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生寶鑑》~ 卷十九 (7)
卷十九 (7)
1. 雜證諸方
【黃耆散】,治虛熱盜汗。
牡蠣(燒),黃耆,生地黃(各一兩)
上為末。每服一二錢。水一盞。小麥二三十粒。煎至七分。去渣。食後溫服。
【豬尾膏】,治瘡倒靨黑陷。用小豬尾刺血三五點。入生腦子少許。研勻。新汲水調下。立效。治斑後小兒眼有翳膜。煎竹葉湯同砂糖。化下瀉青丸三丸。微利為度。
白話文:
【黃耆散】,治療虛熱盜汗。
牡蠣(燒),黃耆,生地黃(各一兩)
以上藥品磨成粉末。每次服用約一小匙。用水一杯加上二十到三十顆麥粒,煮沸後減至七分水,過濾掉殘渣。在飯後溫服。
【豬尾膏】,治療傷口翻轉、黑色凹陷。使用小豬尾巴刺出三到五點血液,加入少量生腦脂,研磨均勻。用新鮮汲取的水調和後服用,立即見效。對於麻疹後的小兒眼睛有翳膜的情況,可以煎煮竹葉湯,加上砂糖,化開瀉青丸三粒,直到輕微排便為止。
【白菊花散】,治疹痘瘡後。眼內生翳膜者。病淺二十日見效。深者一月必效。一日吃三服。
白菊花,綠豆皮,穀精草(去根。各等分)
上為末。每服一錢。乾柿一個。生粟米泔一盞。熬米泔盡。將柿去蒂核。食之無時。
【黃連散】,治小兒眉癬。
黃連,大黃,黃芩,密陀僧,百藥煎(各等分),輕粉(少許)
白話文:
白菊花散,用於治療疹痘瘡後眼內生翳膜,病程淺者二十天見效,深者一月必效。一天吃三服。藥方:白菊花、綠豆皮、穀精草(去根,各等分),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一錢,搭配一個乾柿和一盞生粟米泔熬成米湯,將柿子去蒂核,與米湯一起食用,不限時間。
黃連散,用於治療小兒眉癬。藥方:黃連、大黃、黃芩、密陀僧、百藥煎(各等分),輕粉(少許)。
上為極細末。每用不以多少。油蜜調擦神效。(此山有木。工則度之)
【瀝青膏】,治小兒黏瘡。
黃蠟,瀝青(各一兩),園葵子,黃丹(各三錢)
上為末。小油三兩。熬擦不須洗。
【絳玉散】,治小兒頭上並身上濕疳。時復癢痛。皮膚濕爛。久不愈。
黃丹(炒紅。二兩重),綠豆粉(炒黃。三兩重)
上為末。清油調。雞翎掃於瘡上。後糝勝金散覆之。大有神效。
【勝金散】
白話文:
這段文字記載了兩種中藥方劑,分別用於治療小兒黏瘡和濕疳。
- 瀝青膏 主要以黃蠟、瀝青、園葵子、黃丹等藥材製成,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適用於治療小兒黏瘡。
- 絳玉散 則以黃丹、綠豆粉為主要成分,具有燥濕止癢、生肌斂瘡的功效,適用於治療小兒頭上或身上濕疳,症狀包括發癢、疼痛、皮膚濕爛等。
額外說明
- 黏瘡:指的是皮膚表面出現的黏性分泌物,常伴隨紅腫、疼痛等症狀。
- 濕疳:指的是由於濕熱侵襲所導致的皮膚病,常表現為皮膚濕潤、糜爛、發癢等症狀。
- 雞翎毛刷:古時常用雞毛製成刷子,用於塗抹藥物。
注意
石膏,黃芩(一兩)
上為末。先擦了絳玉散後。不以多少。覆之神效。
【千金膏】,治臘姑如神。一名螻蛄。又治多日諸般惡瘡。
瀝青(四兩),黃蠟(三兩),散綠(三錢。研)
上先用小油三兩熬溫。入瀝青、黃蠟化開攪勻。入散綠取下火。攪勻。濾入水中。瓷器內收之。每用時將藥入水。捻作餅。於緋綿上貼之。
【軟青膏】,治一切風熱瘡。又治小兒頭瘡。
瀝青,黃蠟,芝麻油(各十兩),巴豆(十四個)
白話文:
用石膏和黃芩研磨成粉末,在塗抹絳玉散後,覆蓋在患處,療效神奇。這是千金膏的配方,能治好像螻蛄一樣的皮膚病,也能治癒各種久治不愈的惡瘡。
軟青膏的配方是用瀝青、黃蠟和散綠研磨,加入油熬製,然後過濾保存。使用時將藥物揉成餅狀,用緋色的布包裹敷在患處。軟青膏能治療各種風熱瘡和兒童頭瘡。
另外,軟青膏的另一個配方是用瀝青、黃蠟、芝麻油和巴豆混合製成。
上先將瀝青、麻油、黃蠟熬成汁。次入巴豆。不住手攪。候巴豆焦黑。去巴豆不用。次入膩粉二錢。再攪極勻。放冷。敷瘡上神良。
【羊蹄散】,治小兒頑癬。久不瘥。
白礬(半兩),羊蹄根(四兩制)
上二味爛研。入米醋小半盞。同擦。不住擦之。後覺癬極癢。至痛即止。隔日洗去。再擦。
【麝香散】,治小兒口疳。唇齒皆蝕損臭爛。
硇砂(四錢),砒(三字),麝香(少許)
白話文:
先將瀝青、麻油、黃蠟一起熬成液體,然後加入巴豆不斷攪拌,直到巴豆變黑,再把巴豆去除。接著加入膩粉,繼續攪拌至完全混合,放涼後敷在患處,效果很好。
羊蹄散可以治療小兒頑固的癬,久治不癒。
將白礬和羊蹄根研磨成粉末,加入少量米醋,不斷塗抹患處,直到感覺到癬奇癢无比,疼痛难忍为止。第二天洗掉,再繼續塗抹。
麝香散可以治療小兒口疳,嘴唇和牙齿都被腐蚀,又臭又烂。
將硇砂、砒霜和麝香混合在一起使用。
上各研細和勻。先以帛抹口。每用少許糝之。應是口齒疳瘡皆可用。不可嚥了。嚥了只是吐入耳。用之無有不效。大人用一字。
白話文:
把上面的材料研磨成細粉末並混合均勻。首先用布擦拭口腔內部。每次使用一點點塗抹在患處。適用於各種因牙齒或牙齦疾病引起的疼痛瘡瘍。不要吞嚥下去,如果誤食只需將其嘔吐出來即可。使用後效果顯著。成年人一次只需要一粒豆子大小的量。
2. 小兒季夏身熱痿黃治驗
一小兒身體蒸熱。胸膈煩滿。皮膚如漬橘之黃。眼中白睛亦黃。筋骨痿弱。不能行立。此由季夏之熱。加以濕氣而蒸熱。搏於經絡。入於骨髓。使臟氣不平。故脾遂乘心。濕熱相和而成此疾也。蓋心火實則身體蒸熱。胸膈煩滿。脾濕勝則皮膚如漬橘之黃。有餘之氣。必乘己所勝而侮不勝是。
腎肝受邪。而筋骨痿弱。不能行立。內經言。脾熱者色黃而肉蠕動。又言濕熱成痿。信哉斯言也。此所謂子能令母實。實則瀉其子也。若脾土退其本位。腎水得復。心火自平矣。又內經曰。治痿獨取於陽明。正謂此也。予用加減瀉黃散主之。
白話文:
這是一位小兒,身體發熱,胸口和隔膜感到悶脹,皮膚像浸泡在橘子汁裡一樣發黃,眼白也泛黃,筋骨軟弱無力,無法行走站立。這是因為夏季末的暑熱,加上濕氣蒸熱,侵襲經絡,進入骨髓,導致臟腑氣機失調。脾臟乘虛而上,侵犯心臟,濕熱交合,最終形成此病。
因為心火過盛,所以身體發熱,胸口和隔膜感到悶脹;脾濕過盛,所以皮膚像浸泡在橘子汁裡一樣發黃。過剩的氣機,必定會侵犯其所勝的臟腑,而欺負它所不勝的臟腑。
腎臟和肝臟受到邪氣侵襲,所以筋骨軟弱無力,無法行走站立。內經說:「脾熱則色黃而肉蠕動」,又說:「濕熱成痿」,此言果然不虛。這就是所謂的「子能令母實,實則瀉其子」。如果脾土退回其原本的位置,腎水恢復正常,心火自然就會平息。
內經又說:「治痿獨取於陽明」,正是指此。我用加減瀉黃散來治療這個孩子。
【加減瀉黃散】,此藥退脾土。復腎水。降心火。
黃連,茵陳(各五分),黃柏,黃芩(冬四分),茯苓,梔子(各三分),澤瀉(二分)
上㕮咀。都作一服。水一大盞。煎至六分。去渣。稍熱服。後一服減半。待五日再服而良愈。
論曰。內經云。土位之主。其瀉以苦。又云。脾苦濕。急食苦以燥之。故用黃連、茵陳之苦寒。除濕熱為君。腎欲堅。急食苦以堅之。故以黃柏之苦辛寒強筋骨為臣。濕熱成煩。以苦瀉之。故以黃芩梔子之苦寒止煩除滿為佐。濕淫於內。以淡泄之。故以茯苓澤瀉之甘淡利小便。導濕熱為使也。
白話文:
這個藥方叫做加減瀉黃散,可以瀉掉脾土的濕熱,補充腎臟的水分,降低心火。
藥方由黃連、茵陳、黃柏、黃芩、茯苓、梔子、澤瀉等藥材組成,比例如上所述。將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一份,用水煮沸後服用。連續服用五天,即可痊癒。
這方藥的原理是:根據《內經》的理論,脾土以苦味瀉之,因此使用黃連、茵陳的苦寒性來去除濕熱。腎臟需要堅固,所以用黃柏的苦辛寒性來強筋骨。濕熱導致煩躁,因此用黃芩、梔子的苦寒性來止煩除滿。濕邪侵入體內,就用茯苓、澤瀉的甘淡性來利尿,排出濕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