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天益

《衛生寶鑑》~

回本書目錄

1. 卷十六

2. 泄痢門

3. 泄痢論

論曰。臟腑泄痢。其證多種。大抵從風濕熱論之。是知寒少熱多。寒則不能久也。故曰暴泄非陰。久泄非陽。論云。春宜緩形。形緩動則肝木乃榮。反靜密則是行秋令。金能制木。風氣內藏。夏至則火盛而金去。獨火木旺而脾土損矣。輕則飧泄。身熱脈洪。谷不能化。重則下痢。

膿血稠黏。裡急後重。故曰諸泄稠黏。皆屬於火。經曰。溲而便膿血。知氣行而血止。也宜大黃湯下之。是為重劑。黃芩芍藥湯。是為輕劑。是實則泄其子。木能自虛而脾土實矣。故經曰。春傷於風。夏為飧泄。此逆四時之氣。人所自為也。有自太陰脾經受濕。而為水泄虛滑。

身重微滿。不知穀味。假令春宜益黃散補之。夏宜泄之。法云。宜補、宜泄、宜和、宜止。和則芍藥湯。止則訶子湯。久則防變而為膿血。是脾經傳受於腎。謂之賊邪。故難愈也。若先利而後滑。謂之微邪。故易痊也。此皆脾土受濕。天之所為也。雖聖智不能逃。口食味。鼻食氣。

從鼻而入。留積於脾而為水泄也。有厥陰經動。下痢不止。其脈沉而遲。手足厥逆。膿血稠黏。此為難治。宜麻黃湯、小續命湯汗之。法云。謂有表邪縮於內。當散表邪而自愈。有暴下無聲。身冷自汗。小便清利。大便不禁。氣難布息。脈微。嘔吐。急以重藥溫之。漿水散是也。

故法云。後重者宜下。腹痛者當和。身重者除濕。脈弦者去風。膿血稠黏者。以重藥竭之。身冷自汗者。以毒藥溫之。風邪內縮者。宜汗之則愈。鶩溏為痢。當溫之而已。又云。在外者發之。在內者下之。在上者湧之。在下者竭之。身表熱者內疏之。小便澀者分利之。又曰。

盛者和之。去者送之。過者止之。兵法有云。避其來銳。擊其惰歸。泄之謂也。(上出活法機要)

【芍藥黃芩湯】,治泄痢腹痛。後重身熱。久不愈。脈洪疾者。及下痢、膿血稠黏。

黃芩,芍藥(各一兩),甘草(半兩)

上㕮咀。每服半兩。水一盞半。煎至一盞。去渣。溫服。不拘時。

【大黃湯】,治瀉痢久不愈。膿血稠黏。裡急後重。日夜無度。

大黃(一兩)

上一味銼碎。好酒二大盞。浸半日許。再同煎至一半。去渣。將酒分作二服。頓服之。痢止勿服。如未止再服。取利為度。後服芍藥湯和之。痢止。再服白朮黃芩湯。蓋徹其毒也。

【芍藥湯】,行血調氣。經曰。溲而便膿血。知氣行而血止。行血則便自愈。調氣則後重除。

芍藥(一兩),當歸,黃連,黃芩(各半兩),大黃(三錢),桂(二錢半),甘草(炒),檳榔(各二錢),木香(一錢)

上九味㕮咀。每服五錢。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溫服。如痢不減。漸加大黃。食後。○如便後臟毒。加黃柏半兩。

【白朮黃芩湯】,服前藥痢疾雖除。更宜調和。

白朮(一兩),黃芩(七錢),甘草(三錢)

上三味㕮咀。作三服。水一盞半。煎至一盞。溫服。

【漿水散】,治暴泄如水。周身汗自出。一身盡冷。脈微而弱。氣少不能語。甚者加吐。此為急病。

半夏(二兩。又泡),附子(炮),桂,乾薑(炮),甘草(炙。各五錢),良薑(二錢半)

上六味為末。每服三五錢。漿水二盞。煎至一盞。和渣熱服。甚者三四服。微者一二服。太陽經傷動。傳太陰下痢為鶩溏。大腸不能禁固。卒然而下。下成小油光色。其中或有硬物。欲起而又下。欲了而不了小便多清。此寒也。宜溫之。春夏宜桂枝湯。秋冬宜白朮湯。

【桂枝湯】

桂枝,白朮,芍藥(各五錢),甘草(炙。二錢)

上四味㕮咀。每服五錢。水一盞。煎七分。去渣。溫服。

【白朮湯】

白朮,芍藥(各三錢),乾薑(五錢。炮),甘草(炙。二錢)

上四味為粗散。如前煎。甚者去乾薑。加附子三錢。謂辛能發散也。

白話文:

[關於瀉痢的討論]

討論到臟腑引起的瀉痢,症狀多樣,但大多可從風、濕、熱的角度來理解。一般來說,若寒症較少而熱症較多,寒症通常不會持續太久。因此,急性瀉痢通常不是由陰性因素造成,而長期瀉痢則非陽性所致。古籍提到,春季應放鬆身體,身體放鬆有助肝木興盛。反之,如果保持靜態,就會像執行秋季的命令一樣,金能剋制木,風氣會藏於體內。到了夏季,火氣旺盛,金氣退去,火與木旺盛,脾土功能受到損害。輕者會出現食物無法消化的瀉痢,伴隨身體發熱、脈搏洪大,食物無法正常消化;嚴重者則會演變成下痢,伴有膿血稠黏,腹部緊張感強烈,這是因為火氣旺盛所致。古籍記載,排尿時伴隨膿血,表示氣行而血止,適合使用大黃湯進行治療,這是較重的藥方,黃芩芍藥湯則為較輕的藥方。這是根據"實則泄其子"的原則,木自行虛而使脾土實,因此古籍說,春季若受風邪侵襲,夏季就會有食物無法消化的瀉痢,這是違反四季自然規律所致,是由人們自身行為引起。有些情況是因脾經受濕而導致水瀉,身體沉重、微微浮腫,對食物味道失去感覺,春季可用益黃散補充,夏季則需瀉下。法則提到,適合補、瀉、和、止等不同療法,和則用芍藥湯,止則用訶子湯,長時間後需防範演變成膿血瀉痢,這是脾經傳染至腎臟的結果,稱之為賊邪,因此很難治癒。若先有利尿後再滑腸,這被視為微邪,因此容易痊癒。這些都是脾土受濕的結果,這是自然界的作為,即使最聰明的人也無法避免,食物從口進入,氣息從鼻子吸入。

食物從鼻子進入,積存在脾臟中成為水瀉。有的是厥陰經動,下痢不止,脈搏深沉且緩慢,手腳冰冷,膿血稠黏,這種情況很難治療,適合使用麻黃湯、小續命湯發汗治療。法則提到,如果有表面的邪氣縮在體內,應散去表面的邪氣,自然就能痊癒。有些突然下瀉無聲,身體冰冷且自汗,小便清利,大便無法控制,呼吸困難,脈搏微弱,嘔吐,這種情況應立即使用強效藥物溫暖身體,例如漿水散。

因此法則提到,腹部緊張感強烈的患者適合瀉下,腹部疼痛的患者應調和,身體沉重的患者需去除濕氣,脈搏弦緊的患者應去除風邪,膿血稠黏的患者應使用強效藥物治療,身體冰冷且自汗的患者應使用有毒藥物溫暖身體,風邪內縮的患者適合發汗治療,鶩溏(稀薄的瀉痢)的患者只需溫暖即可。另有一說,外面的邪氣應發散,體內的邪氣應瀉下,上方的邪氣應催吐,下方的邪氣應瀉下,身體表面熱度高的患者應內疏,小便不順的患者應分利。還有一說,旺盛的邪氣應調和,已去的邪氣應送走,過剩的邪氣應阻止,軍事上有云,避開敵人的鋒芒,攻擊敵人疲憊時刻,這就是瀉痢的治療原則。

【芍藥黃芩湯】,用於治療瀉痢腹痛,腹部緊張感強烈,身體發熱,長期未能痊癒,脈搏洪大的患者,以及下痢、膿血稠黏的患者。配方包括黃芩、芍藥各一兩,甘草半兩。以上藥材切碎,每次服用半兩,加入一杯半的水,煮至一杯,去渣後溫服,不限時間。

【大黃湯】,用於治療瀉痢長期未能痊癒,膿血稠黏,腹部緊張感強烈的患者,日夜無度。配方為大黃一兩。將藥材切碎,加入兩大杯的酒浸泡半天左右,再一同煮至一半,去渣,將酒分成兩次服用,一次頓服。若瀉痢停止,就不要再服用,若未停止,可再次服用,直到排便為止。之後服用芍藥湯調和,瀉痢停止後,再服用白朮黃芩湯,以徹底清除毒素。

【芍藥湯】,用於行血調氣。古籍提到,排尿時伴隨膿血,表示氣行而血止,行血能使排便自愈,調氣能使腹部緊張感消失。配方包括芍藥一兩,當歸、黃連、黃芩各半兩,大黃三錢,桂二錢半,甘草(炒)、檳榔各二錢,木香一錢。以上九種藥材切碎,每次服用五錢,加入兩杯水,煮至一杯,去渣後溫服。若瀉痢未減少,可逐漸增加大黃。飯後服用。若排便後有臟毒,可增加黃柏半兩。

【白朮黃芩湯】,服用前面的藥物後,雖瀉痢已消除,但仍需調和。配方包括白朮一兩,黃芩七錢,甘草三錢。以上三種藥材切碎,分成三次服用,每次加入一杯半的水,煮至一杯,溫服。

【漿水散】,用於治療突然如水般的瀉痢,全身自汗,身體冰冷,脈搏微弱,氣息短促無法說話,嚴重者會嘔吐,這是急症。配方包括半夏二兩(需泡),附子(炮)、桂、乾薑(炮)、甘草(炙)各五錢,良薑二錢半。以上六種藥材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三五錢,加入兩杯漿水,煮至一杯,連同渣滓一起熱服。嚴重者需服用三四次,輕微者需服用一二次。太陽經受損,傳遞至太陰,導致鶩溏(稀薄的瀉痢),大腸無法控制,突然下瀉,排泄物呈小油光色,可能伴有硬物,想要排便卻又排不出,想要結束卻又無法結束,小便多為清澈,這是寒症所致,適合溫暖治療。春夏季節適合使用桂枝湯,秋冬季節適合使用白朮湯。

【桂枝湯】

配方包括桂枝、白朮、芍藥各五錢,甘草(炙)二錢。以上四種藥材切碎,每次服用五錢,加入一杯水,煮至七分,去渣後溫服。

【白朮湯】

配方包括白朮、芍藥各三錢,乾薑五錢(炮),甘草(炙)二錢。以上四種藥材磨成粗粉,如前面所述煎煮。嚴重者可去掉乾薑,增加附子三錢,這是因為辛辣可以發散。

4. 溢飲

水漬入胃。名為溢飲。滑泄。渴能飲水。水下復泄。泄而大渴。此無藥證。當灸大椎。

大椎一穴。一名大椎。在第一椎下陷中。手足三陽督脈之會。針五分。留三呼。泄五吸。灸以年為壯。

白話文:

[溢飲]的情況是,水分過多進入到胃裡,這被稱作溢飲。會出現滑瀉的情況,而且病人會很渴想要喝水。但喝水後又會再次瀉出,瀉完後會更加口渴。這種情況並沒有對應的藥物治療方法,應該使用灸法來刺激大椎穴。

大椎穴,也同樣被叫做大椎,位置在第一節頸椎下方的凹陷處,這是手足三陽經和督脈交匯的地方。針刺時,深度約為五分,保持三秒鐘,然後在五次呼吸的時間內緩慢抽出。若要使用灸法,則灸的次數與年齡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