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生寶鑑》~ 卷十六 (2)
卷十六 (2)
1. 濡泄
內經云。濕勝則濡泄。甲乙經云。寒氣客於下焦。傳為濡泄。夫脾為五臟之至陰。其性惡寒濕。今寒濕之氣。內客於脾。故不能裨助胃氣。腐熟水穀。致清濁不分。水入腸間。虛莫能制。故洞泄如水。隨氣而下。謂之濡泄。法當除濕利小便也。對金飲子主之。
【對金飲子】
平胃散(五錢),五苓散(二錢半),草豆蔻(麵裹煨。五錢)
上相合作四服。水一盞半。姜三片。棗兩個。煎一盞。去渣。溫服食前。(上都七月間。史丞相有此疾。三服而愈)
白話文:
【濡泄】
《黃帝內經》提到,濕氣過重會導致濡泄。《甲乙經》則說,當寒氣侵襲下焦部位,也會引起濡泄。脾臟在人體五臟中屬極度的陰性,它本性上是不喜歡寒濕的。現在如果寒濕之氣侵入脾臟,脾臟就無法輔助胃部運作,使其不能正常消化食物。這導致身體內的清濁物質無法分離,水分進入腸道,虛弱的脾臟無法控制,因此排泄物就像水一樣,隨著氣流下降,這就是所謂的濡泄。治療方法應該是去除濕氣和促進小便。對金飲子可以作為主要的治療方式。
【對金飲子】
成分:平胃散五錢、五苓散二錢半、草豆蔻五錢(需用麪包裹後再烤製)。
以上成分合在一起可做為四次服用的劑量。每次使用一盞半的水,加入三片薑和兩個棗子,煎煮到剩下一大盞,然後去掉殘渣,溫熱時在飯前服用。(在上都的七月間,史丞相曾經得過這種病,服用三次後就痊癒了)。
2. 飧泄
內經云。清氣在下。則生飧泄。又曰。久風入胃中。則為腸風飧泄。夫脾胃、土也。其氣衝和。以化為事。今清氣下降而不升。則風邪久而干胃。是木賊土也。故沖和之氣不能化。而令物完出。謂之飧泄。或飲食太過。腸胃所傷。亦致米穀不化。此俗呼水穀利也。法當下者舉之而消克之也。加減木香散主之。
【加減木香散】
木香,良薑,升麻(去腐),人參(去蘆),檳榔(各二錢半),神麯(炒。二錢),肉豆蔻,吳茱萸(泡),縮砂仁,乾薑(炮),陳皮(各半錢)
上十一味為粗末。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煎至一盞。去渣。溫服。食前。宜加白朮。
白話文:
[餐後立即腹瀉]
根據《黃帝內經》所說,如果身體的清氣位於下部,就會產生餐後立即腹瀉的情況。另外提到,如果長時間的風邪進入胃中,也會導致腸風和餐後立即腹瀉。脾胃是身體中的土元素,它們的功能是調節身體的平衡,進行食物的消化吸收。現在如果清氣向下流動而無法上升,風邪長時間影響到胃,這就是木元素侵犯了土元素。因此,脾胃的調和功能失常,無法正常消化食物,造成食物未經消化就排出,這就是餐後立即腹瀉。有時候,過量飲食也會傷害腸胃,導致食物無法消化,這通常被稱為水穀痢疾。對於這種情況,治療的方法應該是提升脾胃功能,並消除風邪,使用加減木香散來治療。
【加減木香散】
藥材包含:木香、高良薑、升麻(去除腐朽部分)、人參(去除蘆頭)、檳榔(各2.5錢)、神麯(炒熟,2錢)、肉豆蔻、吳茱萸(泡製)、縮砂仁、乾薑(炮製)、陳皮(各0.5錢)
將上述十一種藥材研磨成粗粉。每次服用時,取4錢藥粉,加入1.5杯水,煮至剩下1杯,去掉藥渣,趁溫熱時服用,最好在飯前服用。若需要,可增加白朮的份量。
3. 痢疾
內經曰。膿血稠黏。皆屬於火。夫太陰主瀉。少陰主痢。是先泄而亡津液。火就燥。腎惡燥。居下焦血分。其受邪者。故便膿血也。然青白為寒。赤黃為熱。宜須兩審。治熱以堅中丸、豆蔻香連丸。治寒以白膠香散。或多熱少寒。水煮木香膏。虛滑頻數。宜止滑。宜養臟湯。
病氣大退。正氣未復。當補脾。且如瀉痢止。脾胃虛。難任飲食。不可一概用克伐之劑。若補養其脾。胃氣足。自然能飲食。宜錢氏方中異功散。設或喜嗜飲食太過。有傷脾胃。而心腹痞滿。嘔逆噁心。則不拘此例。當權用橘皮枳朮丸。一服得快勿再服。若飲食調節無傷。則胃氣和平矣。
【堅中丸】,治脾胃受濕。滑泄注下。
黃連(去須),黃柏,赤茯苓(去皮),澤瀉,白朮(各一兩),陳皮,肉豆蔻,人參,白芍藥,官桂,半夏曲(各半兩)
上十一味為末。湯浸蒸餅丸如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溫米飲送下。食前。
【純陽真人養臟湯】,治下痢赤白。
人參,當歸,白朮(各六錢),官桂,甘草(各八錢),肉豆蔻(半兩),木香(一兩六錢),訶子(一兩二錢),白芍藥(一兩六錢),罌粟殼(三兩六錢)
上㕮咀。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去渣。食前溫服。
【水煮木香膏】,治脾胃受濕。臟腑滑泄。腹中疼痛。日夜無度。腸鳴水聲。不思飲食。每欲痢時。裡急後重。或下赤白。或便膿血。並皆治之。
御米殼(蜜水浸濕炒黃。六兩),乳香(研),肉豆蔻,縮砂(各一兩半),當歸,白芍藥,木香,丁香,訶子皮,藿香,黃連(去須),青皮(去白。各一兩),乾薑(炮。半兩),甘草(炙),厚朴(薑製),陳皮(各一兩),枳實(麩炒。半兩)
上十七味為細末。煉蜜丸如彈子大。每服一丸。水一盞。棗一枚擘開。煎至七分。和渣。稍熱。食前服。
丁巳年八月。從軍過鄧。時值霖雨。民多痢疾。遂得白朮安胃散、聖餅子。於高仲寬處傳之。用之多效。故錄於此。
【白朮安胃散】,治一切瀉痢。無問膿血相雜。裡急後重。窘痛。日夜無度。及治小腸氣痛。婦人臍下虛冷。併產後兒枕塊痛。亦治產後虛弱。寒熱不止者。
御米殼(三兩。去頂帶。蜜拌炒),茯苓(去皮),車前子,白朮(各一兩),烏梅肉,五味子(各半兩)
上六味為粗末。每服五錢。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空心溫服之。
【聖餅子】,治瀉痢赤白。臍腹撮痛。久不愈者。
定粉,密陀僧,舶上硫黃(各三錢),黃丹(二錢),輕粉(少許)
上五味為末。入白麵四錢匕。滴水丸如指頭大。捻成餅。陰乾。食前溫漿水磨下。大便黑色為效。
【南白膠香散】,治脾胃虛寒。滑腸久瀉。臍腹疼痛無休止時。
御米殼(四兩。醋炒),龍骨,南白膠香(各三兩),甘草(七錢。炙),乾薑(半兩。炮)
上五味為粗末。每服五錢。水一盞半。煎至一盞。去渣。溫服。食前。忌冷物傷胃。
【豆蔻燥腸丸】,治沉寒涸冷泄痢。腹痛後重。
附子(炮。去皮),赤石脂(各一兩),舶上硫黃,良薑(切炒),肉豆蔻,乾薑(各半兩。炮)
上六味為末。酷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米湯下。食前。忌生冷硬物及油膩物。
【玉粉散】,治冷極泄瀉久作。滑腸不禁。不思飲食。服之神效。
紅豆(揀淨),大附子(炮。去皮臍),乾薑(炮。各半兩),舶上硫黃(另研。二錢半)
上四味為末。入研藥勻。每服二錢。空心半稀半稠粟米飲下。至晚又一服。重者十服必效。輕者三五服安。
【玉粉丹】,逐化虛中積。止膿血痢。撮痛。裡急後重。並皆治之。
定粉(半兩),粉霜(三錢),延胡(三錢),膩粉(一錢),石燕子(一個半)
上先杵石燕、延胡為末。入乳缽內。共粉霜等一處。研如粉。雞清丸如豌豆大。每服三丸至五丸。溫米飲下。食前臨臥。不論老弱妊婦產人。皆可服之。粥飲下五丸。或另丸一等麻子大。量小兒大小。夜臥溫米飲下五七丸。漸服十丸。忌油膩黏滑冷硬等物
【桃花丸】,治腸胃虛弱。冷氣乘之。臍腹攪痛。下痢赤白。
赤石脂,乾薑(炮。各等分)
上為末。麵糊丸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溫米飲下。空心食前。日三服。一方治禁口痢。驗。梨一枚去心。入好蜜一匙。煨過食。
【玄青丸】,治下痢勢惡。頻並窘痛。或久不愈。諸藥不止。須吐下之。以開除濕熱。痞悶積滯。而使氣液宣行者。宜以逐之。兼宣利積熱。酒食積。黃瘦中滿。水氣腫。腹脹。兼治小兒驚疳、積熱、乳癖等證。
牽牛(頭末二兩),青黛(一兩),黃連,黃柏,大黃,甘遂,芫花(醋拌炒),大戟(各半兩),輕粉(二錢)
上九味為末。研勻。水丸小豆大。初服十丸。再服加十丸。空心日午臨臥三服。以快利為度。後常服十五丸。數日後得食力。痢病未痊者。徐加。再取利。利後卻常服。以意消息。病去為度。後隨證止之。小兒丸如黍米大。退驚疳積熱。不須下者。常服十丸。
【阿膠梅連丸】,治下痢。無問久新赤白青黑疼痛諸證。
阿膠(淨草灰炒透研。如研不細者。再炒研細盡)烏梅肉(炒),黃連,黃柏(炒),赤芍藥,當歸(炒),赤茯苓(去皮),乾薑(炮。各等分),
上八味為末。入阿膠末和勻。水丸如桐子大。每服十丸。溫米飲送下。食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