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天益

《衛生寶鑑》~ 卷十六 (3)

回本書目錄

卷十六 (3)

1. 四時用藥例

溲而便膿血者。小腸泄也。脈若五至以上洪大者。宜以七宣丸。脈平和者。立秋至春分宜香連丸。春分至立秋宜芍藥柏皮丸。四時皆宜加減平胃散。如有七宣丸證候者。亦宜服此藥。去其餘邪。兼平胃氣。

【芍藥柏皮丸】

芍藥,黃柏(各等分)

上為末。醋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溫米飲送下。食前。

【加減平胃散】,經云。四時皆以胃氣為本。久下血則脾胃虛損。而血不流於四肢。卻入於胃中而為血痢。宜服此滋養脾胃。

木香,檳椰(各三錢),白朮,厚朴(制),陳皮(各一兩),甘草(七錢),人參,黃連,白茯苓,阿膠(炒),桃仁(各半兩)

上十一味為末。每服五錢。水二盞。生薑三片。棗子一個。煎至一盞。去渣。溫服無時。

加減法,○血多加桃仁。○氣不下後重。加檳榔、木香。膿多加阿膠。○腹痛加官桂、芍藥、甘草。○濕多加白朮。○脈洪大加大黃。○熱泄加黃連。○小便澀加茯苓、澤瀉。

【黃連阿膠丸】,治痢。

阿膠(碎炒。一兩),黃連(三兩),茯苓(二兩)

上各為末。以水調阿膠末。為丸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溫水下。食前服。

【訶黎勒丸】,治休息痢日夜無度。腥臭不可近。臍腹撮痛。諸藥不效者。

訶子(去核半兩),母丁香(三十個),椿根白皮(一兩)

上為末。醋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陳米飲送下。空心食前。

【鞠藭丸】,治中風或中風濕。臟腑滑瀉。

附子,芎藭,白朮,神麯(各等分)

上四味為末。麵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溫米飲送下。此藥亦治飧泄甚妙。素問云。春傷於風。夏必飧泄。米穀不化。蓋春木旺。肝生風邪。淫於脾經。夏飲冷當風。故多飧泄也。

【陳曲丸】,磨積止瀉痢。治腹中冷疼。

陳曲(一兩半),官桂,人參,乾薑,白朮,當歸,甘草(炙),厚朴(各半兩)

上八味為末。煉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溫酒或淡醋湯任下。食前。日二服。

【曲術丸】,治時暑暴瀉。壯脾溫胃。及治飲食所傷。胸膈痞悶。

神麯(炒),蒼朮(泔浸一宿。炒。各等分)

上為細末。麵糊丸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溫米飲下。不拘時。

【胃風湯】,治風冷虛氣。入客腸胃。水穀不化。泄瀉注下。腹痛虛滿。腸鳴疼痛。及腸胃濕毒。下如豆汁。或下瘀血。

白朮,川芎,白芍藥,人參,當歸,官桂,茯苓(各等分)

上七味銼。每服二錢。水一盞。粟米百粒。同煎至七分。熱服。室心食前。量小兒加減服之。

【當歸和血散】,治腸癖下血。及濕毒下血。

升麻,當歸身(各一錢),槐花,青皮,熟地黃,白朮(各六分),川芎,荊芥(各四錢)

上八味為末。每服二錢。清米飲調下。空心食前。

白話文:

[四時用藥指南]

如果排尿時有血和膿液混雜,這是由於小腸發生了問題。若心跳頻率過快,脈搏超過五次且洪大,適合服用七宣丸。若脈搏平穩,從立秋到春分期間,宜服用香連丸;春分至立秋期間,則應選擇芍藥柏皮丸。一年四季都可適量服用平胃散。若有七宣丸的症狀,也可以服用這種藥物,以除去殘餘的邪氣,同時平衡胃氣。

【芍藥柏皮丸】

主要成分為芍藥和黃柏(份量相同)。將其研磨成粉,以醋糊製成梧桐籽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50-70顆,用溫米飲吞服,飯前服用。

【加減平胃散】

經典醫書提到,一年四季都應該以調理胃氣為主。長期便血會導致脾胃虛弱,血液無法流通至四肢,反流入胃中形成血痢。因此,應服用此藥來滋養脾胃。

配方包括:木香、檳榔(各三錢)、白朮、厚朴(炮製)、陳皮(各一兩)、甘草(七錢)、人參、黃連、白茯苓、阿膠(炒)、桃仁(各半兩)。

將以上十一種藥材磨成粉,每次服用五錢,用水二杯,加入三片生薑和一個棗子,煎至一杯,去渣,溫服,不限時間。

根據病情調整配方:出血多可增加桃仁;氣滯加重,可用檳榔和木香;膿多加阿膠;腹痛加官桂、芍藥和甘草;濕多加白朮;脈搏洪大加大黃;熱泄加黃連;小便困難加茯苓和澤瀉。

【黃連阿膠丸】

主治痢疾。

配方:阿膠(碎炒,一兩)、黃連(三兩)、茯苓(二兩)。

將以上藥材磨成粉,用水調和阿膠粉末,製成梧桐籽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30顆,溫水吞服,飯前服用。

【訶黎勒丸】

主治休息痢,日夜無度,腥臭難聞,肚臍附近疼痛,其他藥物無效的情況。

配方:訶子(去核,半兩)、母丁香(三十個)、椿根白皮(一兩)。

將以上藥材磨成粉,以醋糊製成梧桐籽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50顆,用陳年米飲吞服,空腹或飯前服用。

【鞠藭丸】

主治中風或濕風引起的臟腑滑瀉。

配方:附子、芎藭、白朮、神麯(各等分)。

將以上四種藥材磨成粉,麵糊製成梧桐籽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30-50顆,溫米飲吞服。此藥也可有效治療飧泄。

【陳曲丸】

主治積食,止瀉痢,治療腹部冷痛。

配方:陳曲(一兩半)、官桂、人參、乾薑、白朮、當歸、甘草(炙)、厚朴(各半兩)。

將以上八種藥材磨成粉,以煉蜜製成梧桐籽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30-50顆,溫酒或淡醋湯吞服,飯前服用,每日兩次。

【曲術丸】

主治夏季突然腹瀉,強健脾胃,以及治療飲食過量,胸脹悶。

配方:神麯(炒)、蒼朮(泔浸一夜,炒,各等分)。

將以上藥材磨成細粉,麵糊製成梧桐籽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30顆,溫米飲吞服,不限時間。

【胃風湯】

主治風寒虛氣進入腸胃,食物無法消化,腹瀉,腹痛,腸鳴,以及腸胃濕毒,排出如豆汁或瘀血。

配方:白朮、川芎、白芍藥、人參、當歸、官桂、茯苓(各等分)。

將以上七種藥材切碎,每次服用二錢,用水一杯,加入一百粒粟米,煎至七分,熱服,飯前服用。根據小孩年齡調整劑量。

【當歸和血散】

主治腸道疾病引起的便血,以及濕毒引起的便血。

配方:升麻、當歸身(各一錢)、槐花、青皮、熟地黃、白朮(各六分)、川芎、荊芥(各四錢)。

將以上八種藥材磨成粉,每次服用二錢,清米飲調和吞服,空腹或飯前服用。

2. 陰陽皆虛灸之所宜

至元己亥。廉臺王千戶年四十有五。領兵鎮漣水。此地卑濕。因勞役過度。飲食失節。至秋深。瘧痢並作。月餘不愈。飲食全減。形容羸瘦。乘馬轎以歸。時已仲冬。求予治之。具陳其由。診得脈弦細而微如蛛絲。身體沉重。手足寒逆。時復麻痹。皮膚痂疥。如癘風之狀。無力以動。

心腹痞滿。嘔逆不止。此皆寒濕為病。久淹。真氣衰弱。形氣不足。病氣亦不足。陰陽皆不足也。針經云。陰陽皆虛。針所不為。灸之所宜。內經曰。損者益之。勞者溫之。十劑云。補可去弱。先以理中湯加附子。溫養脾胃。散寒濕。澀可去脫。養臟湯加附子。固腸胃。止瀉痢。

仍灸諸穴以併除之。經云。府會太倉。即中脘也。先灸五七壯。以溫脾胃之氣。進美飲食。次灸氣海百壯。生髮元氣。滋榮百脈。充實肌肉。復灸足三里。腎之合也。三七壯。引陽氣下交陰分。亦助胃氣。後灸陽輔二七壯。接續陽氣。令足脛溫暖。散清濕之邪。迨月餘。病氣去。

漸平復。今累遷侍衛親軍都指揮使。精神不減壯年。

白話文:

在元朝至元己亥年,廉臺的王千戶,當時四十五歲,他率領士兵駐守在漣水。由於當地環境濕氣重,加上勞務工作過度,飲食沒有規律,到了秋天,他同時患上了瘧疾和痢疾,一個多月都未能康復,飲食量大減,身體消瘦,只能乘坐馬轎回家。當時已經是冬季中期,他找到我來治療,詳細地敘述了他的病情。我診斷發現他的脈象細弱如蛛絲,身體沉重,手腳冰涼,時常有麻木感,皮膚上長了像癩風一樣的痂疥,他連行動都顯得困難。

他心腹部感到悶脹,嘔吐不止,這些都是因為寒濕引起的疾病,長期未得到妥善治療,導致他的正氣衰弱,形氣和病氣都不足,體內陰陽兩虛。根據針灸經典記載,當陰陽兩虛時,針刺療法效果不佳,應採用艾灸治療。《內經》中提到,受損的應當補益,疲勞的應當溫暖。《十劑》中說,補益可以去除虛弱,因此我首先使用理中湯加上附子,溫養脾胃,驅散寒濕;再用養臟湯加上附子,鞏固腸胃,止住瀉痢。

同時,我還施灸於各個穴位,以全面清除病氣。根據經絡理論,府會穴位於太倉,即是中脘穴,我先在此處灸五到七壯,以溫養脾胃之氣,促進食慾。接著,在氣海穴灸一百壯,以生發元氣,滋養百脈,充實肌肉。再在足三里穴灸二十一壯,這是腎的合穴,能引導陽氣下達陰分,也能幫助胃氣。最後,在陽輔穴灸十四壯,接續陽氣,使小腿溫暖,散去清濕之邪。經過一個多月的治療,他的病氣逐漸消失。

如今,他已經晉升為侍衛親軍都指揮使,精神狀態與壯年時期相比,毫不遜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