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天益

《衛生寶鑑》~ 卷十八 (6)

回本書目錄

卷十八 (6)

1. 灸婦人崩漏及諸疾

血海二穴。乃足太陰脾經。在膝臏上內臁白肉際二寸中。主女子漏下惡血。月事不調。逆氣腹脹。其脈緩者是也。可灸三壯。陰谷二穴。乃足少陰腎之經。在足內輔骨後大筋下小筋上。按之應手。屈膝取之。主女子如妊娠。赤白帶下。婦人漏血不止。腹脹滿不得息。小便黃如蠱。

及治膝痛如錐刺。不得屈伸。舌縱涎下。煩逆溺難。小腹急引陰痛。股內臁痛。會陰一穴。在兩陰間。主女子不月。可灸三壯。氣衝二穴。在歸來下鼠鼷上一寸。動脈應手宛宛中。主婦人月水不利。難產。子上衝心。痛不得息。可灸七壯。炷如小麥大。

白話文:

血海、陰谷和氣衝這三個穴位,分別屬於足太陰脾經、足少陰腎經和任脈。

  1. 血海穴:位於膝蓋內側,大腿內側肌肉與皮膚交界處兩寸的位置。主要針對女性的月經問題,如月經失調、月經量多或月經不順、腹部脹滿等症狀。對於脈搏緩慢的患者,可以使用艾灸治療,每次灸三壯。

  2. 陰谷穴:位於腳踝內側,腳內側骨頭後面的大筋與小筋之間。此穴主要治療女性的白帶問題,包括赤白帶下以及婦女漏血不止、腹部脹滿、無法平躺休息、尿液黃如蠟等症狀。對於膝蓋疼痛如被針刺、不能彎曲伸直、舌頭鬆弛、流口水、嘔吐、小便困難、腹部緊繃、陰部疼痛、大腿內側疼痛的情況也有療效。可用艾灸,每次灸三壯。

  3. 氣衝穴:位於腹部歸來穴下方、鼠鼷(即臍周)上方一寸的位置。主要針對婦女月經不順暢、生產困難、子宮上衝心臟、疼痛難以休息等問題。治療時可使用艾灸,每次灸七壯,使用的艾炷大小約如小麥粒一般。

請注意,雖然這些穴位在中醫理論中有一定的療效,但實際操作前應尋求專業中醫師的指導,並在必要時配合現代醫學檢查和治療。

水泉二穴。在內踝下。主婦人月事不利。利即多。心下滿。目䀮䀮不能遠視。腹中痛。可灸五壯。氣海一穴。在臍下一寸五分。主婦人月事不調。帶下崩中。因產惡露不止。繞臍㽲痛。帶脈二穴。在季脅下一寸八分陷者宛宛中。灸七壯。主婦人不月。及不調勻。赤白帶下。氣轉連背引痛不可忍。

氣門二穴。在臍下三寸兩傍各三寸。灸五十壯。治婦人產後惡露不止。及諸淋。炷如小麥大。

石關二穴。在心下二寸兩傍各五寸。灸五十壯。主產後兩脅急痛不可忍。

陰交一穴。在臍下一寸。主女子月事不調。帶下。及產後惡露不止。繞臍冷疼。灸百壯。

白話文:

上述中醫古文記載了六個穴位,分別是水泉、氣海、帶脈、氣門、石關、陰交,它們都與婦科疾病相關。文章描述了每個穴位的位置,主治疾病以及灸灸的次數和方法。

關元一穴。在臍下三寸。主婦人帶下癥瘕。因產惡露不止。斷產絕下經冷。可灸百壯。

足下廉二穴。在膝下三寸䯒外廉兩筋內。舉足取之。主乳癰喉痹。胻腫足跗不收。可灸三壯。承漿一穴。在唇下。灸五壯。主婦人卒口噤。語音不出。風癇之疾。凡婦人產後氣血俱虛。灸臍下一寸至四寸各百壯。炷如大麥大。元氣自生。

白話文:

關元穴

關元穴位於肚臍下方三寸的位置。主要治療婦女帶下病、癥瘕(腹部腫塊)、產後惡露不止、難產、月經停止、經期寒冷等症狀。可以灸百壯。

足下廉穴

足下廉穴位於膝蓋下方三寸,腓骨外側兩筋之間,抬腳取穴。主要治療乳癰、喉嚨腫痛、腹痛、足部腫脹不能屈曲等症狀。可以灸三壯。

承漿穴

承漿穴位於下嘴唇下方。灸五壯。主要治療婦女突然口緊閉、不能說話、風癇(癲癇)等症狀。

產後虛弱灸療

凡是婦女產後氣血俱虛的,可以在肚臍下方一寸到四寸的位置,灸百壯。灸艾條粗細如大麥粒。這樣可以幫助產婦恢復元氣。

2. 中氣不足治驗

佚庵劉尚書第五子太常少卿叔謙之內李氏。中統三年春。欲歸寧父母不得。情動於中。又因勞役。四肢困倦。躁熱惡寒。時作疼痛。不欲食。食即嘔吐。氣弱短促、怠惰嗜臥。醫作傷寒治之。解表發汗。次日傳變。又以大小柴胡之類治之。至十餘日之後。病證愈劇。病家云。

前藥無效。莫非他病否。醫曰。此傷寒六經傳變。至再經傳盡。當得汗而愈。翌日。見爪甲微青黑色。足脛至腰如冰冷。目上視而睹不轉睛。咽溢不利。小腹冷。氣上衝心而痛。嘔吐不止。氣短欲絕。召予治之。予診其脈沉細而微。不見傷寒之證。此屬中氣不足。妄作傷寒治之。

白話文:

李氏是禮部尚書劉叔謙的內人,中統三年春天,她想回娘家探望父母,卻無法成行。心裏鬱鬱寡歡,再加上勞累過度,四肢疲乏,燥熱畏寒,偶爾疼痛,食慾不振,吃了就吐,呼吸短促,昏昏欲睡。當時的醫生誤診為傷寒,用解表發汗的藥物治療,第二天病情反而加重,又改用柴胡類藥物。十多天後,病情更加嚴重,家屬便懷疑是其他病症。醫生卻說這是傷寒六經傳變,再經傳變後只要出汗就能痊癒。第二天,李氏指甲出現微青黑色,小腿到腰部冰冷,眼睛往上看卻不能轉動,吞咽困難,小腹冰冷,氣逆上衝心口疼痛,嘔吐不止,呼吸急促,奄奄一息。家人急忙請我診治。我診脈發現脈象沉細微弱,並非傷寒之症,而是中氣不足,誤診為傷寒導致病情惡化。

發表攻裡。中氣愈損。壞證明矣。太夫人泣下避席曰。病固危困。君盡心救治。予以辛熱之藥。㕮咀一兩。作一服。至夜藥熟而不能飲。續續灌下一口。飲至半夜。稍有呻吟之聲。身體漸溫。忽索粥飲。至旦食粥兩次。又煎一服。投之。至日高。眾醫皆至。診之曰。脈生證回矣。

眾喜而退。後越三日。太夫人曰。病人大便不利。或以用脾約丸潤之可乎。予曰。前證用大辛熱之劑。陽生陰退而愈。若以大黃之劑下之。恐寒不協。轉生他證。眾以為不然。遂用脾約丸二十丸潤之。至夜下利而行。翌日面色微青。精神困弱。嘔吐復作。予再以辛熱前藥溫之而愈矣。

白話文:

發表攻裡。中氣愈損。壞證明矣。

發汗解表,攻邪入裡。病人元氣越來越衰弱,情況十分危急。

太夫人泣下避席曰。病固危困。君盡心救治。予以辛熱之藥。㕮咀一兩。作一服。

太夫人哭著起身避開座位說:“病情本就危急,您盡心竭力地救治,我給他服用辛溫熱性的藥物,研磨成粉末,一兩的劑量,做成一劑。”

至夜藥熟而不能飲。續續灌下一口。飲至半夜。稍有呻吟之聲。身體漸溫。忽索粥飲。

到晚上,藥熬好了,病人卻無法飲用,只能一口一口地灌下去。一直喝到半夜,病人發出微弱的呻吟聲,身體逐漸暖和,突然想要喝粥。

至旦食粥兩次。又煎一服。投之。至日高。眾醫皆至。診之曰。脈生證回矣。

到第二天早上,病人喝了兩次粥,我又煎了一劑藥給他服用。到了中午,眾多醫生都來了,診脈後說:“脈象轉好,病情開始好轉了。”

眾喜而退。後越三日。太夫人曰。病人大便不利。或以用脾約丸潤之可乎。

大家都高興地離開了。過了三天,太夫人說:“病人大便不通,是否可以服用脾約丸來潤腸?”

予曰。前證用大辛熱之劑。陽生陰退而愈。若以大黃之劑下之。恐寒不協。轉生他證。眾以為不然。遂用脾約丸二十丸潤之。

我說:“之前的症狀是使用辛溫熱性的藥物,陽氣生發,陰邪退去才得以痊癒。如果現在用大黃寒性藥物瀉下,恐寒涼不協,反而會導致其他病症。” 大家都不相信,於是就用脾約丸二十顆來潤腸。

至夜下利而行。翌日面色微青。精神困弱。嘔吐復作。予再以辛熱前藥溫之而愈矣。

當晚病人大便通暢,但第二天面色發青,精神萎靡,嘔吐再次出現。我再次用之前辛溫熱性的藥物溫補,最終病人得以痊癒。

故制此方。

【溫中益氣湯】

附子(炮。去皮臍),乾薑(炮。各五錢),草豆蔻,甘草(炙。各三錢),益智仁,白芍藥,丁香,藿香,白朮(各二錢),人參,陳皮,吳茱萸(各一錢半),當歸(一錢)

白話文:

【溫中益氣湯】

附子(炮製,去皮和臍),乾薑(炮製,各五錢),草豆蔻,甘草(炙製,各三錢),益智仁,白芍藥,丁香,藿香,白朮(各二錢),人參,陳皮,吳茱萸(各一錢半),當歸(一錢)。

上十三味。㕮咀。每服五錢。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溫服食前。病勢大者。服一兩重。

論曰。內經云。寒淫於內。治以辛熱。佐以苦甘溫。附子、乾薑大辛熱。助陽退陰。故以為君。丁香、藿香、豆蔻、益智、茱萸辛熱。溫中止吐。用以為臣。人參、當歸、白朮、陳皮、白芍藥、炙。甘草苦甘溫。補中益氣。和血脈協力。用以為佐使矣。

白話文:

配方包括十三種藥材,需要研磨後使用。每次服用量為五錢,用水兩杯煎煮至一杯,濾掉藥渣後溫服,在飯前食用。病情嚴重的患者,可服用一兩份量。

論點指出,《內經》提到,寒邪內侵時,應使用辛熱藥物進行治療,並輔以苦甘溫性藥物。附子、乾薑都具有大辛大熱的特性,能夠幫助身體溫暖、退陰,因此被選為主藥。丁香、藿香、豆蔻、益智、茱萸都具有辛熱的特性,能夠溫暖中焦、止吐,因此被選為副藥。人參、當歸、白朮、陳皮、白芍藥、炙甘草等藥物,具有甘草苦甘溫的特性,能補充中焦、增強體力、調和血液循環,因此被選為佐使藥。

3. 䐜脹治驗

範郎中夫人。中統五年八月二十日。先因勞役飲食失節。加之憂思氣結。病心腹脹滿。旦食則嘔。暮不能食。兩脅刺痛。診其脈弦而細。黃帝針經五亂篇云。清氣在陰。濁氣在陽。亂於胸中。是以大悗。內經曰。清氣在下。則生飧泄。濁氣在上。則生䐜脹。此陰陽返作病之逆從也。

至夜。濁陰之氣。當降而不降。䐜脹尤甚。又云。臟寒生滿病。大抵陽主運化精微。聚而不散。故為脹滿。先灸中脘穴。乃胃之募。引胃中生髮之氣上行。次以此方助之。

【木香順氣湯】

蒼朮,吳茱萸(各五分。湯洗),木香,厚朴(薑製),陳皮,姜屑(各三分),當歸,益智仁,白茯苓(去皮),澤瀉,柴胡,青皮,半夏(湯泡),升麻,草豆蔻(各二分。麵裹煨)

白話文:

範郎中夫人,中統五年八月二十日。先前因勞役過度,飲食不節,再加上憂思過度,導致氣結,出現心腹脹滿的症狀。早上吃東西就嘔吐,晚上則無法進食,兩脅刺痛。診脈弦細。

《黃帝內經》中《五亂篇》記載:「清氣在陰,濁氣在陽,亂於胸中,是以大悗。」《內經》又說:「清氣在下,則生飧泄;濁氣在上,則生䐜脹。」這是陰陽氣機反常,導致疾病逆行的病理。

到了晚上,濁陰之氣應該下降卻不能下降,䐜脹更加嚴重。古籍又記載:「臟寒生滿病。」主要是陽氣不足,無法運化精微,導致氣機鬱結不散,所以出現脹滿。

首先灸中脘穴,它是胃的募穴,可以引導胃中生髮之氣上行,然後用此方輔助治療。

【木香順氣湯】

蒼朮、吳茱萸(各五分,湯洗),木香、厚朴(薑製)、陳皮、姜屑(各三分),當歸、益智仁、白茯苓(去皮)、澤瀉、柴胡、青皮、半夏(湯泡)、升麻、草豆蔻(各二分,麵裹煨)

上十五味。㕮咀。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稍熱服。食前。忌生冷硬物及怒氣。數日良愈。論曰。內經云。留者行之。結者散之。以柴胡、升麻、苦平。行少陽陽明二經。發散清氣。運行陽分。故以為君。生薑、半夏、豆蔻、益智辛甘大溫。消散大寒。故以為臣。

厚朴、木香、蒼朮、青皮辛苦大溫。通順滯氣。當歸、陳皮、人參辛甘溫。調和榮衛。滋養中氣。濁氣不降。以苦泄之。吳茱萸。苦熱泄之者也。氣之薄者。陽中之陰。茯苓甘平。澤瀉鹹平。氣薄。引導濁陰之氣。自上而下。故以為佐使也。氣味相合。散之泄之。上之下之。

使清濁之氣。各安其位也。

白話文:

方劑組成及用法:

本方共十五味藥,研磨成粉末,每次取一劑量,用兩碗水煎煮至一碗,去渣,稍熱服用,飯前服用。服用期間忌食生冷硬物,並要保持心情舒暢,忌怒氣。一般服用數日即可痊癒。

方劑功效及藥物配伍:

論曰:

《內經》中說:「留者行之,結者散之。」本方以柴胡、升麻、苦平為主藥,行少陽、陽明二經,發散清氣,運行陽氣,故為君藥。

生薑、半夏、豆蔻、益智辛甘大溫,消散大寒,故為臣藥。

厚朴、木香、蒼朮、青皮辛苦大溫,通順滯氣。

當歸、陳皮、人參辛甘溫,調和營衛,滋養中氣。

濁氣不降,以苦泄之。吳茱萸苦熱泄之,屬於氣之薄者,陽中之陰。

茯苓甘平,澤瀉鹹平,氣薄,引導濁陰之氣自上而下,故為佐使藥。

本方藥物氣味相合,散之泄之,上之下之,達到治療疾病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