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天益

《衛生寶鑑》~ 卷十 (7)

回本書目錄

卷十 (7)

1. 耳中生瘡諸方

夫耳內生瘡者。為足少陰腎之經。其氣通於耳。其經虛則風熱乘之。隨脈入於耳。與氣血相搏。故令耳內生瘡也。

【曾青散】,治耳內有惡瘡。

雄黃(七錢半),曾青(五錢),黃芩(二錢半)

上為末。每用少許納耳中。如有膿汁。用綿杖子拭乾用之。

【黃連散】

黃連(半兩),白礬(七錢半)

上為末。每用少許。綿裹納耳中。

【黃耆丸】,治腎虛耳鳴。夜間睡著如打鐘鼓。覺耳內風吹。四肢抽掣疼痛。

黃耆(去蘆一兩),白蒺藜(炒),羌活(各半兩),黑附子(一個。大者),羯羊腎(一對。焙乾用)

上為末。酒麵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四十丸。空心食前。煨蔥鹽湯下。

【菖蒲挺子】,治耳中痛。

菖蒲(一兩),附子(半兩。炮。去皮臍)

上為末。每用少許。油調滴耳中。立效。

【又方】,耳痛。食鹽不以多少。炒熱。用棗面蒸物。青花布包定枕之。其效如神。

【通耳丹】,治耳聾。

安息香,桑白皮,阿魏(各一兩半),硃砂(半錢)

上用巴豆七個。蓖麻仁七個。大蒜七個研爛。入藥末和勻棗核大。每用一丸。綿裹納耳中。如覺微痛。即出之。

【治蚰蜒入耳方】,濕生蟲。研如泥。攤在紙上。捻成紙捻。安耳中即出。

【又方】,蝸牛蟲去殼研爛。滴水五七點再研勻。灌耳內。無活者。乾者研亦可。

【治蜈蚣入耳】,炙豬肉掩兩耳即出。

【又方】,用生薑汁灌耳中即出。

【治飛蛾入耳】,醬汁灌入耳即出。

【又方】,擊銅器耳邊即出。

【治蟻入耳】,以大蒜搗取汁。灌耳中。

【又方】,鯪鯉甲燒灰水調濾清者。滴耳中。即出。

【又方】,豬脂一指大。炙令香。安耳孔邊。即出。

【一切蟲物入耳】,用口氣盡力吸出。最妙。

白話文:

[耳內生瘡各種療方]

耳內長瘡,是因為腎經不足,導致風熱侵襲,隨著血液循環進入耳朵,與氣血產生衝突,因而使耳內出現瘡癰。

【曾青散】,用於治療耳內嚴重的瘡癰。 配方:雄黃(約30克),曾青(約20克),黃芩(約10克)。 使用方法:將上述藥材磨成粉末,每次取少量放入耳中。如果耳內有分泌物,應先用棉棒擦乾後再使用。

【黃連散】 配方:黃連(約15克),白礬(約30克)。 使用方法:將上述藥材磨成粉末,每次取少量,包裹在棉布中放入耳中。

【黃耆丸】,用於治療因腎虛導致的耳鳴,夜晚熟睡時感覺如鐘鼓聲響,醒來感到耳內風吹,四肢抽搐疼痛。 配方:黃耆(去蘆莖約30克),白蒺藜(炒過),羌活(各約15克),黑附子(一大塊),羯羊腎(一對,烤乾使用)。 使用方法:將上述藥材磨成粉末,加入酒和麵粉製成藥丸,大小如梧桐子。每次服用三十到四十粒,空腹食用,用溫熱的蔥鹽湯送服。

【菖蒲挺子】,用於治療耳內疼痛。 配方:菖蒲(約30克),附子(約15克,炮製過,去皮)。 使用方法:將上述藥材磨成粉末,每次取少量,用油調和後滴入耳中,立刻見效。

【另一療法】,對於耳痛,取適量食鹽炒熱,用棗面蒸熟,用青花布包裹好當作枕頭,效果神奇。

【通耳丹】,用於治療耳聾。 配方:安息香,桑白皮,阿魏(各約45克),硃砂(約1.5克)。 使用方法:取七個巴豆,七個蓖麻仁,七個大蒜,一起研碎,加入藥末混合均勻,製成大小如棗核的藥丸。每次使用一粒,包裹在棉布中放入耳中,如果感到輕微疼痛,立即取出。

【治療蚰蜒進入耳內的方法】,將濕生蟲研磨成泥,塗在紙上,捲成紙條放入耳中,蚰蜒就會出來。

【另一療法】,將蝸牛去殼研碎,滴入五到七滴水再次研磨均勻,灌入耳內,即使蝸牛已死亡,研磨後也可以使用。

【治療蜈蚣進入耳內】,將烤熱的豬肉蓋在兩耳上,蜈蚣就會出來。

【另一療法】,將生薑汁灌入耳中,蜈蚣就會出來。

【治療飛蛾進入耳內】,將醬汁灌入耳中,飛蛾就會出來。

【另一療法】,在耳邊敲打銅器,飛蛾就會出來。

【治療螞蟻進入耳內】,將大蒜搗碎取汁,灌入耳中。

【另一療法】,將鯪鯉魚鱗片燒成灰,用水調和,過濾後取清澈的部分滴入耳中,螞蟻就會出來。

【另一療法】,取拇指大的豬油,烤至香味四溢,放在耳孔旁邊,螞蟻就會出來。

【治療所有小動物進入耳內】,用口氣盡力吸出,效果最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