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生寶鑑》~ 卷二十一 (2)
卷二十一 (2)
1. 升降者天地之氣交
茯苓,淡為在天之陰。陽也。陽當上行。何為利水而泄下。經云。氣之薄者乃陽中之陰。所以茯苓利水而泄下。然而泄下亦不離乎陽之體。故入手太陽也。
麻黃,苦為在地之陰。陰也。陰當下行。何謂發汗而升上。經云。味之薄者乃陰中之陽。所以麻黃髮汗而升上。亦不離乎陰之體。故入手太陰也。
附子,熱、氣之厚者。乃陽中之陽。故經云發熱。
大黃,苦、味之厚者。乃陰中之陰。故經云泄下。
粥,淡為陽中之陽。所以利小便。
白話文:
茯苓,其性淡,代表了天空中的陰性物質,與陽性物質相對。陽性物質應該向上升。茯苓卻有著利尿和通便的效果,這是因為它雖然屬於陽性,但其中又包含了陰性的成分。因此,茯苓具有利尿和通便的作用,但其根本仍然保持了陽性的特質,所以它能夠進入手太陽的循環系統。
麻黃,其性苦,代表了地面下的陰性物質,與陽性物質相對。陰性物質應該向下走。然而麻黃卻能發汗並向上提升,這是因為它雖然是陰性,但其中又包含了陽性的成分。因此,麻黃具有發汗和提升的效果,但其根本仍然保持了陰性的特質,所以它能夠進入手太陰的循環系統。
附子,其性熱,是陽性物質中非常強烈的一種,經書上說它會產生熱力。
大黃,其性苦且味濃厚,代表了陰性物質中非常強烈的一種,經書上說它有通便的效果。
粥,其性淡,代表了陽性物質中非常強烈的一種,因此可以幫助排尿。
茶,苦為陰中之陽。所以清頭目。
清陽發腠理。清之清者也。
清陽實四肢。清之濁者也。
濁陰歸六腑。濁之濁者也。
濁陰走五臟。濁之清者也。
白話文:
茶是屬性偏寒涼的食物,能幫助清除腦部疲勞和清醒思緒。
身體中的能量會透過皮膚向外散發,這就是所謂的能量在肌表之間流動,而這種狀態正是因為能量被清理乾淨了。
能量能夠充盈到全身各個部位,這是比較接近「清」的概念;
對於消化系統來說,那些不好的東西(也就是所謂的「濁」)會通過腸胃排出體外,
相反地,對人體有害無益的物質則會進入內臟器官之中,但這些物質也是屬於較輕微、容易排除掉的一類。
2. 藥性要旨
苦藥平升。微寒平亦升。甘辛藥平降。
甘寒瀉火。苦寒瀉濕熱。苦甘寒瀉血熱。
白話文:
苦味藥物能平衡上升的作用,稍微偏涼的平性藥物也能提升作用。甜、辣味藥物能夠平衡下降的效果。甜且寒性的藥物可以消除火氣。苦且寒性的藥物可以清除溼熱。苦和甜且寒性的藥物可以清除血液中的熱氣。
3. 用藥升降浮沉補瀉法
肝膽(味)辛補酸瀉。(氣)溫補涼瀉。(肝膽之經。前後寒熱不同。逆順互換。入求責法)
心小腸。(味)咸補甘瀉。(氣)熱補寒瀉。(三焦命門補瀉同)
脾胃。(味)甘補苦瀉。(氣)溫涼寒熱補瀉。(各從其宜。逆從互換。入求實法)
肺大腸。(味)酸補辛瀉。(氣)涼補溫瀉。
腎膀胱。(味),苦補咸瀉(氣),寒補熱瀉。
五臟更相平也。若一臟不平。所勝平之。此之謂也。故云安穀則昌。絕谷則亡。水去則榮散。谷消則衛亡。
榮散衛亡。神無所居。仲景云。水入於經。其血乃成。谷入於胃。脈道乃行。故血不可不養。氣不可不溫。血溫氣和。榮衛流行。常有天命。
白話文:
肝膽性喜辛味,辛味可補益肝膽,酸味則可瀉肝膽;肝膽性溫,溫性可補益肝膽,涼性則可瀉肝膽。肝膽經絡前後寒熱不同,逆順互換,需根據實際情況用藥。
心和小腸性喜咸味,咸味可補益心和小腸,甘味則可瀉心和小腸;心和小腸性熱,熱性可補益心和小腸,寒性則可瀉心和小腸。三焦和命門的補瀉方法一致。
脾胃性喜甘味,甘味可補益脾胃,苦味則可瀉脾胃;脾胃性溫涼,溫涼性可補益脾胃,寒熱性則可瀉脾胃。脾胃的補瀉需根據實際情況用藥,逆從互換,需根據實際情況用藥。
肺和大腸性喜酸味,酸味可補益肺和大腸,辛味則可瀉肺和大腸;肺和大腸性涼,涼性可補益肺和大腸,溫性則可瀉肺和大腸。
腎和膀胱性喜苦味,苦味可補益腎和膀胱,咸味則可瀉腎和膀胱;腎和膀胱性寒,寒性可補益腎和膀胱,熱性則可瀉腎和膀胱。
五臟互相平衡,若其中一臟失衡,就会影响其他臟腑。所以说,吃五谷才能繁荣昌盛,不吃五谷就会死亡。水液充足才能滋养身体,五谷消化才能抵御外邪。
滋养身体抵御外邪,才能让精神有所依托。张仲景说,水进入经脉,才能化成血液;五谷进入胃,才能推动血脉运行。所以,血液不可不养,气血不可不温。血液温热,气血调和,才能滋养身体抵御外邪,长保天命。
4. 臟氣法時補瀉法
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心苦緩。急食酸以收之。
肺苦氣上逆。急食苦以泄之。脾苦濕。急食苦以燥之。
腎苦燥。急食辛以潤之,開腠理。致津液。通氣也。
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以辛補之。以酸瀉之。
心欲軟。急食鹹以軟之。以咸補之。以甘瀉之。
脾欲緩。急食甘以緩之。以甘補之。以苦瀉之。
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以酸補之。以辛瀉之。
腎欲堅。急食苦以堅之。以苦補之。以咸瀉之。
此五者有辛酸甘苦鹹。各有所利。或散、或收、或緩、或急、或軟、或堅。四時五臟。病隨五味所宜也。
白話文:
肝臟
若感到苦悶急躁,應立即食用甘味食物來緩解。
心臟
若感到苦悶遲緩,應立即食用酸味食物來收斂心氣。
肺臟
若感到氣往上逆,應立即食用苦味食物來泄氣。
脾臟
若感到濕氣過重,應立即食用苦味食物來燥濕。
腎臟
若感到乾燥,應立即食用辛味食物來滋潤,打開毛孔,促進津液分泌,暢通氣血。
肝臟
想要散發,應立即食用辛味食物來散發,用辛味來補益,用酸味來瀉火。
心臟
想要柔軟,應立即食用鹹味食物來軟化,用鹹味來補益,用甘味來瀉火。
脾臟
想要緩解,應立即食用甘味食物來緩解,用甘味來補益,用苦味來瀉火。
肺臟
想要收斂,應立即食用酸味食物來收斂,用酸味來補益,用辛味來瀉火。
腎臟
想要堅固,應立即食用苦味食物來堅固,用苦味來補益,用鹹味來瀉火。
這五種味道:辛、酸、甘、苦、鹹,各有所長。可以散發、收斂、緩解、急促、柔軟、堅固。四季與五臟的變化,疾病的治療都要依照五味的特性而定。
5. 君臣佐使法
帝曰。方治君臣。何謂也。岐伯曰。主病之為君。佐君之為臣。應臣之為使。非上中下三品之為也。帝曰。三品何謂。曰。所以明善惡之殊貫也。
凡藥之所用者。皆以氣味為主。補瀉在味。隨時換氣。主病者為君。假令治風者、防風為君。治上焦熱、黃芩為君。中焦熱、黃連為君。下焦濕熱、防己為君。治寒、附子之類為君。看兼見何證。以佐使藥分治之。此制方之要也。本草說。上品藥為君。各從其宜。
白話文:
皇帝問道:
皇帝問道: “如何理解方劑中君臣的配伍?”
岐伯答道: “治療疾病的藥物,以主治病症者為君,輔助君藥者為臣,配合臣藥以發揮藥效者為使。這並不是指藥物分為上中下三品。”
皇帝問道: “那三品又指什麼?”
岐伯答道: “三品指的是用來區分藥物性狀善惡的不同等級。”
君臣佐使原則:
岐伯繼續說道: “凡是使用藥物,都要以藥物的氣味為主。補益和瀉下作用主要體現在藥物的味道上,而藥物的性狀則要根據季節和疾病的不同而變化。主治疾病的藥物為君藥,比如治療風邪以防風為君,治療上焦熱以黃芩為君,治療中焦熱以黃連為君,治療下焦濕熱以防己為君,治療寒症以附子之類的藥物為君。根據病情的不同,再配合其他佐使藥物進行治療。這就是制訂方劑的要點。”
岐伯還提到: “本草書中提到,上品藥物可以作為君藥,根據不同的病症選擇不同的藥物。”
6. 治法綱要
氣交變論。說五運太過不及云云。夫五運之政。猶權衡也。高者抑之。下者舉之。化者應之。變者復之。此生長化成收藏之理。氣之常也。失常則天地四塞矣。失常之理。則天地四時之氣無所運行。故動必有靜。勝必有復。乃天地陰陽之道也。
白話文:
氣交變論:
五運太過不及論
夫五運之政,猶權衡也。 五運的運作,就像權衡一樣。
高者抑之,下者舉之,化者應之,變者復之。 過高的要壓制,過低的要扶持,變化的要回應,轉換的要復歸。
此生長化成收藏之理,氣之常也。 這就是生長、化育、成熟、收藏的道理,是氣的常態。
失常則天地四塞矣。 如果氣失常,就會造成天地閉塞。
失常之理,則天地四時之氣無所運行。 氣失常,就會導致天地四季之氣無法運行。
故動必有靜,勝必有復,乃天地陰陽之道也。 所以動必有靜,盛極必衰,這是天地陰陽運行的道理。
7. 抑舉辨
假令高者抑之。非高者固當抑也。以其本下而失之太高。故抑之而使下。若本高何抑之有。
假令下者舉之。非下者固當舉也。以其本高而失之太下。故舉之而使高。若本下何舉之有。
白話文:
如果高的部分要抑制它,不是因為高的部分原本就應該被抑制,而是因為它的位置比正常的位置低,但是現在卻過於高了,所以纔要把它壓制下去,讓它回到正常的高度。如果是本身就在高位的部分,又何必去抑制呢?
同理可得,如果低位的部分要提升它,也不是因為低位的部分原本就該被提高,而是因為它的位置比正常的位置高,但是現在卻過於低了,所以纔要把它提上去,讓它回到正常的高度。如果是本身就處在低位的部分,又何必去提升呢?
8. 用藥用方辨
仲景治表虛。制桂枝。桂枝味辛熱發散。助陽體輕。本乎天者親上。故桂枝為君。芍藥、甘草佐之。陽脈澀。
陰脈弦。法當腹中急痛。仲景制小建中湯。芍藥味酸寒。主收補中。本乎地者親下。故芍藥為君。官桂、甘草佐之。一則治表虛。一則治裡虛。各言其主用也。後之人用古方者。觸類而長之。則知其本而不至於差誤矣。
白話文:
張仲景治療表虛病狀,使用桂枝湯。桂枝具有辛熱的性質,能夠促進體內氣血流通,有助於增強體內的陽氣,並因味輕,符合「天人合一」的原則,因此桂枝被作為主藥(君藥)使用。芍藥和甘草則是輔助藥物(臣藥),共同配合桂枝使用。在這份方劑中,陽脈運行遲緩(澀),陰脈緊繃(弦),通常會引發腹部疼痛的情況。
另一方面,張仲景也製造了小建中湯來治療裡虛(腹內虛弱)的情況。芍藥有酸寒的特性,能滋養中焦,符合「地性」的屬性,因此被選為主藥(君藥)。官桂和甘草則是輔助藥物(臣藥),與芍藥一同使用。這份方劑可以分開使用,以針對不同的虛弱情況進行治療。後世的人在使用古方時,只要能理解其原理和用途,就能正確使用,避免誤用。
9. 藥味專精
至元庚辰六月中。許伯威五旬有四。中氣本弱。病傷寒八九日。醫者見其熱甚。以涼劑下之。又食梨三四枚。傷脾胃。四肢冷。時昏憒。請予治之。診其脈動而中止。有時自還。乃結脈也。亦心動悸。呃噫不絕。色青黃。精神減少。目不欲開。倦臥惡人語。予以炙甘草湯治之。
成無己云。補可去弱。人參大棗。甘。補不足之氣。桂枝、生薑、辛。益正氣。五臟痿弱。榮衛涸流。濕以潤之。麻仁、阿膠、麥門冬、地黃之甘。潤經益血。復脈通心。加桂枝。人參。急扶正氣。減生地黃。恐損陽氣。銼一兩服之。不效。予再思脈病對。莫非藥陳腐而不效乎。
白話文:
至元庚辰年六月中旬,許伯威先生年五十四歲。其體質本來就虛弱,患傷寒病已有八九天了。醫生見他發熱嚴重,便用涼性藥物瀉下。之後又吃了三四個梨子,傷了脾胃,導致四肢冰冷,時而昏迷。於是請我來診治。
我診脈發現,脈象跳動卻突然停止,有時又自行恢復,這是結脈的表現。同時,他也心悸、呃逆不止,面色青黃,精神萎靡,眼睛不想睜開,倦怠臥床,不願與人交談。我用炙甘草湯治療。
成無己說:補可以去虛弱。人參和大棗味甘,能補不足之氣。桂枝和生薑味辛,能益正氣。五臟虛弱,營衛之氣枯竭,需用濕潤之物來滋養。麻仁、阿膠、麥門冬、地黃味甘,能滋潤經脈,益氣補血,恢復脈象,通利心氣。再加上桂枝和人參,急救扶持正氣,減少生地黃,避免損傷陽氣。將藥方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一兩。若效果不佳,我再次思考脈象與病症,莫非藥物陳舊失效了嗎?
再於市鋪選嘗氣味厚者。再煎服之。其病減半。再服而愈。凡藥昆蟲草木。生之有地。根葉花實。採之有時。失其地。性味少異。失其時。氣味不全。又況新陳不同。精粗不等。倘不擇用。用之不效。醫之過也。內經云。司歲備物。氣味之專精也。修合之際。宜加意焉。
白話文:
再到市集的藥鋪,挑選那些氣味濃郁的藥材。然後煎煮服用,疾病就能减轻一半。再服用一次,就能痊癒。
所有的藥材,不管是昆蟲、草木,都有其生長的地點,根、葉、花、實也都有採集的時機。如果錯了地點,藥材的性味就會有所差異;如果錯了時間,藥材的氣味就不會完整。
何況藥材還有新舊之分,精粗之別,如果沒有仔细挑选,使用效果就会不好,这就是医生的過失。
《內經》中說:「司歲備物,氣味之專精也。」意思是說,要根据季节的变化准备合适的药物,藥材的氣味要精純,在配藥和煎煮的過程中,都要格外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