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生寶鑑》~ 卷九 (6)
卷九 (6)
1. 癘風刺法並治驗
內經曰。脈風成癘。又云。風氣與太陽俱入。行諸脈俞。散於分肉之間。衛氣相干。其道不利。故使肉憤䐜而有瘍。衛氣有所凝而不行。故肌肉不仁也。夫癘風者有榮衛熱腑。其氣不消。故使鼻柱壞而色敗。皮膚瘍潰。風寒客於脈不去。名曰癘風。或名曰寒熱病。大風之病。
骨節重。眉鬢墜。名曰大風。刺其肌肉。故汗出百日刺骨髓。汗出百日。凡二百日。鬢眉生而止針。戊寅歲正月。段庫使病大風。滿面連頸極癢。眉毛已脫落。須以熱湯沃之則稍緩。晝夜數次沃之。或砭刺亦緩。先師曰。脈風者癘風也。榮衛熱胕。其氣不清。故使鼻柱壞。皮膚色敗。
大風者風寒客於脈而不去。治之當刺其腫上。以銳針針其處。按出其惡氣。腫盡乃止。常食方食。勿食他食。宜以補氣瀉榮湯治之。此藥破血散熱。升陽去癢。瀉榮。辛溫散之。甘溫升之。以行陽明之經。瀉心火。補肺氣。乃正治之方。
【補氣瀉榮湯】
升麻,連翹(各六分),桔梗(五分),黃芩(四分),生地黃(四分),蘇木,黃連,黃耆,全蠍(各三分),人參,白豆蔻(各二分),甘草(一分半),地龍(三分),桃仁(三個),蠓蟲(去足翅。三個),胡桐淚(一分。研),麝香(少許。研),當歸(三分),水蛭(三個。炒煙盡),
上十九味。除連翹別銼。胡桐淚研。白豆蔻為末。麝香、蠓蟲、水蛭令為末。余藥都作一服。水二盞。酒一盞。入連翹同煎至一盞。去渣。再入胡桐淚、白豆蔻二味末。並麝香等。再上火煎至七分。稍熱服。早飯後午飯前服。忌酒面生冷硬物。
白話文:
內經有記載,脈絡受到風邪侵襲會形成癘風。又說,風氣和太陽的邪氣一起進入人體,影響到經脈和腧穴,散佈在肌肉間,導致衛氣受阻,運行不暢,所以肌膚會腫脹,出現瘡瘍。衛氣在某部位凝聚不動,因此肌肉失去知覺。癘風是因為營衛二氣過熱,氣血不通,所以鼻子塌陷,臉色差,皮膚潰爛。風寒長時間停留在脈絡中,就叫做癘風,也被稱為寒熱病或大風病。
大風病會讓人感覺骨節沉重,眉毛和頭髮掉落。治療方法是刺破肌肉,讓病人出汗一百天,再刺骨髓,再出汗一百天,總共兩百天,等到眉毛和頭髮重新生長,就可以停止針刺了。在戊寅年的正月,段庫使患上了大風病,臉部和脖子非常癢,眉毛已經脫落,必須用熱水敷才能稍微緩解,每天要敷好幾次,或者針灸也能緩解。老師說,脈絡受風就是癘風,營衛二氣過熱,氣血不順,所以鼻子塌陷,皮膚顏色差。
大風病是因為風寒滯留在脈絡中無法排出。治療應該在腫脹的地方針刺,用尖銳的針刺進去,把邪氣逼出來,腫脹消失才停止。飲食方面,應該吃特定的食譜,不能亂吃東西。可以用補氣瀉榮湯來治療,這藥能活血散熱,提升陽氣,止癢,清熱,溫通氣血,以調理陽明經絡,清心火,補肺氣,這是正確的治療方法。
補氣瀉榮湯的成分包括升麻,連翹,桔梗,黃芩,生地黃,蘇木,黃連,黃耆,全蠍,人參,白豆蔻,甘草,地龍,桃仁,蠓蟲,胡桐淚,麝香,當歸,水蛭等。除了連翹要切碎,胡桐淚要研磨,白豆蔻要磨成粉,其他的藥材混在一起煮,加上水和酒,煮到剩一半時,去掉渣滓,再加入胡桐淚,白豆蔻,麝香等磨成的粉,再煮到剩下七分之一,稍微加熱後服用。最好在早飯後,午飯前服用。不要喝酒,避免吃生冷硬的食物。
2. 鶴膝風方
【蛜𧌴丸】,治鶴膝風及腰膝風縮。胡楚望博士病風疰。手足指節如桃李。痛不可忍。服之悉愈。
蛜𧌴(一條。頭尾全者),白附子,阿魏(研),桂心,白芷(各一兩),乳香(七錢五分),當歸,北漏蘆,芍藥,威靈仙,地骨皮,牛膝,羌活,安息香,桃仁(各一兩。生。同安息香研),沒藥(七錢五分)
上十六味。蛜𧌴、桃仁、白附、阿魏、桂心、白芷、安息香、乳香、沒藥九味。同童子小便並酒二升炒熱。冷處入余藥為末。蜜丸彈子大。空心溫酒化下一丸。無時頭痛門並治法方。
太陽頭痛惡風寒。諸血虛頭痛。(川芎主之)
少陽頭痛。脈弦細寒熱。(柴胡主之)
陽明頭痛。自汗發熱不惡寒。(白芷主之)
諸氣虛諸氣血俱虛。頭痛。(黃耆主之)
太陰頭痛必有痰。體重或腹痛為痰癖。(半夏主之)
厥陰頭痛項痛。其脈浮。微緩。知欲入太陽病矣。必有痰。(吳茱萸主之)
少陽頭痛。手三部三陽經不流行。而足寒氣逆。為寒厥矣。(細辛主之)
【救苦神白散】,治男子婦人偏正頭疼。眉骨兩太陽穴痛。及熱上攻頭目。目赤不已。項筋拘急。耳作蟬鳴。
川芎,甘松,白芷,赤芍藥,兩頭尖,川烏(去皮。各六分),甘草(炙。八錢)
上為末。每服二錢。茶清調下。服後飲熱湯半盞。投之。
【川芎散】,治頭風偏正頭疼昏眩。妙。
川芎,細辛,羌活,槐花,石膏,香附子,甘草(炙。各半兩),荊芥,薄荷,茵陳,防風(去叉),菊花(各一兩)
上十二味為末。每服二錢。食後茶清調下。日三服。忌動風物。
【石膏散】,治頭疼不可忍。
麻黃(去節根),石膏(各一兩),葛根(七錢半),何首烏(半兩)
上為末。每服三錢。用水一盞。生薑三片。煎至七分。去渣溫服。極者三服神效。
【川芎神功散】,治風熱上攻。偏正頭疼。無問輕重久新。並皆治之。
川芎(一兩),甘草(二錢半),川烏(生。去皮),南星,麻黃(去節),白芷(各半兩)
上為末。每服三錢。水一盞。姜三片。煎七分。入清酒半盞。和渣。溫服。避風如人行五七里再服。汗出為度。其痛立愈。
【茯苓半夏湯】,治風熱痰逆嘔吐。或眩運頭痛。
赤茯苓(去皮),黃芩,橘皮(去白。各一分),甘草(一錢),半夏(三個大者。水煮三沸。各切三四片焙)
上㕮咀作一服。水二盞。姜三片。煎至一盞。去渣分三服一日。以效為度。
【乳香盞落散】,治男子婦人偏正頭疼不可忍。大有神效。
御米殼(去蒂。四兩),柴胡(去苗),桔梗(去蘆),甘草(炒),陳皮(各一兩)
上為末。每服三錢。水一盞。燈草十莖。長四指。煎至七分。去渣食後服。
白話文:
鶴膝風方
蛜蝛丸,用於治療鶴膝風和腰膝酸痛。胡楚望博士曾患風濕病,手足指節腫脹如桃李般大小,疼痛難忍,服用此藥後痊癒。
配方:蛜蝛一條(頭尾完整),白附子、阿魏(研磨)、桂心、白芷(各一兩),乳香(七錢五分),當歸、北漏蘆、芍藥、威靈仙、地骨皮、牛膝、羌活、安息香、桃仁(各一兩,生品,與安息香一同研磨)、沒藥(七錢五分)。
製法:將蛜蝛、桃仁、白附子、阿魏、桂心、白芷、安息香、乳香、沒藥九味藥材,與童子尿和酒(共二升)一起炒熱,放涼後加入其餘藥材,研磨成粉末,製成彈子大小的蜜丸。空腹時用溫酒送服一丸。 此方也可治療各種頭痛。
不同頭痛的用藥:
太陽頭痛伴惡風寒:川芎為主藥。 少陽頭痛,脈象弦細,寒熱交替:柴胡為主藥。 陽明頭痛,自汗發熱但不惡寒:白芷為主藥。 各種氣虛或氣血兩虛引起的頭痛:黃耆為主藥。 太陰頭痛,必有痰,體重或腹痛:半夏為主藥。 厥陰頭痛伴項痛,脈象浮而微緩,似將轉為太陽病,必有痰:吳茱萸為主藥。 少陽頭痛,手三陽經氣血運行不暢,足部寒冷,氣逆:細辛為主藥。
救苦神白散,用於治療男女偏頭痛、眉骨及太陽穴疼痛,以及熱邪上攻頭目,目赤不止,項筋拘緊,耳鳴如蟬等症。
配方:川芎、甘松、白芷、赤芍藥、兩頭尖、川烏(去皮,各六分),炙甘草(八錢)。
用法:將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二錢,用茶水送服,服藥後飲用半盞熱水。
川芎散,用於治療頭風、偏頭痛、頭昏眼花。
配方:川芎、細辛、羌活、槐花、石膏、香附子、炙甘草(各半兩)、荊芥、薄荷、茵陳、防風(去叉)、菊花(各一兩)。
用法:將十二味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二錢,飯後用茶水送服,一日三次。忌食動風之物。
石膏散,用於治療劇烈頭痛。
配方:麻黃(去節根)、石膏(各一兩),葛根(七錢半),何首烏(半兩)。
用法:將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三錢,用水一盞,生薑三片,煎至七分,去渣溫服。症狀嚴重者,三次服用即可見效。
川芎神功散,用於治療風熱上攻引起的偏頭痛,無論輕重、久病新病,均可治療。
配方:川芎(一兩),甘草(二錢半),生川烏(去皮),南星、麻黃(去節)、白芷(各半兩)。
用法:將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三錢,用水一盞,生薑三片,煎至七分,加入半盞清酒,和渣溫服。服藥後避免吹風,需步行五七里後再服用一次,汗出為度,疼痛即可痊癒。
茯苓半夏湯,用於治療風熱痰逆、嘔吐或眩暈頭痛。
配方:赤茯苓(去皮)、黃芩、橘皮(去白,各一分),甘草(一錢),半夏(三個大者,水煮三沸,切成三四片後焙乾)。
用法:將藥材咀嚼成糊狀,每次服用一劑,用水二盞,生薑三片,煎至一盞,去渣分三次服用,觀察療效。
乳香盞落散,用於治療男女偏頭痛,療效顯著。
配方:御米殼(去蒂,四兩),柴胡(去苗),桔梗(去蘆),炒甘草,陳皮(各一兩)。
用法:將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三錢,用水一盞,燈芯草十莖(長四指)同煎至七分,去渣飯後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