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天益

《衛生寶鑑》~ 卷二十三 (1)

回本書目錄

卷二十三 (1)

1. 上熱下寒治驗

中書右丞姚公茂。六旬有七。宿有時毒。至元戊辰春。因酒病發。頭面赤腫而痛。耳前後腫尤甚。胸中煩悶。咽嗌不利。身半以下皆寒。足脛尤甚。由是以床相接作炕。身半以上臥於床。身半以下臥於炕。飲食減少。精神困倦而體弱。命予治之。診得脈浮數。按之弦細。上熱下寒明矣。

內經云。熱勝則腫。又曰。春氣者病在頭。難經云。蓄則腫熱。砭射之也。蓋取其易散故也。遂於腫上約五十餘刺。其血紫黑如露珠之狀。頃時腫痛消散。又於氣海中火艾炷灸百壯。乃助下焦陽虛。退其陰寒。次於三里二穴。各灸三七壯。治足胻冷。亦引導熱氣下行故也。遂處一方。

白話文:

中書右丞姚公茂,六十七歲。素來偶爾會有些毒素積累。元朝戊辰年春天,因為喝酒導致疾病發作。頭面部紅腫疼痛,耳後腫脹尤其嚴重。胸悶氣短,咽喉不舒服,身體下半部都感到寒冷,腳脛尤為寒冷。因此,就將床和炕連接起來,身體上半部睡在床上,下半部睡在炕上。飲食減少,精神困倦,身體虛弱。他請我診治。

我診脈發現脈象浮數,按之弦細,明顯是上熱下寒。

《內經》說:「熱勝則腫。」又說:「春氣者病在頭。」《難經》說:「蓄則腫熱,砭射之也。」這都是說要選擇易於散發的部位進行治療。於是,我在腫脹處針刺了五十多針,針刺出來的血液呈紫黑色,像露珠一樣。一會兒,腫痛就消散了。我又在氣海穴用艾灸灸了一百壯,目的是幫助下焦陽氣,退去陰寒。接著,又在足三里穴各灸了三十七壯,治療腳脛冰冷,也是為了引導熱氣向下行。最後,我開了一副藥方。

名曰既濟解毒湯。以熱者寒之。然病有高下。治有遠近。無越其制度。以黃芩、黃連苦寒酒製炒。亦為因用。以瀉其上熱。以為君。桔梗、甘草辛甘溫上升。佐諸苦藥以治其熱。柴胡、升麻苦平。味之薄者陽中之陽。散發上熱以為臣。連翹苦辛平。以散結消腫。當歸辛溫和血止痛。

白話文:

這方劑名為「既濟解毒湯」,採用「熱者寒之」的原則,但需根據病情的輕重缓急,以及治疗的远近程度,不可逾越其法度。

方劑組成:

  • **君藥:**黃芩、黃連,苦寒性,以酒製炒,用其苦寒之力瀉去上焦之熱。
  • **佐藥:**桔梗、甘草,辛甘溫性,能上升,佐助苦藥以治療上熱。
  • **臣藥:**柴胡、升麻,苦平性,味薄陽中之陽,能散發上焦之熱。
  • **使藥:**連翹,苦辛平性,能散結消腫。
  • **其他:**當歸,辛溫性,能和血止痛。

酒煨大黃苦寒。引苦性上行至巔。驅熱而下以為使。投劑之後。腫消痛減。大便利。再服減大黃。慎言語。節飲食。不旬日良愈。

【既濟解毒湯】,治上熱頭目赤腫而痛。胸膈煩悶不得安臥。身半以下皆寒。足胻尤甚。大便微秘。

大黃(酒蒸。大便利勿用),黃連(酒製炒),黃芩(酒製炒),甘草(炙),桔梗(各二錢),柴胡,升麻,連翹,當歸身(各一錢)

上㕮咀。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食後。溫服。忌酒濕面大料物及生冷硬物。

白話文:

用酒煨製的大黃,味苦性寒。它可以將苦味引導上行至頭頂,驅散熱邪向下,作為藥物引導作用。服藥之後,腫脹消退,疼痛減輕,大便通暢。再次服用時,可以減少大黃的用量。注意言行,節制飲食,不出十天,便可痊癒。

【既濟解毒湯】

,用於治療上半身發熱,頭目紅腫疼痛,胸膈煩悶,難以安臥,身體下半身冰冷,尤其是足踝部位更甚,大便略微便秘的情況。

組成

大黃(用酒蒸製,大便通暢後就不用),黃連(用酒製法炒製),黃芩(用酒製法炒製),甘草(炙烤),桔梗(各二錢),柴胡,升麻,連翹,當歸身(各一錢)。

用法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做成一劑藥。用兩碗水煎煮,煎至一碗,去渣,飯後溫服。忌食酒、濕面、大料等辛辣食物,以及生冷硬的食物。

2. 陽證治驗

真定府趙吉夫。約年三旬有餘。至元丙寅五月間。因勞役飲食失節。傷損脾胃。時發煩躁而渴。又食冷物過度。遂病身體困倦頭痛。四肢逆冷嘔吐。而心下痞。醫者不審。見其四肢逆冷。嘔吐心下痞。乃用桂末三錢。以熱酒調服。仍以綿衣覆之。作陰毒傷寒治之。須臾汗大出。

汗後即添口乾。舌澀。眼白睛紅。項強硬。肢體不柔和。小便淋赤。大便秘澀。循衣摸床。如發狂狀。問之則言。語錯亂。視其舌則赤而欲裂。朝輕暮劇。凡七八日。家人皆自謂危殆不望生全。鄰人吉仲元舉予治之。診其脈六七至。知其熱證明矣。遂用大承氣湯苦辛大寒之劑一兩。

白話文:

真定府的趙吉夫,年紀大約三十出頭。在至元丙寅年五月間,因為勞累過度,飲食不節制,損傷了脾胃。當時感到煩躁口渴,又吃太多冷的東西,於是身體困倦頭痛,四肢冰冷發抖,嘔吐,而且心口發悶。醫生沒有看清楚病因,只見他四肢冰冷、嘔吐、心口發悶,就用桂皮末三錢,用熱酒調和給他服用,還用棉衣蓋住他,當作陰毒傷寒來治療。不久之後,他便大量出汗。

出汗後,他立刻感到口乾舌燥、舌頭粗糙、眼白泛紅、脖子僵硬、肢體不靈活、小便尿急灼熱、大便便秘,還不斷地摸著衣服和床,像發狂一樣。詢問他,他說話語無倫次,觀察他的舌頭,發現它又紅又乾,快要裂開了。早上症狀輕,晚上症狀加重,持續了七、八天。家人們都認為他病危,幾乎不抱任何希望。鄰居吉仲元推薦我去治療他。我診斷了他的脈搏,發現每分鐘跳動六七下,知道他熱證明顯。於是就用大承氣湯,這個苦辛寒涼的藥方,一兩份。

作一服服之。利下三行。折其勝勢。翌日。以黃連解毒湯大苦寒之劑二兩。使徐徐服之以去餘熱。三日後。病十分中減之五六。更與白虎加人參湯約半斤。服之。瀉熱補氣。前證皆退。戒以慎起居。節飲食。月餘漸得平復。內經曰。凡用藥者。無失天時。無逆氣宜。無翼其勝。

無贊其復。是謂至治。又云。必先歲氣。無伐天和。當暑氣方盛之時。聖人以寒涼藥。急救腎水之原。補肺金之不足。雖有客寒傷人。仲景用麻黃湯內加黃芩知母、石膏之類。發黃發狂。又有桂枝湯之戒。況醫者用桂末熱酒調服。此所謂差之毫釐。謬之千里。此逆仲景之治法。

經云。不伐天和。不讚其復。不翼其勝。不失氣宜。不然。則故病未已。新病復起矣。

白話文:

醫生先用了一劑瀉藥,讓患者腹瀉排毒,削弱病情。第二天,給患者服用兩兩黃連解毒湯,這是一種苦寒的藥物,目的是緩慢地去除體內的餘熱。三天后,病情明顯减轻。接着給患者服用半斤白虎加人參湯,既能清熱又能補氣,之前的症状都消失了。医生叮嘱患者要小心起居,注意饮食,一个月后慢慢恢复健康。

《內經》說,用藥時要把握天時,不可逆氣宜,不可過度追求療效,也不可過於急於求成。這才是最高明的治療方法。書中還說,要順應時令,不可違背天道。盛夏時節,聖人用寒涼藥物,急救腎水,補益肺金。即使有寒邪入侵,張仲景也會在麻黃湯中加入黄芩、知母、石膏等藥物。

患者發黃發狂時,還有桂枝湯的禁忌。更何況醫生用桂末泡熱酒給病人服用,這就叫做差之毫釐,謬以千里,是违背了張仲景的治法。

經書上說,不要違背天和,不要急於求成,不要過於追求療效,不要違背氣候的變化。否則,舊病未愈,新病又起。

3. 陰黃治驗

至元丙寅六月。時雨霖霪。人多病瘟疫。真定韓君祥。因勞役過度。渴飲涼茶。及食冷物。遂病頭痛。肢節亦疼。身體沉重。胸滿不食。自以為外感傷。用通聖散兩服。藥後添身體困甚。方命醫治之。醫以百解散發其汗。越四日。以小柴胡湯二服。後加煩熱躁渴。又六日。以三一承氣湯下之。

躁渴尤甚。又投白虎加人參柴胡飲子之類。病愈增。又易醫用黃連解散湯、硃砂膏、至寶丹之類。至十七日後。病勢轉增傳變。身目俱黃。肢體沉重。背惡寒。皮膚冷。心下痞硬。按之而痛。眼澀不欲開。目睛不了了。懶言語。自汗。小便利。大便了而不了。命予治之。診其脈緊細。

白話文:

在至元丙寅年的六月,當時正值連綿陰雨,天氣潮濕悶熱。許多人因此染上瘟疫。真定縣的韓君祥因為过度劳累,口渴便喝了涼茶,又吃了冷食,結果就病了,出現頭痛、四肢關節疼痛、身體沉重、胸悶難食等症狀。他自以為是外感風寒所致,便服用了一劑「通聖散」。服藥後反而感到身體更加困乏。於是便請醫生診治。醫生給他用「百解散」發汗。四天後又用兩劑「小柴胡湯」。

然而,病情卻不見好轉,反而出現煩躁、口渴的症狀。六天後,醫生又給他用「三一承氣湯」瀉下。

烦躁和口渴更加严重,医生又加用白虎加人參柴胡飲子等方剂。病症反而加重。又换了一位醫生,用黄连解散湯、硃砂膏、至寶丹等方剂治疗。

十七天后,病情更加惡化,出現了傳變的症狀。全身及眼睛都發黃,四肢沉重,背部發寒,皮膚冰冷,心下痞硬按之疼痛,眼睛干涩不愿睁开,眼球浑浊不清,懶言少語,自汗,小便頻數,大便排不乾淨。

他家人便請我診治。我診了他的脈象,發現脈搏緊細。

按之虛空。兩寸脈短不及本位。此證得之因時熱而多飲冷。加以寒涼藥過度。助水乘心。反來侮土。先囚其母。後薄其子。經云。薄所不勝乘所勝也。時值霖雨。乃寒濕相合。此為陰證發黃明也。予以茵陳附子乾薑湯主之。內經云。寒淫於內。治以甘熱。佐以苦辛。濕淫所勝。

平以苦熱。以淡滲之。以苦燥之。附子、乾薑。辛甘大熱。散其中寒。故以為主。半夏、草豆蔻。辛熱。白朮、陳皮苦甘溫。建脾燥濕。故以為臣。生薑辛溫以散之。澤瀉甘平以滲之。枳實苦微寒。泄其痞滿。茵陳苦微寒。其氣輕浮。佐以姜附。能去膚腠間寒濕而退其黃。故為佐使也。

白話文:

按壓腹部時,感覺空虛,脈搏短促,不到正常位置。這是因為暑熱過度,病人大量飲用冷飲,又服用過多寒涼藥物,導致水氣乘犯心臟,反過來傷害脾土,首先困住脾胃,然後削弱脾氣。醫書上說,弱者乘勝者。現在正是雨季,寒濕交合,這是陰證發黃的表現。我用茵陳附子乾薑湯治療。內經說,寒邪侵襲內臟,要用甘溫藥物治療,佐以苦辛藥物。濕邪侵犯,要用苦熱藥物平息,用淡滲藥物滲透,用苦燥藥物乾燥。附子、乾薑辛甘大熱,可以散寒。所以用作主藥。半夏、草豆蔻辛熱;白朮、陳皮苦甘溫,可以健脾燥濕,所以用作臣藥。生薑辛溫可以散寒;澤瀉甘平可以滲濕;枳實苦微寒可以泄除痞滿。茵陳苦微寒,氣味輕浮,佐以薑附,可以去除皮膚腠理間的寒濕,退去黃疸。所以用作佐使藥。

煎服一兩。前證減半。再服悉去。又與理中湯服之。數日氣得平復。或者難曰。發黃皆以為熱。今暑隆盛之時。又以熱藥治之。何也。予曰。理所當然。不得不然。成無己云。陰證有二。一者始外傷寒邪。陰經受之。或因食冷物傷太陰經也。二者始得陽證。以寒治之。寒涼過度。

變陽為陰也。今君祥因天令暑熱。冷物傷脾。過服寒涼。陰氣大勝。陽氣欲絕。加以陰雨。寒濕相合。發而為黃也。仲景所謂當於寒濕中求之。李思順云。解之而寒涼過劑。瀉之而逐寇傷君。正以此也。聖聖之制。豈敢越哉。或者曰。潔古之學。有自來矣。

白話文:

煎藥一兩,症狀減輕一半後再服,服完後再搭配理中湯服用,數日後氣力就能恢復。有人可能會問,發黃都是因為熱,現在天氣炎熱,為何還要用熱藥治療呢?我說這是理所當然,不得不這樣做。成無己也這麼說。陰證有兩種,一種是最初受到外寒邪侵襲,陰經受損,或因食用冷物損傷太陰經;另一種是最初得陽證,用寒涼藥治療,寒涼過度,便將陽證轉化為陰證。現在您因為天氣炎熱,吃冷物傷脾,又過度服用寒涼藥物,陰氣過盛,陽氣將要消失,再加上陰雨天氣,寒濕相合,就發作成黃疸。仲景說要從寒濕中尋找病因,李思順也說,治療時如果寒涼藥過量,就會瀉掉正氣,損傷元氣。這都是因為聖人之道,我們豈敢逾越呢?有人可能會說,潔古的醫學,有其道理。

【茵陳附子乾薑湯】,治因涼藥過劑。變為陰證。身目俱黃。四肢皮膚冷。心下痞硬。眼澀不欲開。自利蜷臥。

附子(炮。去皮臍。三錢),乾姜(炮。二錢),茵陳(一錢二分),白朮(四分),草豆蔻(麵裹煨。一錢),白茯苓(去皮。三分),枳實(麩炒),半夏(湯泡七次),澤瀉(各半錢),陳皮(三分。去白)

上十味㕮咀。為一服。水一盞半。生薑五片。煎至一盞。去渣。涼服。不拘時候。

白話文:

【茵陳附子乾薑湯】

主治: 由於過度服用寒涼藥物,導致陰證出現,症狀包括全身及眼白發黃、四肢皮膚冰冷、心下痞硬、眼澀不願睜開、自利(腹瀉)蜷縮臥床。

藥方:

  • 附子(炮製,去皮臍,3錢)
  • 乾薑(炮製,2錢)
  • 茵陳(1錢2分)
  • 白朮(4分)
  • 草豆蔻(麵裹煨,1錢)
  • 白茯苓(去皮,3分)
  • 枳實(麩炒)
  • 半夏(湯泡七次)
  • 澤瀉(各半錢)
  • 陳皮(3分,去白)

用法:

將上述十味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取一服,用水一盞半(約300毫升),生薑五片,煎煮至一盞(約200毫升),去渣,趁溫服下,不拘時辰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