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天益

《衛生寶鑑》~ 卷十六 (5)

回本書目錄

卷十六 (5)

1. 中暑霍亂吐利治驗

提學侍其公,年七十九歲。至元丙寅六月初四日中暑毒,霍亂吐利,昏冒終日,不省人事。時夜方半,請予治之。診其脈洪大而有力,一息七八至,頭熱如火,足寒如冰,半身不遂,牙關緊急。予思內經五亂篇中雲:「清氣在陰,濁氣在陽,營氣順脈,冒氣逆行,亂於胸中,是謂大悗云云。

亂於腸胃,則為霍亂。於是霍亂之名,自此而生。蓋因年高氣弱,不任暑氣,陽不維陰則瀉,陰不維陽則吐,陰陽不相維,則既吐且瀉矣。前賢見寒多以理中丸,熱多以五苓散為定法治之。今暑氣極盛,陽明得時,況因動而得之,中暑明矣。非甘辛大寒之劑,則不能瀉其暑熱。

墜浮焰之火而安神明也。遂以甘露散甘辛大寒,瀉熱補氣,加白茯苓以分陰陽,約重一兩,冰水調灌,漸漸省事而諸證悉去。後慎言語,節飲食,三日,以參朮調中湯之劑增減服之,理正氣,逾十日後,方平復。

白話文:

內容翻譯如下:

提學侍其公,享年七十九歲,在至元丙寅年的六月初四那天,不幸中了暑毒,導致霍亂、嘔吐和腹瀉,整日精神渙散,甚至無法辨識周圍的人與事。當時,夜已深半,他請我來為他治療。經過診脈,發現他的脈搏洪大且有力,心跳頻率高達每分鐘七八次,頭部熱度猶如烈火,腳卻冷如冰塊,身體半側失去功能,牙關緊閉。我思考《內經》五亂篇中提到,清氣應存在於陰,濁氣應存在於陽,營氣順脈而行,若冒氣逆行,會在胸中形成亂象,稱之為「大悗」。

若這種亂象發生在腸胃,就會引發霍亂。從此,霍亂之名便由此而生。由於他年紀已高,體力衰弱,無法承受酷熱的天氣,當陽氣無法控制陰氣時,就會出現泄瀉;陰氣無法控制陽氣時,就會產生嘔吐;陰陽失衡,就同時出現嘔吐與瀉肚。前輩們遇到寒症多用理中丸,熱症多用五苓散,作為固定的療法。但現在暑氣極盛,陽明經旺盛,且病情是由活動過度引起,顯然是中暑。如果不使用甘辛大寒的藥物,就無法有效地消解暑熱。

需使用能降火、安神的藥物。因此,我選擇了甘露散,它具有甘辛大寒的功效,能清熱補氣,並添加白茯苓來調和陰陽,用量約一兩,以冰水調合灌服。逐漸地,他的意識恢復,各種症狀也逐漸消失。之後,他謹慎說話,節制飲食。三天後,我調整了參朮調中湯的劑量,讓他服用以調理正氣。超過十天後,他的病情終於穩定下來,逐漸恢復健康。

2. 內傷霍亂治驗

戊午春。攻襄陽回。住夏曹州界。有蒙古百戶昔良海。因食酒肉飲湩乳。得霍亂吐瀉。從朝至午。精神昏憒。以困急來求予視之。脈得浮數。按之無力。所傷之物已出矣。即以新汲水半碗。調桂苓白朮散。徐徐服之。稍安。又於牆陰撅地一穴。約二尺許。貯以新汲水。在內攪動。

待一時澄定。名曰地漿。用清者一盞。再調服之。漸漸氣調。吐利遂止。至夜安眠。翌日微燥渴。卻以錢氏白朮散時時服之。良愈。或問用地漿者。何也。予曰。坤為地。地屬陰土。平曰靜順。感至陰之氣。又於牆陰。貯以新汲水。取重陰之氣也。陰中之陰。能瀉陽中之陽。

今霍亂因暑熱內傷而得之。故痹論云。陰氣者靜則神藏。躁則消亡。又加以暑熱。七神迷亂。非至陰之氣則不愈。予用之者此也。或曰。內經福世之方書。豈不信然。

【桂苓白朮散】,治冒暑飲食所傷。傳受濕熱內盛。霍亂吐瀉。轉筋急痛。腹滿悶。小兒吐瀉驚風宜服。

茯苓(去皮),白朮,桂(各半兩),甘草,澤瀉,石膏(各一兩),滑石(二兩),寒水石(一兩)

上八味為末。熱湯調下三錢。喜冷。新汲水調薑湯亦得。小兒服一錢。

【桂苓甘露飲】,流濕潤燥。治痰涎。止咳嗽。調臟腑。寒熱嘔吐服之。令人遍身氣溢宣平。及治水腫泄利。

官桂,藿香,人參(各半兩),木香(一分),茯苓,白朮,甘草,澤瀉,葛根,石膏,寒水石(各一兩),滑石(二兩)

上十二味為末。每服二錢。白湯調下。新汲水或薑湯亦得。

【宣明益元散】,又名天水散。

滑石(六兩),炙甘草(一兩)

上為末。每服三錢。蜜少許溫水調下。日三服。新汲水亦得。欲解肌發汗者。煎蔥白豆豉湯調。無時。

【附錄聖惠方】,治霍亂吐瀉。

厚朴(生薑汁。炙)

上為末。新汲水調下二錢。無時。如神。

白話文:

【內傷霍亂治療經驗】

在戊午年的春天,我攻打襄陽後返回,在曹州地界停留過夏天。當時,有一位名叫昔良海的蒙古百戶,因為飲酒吃肉,加上喝了一些乳製品,結果得了霍亂,出現劇烈的嘔吐和腹瀉。病情從早上一直持續到中午,他精神恍惚,處於極度疲憊狀態。他急忙找我來診斷。我發現他的脈象浮數,但按下去卻無力。他所吃的東西已經全部吐了出來。

我立即取了半碗新打的井水,調合桂苓白朮散,讓他慢慢服用。他稍微感到舒緩。接著我在牆角陰涼處挖了一個大約兩尺深的洞,灌入新打的井水,並在裡面攪拌。

等了一段時間,待水澄清後,這被稱為「地漿」。我取了一杯清澈的部分,再次調合藥物讓他服用。漸漸地,他的氣色開始恢復,嘔吐和腹瀉的症狀也停止了。到了夜晚,他能安然入睡。第二天,他有些微的口渴,我讓他服用錢氏白朮散,他的病情得到了進一步的改善。

有人問我為什麼要使用「地漿」,我回答說:坤代表地,地屬於陰性土質,平時靜默順從。吸收了極致的陰氣,又是在牆角陰暗處,儲存新打的井水,以此吸取更濃鬱的陰氣。極陰中產生的極陰,可以平衡極陽中的極陽。

霍亂是由夏季的高溫導致體內受損而引發的。因此,《痹論》中提到,陰氣在平靜時會藏匿,一旦騷動就會消亡。再加上高溫的影響,七情六慾都會混亂。若不是極陰之氣,病是不會痊癒的。我之所以使用「地漿」,正是基於這個原因。也有人說,內經中的福世之方,豈不是真的可信?

【桂苓白朮散】適用於夏季飲食失當,身體受濕熱影響而內熱旺盛,導致霍亂嘔吐和腹瀉,肌肉抽搐疼痛,腹部脹滿且感到悶悶不樂。對於兒童的嘔吐、腹瀉和驚風,也很適合服用。

配方包括:茯苓(去皮)、白朮、桂(各半兩),甘草、澤瀉、石膏(各一兩),滑石(二兩),寒水石(一兩)。將以上八種材料研磨成粉末。用熱湯調和三錢,如果喜歡冷飲,也可以用新打的井水調和薑湯。兒童服用一錢即可。

【桂苓甘露飲】有助於排濕潤燥,對痰液和咳嗽有治療效果,可調節臟腑功能,對於寒熱交錯、嘔吐的症狀,服用後可以讓人全身氣血流通,達到平衡。同時,也能治療水腫和腹瀉。

配方包括:官桂、藿香、人參(各半兩),木香(一分),茯苓、白朮、甘草、澤瀉、葛根、石膏、寒水石(各一兩),滑石(二兩)。將以上十二種材料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二錢,用白湯調和服用。新打的井水或薑湯也可以。

【宣明益元散】,又名天水散。

配方包括:滑石(六兩),炙甘草(一兩)。將以上兩種材料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三錢,加入少量蜂蜜和溫水調和服用。每天三次。新打的井水也可以。如果想解肌發汗,可以用蔥白豆豉湯調和服用,沒有時間限制。

【附錄聖惠方】,適用於治療霍亂的嘔吐和腹瀉。

配方包括:厚朴(生薑汁,炙)。將以上一種材料研磨成粉末。用新打的井水調和二錢服用,沒有時間限制,效果神奇。

3. 瘧病脈證並治

師曰。瘧脈自弦。弦數者多熱。弦遲者多寒。弦小緊者可下之。弦遲者可溫之。弦緊者。可發汗及針灸也。浮大者可吐之。弦數者。風疾發也。以飲食消息之。問曰。瘧以月一日發。當十五日愈。設不瘥。當月盡日解也。如其不瘥。當云何。師曰。此結為瘕癥。名曰瘧母。急宜治之。可用鱉甲煎丸。

【鱉甲煎丸】

鱉甲(十二分。炙),赤硝(十二分),蜣螂(六分炙),蟅蟲(熬),牡丹皮(去心。各五分),蜂窩(熬。四分),烏扇(燒),黃芩,柴胡,乾薑(炮),大黃(各三分),芍藥(五分),桂枝,厚朴(炒),紫菀(一作紫葳),阿膠(炮。各三分),桃仁(去皮尖),瞿麥,鼠婦(熬),葶藶(炒。

各二分),石葦(去毛),半夏(洗。各一分),人參(去蘆。一分),

上二十三味為末。先取鍛灶下灰一斗。清酒一斛五斗。浸灰。候酒浸一半。著鱉甲於中。煮令泛爛如膠漆。絞取汁。納諸藥煎為丸。如桐子大。空心服七丸。日三服。千金用鱉甲十二片。海藻三分。大戟一分。虻蟲五分。無鼠婦、赤硝。以鱉甲煎和為丸。

【小柴胡去半夏加栝蔞根湯】,治瘧疾發渴者(外臺。經心錄。治兩溏亦妙。金匱方)

柴胡(八兩),人參,黃芩,甘草(炙),生薑(切。各三兩),栝蔞根(四兩),大棗(十二枚。兩破)

上七味㕮咀。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渣。再煎至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柴胡桂薑湯】(三因方)

柴胡(八兩),桂枝(去皮),黃芩(各三兩),牡蠣(熬),甘草(炙),乾薑(炮。各二兩),栝蔞根(四兩)

上以水一斗二升。煎至六升。去渣。再煎至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微煩。再服汗出愈。

師曰。陰氣孤絕。陽氣獨發。則熱而少氣。煩滿。手足熱而欲吐。名曰癉瘧。若但熱不寒者。邪氣內藏於心肺。外舍於分肉之間。令人肌肉消爍。

溫瘧者。其脈如平。身無寒。但熱。骨筋疼煩。時時嘔逆。以白虎加桂枝湯主之。

【白虎加桂枝湯】

石膏(一斤。碎。綿裹),知母(六兩),桂枝(三兩),甘草(二兩),粳米(六合)

上㕮咀。水一斗二升。煮米取去渣。煎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汗出而愈。

瘧疾多寒者。名曰牝瘧。蜀漆散主之。

【蜀漆散】

蜀漆(洗去腥),雲母(燒三日三夜),龍骨(各等分。一方雲母作雲實)

上為末。發作前。漿水半盞。服一盞。溫瘧加蜀漆半分。臨發時。服一錢以上。

【牡蠣湯】,治牡瘧。

牡蠣(熬),麻黃(去節。各四兩),蜀漆(洗腥),甘草(炙。各二兩)

上㕮咀。以水八升。先煮麻黃。蜀漆至六升。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二升。去渣。溫服一升。吐則勿更服。

【一剪金】,治瘧疾寒熱。乃瘧中聖藥。

硫黃,信(各等分)

上同研末。用緋紅絹子手捻藥一捻。放於絹上。裹如豆大。上用細絲線緊纏。係數遭。系定。用剪子剪下。切須緊繫。如不緊恐藥有失。每服一丸。星宿全時。新汲水送下。空心服。無得人知。如服藥。先一日夜服。

至明正發日。早去淨野處避。不令人知。廣宇亦得。

【克效餅子】,治一切瘧疾。

龍腦,麝香(各半兩),硃砂(一兩一分),荷葉,綠豆粉,炙甘草(各五兩),信(炙。二兩半),定粉(半兩),金箔(二十五片為衣)

上細末。煉蜜丸。每兩作二十丸。捏作餅。金箔為衣。每服一餅。以新汲水磨化。每日發者未發前服。間日發者不發夜服。隔數日發者一日夜服。連日發者凌晨服。

【溫脾散】,治瘧疾寒熱發歇。多時不瘥者。

甘草(生。半兩),綠豆(一兩),柴河車(一兩),砒(一錢半。另研),

上先杵紫河車等為末。入砒和勻。羅為末。每服半錢。新汲水少許送下。如是隔日發。須好日夜深服。如頻日發。只夜深睡服。忌葷腥、瓜果、酒面、魚、肉、生冷硬物。三兩日。如受邪氣深者。只一服便定。十歲以上服一字。十歲以下至三五歲服半字。婦人有胎不可服。但請放心修合與人服。

切勿畏砒不敢。用予用此藥三五十年。救人甚多。雖砒一味。有綠豆等三味性涼解得。新汲水亦解。此藥並不吐人。有人一種積實痰瘧。每發時自吐食或涎。不曾服藥亦吐。非藥力也。假令金液丹。用硫黃紫霜丸用巴豆、杏仁。有大毒大熱。制了服之皆有效。小兒亦可服。恐不合此藥。

故論及此。

【常山飲子】,治瘧疾。

知母,常山,草果(各二兩),甘草,烏梅(各三兩),良薑(一兩三錢)

上銼。每服三錢。水一盞。生薑三片。棗二枚。煎至八分。去渣。無時。溫服。

【草果飲子】,治脾寒瘧疾。

草果,川芎,紫蘇葉,白芷,良薑,炙甘草,青皮(去白),陳皮(去白)

上等分為粗末。每服二錢。水一盞。煎至七分。去渣。溫服。留渣兩服並一服。當發日進二服。不以時。

【交加雙解飲子】,治瘧疾。闢瘴氣。神效。

肉豆蔻,草豆蔻(各二個。一個生。一個用麵裹煨赤色。去面),厚朴(二寸。生一寸。薑製一寸),甘草(二兩。一半生用。一半炙用),生薑(棗大二塊。生一塊。濕紙裹煨一塊)

上㕮咀勻。分二服。水一碗。沙石器內煎至一大錢。去渣。發日空心帶熱服。未效。再一服必效。兩渣併為一服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