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生寶鑑》~ 卷二十三 (2)
卷二十三 (2)
1. 肢節腫痛治驗
真定府張大。年二十有九。素好嗜酒。至元辛未五月間。病手指節腫痛。屈伸不利。膝臏亦然。心下痞滿。身體沉重。不欲飲食。食即欲吐。面色痿黃。精神減少。至六月間。來求予治之。診其脈沉而緩。緩者脾也。難經云。腧主體重節痛。腧者脾之所主。四肢屬脾。蓋其人素飲酒。
加之時助。濕氣大勝。流於四肢。故為腫痛。內經云。諸濕腫痛。皆屬脾土。仲景云。濕流關節。肢體煩痛。此之謂也。宜以大羌活湯主之。內經云。濕淫於內。治以苦溫。以苦發之。以淡滲之。又云。風能勝濕。羌活、獨活。苦溫透關節而勝濕。故以為君。升麻苦平。威靈仙、防風、蒼朮、苦辛溫發之者也。
白話文:
真定府的張大,年紀二十九歲,平時非常喜歡喝酒。在至元辛未年的五月,他開始感到手指關節腫痛,彎曲和伸直都很困難,膝蓋也有同樣的問題。他感到胸口憋悶,身體沉重,對飲食失去了興趣,吃一點東西就想吐。他的臉色變得蠟黃,精力明顯不如以前。到了六月,他來找我治療。我為他診脈,發現脈象沉而緩,緩脈通常是脾臟問題的表現。
根據《難經》的說法,腧穴主導身體的重量和關節疼痛,而腧穴正是脾臟主管的範圍,因為四肢的健康與脾臟息息相關。張大平時酗酒,再加上季節影響,體內濕氣過重,濕氣滲透到四肢,導致關節腫痛。《內經》指出,所有與濕氣相關的腫脹疼痛,都與脾臟功能失調有關。張仲景也提到,濕氣滲入關節,會引起肢體疼痛和煩惱,這正是張大的症狀。
因此,我建議他使用大羌活湯來治療。《內經》說,當濕氣在體內過盛時,應當用苦溫的藥物來治療,苦味藥物可以發散濕氣,淡味藥物可以幫助排出濕氣。同時,風可以克制濕氣。羌活和獨活都是苦溫的藥材,能夠穿透關節,幫助去除濕氣,因此在方中擔任主要角色。升麻苦平,威靈仙、防風和蒼朮則是苦辛溫的藥材,它們可以發散濕氣,促進體內氣血的流通。
總的來說,大羌活湯中的藥材相互協同,針對張大因濕氣過重導致的關節疼痛和身體不適,進行有效的治療。
故以為臣。血壅而不流則痛。當歸辛溫以散之。甘草甘溫。益氣緩中。澤瀉鹹平。茯苓甘平。導濕而利小便。以淡滲之也。使氣味相合。上下分散其濕也。
【大羌活湯】
羌活,升麻(各一錢),獨活(七分),蒼朮,防風(去蘆),威靈仙(去蘆),白朮,當歸,白茯苓(去皮),澤瀉(各半錢)
上十味㕮咀。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溫服。食前一服。食後一服。忌酒面生冷硬物。
白話文:
因此認為,血液瘀阻不通暢就會引起疼痛,當歸性辛溫,可以散瘀止痛;甘草性甘溫,可以益氣和胃;澤瀉性鹹平,茯苓性甘平,二者都能利水消腫,引導濕氣排出體外。藥材搭配合理,氣味相協,上下通利,去除濕氣。
羌活湯的藥方為:羌活、升麻各一錢,獨活七分,蒼朮、防風(去蘆)各適量,威靈仙(去蘆)、白朮、當歸、白茯苓(去皮)、澤瀉各半錢。
將以上十味藥材研磨成粉末,製成一劑,用兩碗水煎煮至一碗,去渣後溫服。飯前服用一劑,飯後服用一劑。忌酒,忌食生冷硬物。
2. 中寒治驗
參政商公。時年六旬有二。元有胃虛之證。至元己巳夏。上都住。時值六月。霖雨大作。連日不止。因公務勞役過度。致飲食失節。每旦則臍腹作痛。腸鳴自利。須去一二行乃少定。不喜飲食。懶於言語。身體倦困。召予治之。予診其脈沉緩而弦。參政以年高氣弱。脾胃宿有虛寒之證。
加之霖雨及勞役飲食失節。重虛中氣。難經云。飲食勞倦則傷脾。不足而往。有餘隨之。若歲火不及。寒乃大行。民病騖溏。今脾胃正氣不足。腎水必挾木勢。反來侮土。乃薄所不勝乘所勝也。此疾非甘辛大熱之劑。則不能瀉水補土。雖夏暑之時。有用熱遠熱之戒。又云。有假者反之。
白話文:
參政商公,當時已經六十二歲了。他本來就有胃虛的毛病。到了元朝己巳年夏天,他在上都居住。那時是六月,下著傾盆大雨,連綿不斷。因為公務繁忙,勞役過度,導致他飲食不規律。每天早上,他都會感到肚臍和腹部疼痛,腸鳴腹瀉,要拉個一兩次才舒服一點。他不喜歡吃東西,也不愛說話,身體疲倦無力。於是,他請我來治療。
我診了他的脈搏,發現脈象沉緩而弦。參政公年紀大了,氣虛體弱,脾胃本來就虛寒。加上雨季潮濕,勞役過度,飲食不節制,更加重了脾胃虛弱的狀況。難經裡面說:「飲食勞倦則傷脾,不足而往,有餘隨之。若歲火不及,寒乃大行,民病騖溏。」現在參政公脾胃正氣不足,腎水勢必會乘機而上,反過來損害脾土。這是「薄所不勝,乘所勝」的道理。
這種病症,若不使用甘辛大熱的藥物,就無法瀉水補土。雖然是夏季,但也有「遠熱」的禁忌。古書也說:「有假者反之。」意思是說,某些情況下,可以反其道而行之。
是從權而治其急也。內經云。寒淫於內。治以辛熱。乾薑、附子辛甘大熱。以瀉寒水。用以為君。脾不足者。以甘補之。人參、白朮、甘草、陳皮。苦甘溫以補脾土。胃寒則不欲食。以生薑、草豆蔻辛溫治客寒犯胃。厚朴辛溫厚腸胃。白茯苓甘平助姜附。以導寒濕。白芍藥酸微寒。
白話文:
這是從權宜之計出發,來應付急症的治療方法。 《內經》中說:「寒邪侵淫於內,治療要用辛熱之藥。」 [乾薑]、[附子]辛甘大熱,能瀉寒水,所以用它們做君藥。 脾虛弱的人,用甘味來補脾。 [人參]、[白朮]、[甘草]、[陳皮],苦甘溫和,用來補益脾土。 胃寒則不欲飲食,可以用[生薑]、草豆蔻辛溫之性來治療客寒犯胃。 [厚朴]辛溫,能厚腸胃。 白[茯苓]甘平,能輔助薑附,以利寒濕之氣的排除。 [白芍]藥性酸微寒。
補金瀉木以防熱傷肺氣為佐也。不數服良愈。
【附子溫中湯】,治中寒腹痛自利。米穀不化。脾胃虛弱。不喜飲食。懶言語。困倦嗜臥。
乾薑(炮),黑附子(炮。去皮臍。各七錢),人參(去蘆),甘草(炙),白芍藥,白茯苓(去皮),白朮(各五錢),草豆蔻(麵裹煨。去皮),厚朴(薑製),陳皮(各三錢)
上十味㕮咀。每服五錢。或一兩。水二盞半。生薑五片。煎至一盞三分。去渣。溫服。食前。
白話文:
補充金屬,抑制木性,以防熱氣傷害肺部之氣,這是輔助治療的方法。服用幾次後病情就能痊癒。
【附子溫中湯】,用於治療中寒引起的腹部疼痛、自行排便、食物消化不良、脾胃功能減弱、不喜歡進食、語言遲鈍、疲倦嗜睡。
炮製乾薑和去皮的黑附子各7錢,去蘆頭的人參5錢,炙製的甘草5錢,白芍藥、白茯苓(去皮)各5錢,白朮5錢,草豆蔻(用麵粉包裹後烘焙,去皮)3錢,薑製的厚朴3錢,陳皮3錢。
以上十味材料研磨成細末。每次服用5錢或1兩,用2又半盞的水加上五片生薑,煮至剩餘約1盞三分的量,去除殘渣,溫熱後服用,在餐前。
3. 時不可違
中書左丞張仲謙。年五十二歲。至元戊辰春正月。在大都患風證。半身麻木。一醫欲汗之。未決可否。命予決之。予曰。治風當通因通用。汗之可也。然此地此時。雖交春令。寒氣獨存。汗之則虛其表。必有惡風寒之證。仲謙欲速瘥。遂汗之。身體輕快。後數日。再來邀予視之曰。
果如君言。官事繁劇。不敢出門。常如之何。予曰。仲景云。大法夏宜汗。陽氣在外故也。今時陽氣尚弱。初出於地。汗之則使氣亟奪。衛氣失守。不能肥實腠理。表上無陽。見風必大惡矣。內經曰。陽氣者衛外而為固也。又云。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當汗之時。
白話文:
中書左丞張仲謙,今年五十二歲。元世祖至元戊辰年(西元一二七八年)春天正月,在元大都患了風證,半身麻木。一位醫生想要用汗法治療,但還未決定是否可行,便請我來決斷。我說:「治療風證應該通其原因,用通其經絡的方法,用汗法是可以的。但是現在這個地方,雖然已經是春天,但是寒氣依然存在。用汗法會耗損表面的陽氣,必然會引起怕風寒的症狀。仲謙想要快速痊癒,就用汗法治療吧。」
仲謙汗過之後,身體輕快許多。過了幾天,他又來找我,說:「果然如您所言,官事繁忙,不敢出門,經常感到不適。」我說:「仲景說,大法夏宜汗,因為陽氣在外。現在這個時候陽氣還很弱,剛從地底下冒出來,用汗法會使氣力急速減弱,衛氣無法守住,不能使腠理強健,表面的陽氣不足,遇到風就一定會很嚴重。內經說,陽氣是保護外體、使之強健的。又說,陽氣就像天和太陽,失去了它就會減壽,光芒也不會顯現。現在不應該用汗法。」
猶有過汗之戒。況不當汗而汗者乎。遂以黃耆建中湯加白朮服之。滋養脾胃。生髮榮衛之氣。又以溫粉撲其皮膚。待春氣盛。表氣漸實。即愈矣。內經曰。心不可伐。時不可違。此之謂也。
【黃耆建中湯】(見勞倦門。於方中加白朮)
白話文:
這還有過度流汗的禁忌,何況是不應該流汗卻流汗的情況呢? 可以用黃耆建中湯加上白朮服用,滋養脾胃,增强人體抵抗力。 然後用溫熱的粉末輕輕拍打皮膚,等到春天氣溫升高,體表之氣逐漸充實,就會痊癒了。 就像《黃帝內經》說的,心臟不可過度勞累,時機不可錯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