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生寶鑑》~ 卷十九 (4)
卷十九 (4)
1. 慢驚
【宣風散】(錢氏方檳榔用二個)
甘草(炙),橘皮(各半兩),牽牛(四兩。半生半炒),檳榔(二錢)
上為末。二三歲兒每服半錢。蜜湯調下。年以上者一錢。食前服。(慢驚既謂吐瀉病久。脾胃虛損。復用牽牛之藥。似未穩當)
【使君子丸】,治小兒五疳。脾胃不和。心腹滿。時復疼痛。不進飲食。
使君子(一兩),厚朴(去皮製),陳皮(去白),川芎(各一錢)
白話文:
宣風散
(錢氏方用檳榔兩個)
甘草(炙)、橘皮(各半兩)、牽牛(四兩,半生半炒)、檳榔(二錢)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二、三歲的孩童每次服用半錢,用蜜湯調服。年紀較大的則服用一錢,飯前服用。
(慢驚既謂吐瀉病久,脾胃虛損,復用牽牛之藥,似未穩當)
使君子丸
主治小兒五疳、脾胃不和、心腹滿悶、時常疼痛、食慾不振。
使君子(一兩)、厚朴(去皮製)、陳皮(去白)、川芎(各一錢)
上為末。煉蜜丸如皂角子大。三歲以上一丸。以下半丸。陳米飲化下。大治小兒腹痛。
【羌活膏】,治脾胃虛。肝氣熱盛而生風。或取轉過多。或吐瀉後為慢驚者。用無不效。(錢氏方有防風。無干葛)
天麻(一兩),人參,羌活(去蘆),川芎,赤茯苓(去皮),白附子(炮。各半兩),沉香,木香,母丁香,藿香,肉豆蔻(各三錢),麻黃(去節),乾葛(一本有防風。無干葛),川附子(炮。去皮臍。各二錢),真珠末,麝香(研),牛黃(研。各一錢半),雄黃(研),辰砂(研。
白話文:
將煉好的蜜丸製成皂角大小,三歲以上每次服用一丸,三歲以下服用半丸,用陳米湯送服,能有效治療小兒腹痛。
「羌活膏」可治療脾胃虛弱、肝氣熱盛而生風,或是轉筋過度、吐瀉後出現慢驚等症狀,效果顯著。方子中包含天麻、人參、羌活、川芎、赤茯苓、白附子、沉香、木香、母丁香、藿香、肉豆蔻、麻黃、乾葛、川附子、真珠末、麝香、牛黃、雄黃、辰砂等藥材。
各二分),乾蠍(炒去毒),白殭蠶(炒去絲),白花蛇(酒浸焙。各一分),輕粉(一字。研),龍腦(半字。研)
上同為末。入研藥和勻。煉蜜和成劑。旋丸如大豆大。每服一二丸。食後煎薄荷湯化下。或麥門冬湯亦得。實熱急驚勿服。性溫故也。
【鉤藤飲子】,治吐瀉。脾胃氣弱。虛風慢驚。(錢氏方)
人參,蟬殼,蠍尾(去毒炒),麻黃(去節),防風(去蘆),白殭蠶(炒),天麻(各半兩),麝香(一錢。研),鉤藤(三分),甘草(炙),川芎(各一分)
白話文:
以上配方為製成藥粉,需分別取乾蠍(炒至去除毒性)、白殭蠶(炒至去除蟲絲)、白花蛇(用酒浸泡後再烤乾)、輕粉(總量為一錢)、龍腦(總量為半錢)等各一等份,以及輕粉研磨至一等份、龍腦研磨至半錢等。將所有材料混合研磨成細粉。接著,加入煉製過的蜂蜜,與藥粉混合調和,然後塑造成丸狀,大小約如大豆般。每次服用時取一二粒,於餐後用薄荷湯送服,或者也可以使用麥門冬湯來送服。若病情屬實熱急驚,則不宜服用此藥,因為此藥性質溫暖。
【鉤藤飲子】,用於治療嘔吐與腹瀉。適於脾胃功能弱,以及虛弱的風邪導致的緩慢驚厥。(出自錢氏方)
配方包括:人參、蟬殼、蠍尾(去毒並炒熟)、麻黃(去除節部分)、防風(去除蘆頭部分)、白殭蠶(炒熟)、天麻(各半兩)、麝香(總量為一錢,研磨)、鉤藤(總量為三分)、甘草(炙烤)、川芎(各一等份)。
上為末。每服二錢。水一盞。煎至六分。溫服。量大小加減。寒多者加附子末半錢。無時。
【異功散】,溫中和氣。治吐利不思食。凡治小兒虛冷病。先與數服以正其氣。(錢氏小兒方)
人參(去蘆),茯苓(去皮),白朮,甘草(炙),陳皮(各等分)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水一盞。生薑二片。棗子二個。煎至七分。食前溫服。量多少與之。大人小兒口噤。牙關不開。服諸藥不效者。此藥用之立開。以生天南星末一錢。腦子少許。相和研勻。用指蘸生薑自然汁。搵藥於左右大牙根上擦之。便開神效。
白話文:
異功散溫中和氣,主治嘔吐腹瀉食慾不振。凡是小兒虛寒症,先服用幾劑以調和元氣。將人參(去蘆頭)、茯苓(去皮)、白朮、甘草(炙)、陳皮(各等份)研磨成細末,每次服用二錢,用水一盞,加入生薑兩片、紅棗兩個,煎至七分,飯前溫服。劑量可根據年齡大小調整。大人小孩如果嘴巴緊閉、牙關不開,服用其他藥物无效,可以用此藥,效果極佳。取生天南星末一錢,研磨成粉末,再加少許腦子,混合均匀,用手指蘸取生薑汁,塗抹在左右大牙根上,即可見效。
2. 灸慢驚風及臍風撮口癲癇風癇驚癇等疾
小兒慢驚風。灸尺澤穴各七壯。在肘中橫紋約上動脈中。炷如小麥大。
初生小兒臍風撮口。灸然谷穴三壯。在內踝前起大骨下陷中。針入三分。不宜見血。立效。
小兒癲癇瘛瘲。脊強互相引。灸長強穴三十壯。在脊底端趺地取之乃得。
小兒癲癇。驚風目眩。灸神庭一穴七壯。在鼻上入髮際五分。
小兒風癇。先屈手指如數物。乃發也。灸鼻柱主髮際宛宛中。灸三壯。炷如小麥大。
小兒驚癇。先驚怖啼叫。乃發也。後灸頂上旋毛中三壯。及耳後青絲脈。炷如小麥大。
白話文:
嬰兒驚風緩慢,灸尺澤穴各七壯,位於肘橫紋上約動脈處,艾炷如小麥大小。
新生嬰兒臍風,口部抽搐,灸然谷穴三壯,位於內踝前大骨下方凹陷處,針刺三分,不可見血,立即見效。
嬰兒癲癇,脊柱僵硬相互牽引,灸長強穴三十壯,位於脊柱末端,跌坐地上才能取到。
嬰兒癲癇,驚風頭昏眼花,灸神庭穴七壯,位於鼻子上方髮際五分處。
嬰兒風癇,先屈手指如數東西,然後發病,灸鼻柱穴主髮際處,灸三壯,艾炷如小麥大小。
嬰兒驚癇,先驚恐哭叫,然後發病,之後灸頭頂旋毛處三壯,以及耳後青絲脈,艾炷如小麥大小。
3. 癖積疳瘦
【燒青丸】,治小兒食癖乳癖。每日午後發寒熱。咳嗽。脅下結硬。並皆治之。(錢氏方。)
玄精石(燒赤),輕粉(各一錢),粉霜,硇砂(各半錢)
上先將硇砂研細。入三味研勻。更入寒食麵一錢半。研勻。滴水和成餅。再用麵裹了。慢火內煨黃。取出去面。將藥餅再研為細末。滴水和丸如黃米大。一歲五丸。二歲十丸。夜臥溫漿水送下。至天明。取下惡物是效。如不下漸加丸數。如奶癖未消盡。隔三兩日又一服。癖消盡為度。
白話文:
「燒青丸」是一種治療小孩飲食過量或乳房疾病的方法。每天下午會出現寒冷和高燒、咳嗽以及肋骨下的硬化等症狀都可以使用此方法來治療。配方包括:烤紅色的玄精石和輕粉各一錢、粉霜和硇砂各半錢。首先將硇砂磨碎,加入其他三種材料一起磨勻,然後再加上一錢半的冷水麵粉繼續攪拌均勻。接著把混合好的粉末用水揉成像小米一樣大小的小球,每一個月齡的孩子吃不同數量的小球:一歲孩子吃五個,二歲孩子吃十個。在晚上睡覺前喝一些溫暖的稀飯並將這些小球吞下去。如果沒有排泄出有害物質,可以逐漸增加服用的小球數量;如果是因為母乳引起的病症還沒有完全消失,每隔兩三天就再次服用一次直到病癒為止。
【三稜煎丸】,治小兒食飲過多。痞悶疼痛。食不消化。久而成癖也。此藥並治婦人血積血塊。
廣朮(黑角者),三稜(二味。濕紙煨香為末。各一兩),大黃(去皮。八兩為末)
上將大黃銀石器內。以好醋漬。令平慢火熬可以二味為丸。如麻子大或綠豆大。每服十丸至二十丸。食後溫水送下。虛實加減。大人如桐子大。每服四十丸。
【青礞石丸】,治小兒奶癖。
硫黃(三錢),青礞石,五靈脂,鍋底墨(各一錢半),白丁香(一錢。去土)
白話文:
【三稜煎丸】
,用於治療小兒飲食過度、胸悶腹痛、消化不良,久而久之形成癖症。此藥亦可治療婦女血積血塊。
藥材
- 廣朮(黑角者):一兩
- 三稜(二味,濕紙煨香後研磨成粉):一兩
- 大黃(去皮,研磨成粉):八兩
製法
- 將大黃放入銀石器內,用好醋浸泡。
- 以小火慢慢熬製,加入廣朮和三稜粉末,製成丸劑。
- 丸劑大小如麻子或綠豆。
用法
- 小兒每次服用十至二十丸,飯後用溫水送服。可根據虛實情況調整用量。
- 成人每次服用四十丸,丸劑大小如桐子。
【青礞石丸】
,用於治療小兒奶癖。
藥材
- 硫黃:三錢
- 青礞石:一錢半
- 五靈脂:一錢半
- 鍋底墨:一錢半
- 白丁香(去土):一錢
上為末。米飯為丸如綠豆大。捻作餅子。每服三十餅子。溫水送下。食前。
【鱉甲豬肚丸】,治癖積發熱。
柴胡(一兩),黃連,鱉甲(九肋者。醋煮黃色。各七錢),枳實(麩炒),木香,青皮(各半兩)
上入干青蒿七錢。同為末。以豵豬肚一個。去脂盛藥蒸熟。同搗和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一二十丸。煎人參湯送下。食後。
白話文:
【鱉甲豬肚丸】
,用於治療癖積發熱。
藥材
- 柴胡(一兩)
- 黃連(一兩)
- 鱉甲(九肋者,醋煮至黃色,各七錢)
- 枳實(麩炒,半兩)
- 木香(半兩)
- 青皮(半兩)
製法
- 將以上藥材全部研磨成細粉。
- 取豬肚一個,去除脂肪,放入研磨好的藥粉,蒸熟。
- 將蒸熟的豬肚和藥粉一起搗碎,做成丸子,大小如桐子。
服用方法
- 每次服用一二十丸,用人參湯送服,飯後服用。
另一種製法
- 將以上藥材全部研磨成細粉。
- 取米飯,捏成綠豆大小的丸子。
- 將丸子捏成餅狀。
- 每次服用三十個餅子,溫水送服,飯前服用。
【克效聖餅子】,治癖積。
陳皮(去白。十兩),巴豆(一百個。去殼切。同陳皮炒黃色。去巴豆),香附子(炒。去毛),廣朮(炮),京三稜(炮。各半兩)
上為末。糊丸如綠豆大。捻作餅子。每服三十餅子。溫水送下。
【廣朮化癖丸】,治乳食不消。心腹脹滿。壯熱喘粗。嘔吐痰涎。腸鳴泄利。米穀不化完出。下痢赤白。腹痛里重。及食癖、乳癖、痃氣、痞氣。並皆治之。
白話文:
克效聖餅子
功效: 治療積食癖症。
藥方:
- 陳皮(去白,十兩),巴豆(一百個,去殼切,與陳皮同炒至黃色,去除巴豆),香附子(炒,去毛),廣朮(炮製),京三稜(炮製,各半兩)。
製法: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製成綠豆大小的丸子,搓成餅狀。
用法: 每次服用三十個餅子,溫水送服。
廣朮化癖丸
功效: 治療乳食消化不良,心腹脹滿,壯熱喘粗,嘔吐痰涎,腸鳴泄利,米穀不消化完排出,下痢赤白,腹痛里重,以及食癖、乳癖、痃氣、痞氣等症。
藥方: (本方僅提及廣朮,具體配方需參考其他醫典)
用法: (本方僅說明功效,未提及用法,需參考其他醫典)
硃砂(研。水飛),當歸(炒),代赭石(醋燒淬),枳殼(麩炒),廣朮(炮),京三稜(炮。各半兩),麝香(研),巴豆霜(各一分),木香(一兩)
上為末。入研藥勻。糊丸如麻子大。一歲兒二丸。溫米湯送下。食後。量虛實大小加減。
【橘皮丸】,治癖積堅硬不消。
陳橘皮(二兩),巴豆(半兩。去皮)
白話文:
將硃砂研磨成粉,用水飛法過濾;當歸炒制;代赭石用醋燒後淬火;枳殼用麩炒;廣朮和京三稜各半兩,都用炮制方法處理;麝香研磨成粉;巴豆霜與木香各取一分,木香取一兩。將所有藥材混合研磨成細末,用藥糊做成麻子大小的丸子。一歲的小孩一次服用兩丸,溫米湯送服,飯後服用。根據孩子體質虛實和病情輕重調整藥量。
此方叫做橘皮丸,用於治療脾胃積滯,症狀為腹內堅硬腫塊,久治不愈。
取陳橘皮二兩,巴豆半兩去皮。
上將橘皮銼碎。以巴豆同炒令重黃色。揀去巴豆不用。只搗陳皮為末。軟爛飯研為丸。如綠豆大。每服二十丸。生薑湯送下。食前。量兒歲數。旋丸大小加減。
【廣朮潰堅丸】,治小兒癖積。腹脅滿。發熱。咳嗽喘促。不思飲食。
木香,青皮,陳皮,廣朮,烏梅,京三稜(各一兩),大椒,巴豆(去心膜。各半兩)
上八味為末。糊丸如麻子大。每服五七丸。溫米湯飲送下。食遠。量小兒大小為丸。加減服。
【聖效透肌散】,治小兒奶癖、食癖。時發寒熱、咳嗽。脅下堅硬結塊。
白話文:
【廣朮潰堅丸】,用於治療小兒的癖積病,症狀包括腹脹滿、發熱、咳嗽喘促以及不思飲食。
成分如下:
- 橘皮:先切碎後與巴豆一同炒至呈深黃色,然後去除巴豆,單獨研磨橘皮成粉。
- 軟爛飯研成丸狀,大小如綠豆。
- 每次服用二十粒,用生薑湯送服,最好在飯前服用。根據兒童年齡大小調整藥丸的份量和數量。
【聖效透肌散】,用於治療小兒的奶癖、食癖,以及時常出現的寒熱、咳嗽,以及脹滿的硬塊。
成分如下:
- 木香
- 青皮
- 廣朮
- 紅梅
- 京三稜(各一兩)
- 大椒
- 巴豆(去心膜,各半兩)
以上八種成分研磨成粉,製成丸狀,大小如芝麻,每次服用五到七粒,用溫的米湯送服,最好在飯後服用。根據兒童的年齡大小調整藥丸的份量和數量。
桑皮,荊芥(各三錢),雄黃(研),粉霜(研。各二錢半),蒺藜,當歸,硇砂(研),豆蔻,穿山甲(炮。各二錢),輕粉(一字半研),海金砂(一字)
上十一味。除研藥外。余揀淨為末。入研藥和勻。令將獨科蒜去皮。研如泥。入頭醋和如稀糊。調藥如膏。約癖積大小。攤在紙上貼病處。用新綿一葉覆之。以三襜緊繫。待一二時辰。覺疼痛無妨。只待口鼻內蒜香為度。其效不可具述。癖消為度。趙黃姑十三歲。癖積甚大。
以至危篤。予以此貼之。得效如神。中脘一穴。章門二穴。專治小兒癖氣久不消者。中脘從𩩲骭下。取病兒四指頭是。章門在大橫骨外直臍季脅端側。臥屈上足。舉臂取之。各灸七壯。臍後脊中。灸二七壯。禹講師用灸之經驗。脾俞二穴。治小兒脅下滿。瀉痢。體重。四肢不收。
白話文:
桑皮、荊芥、雄黃、粉霜、蒺藜、當歸、硇砂、豆蔻、穿山甲、輕粉、海金砂等十一種藥材,除了研磨的藥材外,其他藥材要挑選乾淨,研磨成粉末,再與研磨好的藥材混合均勻。將獨頭蒜去皮,研磨成泥狀,加入頭醋調和成稀糊狀,再與藥粉混合成膏狀,根據病患的癖積大小,將藥膏攤在紙上,貼在患處,用一層新棉花覆蓋,再用三條布緊緊綁住。等待一兩個時辰,感覺疼痛不再加重,只要聞到鼻子和嘴巴裡有蒜香就可以,效果不可言喻。等到癖積消失即可。趙黃姑十三歲時,患了嚴重的癖積,情況危急。我用這個藥膏貼敷,效果如同神效。中脘穴、章門穴專門治療小兒癖氣久治不愈的疾病。中脘穴位於肚臍下,從病兒的肚臍下量取四個手指頭的距離就是中脘穴的位置。章門穴位於大橫骨外側,沿著肚臍邊緣,在肋骨下端靠近側腹的地方。讓病人仰臥,屈起上肢,抬高手臂就能找到章門穴。每個穴位灸七壯,臍後脊中灸二七壯。禹講師用灸法治療,脾俞穴可以治療小兒脅下脹滿、瀉痢、體重過重、四肢不能收縮等病症。
痃癖積聚。腹痛不嗜食。痰瘧寒熱。又治腹脹引背。食飲不多。漸漸黃瘦。在第十一椎下兩旁相去各一寸五分。可灸七壯。若黃疸者。可灸三壯。
白話文:
這段古文中描述的是中醫治療疾病的方法和穴位位置。
首先,它提到一種病症叫做“痃癖”,這種病會導致腹部疼痛、消化不良以及對食物失去興趣。另一種病症是“痰瘧”,會引起發冷和發燒交替出現的情況。此外,“腹脅”(即腹部)也會感到不舒服,並且伴隨著背部的疼痛感。患者還可能逐漸變得消瘦且皮膚泛黃。
然後,文章提到了一個可以進行艾灸療法的位置:在脊柱上的第十一根胸椎下方左右各一寸半的地方。如果患者的症狀較輕微,可以在此處施灸七次;但如果病情嚴重,則只能施灸三次。
最後,需要注意的是,在使用任何草藥或針灸等替代性治療方法之前,應該先向專業醫生尋求幫助並獲得他們的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