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天益

《衛生寶鑑》~ 卷十六 (4)

回本書目錄

卷十六 (4)

1. 結陰便血治驗

真定總管史侯男十哥。年四十有二。肢體本瘦。弱。於至元辛巳。因收秋租。佃人致酒。味酸不欲飲。勉飲三兩杯。少時腹痛。次傳泄瀉無度。日十餘行。越十日。便後見血。紅紫之類。腸鳴腹痛。求醫治之。曰諸見血皆以為熱。用芍藥柏皮丸治之。不愈。仍不欲食。食則嘔酸。

形體愈瘦。面色青黃不澤。心下痞。惡冷物。口乾。時有煩躁。不得安臥。請予治之。具說其由。診得脈弦細而微遲。手足稍冷。內經云。結陰者便血一升。再結二升。三結三升。經云。邪在五臟。則陰脈不和。陰脈不和。則血留之。結陰之病。陰氣內結。不得外行。無所稟。

滲入腸間。故便血也。宜以平胃地榆湯治之。

【平胃地榆湯】

蒼朮(一錢),升麻(一錢),黑附子(炮。一錢),地榆(七分),陳皮,厚朴,白朮,乾薑,白茯苓,葛根(各半錢),甘草(炙),益智仁,人參,當歸,曲(炒),白芍藥(各三分)

上十六味。作一服。水二盞。生薑三片。棗子二個。煎至一盞。去渣。溫服。食前。此藥溫中散寒。除濕和胃。服之數服。病減大半。仍灸中脘三七壯。乃胃募穴。引胃上升。滋榮百脈。次灸氣海百餘壯。生髮元氣。灸則強食生肉。又以還少丹服之。則喜飲食。添肌肉。至春再灸三里二七壯。

壯脾溫胃。生髮元氣。此穴乃胃之合穴也。改服芳香之劑。戒以慎言語。節飲食。良愈。

白話文:

[結陰便血治療經驗]

真定總管史侯家的兒子名為十哥,年紀四十二歲,身體原本就偏瘦弱。在至元辛巳年間,因為收取秋季租金,佃戶送來了酒,酒味偏酸他並不想喝,但勉強喝了三兩杯。不久後開始感到腹痛,接著出現嚴重的腹瀉,一天多達十多次。過了十天,發現排便後有血,顏色為紅紫色,腸道和腹部都感到疼痛。於是尋找醫生治療,醫生認為出血是因為體內熱氣,使用芍藥柏皮丸來治療,但病情沒有好轉,且他開始失去食慾,吃東西會噁心反酸。

他的體型越來越瘦削,臉色呈現青黃色,缺乏光澤,心臟下方感到脹滿,害怕冷的食物,口乾舌燥,偶爾會有煩躁的情況,無法安穩地睡覺。後來請我來治療,詳細說明瞭整個過程。我為他診脈,發現脈搏細微而略遲,手腳有些冰冷。根據內經所述,結陰的症狀會導致大量便血,每次發作出血量都會增加。經典裡提到,當邪氣進入五臟,陰脈就會失調,血液因此凝滯。結陰病是因為陰氣在體內結聚,無法順利排出,無從得到補充,於是滲入腸道,導致便血。我建議使用平胃地榆湯來治療。

平胃地榆湯的配方如下:

蒼朮、升麻、炮製過的黑附子各一錢,地榆七分,陳皮、厚朴、白朮、乾薑、白茯苓、葛根各半錢,炙甘草、益智仁、人參、當歸、炒過的麴、白芍藥各三分

將以上十六種藥材混合為一帖,加入兩杯水,三片生薑,兩個棗子,煎煮至剩一杯,去除藥渣後溫熱服用,應在飯前服用。這藥能溫暖中焦,散寒除濕,調和胃氣。服用幾帖後,病情已減輕一半。此外,還在中脘穴進行艾灸,這是胃部的募穴,能促進胃氣上行,滋養全身的脈絡。接著在氣海穴進行艾灸,能生髮元氣,讓他能吃得下食物,恢復體力。到了春季,再次在三里穴進行艾灸,這有助於健脾溫胃,生髮元氣,三里穴是胃部的合穴。接下來改服芳香類藥物,並且提醒他要注意言語,節制飲食,最終病情得到明顯的好轉。

2. 蔥熨法治驗

(元在十三卷尾。今寫在此)

真定一秀士,年三十有一,肌體本弱,左脅下有積氣,不敢食冷物,得寒則痛,或嘔吐清水,眩暈欲倒,目不敢開,惡人煩冗,靜臥一二日,及服辛熱之劑,則病退。延至甲戌初秋,因勞役及食冷物,其病大作,腹痛不止,冷汗自出,四肢厥冷,口鼻氣亦冷,面色青黃不澤。

全不得臥,扶幾而坐,又兼咳嗽,咽膈不利。故內經云:寒氣客於小腸膜原之間,絡血之中,血滯不得注於大經,血氣稽留不得行,故宿昔而成積矣。又寒氣客於腸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嘔也。諸寒在內作痛,得溫則痛立止。予與藥服之,藥不得入,見藥則吐,無如之何治之。

遂以熟艾約半斤,白紙一張,鋪於腹上,紙上攤艾令勻,又以煨蔥數枝,批作兩半,鋪於熟艾上數重,再用白紙一張覆之,以慢火熨斗熨之,冷則易之。若覺腹中熱,腹皮暖不禁,以綿三層,多縫帶系之,待冷時方解。初熨時得暖則痛減,大暖則痛止,至夜得睡,翌日再與對證藥服之。

良愈。故錄此熨法以救將來之痛也。

白話文:

在真定地方,有一位秀才,他今年三十一歲,身體本來就比較虛弱,在他的左側肋骨下方有氣塊堆積,所以他不敢吃冰冷的食物,一旦受寒就會感到疼痛,甚至會嘔吐出清水,頭暈到快要昏倒,眼睛都不敢睜開,對人的煩擾感到厭惡,需要安靜躺著一兩天,並且服用辛辣熱性的藥物,病情才能緩解。直到甲戌年的初秋,因為過度勞累和食用了冰冷食物,病情突然加重,腹部持續疼痛,不由自主地冒出冷汗,四肢冰涼,口鼻間的氣息也變得冰冷,臉色呈現青黃且沒有光澤。

他完全無法躺下,只能扶著桌子坐著,同時還伴有咳嗽,咽喉部吞嚥困難。因此《內經》中說,當寒氣侵入小腸的膜原部位和絡血之間,導致血液淤滯,無法順利流入主脈,血氣停留無法流通,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氣塊。另外,當寒氣進入腸胃,導致氣血逆流上升,所以會感到疼痛並嘔吐。所有因寒氣引起的內在疼痛,一旦得到溫熱就會立刻止痛。我給他藥物,但他無法吞服,看到藥物就嘔吐,對於如何治療他,我實在無計可施。

於是,我用了大約半斤的熟艾,鋪在一張白紙上,放在他的腹部,然後在艾草上鋪上幾層切成兩半的蔥,再蓋上一張白紙,用溫火的熨斗進行熨燙,等到冷了再換新的,如果感覺腹部過熱,腹皮暖到無法忍受,可以用三層棉布做成的腰帶緊緊纏繞,等到冷卻時再鬆開。剛開始熨燙時,他感受到暖意,疼痛就減輕了,當更加暖和時,疼痛就消失了,到了夜晚能夠入睡,第二天再讓他服用對症的藥物。

最終,他完全康復了。因此,我記錄下這個療法,希望能夠幫助未來遭受同樣痛苦的人。

3. 霍亂吐瀉

活人百問云。問嘔吐而利者何也。此名霍亂也。嘔吐而利、熱多而渴者。五苓散。寒多不飲水者。理中丸。若夏月中暑霍亂。上吐下利。心腹撮痛。大渴煩躁。四肢逆冷。冷汗自出。兩腳轉筋。宜服香薷散。井中沉冷。頓服乃效。

【香薷散】,治陰陽不順。清濁相干。氣射中焦。名為霍亂。此皆因飲食或風冷傷於脾胃。食結不消。陰陽二氣。壅而不反。陽氣欲降。陰氣欲升。陰陽交錯。變成吐利。百脈混亂。榮衛俱虛。冷氣搏筋令轉。皆宜服此。

厚朴(二兩),黃連(二兩。二味入生薑四兩。拌炒令黃色),香薷(一兩半)

上三味為末。每服三錢。水一盞。酒半盞。同煎至七分。去渣。新汲水頻換。浸令極冷。頓服之。藥冷則效速也。

【增損縮脾飲】,解熱躁。除煩渴。消暑毒。止吐利。霍亂後服熱藥太多者。尤宜服之。

草果,烏梅,縮砂,甘草(各四兩),乾葛(二兩)

上㕮咀.每服五錢。水一碗。生薑十片。煎至八分。水浸令極冷。旋旋服之。無時。潔古老人云。霍亂轉筋。吐利不止者。其病在中焦也。陰陽交而不和。發為疼痛也。此病最急。不可食分毫粥飲。穀氣入胃則死矣。治有兩種。渴欲飲水者。陽氣多也。五苓散主之。不欲飲水者。陰氣多也。理中丸主之。只待吐盡多時。微以粥飲漸漸養之。以遲為妙也。

【半夏湯】,治霍亂轉筋。吐利不止。

茯苓,白朮,半夏曲(各十兩),甘草(二錢半),淡味桂(一錢半)

上為末。渴者涼水調下。不渴者大溫水調下三錢。無時。

白話文:

【霍亂吐瀉】

《活人百問》裡提到,當一個人同時出現嘔吐與腹瀉的症狀,這就是我們所說的「霍亂」。當患者呈現嘔吐、腹瀉且伴有高熱及口渴的情況,可用五苓散治療;若患者畏寒且不願喝水,則適用理中丸。如果是在夏天中暑引發的霍亂,患者不僅上吐下瀉,還會感到心腹劇烈疼痛、極度口渴、煩躁不安、四肢冰冷、冷汗直冒,雙腿肌肉抽筋,這種情況應服用香薷散,並要將藥物放置井水中冷卻,一次性服下才會有效。

【香薷散】用來治療陰陽失調、清濁不分、氣機受阻於中焦,導致霍亂的情況。這種病症多是飲食不節制或受風寒影響,傷害脾胃,食物無法正常消化,導致陰陽二氣運行受阻。陽氣欲下降,陰氣欲上升,陰陽交錯,結果導致嘔吐與腹瀉,全身脈絡混亂,營衛虛弱,冷氣侵襲肌肉,導致抽筋,都適合服用此方。

配方:厚朴二兩,黃連二兩(這兩種藥材需與生薑四兩一同炒至黃色),香薷一兩半。

將以上三種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三錢,用水一盞,酒半盞,煎煮至剩七分,去除藥渣。再用新打的冷水多次更換浸泡,直到藥物極冷,一次性服下。藥物越冷,效果越快。

【增損縮脾飲】能解熱燥、除煩渴、消除暑毒、止吐瀉,特別適合霍亂後服用過多熱性藥物的人。

配方:草果、烏梅、縮砂、甘草各四兩,乾葛二兩。

以上藥材切碎,每次服用五錢,用水一碗,加生薑十片,煎煮至剩八分,再用冷水浸泡使其極冷,隨時可服用。

《潔古老人》提到,霍亂導致的肌肉抽筋、嘔吐不止,是因為疾病影響中焦,陰陽交錯不和,導致疼痛。這種病非常緊急,患者絕對不能進食任何粥類或飲料,一旦穀物進入胃中,就會致命。治療這種病有兩種方法:想喝水的,代表體內陽氣較多,用五苓散治療;不想喝水的,代表體內陰氣較多,用理中丸治療。等到嘔吐完畢一段時間後,纔可慢慢以粥類滋養,且愈慢愈好。

【半夏湯】用來治療霍亂引起的肌肉抽筋、嘔吐不止。

配方:茯苓、白朮、半夏曲各十兩,甘草二錢半,淡味桂一錢半。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口渴者用涼水調服,不口渴者用溫熱的水調服,每次三錢,隨時可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