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天益

《衛生寶鑑》~ 卷一 (3)

回本書目錄

卷一 (3)

1. 陰盛陽虛汗之則愈下之則死

仲景云。陰盛陽虛。汗之則愈。下之則死者。此言邪氣在表之時也。夫寒邪屬陰。身之外者屬陽。且夫各臟腑之經絡。亦屬陽也。蓋陽氣為衛。衛氣者所以溫分肉。充皮毛。肥腠理。司開闔。此皆衛外而為固也。或煩勞過度。陽氣外損。不能衛固。陽為之虛。陽虛者陰必湊之。

故陰得以勝。邪氣勝則實。陰盛陽虛者此也。陰邪既盛。腠理致密。陽氣伏郁。不得通暢。所以發熱惡寒。頭項痛。腰脊強。應解散而藥用麻黃者。本草云。輕可去實。葛根、麻黃之屬是也。蓋麻黃能退寒邪。使陽氣伸越。作汗而解。故曰陰盛陽虛。汗之則愈。裡氣和平而反下之。

白話文:

仲景說:「陰盛陽虛,汗之則愈,下之則死者,此言邪氣在表之時也。」

這句話的意思是,當邪氣停留在體表的時候,如果身體出現陰盛陽虛的情況,用發汗的方法治療就會痊癒,而如果用瀉下藥物治療,就會導致死亡。

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寒邪屬陰,而身體的外表屬陽。而且,各個臟腑的經絡也屬陽。陽氣是人體的衛氣,衛氣的作用是溫暖血肉、充盈皮毛、滋潤腠理,並掌管開合。這些都是衛氣護衛體表,使之堅固的功能。

如果一個人過度勞累,陽氣外泄,不能護衛體表,就會導致陽氣虛弱。陽氣虛弱,陰氣就會趁虛而入,陰氣過盛,陽氣就會虛弱。這就是「陰盛陽虛」。

陰邪盛行,腠理就會變得緊密,陽氣就會鬱結不通暢,因此就會出現發熱、怕冷、頭項疼痛、腰脊酸痛等症狀。

這時候應該用麻黃類的藥物來治療。因為本草記載,麻黃可以輕解實邪。麻黃和葛根等藥物都可以退寒邪,使陽氣舒展,並發汗解表。所以說「陰盛陽虛,汗之則愈」。

如果裡氣平和,反而用瀉下藥物治療,就會導致死亡。

中氣既虛。表邪乘虛而入。由是變證百出。故曰下之則死。外臺秘要云。表病里和。汗之則愈。下之則死。正此意也。

白話文:

當中藥已經顯示出虛弱的情況時,如果身體受到外部疾病的侵襲,就會出現各種症狀。因此說使用通便的方法治療會導致死亡。《外臺祕要》這本書裡有提到:「如果是表面疾病但內部健康的人,發汗可以治癒;但如果用通便方法治療,就可能會致命。」這些都是這個意思。

2. 陽盛陰虛下之則愈汗之則死

仲景云。陽盛陰虛。下之則愈。汗之則死者。此言邪氣在裡之時也。夫寒邪始傷於表。不解而漸傳入於裡。變而為熱。人之身在裡者為陰。華佗云。一日在皮。二日在膚。三日在肌。四日在胸。五日在腹。六日在胃。入胃謂之入腑也。腑之為言聚也。若府庫而聚物焉。又為水穀之海、榮衛之源。

邪氣入於胃而不復傳流水穀。水穀不消去。鬱而為實也。此陽盛陰虛者此也。故潮熱引飲。腹滿而喘。手足漐漐汗出。大便難而譫語。宜大承氣湯下之則愈。潮熱者為實也。此外已解。可攻其里。而反汗之。表無陰邪。汗又助陽。陽實而又補。表裡俱熱。不死何待、外臺秘要云。

表和里病。下之則愈。汗之則死。正此意也。

白話文:

張仲景曾說,當體內陽氣過盛而陰氣虛弱時,適當的下藥可以改善情況,但如果誤用發汗的方式治療,可能會導致死亡。這段話描述的是疾病初期,邪氣進入體內的情況。寒邪最初傷害皮膚,如果未能及時治療,會進一步侵入體內,轉變為熱邪。

人的體內器官如心、肝、脾、肺、腎等,被認為是陰性的,就像華佗所描述的,寒邪會由表皮逐漸深入到皮膚、肌肉、胸腔、腹部,最後進入胃部。胃,作為「腑」的一種,指的是體內聚集食物與水分的部位,同時也是身體能量與營養的來源。如果邪氣進入胃部,而沒有正常流動消化食物,會導致積食,這就是我們所說的「陽盛陰虛」。

這種情況會出現潮熱、口渴、腹脹、喘息、手掌腳底出汗、排便困難以及神智不清等症狀。此時,應使用大承氣湯進行下藥治療,這樣可以改善病情。潮熱的現象表示有實邪存在,表明外部的問題已經得到解決,現在可以集中力量攻擊體內的邪氣。如果此時仍然使用發汗的方式治療,那麼本就不存在於皮膚的陰邪,加上汗液的散失,會使原本已經充實的陽氣更加強烈,並與體內的熱邪相互作用,造成表裡俱熱的狀態。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不進行有效的治療,等待的只有死亡。這正是《外臺祕要》中所提到的原則:表裡俱病,適當的下藥可以改善情況,而錯誤的發汗方式則可能導致死亡。

3. 汗多亡陽

齊大哥十一月間。因感寒邪。頭項強。身體痛。自用靈砂丹四五粒並服以酒引下。遂大汗出。汗後身輕。至夜。前病復來。以前藥復汗。其病不愈。復以通聖散發汗。病添身體沉重足胻冷而惡寒。是日方命醫。醫者不究前治。又以五積散汗之。翌日。身重如石。不能反側。足胻如冰。

冷及腰背。頭汗如貫珠。出而不流。心胸躁熱。煩亂不安。喜飲冷。西瓜、梨柿冰水之物。常置左右。病至於此。命予治之。診得六脈如蛛絲。微微欲絕。予以死決之。主家曰。得汗多矣。焉能為害。予曰。夫寒邪中人者。陽氣不足之所致也。而感之有輕重。汗之者豈可失其宜哉。

白話文:

齊大哥在十一月間,因為感受寒邪,頭頸僵硬、全身疼痛。他自行服用靈砂丹四五粒,並用酒送服,結果大量出汗,汗後身體變輕。到了晚上,之前的病症又復發了,他又用之前服用的藥物再次發汗,但病症沒有好轉。他接著又服用通聖散發汗,反而病情加重,身體沉重、腳踝冰冷、畏寒。當天他才請了醫生,醫生沒有了解之前的治療情況,又用五積散讓他發汗。第二天,他身體沉重如石,無法翻身,腳踝冰冷如冰,寒氣蔓延到腰背,頭上汗珠不斷流出卻無法順暢流下,心胸煩躁發熱,焦慮不安,喜歡喝冷飲,西瓜、梨子、柿子、冰水等物品經常放在他身邊。病情發展到這個地步,他請我來治療。我診脈後發現六脈微弱如蛛絲,幾乎要斷絕,我斷定他命不久矣。主人家說他已經出過很多汗了,怎麼會危及性命呢?我回答說:寒邪侵入人體,是因為陽氣不足造成的,而感受寒邪的輕重不同,發汗治療就必須要適當,不能失誤。

仲景曰。陰盛陽虛。汗之則愈。汗者、助陽退陰之意也。且寒邪不能自出。必待陽氣泄。乃能出也。今以時月論之。大法夏月宜汗。此大法焉。然並以太過為戒。況冬三月閉藏之時。無擾乎陽。無泄皮膚。使氣亟奪。為養藏之道也。逆之則少陰不藏。此冬氣之應也。凡有觸冒。

宜微汗之。以平為期。邪退乃已。急當衣暖衣。居密室。服實表補衛氣之劑。雖有寒邪。弗能為害。此從權之治也。今非時而大發其汗。乃謂之逆。故仲景有云。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今本傷而汗。汗而復傷。傷而復汗。汗出數回。使氣亟奪。衛氣無守。陽泄於外。陰乘於內。

白話文:

張仲景說:陰盛陽虛,出汗可以治療。出汗,是幫助陽氣回升,驅散寒邪的意思。而且寒邪無法自行排出,必須依靠陽氣泄出,才能驅散。

以季節來說,夏季適合出汗,這是治療的原則。但也要警惕過度出汗。尤其在冬天的三個月,是閉藏陽氣的季節,不要擾動陽氣,不要讓皮膚大量排汗,以免陽氣過度消耗,這是養護身體的道理。如果逆著這個道理,就會導致少陰之氣無法藏於體內,這是違反冬季的氣候規律。

凡是受寒感冒,應該微微出汗,以恢復平衡為目的,寒邪退去即可。之後要立即穿暖和的衣服,住溫暖的房間,服用溫補衛氣的藥物。即使還有寒邪,也無法造成傷害,這就是靈活應變的治療方法。

如果在不適當的時間大量出汗,就叫做逆治。因此仲景說:「一次逆治,就會拖延病程;兩次逆治,就會加速死亡。」現在本就受傷,又出汗,出汗後又受傷,如此反覆出汗,就會造成陽氣大量消耗,衛氣無法守禦,陽氣泄露到體外,陰氣乘虛而入,造成更大的傷害。

故經云。獨陽不生。獨陰不長。不死何待。雖盧扁亦不能治之活也。是日。至夜將半。項強身體不仁。手足搐急。爪甲青而死矣。金匱要略云。不當汗而妄汗之。令人奪其津液枯槁而死。今當汗之。一過亦中絕其命。況不當汗而強汗之者乎。

白話文:

古書記載說:「單陽不能生,單陰不能長,不死還有何待?即使是盧扁這樣的名醫也無力回天。」這天晚上,將近半夜時,病人脖子僵硬,全身失去知覺,手腳抽搐,指甲發青而亡。

《金匱要略》中說:「不該出汗卻妄出汗,會令人失去津液,身體枯竭而死。現在應該出汗,若過度出汗也會導致性命危殆,何況不該出汗卻強行出汗呢?」

解釋

這段文字出自中醫經典《金匱要略》,描述了一位病人因不當出汗而死亡的案例。文中引用了古書中的醫學理論,說明單純的陽氣或陰氣都不能維持生命,必須阴阳平衡才能生存。

醫生判斷病人不應該出汗,但病人卻因其他原因出汗過多,導致津液流失,身體虛弱,最終死亡。文中也強調了“不當汗而妄汗之”的危害,告誡醫生不可輕易使用汗法,以免造成不良後果。

現代醫學解釋

從現代醫學的角度來看,這段文字可能描述的是電解質紊亂,導致心律失常或呼吸衰竭,最終死亡。出汗過多會導致體內電解質流失,特別是鈉、鉀等元素,影響心臟和肌肉的正常功能。

4. 下多亡陰

真定趙客。乙丑歲六月間。客於他方。因乘困傷濕面。心下痞滿。躁熱時作。臥不得安。遂宿於寺中。僧以大毒食藥數丸。下十餘行。心痞稍減。越日困睡。為盜劫其財貨。心有所動。遂燥熱而渴。飲冷酒一大甌。是夜臍腹脹痛僧再以前藥復下十餘行。病加困篤。四肢無力。

燥熱身不停衣。喜飲冷水。米穀不化。痢下如爛。魚腸腦。赤水相雜。全不思食。強食則嘔。痞甚於前。噫氣不絕。足胻冷。少腹不任其痛。請予治之。診其脈浮數八九至。按之空虛。予溯流而尋源。蓋暑天之熱已傷正氣。以有毒大熱之劑下之。一下之後。其所傷之物已去而無餘矣。

白話文:

真定有一位姓趙的客人,在乙醜年的六月間,旅居在他鄉。因遭遇困頓,受了濕邪的影響,導致心下痞塞、滿脹,並時常感到躁熱,無法安眠。因此,他在寺廟中住宿。僧侶給他服用了一種大劑量的有毒藥物,服後排出十多條東西,心下的痞塞略為減輕。隔日,他因疲倦而睡著,卻被竊賊奪走了財物,心中受到驚嚇,於是變得更加焦躁和口渴,喝了一大杯冰涼的酒。當晚,腹部脹痛,僧侶再次給他相同藥物,排出十多條東西,病情加重,四肢無力。

他感到乾燥的熱氣不斷地侵襲全身,喜歡喝冷水,消化不良,拉肚子如同爛掉的魚腸和腦,紅色的液體與之混雜,完全沒有食慾,強迫吃東西會引起嘔吐。心下的痞塞比之前更嚴重,不停地打嗝,腳踝冰冷,腹部承受不住疼痛。他請求我為他治療。我診察他的脈象,發現它浮數且每分鐘跳動八九次,按下去感覺空虛。我追溯到病因,原來是在炎熱的夏季,熱氣傷害了他的正氣。使用了有大熱副作用的藥物後,傷害的東西已經去除,卻沒有留下任何餘力。

遺巴豆之氣。流毒於腸胃之間。使嘔逆而不能食。胃氣轉傷而然。及下膿血無度。大肉陷下。皮毛枯槁。脾氣弱而衰也。舌上赤澀。口燥咽乾。津液不足。下多亡陰之所致也。陰既已亡。心火獨旺。故心胸燥熱。煩亂不安。經曰。獨陽不生。獨陰不長。天之由也。遂辭而退。

後易他醫。醫至。不審其脈。不究其源。惟見痞滿。以枳殼丸下之。病添喘滿。利下不禁而死。金匱要略云。不當下而強下之。令人開腸洞泄便溺不禁而死。此之謂也。夫聖人治病。用藥有法。不可少越。內經云。大毒去病。十去其六。小毒治病。十去其七。常毒治病。十去其八。

白話文:

病人因服用巴豆,毒氣留在腸胃之間,導致嘔吐反胃,無法進食,胃氣受損,甚至排出膿血不止,腹部凹陷,皮膚乾燥,脾氣虛弱衰敗,舌頭赤紅粗糙,口乾舌燥,津液不足,這是由於體內陰氣過度損耗所致。陰氣耗盡,心火獨盛,因此心胸燥熱,煩躁不安。古書記載:「陽氣獨存則不能生長,陰氣獨存則不能生長,這是天地運行的規律。」因此病人的病情不斷加重。

後來病人換了其他醫生,醫生沒有仔細診斷脈象,也沒有探究病因,只看到病人腹部脹滿,就用枳殼丸瀉下。結果病情加重,呼吸困難,腹脹難忍,不停地腹瀉,最終死亡。金匱要略中記載:「不應該瀉下,卻強行瀉下,會導致腸子破裂,肛門失禁,最後死亡。」這就是這個案例的警示。聖人治病,用藥都有法則,不可輕易違背。內經中記載:「劇毒可以治病,但會損失六成的元氣;小毒可以治病,但會損失七成的元氣;常毒可以治病,但會損失八成的元氣。」

無毒治病。十去其九。如不盡行。復如法以穀肉果菜養之。無使過之。過則傷其正矣。記有之云。醫不三世。不服其藥。蓋慎之至也。彼僧非醫流。妄以大毒之劑下之太過。數日之間。使人殞身喪命。用藥之失。其禍若此。病之擇醫。可不謹乎。戒之。

白話文:

最好的治療方法是不使用毒藥,十次病能治好九次。如果病症沒有完全消失,就用穀物、肉類、水果、蔬菜來調理身體,不要過度,過度就會傷到正氣。古書上記載說,醫生如果自己不吃藥,就不會給病人開藥,這就是謹慎的極致。那些和尚不是醫生,卻擅自使用劇毒藥物過量服用,短短几天就讓人死亡。用藥錯誤,後果如此嚴重,病人選擇醫生,難道不應該謹慎嗎?記住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