三分。

絕骨穴位於外踝上輔骨下,脛骨中部,是髓會之處。如果腦髓消損,小腿痠痛,耳鳴,可以灸絕骨穴。古人說,如果頭熱如火,腳冷如冰,可以灸陽輔穴。小腿痠冷,也可以在絕骨穴處進行治療。

陽輔穴位於足外踝上四寸,輔骨前,絕骨端,距離丘墟七寸。是足少陽脈的運行之處,可以灸三七壯,針刺深度爲五分。

通過這樣的治療,副元帥的病情得到了恢復,他對醫道更加重視,對待我也更加尊重和厚愛。

2. 肝勝乘脾

真定路總管劉仲美。年逾六旬。宿有脾胃虛寒之證。至元辛巳閏八月初。天氣陰寒。因官事勞役。渴而飲冷。夜半自利兩行。平旦召予診視。其脈弦細而微。四肢冷。手心寒。唇舌皆有褐色。腹中微痛。氣短而不思飲食。予思內經云。色青者肝也。肝屬木。唇者、脾也。脾屬土。

木來剋土。故青色見於唇也。舌者心之苗。水挾木勢。制火凌脾。故色青見於舌也。難經有云。見肝之病。則知肝當傳之於脾。故先實其脾氣。今脾已受肝之邪矣。潔古先師云。假令五臟勝。各刑已勝。補不勝而瀉其勝。重實其不勝。微瀉其勝。而以黃耆建中湯加芍藥附子主之。

且芍藥味酸。瀉其肝木。微瀉其勝。黃耆、甘草甘溫。補其脾土。是重實其不勝。桂、附辛熱。瀉其寒水。又助陽退陰。飴糖甘溫。補脾之不足。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生薑、大棗、辛甘大溫。生髮脾胃升騰之氣。行其榮衛。又能緩其急。每服一兩。依法水煎服之。再服而愈。

【黃耆建中湯】(勞倦門內有。不錄於方中倍芍藥。量虛實加附子)

白話文:

真實案例來自總管劉仲美,他已超過六十歲,長期以來就有脾胃虛弱和寒冷的症狀。在至元辛巳年的八月,天氣陰冷,由於公務勞累,口渴喝了冷水,結果半夜時就發生了兩次的腹瀉。隔天清晨,他找我為他診斷。當時他的脈搏顯得細弱且微小,四肢冰冷,手心發寒,嘴脣和舌頭都呈現褐色,腹部有些許疼痛,呼吸短促且沒有食慾。

我想起了《內經》中的描述:面色青綠的人是肝的問題,肝屬木,而嘴脣是脾的象徵,脾屬土。當木剋制土,所以青色會出現在嘴脣上。舌頭是心的外顯,當水的力量加上木的影響,壓制了火,進而影響到脾,所以舌頭會呈現青色。《難經》裡有提到,看到肝的病狀,就知道肝會影響到脾,所以要先強化脾的功能。現在脾已經受到肝的影響了。根據潔古先師的理論,如果五臟中的一臟過於強大,會去抑制被它剋制的那一臟,我們應該補充被剋制的那一臟,同時減輕過強的那一臟,更進一步地強化被剋制的那一臟,稍微減輕過強的那一臟,而黃耆建中湯加上芍藥和附子就能達到這個效果。

芍藥味道酸,能抑制肝的影響,稍微減輕過強的那一臟。黃耆和甘草具有甘甜和溫暖的特性,可以補充脾的能量,這就是強化被剋制的那一臟。肉桂和附子具有辛辣和熱烈的特性,能抑制寒涼的影響,同時幫助提升陽氣,減少陰氣。飴糖具有甘甜和溫暖的特性,能補充脾的不足。肝苦於緊張,應吃甘甜的食物來緩解。生薑和大棗具有辛甘和大溫的特性,能促進脾胃的活力,調節身體的營養和防禦系統,同時也能緩解緊張的情況。每次服用一兩,按照規定的方法用水煎煮服用,服用兩次後病情就得到了改善。

【黃耆建中湯】(在勞倦門內有詳細的配方,這裡不列出,但芍藥的份量加倍,根據虛實情況加入附子)

3. 風痰治驗

參政楊公七旬有二。宿有風疾。於至元戊辰春。忽病頭旅眼黑。目不見物。心神煩亂。兀兀欲吐、復不吐。心中如懊憹之狀。頭偏痛。微腫而赤色。腮頰亦赤色。足胻冷。命予治之。予料之。此少壯之時。喜飲酒。久積濕熱於內。風痰內作。上熱下寒。是陽不得交通。痞之象也。

經云。治熱以寒。雖良工不敢廢其繩墨。而更其道也。然而病有遠近。治有輕重。參政今年高氣弱。上焦雖盛。豈敢用寒涼之劑。損其脾胃。經云。熱則疾之。又云。高巔之上。射而取之。予以三稜針約二十餘處刺之。其血紫黑。如露珠之狀。少頃。頭目便覺清利。諸證悉減。

遂處方云。眼黑頭旋。虛風內作。非天麻不能除。天麻苗謂之定風草。此草獨不為風所搖。故以為君。頭偏痛者、乃少陽也。非柴胡、黃芩酒製不能治。黃連苦寒酒炒。以治上熱。又為因用。故以為臣。橘皮苦辛溫。炙甘草甘溫補中益氣為佐。生薑、半夏辛溫。能治風痰。茯苓甘平利小便。

導濕熱引而下行。故以為使。服之數服。邪氣平。生氣復而安矣。

【天麻半夏湯】,治風痰內作。胸膈不利。頭旋眼黑。兀兀欲吐。上熱下寒。不得安臥。

天麻,半夏(各一錢),橘皮(去白),柴胡(各七分),黃芩(酒製炒),甘草,白茯苓(去皮),前胡(各五分),黃連(三分。去須)

上九味㕮咀。都為一服。水二盞。生薑三片。煎至一盞。去渣。溫服。食後。忌酒面生冷物。

白話文:

【風痰治療經驗】

參政楊公年屆七十二歲,長期患有風濕病。在至元戊辰年的春天,他突然感到頭暈眼花,視力模糊,心神煩躁,想嘔吐卻又吐不出來,心裡有種悶悶不樂的感覺。他的頭部一側疼痛,微微腫脹且泛紅,臉頰也呈現紅色,小腿卻冰冷。他請我為他診治。

我分析病情,認為這是他在年輕力壯時,嗜好飲酒,導致體內長時間累積濕熱,風痰在體內發作,造成上半身熱下半身冷的現象,這是因為體內陽氣無法正常運行,產生了阻塞的症狀。

古籍中提到,治療熱症要用寒性藥物,即便是高明的醫生也不敢違背這一原則,改變治療方式。然而,疾病有遠近之分,治療需視情況輕重而定。楊公年事已高,氣力較弱,雖然上半身火熱,但我也不敢使用過於寒涼的藥物,以免傷害他的脾胃。古籍又說,熱症要快速治療,還提到,對於高處的病患,應從上方治療。因此,我使用三稜針在約二十多處進行針刺,流出來的血液顏色紫黑,像露珠一樣。不久,楊公的頭部和視力就覺得清爽許多,所有症狀都減輕了。

接著,我開立了藥方,認為他眼花頭暈,是因為體內風邪所致,除非使用天麻,否則無法根除。天麻的幼苗稱為定風草,這種草本植物在風中不會搖晃,因此被視為主要成分。對於他頭部一側的疼痛,這是少陽經的問題,除非使用柴胡和黃芩(經過酒處理)治療,否則無法解決。黃連苦寒,經過酒炒後可以治療上半身的熱症,這也是根據病因選擇的成分,因此被視為輔助成分。陳皮味道苦辛且溫暖,炙甘草味道甘甜且溫暖,可以補中益氣,作為佐料。薑和半夏味道辛溫,能治療風痰,茯苓味道甘淡且有利尿作用。

能引導濕熱向下排出,因此被視為調節成分。服用幾次後,邪氣得到平息,生命力恢復,病情穩定下來。

【天麻半夏湯】,用於治療體內風痰發作,胸膈不舒,頭暈眼花,想嘔吐,上半身熱下半身冷,無法安睡。

配方如下:天麻,半夏(各一錢),陳皮(去白),柴胡(各七分),黃芩(酒製炒),甘草,白茯苓(去皮),前胡(各五分),黃連(三分。去須)

將以上九種藥材切碎,混合在一起,作為一劑藥。加入兩杯水,再放入三片薑,煮至剩下一杯,去掉渣滓,溫熱服用。飯後服用,避免喝酒、吃生冷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