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天益

《衛生寶鑑》~ 卷十二 (5)

回本書目錄

卷十二 (5)

1. 盛則為喘治驗

己未歲初秋越三日。奉召至六盤山。至八月中。霖雨不止。時承上命治不鄰吉歹元帥夫人。年逾五旬。身體肥盛。因飲酒吃湩乳過度。遂病腹脹喘滿。聲聞舍外。不得安臥。大小便澀滯。氣口脈大兩倍於人迎。關脈沉緩而有力。予思霖雨之濕。飲食之熱。濕熱大盛。上攻於肺。神氣躁亂。故為喘滿。邪氣盛則實。實者宜下之。故制平氣散以下之。

【平氣散】

青皮(去白),雞心檳榔(各三錢),大黃(七錢),陳皮(去白。五錢),白牽牛(二兩。半生半炒。取頭末一半)

上為末。每服三錢。煎生薑湯一盞調下。無時一服減半。再服喘愈。止有胸膈不利。煩熱口乾。時時咳嗽。以加減瀉白散治之。

內經曰。肺苦氣上逆。急食苦以瀉之。故白牽牛苦寒。瀉氣分濕熱。上攻喘滿。故以為君。陳皮苦溫。體輕浮。理肺氣。青皮苦辛平。散肺中滯氣。故以為臣。檳榔辛溫。性沉重、下痰降氣。大黃苦寒。盪滌滿實。故以為使也。

【加減瀉白散】

知母,陳皮(去白。各五錢),桑白皮(一兩),桔梗,地骨皮(各五錢),青皮(去白)。甘草,黃芩(各三錢)

上㕮咀。每服五錢。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溫服。食後。數服良愈。

華佗云。盛則為喘。減則為枯。活人書云。發喘者氣有餘也。凡看文字。須要曉會得本意。且盛而為喘者。非肺氣盛也。喘為氣有餘者。亦非肺氣有餘也。氣盛當認作氣衰。有餘當認作不足。肺氣果盛又為有餘。當清肅下行而不喘。以火入於肺。衰與不足而為喘焉。故言盛者非言肺氣盛也。

言肺中之火盛。言有餘者。非言肺氣有餘也。言肺中之火有餘也。故瀉肺用苦寒之劑者。非瀉肺也。瀉肺中之火。實補肺氣也。用者不可不知。

白話文:

在己未年的初秋第三天,我被召到六盤山。到了八月中旬,連綿的雨水一直沒有停過。那時,我受皇上的命令去治療不鄰吉歹元帥的夫人。她已超過五十歲,身體肥胖。由於過度飲酒和飲用奶製品,突然得了腹部腫脹、呼吸困難的病症,聲音在房間外都能聽到,無法安靜睡覺。她的大小便困難,氣口脈比人迎脈大兩倍,關脈深沉緩慢但有力。我考慮連綿雨水帶來的溼氣和飲食的熱性,溼熱過盛,上攻於肺部,導致精神氣躁亂,所以出現了呼吸困難的症狀。邪氣過盛則實,實證應採用下法,因此我配製了平氣散來幫助她。

【平氣散】

青皮(去白)、雞心檳榔(各三錢)、大黃(七錢)、陳皮(去白,五錢)、白牽牛(二兩,半生半炒,取頭末一半)

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三錢,用一盞生薑湯調服,沒有固定的時間限制,再次服用後,呼吸困難症狀緩解。然而,她仍有胸口不適、煩熱口乾,時有咳嗽的症狀。我用加減瀉白散來進一步治療。

內經說,肺部氣上逆,應該立即食用苦味的食物來瀉之。因此,白牽牛性苦寒,可以瀉氣分溼熱,上攻喘滿,作爲主要藥物。陳皮苦溫,體輕浮,可以理肺氣,青皮苦辛平,能散肺中滯氣,作爲輔助藥物。檳榔辛溫,性質沉重,可下痰降氣,大黃苦寒,能清除體內滿實,作爲輔助藥物。

【加減瀉白散】

知母、陳皮(去白,各五錢)、桑白皮(一兩)、桔梗、地骨皮(各五錢)、青皮(去白)、甘草、黃芩(各三錢)

將上述藥材切碎。每次服用五錢,用水兩盞,煎至一盞,去掉渣滓,趁熱服用,飯後服用。連續服用幾次,病情得到了很好的改善。

華佗說過,氣盛則喘,氣衰則枯。活人書也提到,氣喘是氣有餘的表現。閱讀這些文字,必須理解其真正含義。所謂的氣盛而喘,並非肺氣盛;所謂的氣有餘,也不是肺氣有餘。氣盛應當理解爲氣衰,有餘應當理解爲不足。如果肺氣真盛且有餘,那麼它應當清肅下行,不會出現喘息。因爲火入肺中,氣衰與不足纔會喘息。所以,所謂的氣盛,並不是指肺氣盛,而是指肺中的火盛。所謂的有餘,也不是指肺氣有餘,而是指肺中的火有餘。因此,瀉肺使用苦寒的藥物,並不是瀉肺,而是瀉肺中的火,實際上是在補肺氣。這是使用藥物時必須知道的道理。

2. 嘔吐呃逆

【藿香安胃散】,治脾胃虛弱。不進飲食。嘔吐不待腐熟。

人參,丁香(各一錢),藿香(七分半),陳皮(二錢半)

上為末。每服二錢。水二盞。生薑三片。煎至一盞。去渣。涼服。

【二陳湯】,治痰飲為患。

半夏,橘紅(各五兩),茯苓(三兩),甘草(炙。一兩半)

上㕮咀。每服五錢。水一盞半。姜五片。烏梅半個。同煎至八分。去渣熱服。不以時。嘔吐甚者。加丁香一兩。

【丁香柿蒂散】,治諸種呃噫嘔吐痰涎。

丁香,柿蒂,青皮,陳皮(各等分)

上為粗末。每服三錢。水一盞半。煎至七分。去渣。溫服。無時。

【羌活附子湯】,治呃逆。

木香,附子(炮),羌活,茴香(各半兩。炒),乾薑(一兩)

上五味為細末。每服二錢。水一盞半。鹽一捻。煎二十沸。和渣熱服。一服止。治一切呃逆不止。男左女右。乳下黑盡處一韭葉許。灸三壯。病甚者灸二七壯。

白話文:

【藿香安胃散】,用於治療脾胃虛弱,導致食慾不振,食物未經充分消化即發生嘔吐的症狀。 配方包括:人參、丁香(各約3.75克)、藿香(約28.13克)、陳皮(約93.75克)。 製作方法: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約30克,用水約600毫升,加入三片生薑,煮至剩約300毫升,去渣後待涼服用。

【二陳湯】,主要用於治療由痰飲引起的各種病症。 配方包括:半夏、橘紅(各約150克)、茯苓(約90克)、甘草(約45克,需經過炙烤)。 製作方法:將藥材切碎。每次服用約15克,用水約450毫升,加入五片薑和半個烏梅,煮至剩約360毫升,去渣後熱服。不論時間,嘔吐嚴重者可增加丁香約45克。

【丁香柿蒂散】,用於治療多種原因引起的呃逆、嘔吐以及痰涎等症狀。 配方包括:丁香、柿蒂、青皮、陳皮(各等量)。 製作方法:將藥材研磨成粗末。每次服用約9克,用水約450毫升,煮至剩約315毫升,去渣後溫服,不限時間。

【羌活附子湯】,主要用於治療呃逆。 配方包括:木香、附子(需經過炮製)、羌活、茴香(各約12.5克,需炒過)、乾薑(約25克)。 製作方法:將五種藥材研磨成細末。每次服用約6克,用水約450毫升,加入少量鹽,煮至沸騰20次,連渣一起熱服。通常一劑即可見效,用於治療所有不停呃逆的情況。對於男性,灸左側;女性,灸右側,在乳房下方黑色部分灸一片韭菜葉大小的地方,灸三壯。病情嚴重者可灸至十四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