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生寶鑑》~ 卷一 (1)
卷一 (1)
1. 卷一
2. 春服宣藥辨
戊申春。先師東垣老人論春月奉生之道。月令云。是月也。不可以稱兵稱兵。必天殃。毋殺孩蟲胎夭飛鳥。毋伐。山林。又云。祭先脾。孟春行冬令。則首種不入。行秋令則民大疫。故國有春分停刑之禁。十二經有取決於膽之戒。仲景云大法、春宜吐。故少陽證禁下。宜小柴胡湯和解之。
少陽用事。萬物方生。折之則絕生化之源。此皆奉生之道也。有假者反之。且春初服宣藥者。乃伐天和而損脾胃。非徒無益而又害之。予因演先師之論。著為此論。世傳宣藥、以牽牛、大黃之類。或丸或散。自立春後。無病之人服之。輒下數行。云凡人於冬三月。厚衣暖食。
又近於火。致積熱於內。春初若不宣泄。必生熱疾。又云。解三焦積熱。去五臟餘毒。殆無此理。方冬嚴氣凝寒。厚衣暖食近火。所以敵天氣之寒也。冬裘夏葛。冬飲湯而夏飲水。皆自然之道。何積熱於內而生疾乎。
且陰陽偏勝則疾。果三焦積熱。是陽亢陰絕。豈有得生之理哉。故難經云。腑病易治。臟病難愈。邪氣中臟。病之極矣。今言五臟俱有邪毒。則神將何依。內經亦曰。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臥早起。廣步於庭。被髮緩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殺。予而勿奪。
賞而勿罰。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逆之則傷肝。夏為寒變。奉長者少。又曰。必先歲氣。無伐天和。故智者之養生也。必順四時。適寒溫。和喜怒而安居處。節陰陽而調剛柔。如是則邪僻不至。又曰。蒼天之氣清淨。則志意治。順之則陽氣固。雖有賊邪。弗能害也。失之則內閉九竅。
外壅肌肉。衛氣散解。此謂自傷。氣之削也。當少陽用事。萬物向榮生髮之時。惟當先養脾胃之氣。助陽退陰。應乎天道以使之平。今反以北方寒水所化、氣味俱厚、苦寒之劑投之。是行肅殺之令於奉生之月。當升反降。伐脾胃而走津液。使營運之氣減削。其不能輸精皮毛經絡必矣。
奉長之氣。從何而生。臟腑何所以稟受。脾胃一衰。何病不起。此誅罰無過。是謂大惑。無病生之。有病甚之。所謂春服宣藥者。自軒岐而下。歷代明醫。俱無是說。嗚呼。此理明白。非難知也。世多雷同。莫革其弊。深可痛哉。凡有志保生者。但以聖賢之言為準。則可免疑誤之悔。
夭折之禍矣。
白話文:
在戊申年的春天,我的恩師東垣老人討論了春季保健的方法。他引用古書《月令》中的說法:這個月份不宜戰爭,如果戰爭必會遭受天災;不要傷害幼小的動物、胎兒、飛鳥,也不要砍伐山林。又說,春天祭祀應以脾臟為主。如果春天實行冬天的命令,作物的種子就可能不會生長;如果實行秋天的命令,人民可能會遭受大流行病。因此,國家在春分時有禁止執行死刑的規定,醫學上也有春天要特別注意膽的警戒。張仲景說,大原則上,春天適合催吐療法。因此,在少陽階段,禁用瀉下法,應使用小柴胡湯來調和身體。
少陽階段,萬物正在生長,如果在此時摧殘它們,就會斷絕生命成長的來源。這都是保養生命的道理,如果是偽裝的則相反。春天開始服用宣藥,是在破壞自然界的和諧,並損害脾胃,不僅無益反而有害。我因此延續老師的理論,寫下了這篇文章。傳統上,宣藥包括像牽牛子、大黃等成分,可以做成丸狀或粉狀,自立春之後,即使無病的人也會服用,通常會排便幾次。他們認為人在冬季三個月裡,穿著厚重的衣服,吃著熱食,靠近火爐,導致體內積累熱量,如果春天初如果不排出,必定會產生熱性疾病。又說,這樣可以清除三焦的積熱,去除五臟的毒素,這實在是不可能的。在冬天嚴寒時,穿著厚重的衣服,吃著熱食,靠近火爐,這是為了抵禦寒冷的天氣。冬天穿裘衣,夏天穿麻布,冬天喝熱湯,夏天喝水,這都是自然界的規律,怎麼可能體內積累熱量而生病呢?
而且,陰陽失衡才會生病。如果三焦真的積累了熱量,那表示陽氣過盛,陰氣衰竭,怎麼可能還活著呢?因此,《難經》說,腑病比較容易治療,臟病比較難以治癒。邪氣進入臟腑,病情已經非常嚴重。現在說五臟都有邪毒,那麼心神將依靠什麼呢?《內經》也說,春天的三個月,是舊事物消逝,新事物生長的時候。天地都在生長,萬物都在繁榮。應該晚睡早起,在庭院裡散步,披散頭髮,放鬆身體,讓心情愉快。不要殺戮,不要掠奪,不要懲罰。這是春天的氣息,也是養生的方法。如果違反了,就會傷害肝臟,夏季就會遭受寒冷的影響,影響長壽。又說,必須遵循每年的氣候,不要破壞天和。因此,聰明的人養生,一定會遵循四季的變化,適應寒冷和溫暖,調節喜怒,安穩地生活。控制陰陽,調節剛柔,這樣,邪僻就不會到來。又說,蒼天的氣息清澈純淨,心志就能得到治理。順從它,陽氣就能鞏固。即使有邪氣,也不會受到傷害。失去它,內部九竅就會堵塞,外部肌肉就會壅腫,衛氣就會散失。這就是自己傷害自己,氣力就會衰退。在少陽階段,萬物繁榮生長的時候,應該首先養護脾胃之氣,幫助陽氣推進陰氣,遵循天道,使其平和。現在反而使用來自北方寒水的成分,味道濃厚,苦寒的藥物。這是在春天這個生命成長的月份,執行肅殺的命令。應該上升卻下降,傷害脾胃,流失津液,使營運之氣減少。這樣,就無法將精華輸送到皮毛和經絡。
那麼,如何產生長壽的氣息?臟腑如何獲得能量?一旦脾胃衰弱,什麼病不會發生?這就是所謂的「無過之罰」,是最大的迷惑。沒有病反而生病,有病則更嚴重。所謂的春天服用宣藥,從黃帝和岐伯以來,歷代名醫都沒有這樣的說法。唉,這個道理很明白,並不是難以理解的。但是,世界上大多數人都跟風,沒有改變這種弊端,真是讓人痛心。所有立志保護生命的人,只要以聖賢的話語為標準,就可以避免懷疑和錯誤的後悔,避免夭折的災難。
3. 革春服宣藥歌
天與聖人同一體。長養萬物不言利。黃帝內經福萬世。惟恐生民觸邪氣。調神四氣謹依行。身體康強無病滯。去聖逾遠醫道衰。誰解非非而是是。初春宣藥服寒涼。無故令人遭疫癘。腸鳴腹痛下數行。脾土既衰復損胃。周身百脈失經常。安樂身中強生事。少陽用事物向榮。一夜風霜反凋弊。
春不生榮秋不收。奉養之氣從何至。四時失序化難成。血氣一衰神不熾。主明下安養生昌。心不明時災患繼。哀哉此理久不明。故以言理革其弊。保生君子勿他求。當向內經求聖意。
白話文:
天地和聖人是一體的,他們滋養萬物並非為了一己之私利。《黃帝內經》造福了萬世子孫,只擔心百姓會受到邪氣的侵害。調理精神,遵循四季的氣候規律行事,身體就能健康無病。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醫學知識逐漸衰退,能理解錯對的人越來越少。
初春時節服用寒涼的藥物,無緣無故讓人遭受瘟疫。腸鳴、腹痛,排泄頻繁,脾臟和胃功能衰弱。全身的脈絡失去正常運作,平靜的生活被無端的疾病打擾。就像少陽的生機盎然,一夜風霜卻使之凋敝。
春天不生長,秋天就沒有收穫,養生的氣息從何而來?如果四季的順序失調,生命就難以形成。血氣一旦衰弱,精神就不會旺盛。領導者清明,下面的人民才能安定,養生之道才能昌盛。若領導者昏庸,災難和困擾就會接踵而至。
可悲的是,這個道理早已被人們遺忘,所以我在此提出,希望革除這種弊端。追求養生的君子,不必尋求他處,應當在《黃帝內經》中尋找聖人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