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生寶鑑》~ 卷十六 (3)
卷十六 (3)
1. 四時用藥例
溲而便膿血者。小腸泄也。脈若五至以上洪大者。宜以七宣丸。脈平和者。立秋至春分宜香連丸。春分至立秋宜芍藥柏皮丸。四時皆宜加減平胃散。如有七宣丸證候者。亦宜服此藥。去其餘邪。兼平胃氣。
【芍藥柏皮丸】
芍藥,黃柏(各等分)
上為末。醋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溫米飲送下。食前。
【加減平胃散】,經云。四時皆以胃氣為本。久下血則脾胃虛損。而血不流於四肢。卻入於胃中而為血痢。宜服此滋養脾胃。
白話文:
如果小便時帶有膿血,同時大便也帶有膿血,這表示小腸有問題。如果脈象強勁有力,脈搏每分鐘超過五次,而且脈象洪大,那麼應該服用七宣丸。如果脈象平和,則在立秋到春分期間,應該服用香連丸;在春分到立秋期間,應該服用芍藥柏皮丸。一年四季皆宜服用加減平胃散。如果出現了七宣丸的證候,也應該服用加減平胃散,清除其他邪氣,同時調和胃氣。
藥方
- 芍藥 - 等份
- 黃柏 - 等份
製法
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粉末,用醋糊做成藥丸,大小如桐子,每次服用五到七十丸,溫米飲送服,飯前服用。
藥方
- 根據患者情況加減藥物,具体藥方需請教醫生。
說明
經書中說,一年四季都要以胃氣為根本。如果長期腹瀉帶血,脾胃就會受損,血液不能順利流向四肢,反而會進入胃中,形成血痢。服用加減平胃散可以滋養脾胃,治療血痢。
木香,檳椰(各三錢),白朮,厚朴(制),陳皮(各一兩),甘草(七錢),人參,黃連,白茯苓,阿膠(炒),桃仁(各半兩)
上十一味為末。每服五錢。水二盞。生薑三片。棗子一個。煎至一盞。去渣。溫服無時。
加減法,○血多加桃仁。○氣不下後重。加檳榔、木香。膿多加阿膠。○腹痛加官桂、芍藥、甘草。○濕多加白朮。○脈洪大加大黃。○熱泄加黃連。○小便澀加茯苓、澤瀉。
白話文:
這是一個中藥方劑,由木香、檳椰、白朮、厚朴、陳皮、甘草、人參、黃連、白茯苓、阿膠、桃仁等十一味藥材组成,適用於治療多種症狀。
藥方以煎煮的方式服用,可根據不同症狀進行加減調整,例如血多加桃仁,氣往下走不順暢加檳榔、木香,膿多加阿膠等等。
注意事項
【黃連阿膠丸】,治痢。
阿膠(碎炒。一兩),黃連(三兩),茯苓(二兩)
上各為末。以水調阿膠末。為丸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溫水下。食前服。
【訶黎勒丸】,治休息痢日夜無度。腥臭不可近。臍腹撮痛。諸藥不效者。
訶子(去核半兩),母丁香(三十個),椿根白皮(一兩)
上為末。醋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陳米飲送下。空心食前。
【鞠藭丸】,治中風或中風濕。臟腑滑瀉。
白話文:
【黃連阿膠丸】,用於治療痢疾。
阿膠(切碎後炒熟,一份兩兩),黃連(三份兩兩),茯苓(兩份兩兩)
以上各味均研磨成粉末。用水調和阿膠粉末,做成桐籽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三十顆,用溫水送下,餐前服用。
【訶黎勒丸】,用於治療日夜不停的休息痢,其腥臭之氣使人難以接近,肚臍周圍疼痛。其他藥物無法奏效時使用。
訶子(去核,半兩),母丁香(三十個),椿根白皮(一份兩兩)
以上各味研磨成粉末。用醋和粉調製成丸子,大小如同桐籽。每次服用五十顆,用陳年米湯送下,空腹時餐前服用。
【鞠藭丸】,用於治療中風或者因風濕引起的問題,以及腸胃滑瀉。
這三個方子都是古人的治療方法,請在有資格的醫生指導下使用,並注意個人身體狀況,以免造成不良反應。
附子,芎藭,白朮,神麯(各等分)
上四味為末。麵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溫米飲送下。此藥亦治飧泄甚妙。素問云。春傷於風。夏必飧泄。米穀不化。蓋春木旺。肝生風邪。淫於脾經。夏飲冷當風。故多飧泄也。
【陳曲丸】,磨積止瀉痢。治腹中冷疼。
陳曲(一兩半),官桂,人參,乾薑,白朮,當歸,甘草(炙),厚朴(各半兩)
上八味為末。煉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溫酒或淡醋湯任下。食前。日二服。
白話文:
藥物
附子、芎藭、白朮、神麴(各等份)
製法
將以上四味藥研磨成粉末,用麵糊做成如桐子大小的丸子。
用法
每次服三、五十丸,溫熱米湯送服。
功效
此藥方對於治療飲食不消化、經常腹瀉效果顯著。
原理
《素問》記載,春季傷風,夏季易出現飲食不消化、腹瀉的症狀。這是因為春季肝氣旺盛,容易生風邪,風邪侵入脾經,導致脾胃運化功能失調。夏季飲用冰涼的食物或受到風寒,也會加重腹瀉。
藥物
陳曲(一兩半)、官桂、人參、乾薑、白朮、當歸、甘草(炙)、厚朴(各半兩)
製法
將以上八味藥研磨成粉末,用煉蜜做成如桐子大小的丸子。
用法
每次服三、五十丸,溫熱酒或淡醋湯送服,飯前服用,每日兩次。
功效
此藥方能治療積食、腹瀉、痢疾,也能治腹中冷痛。
【曲術丸】,治時暑暴瀉。壯脾溫胃。及治飲食所傷。胸膈痞悶。
神麯(炒),蒼朮(泔浸一宿。炒。各等分)
上為細末。麵糊丸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溫米飲下。不拘時。
【胃風湯】,治風冷虛氣。入客腸胃。水穀不化。泄瀉注下。腹痛虛滿。腸鳴疼痛。及腸胃濕毒。下如豆汁。或下瘀血。
白朮,川芎,白芍藥,人參,當歸,官桂,茯苓(各等分)
上七味銼。每服二錢。水一盞。粟米百粒。同煎至七分。熱服。室心食前。量小兒加減服之。
白話文:
【曲術丸】,用於治療時令暑熱引發的突然腹瀉。強健脾臟,溫暖胃部,並能治療因飲食不當引起的胸脹和腹部不適。
神麴(炒),蒼朮(浸泡過夜後再炒)。以上兩種成分等量混合。
將其研磨成細粉,加入麪糊調製成大小如桐子的丸狀。每次服用三十顆,用溫和的米湯送服,不受時間限制。
【胃風湯】,用於治療風寒虛弱導致的腸胃受涼,食物未能正常消化,引起腹瀉和腹痛,以及腸胃受到濕毒侵襲,排出的糞便似豆汁,或有瘀血排出。
白朮,川芎,白芍藥,人參,當歸,官桂,茯苓。以上七味材料等量混合。
將其研磨後,每次服用兩錢,用水一杯,加入一百粒粟米一起煮沸至剩餘七分,熱服。在進食前服用,根據兒童年齡和體質大小適度調整用量。
【當歸和血散】,治腸癖下血。及濕毒下血。
升麻,當歸身(各一錢),槐花,青皮,熟地黃,白朮(各六分),川芎,荊芥(各四錢)
上八味為末。每服二錢。清米飲調下。空心食前。
白話文:
【當歸和血散】
功效: 治療腸癖下血,以及濕毒下血。
藥材:
- 升麻:一錢
- 當歸身:一錢
- 槐花:六分
- 青皮:六分
- 熟地黃:六分
- 白朮:六分
- 川芎:四錢
- 荊芥:四錢
製法: 將以上八味藥材研磨成粉末。
用法: 每次服用二錢,用清米湯調和後服用。空腹,飯前服用。
2. 陰陽皆虛灸之所宜
至元己亥。廉臺王千戶年四十有五。領兵鎮漣水。此地卑濕。因勞役過度。飲食失節。至秋深。瘧痢並作。月餘不愈。飲食全減。形容羸瘦。乘馬轎以歸。時已仲冬。求予治之。具陳其由。診得脈弦細而微如蛛絲。身體沉重。手足寒逆。時復麻痹。皮膚痂疥。如癘風之狀。無力以動。
心腹痞滿。嘔逆不止。此皆寒濕為病。久淹。真氣衰弱。形氣不足。病氣亦不足。陰陽皆不足也。針經云。陰陽皆虛。針所不為。灸之所宜。內經曰。損者益之。勞者溫之。十劑云。補可去弱。先以理中湯加附子。溫養脾胃。散寒濕。澀可去脫。養臟湯加附子。固腸胃。止瀉痢。
白話文:
至元己亥年。廉臺王千戶,年紀四十五歲。率領軍隊駐守漣水。此地低窪潮濕。由於勞役過度,飲食不規律,到了秋天深處,瘧疾和痢疾同時發作。一個多月,病情沒有好轉,飲食全無胃口,形容枯槁瘦弱。只好乘坐馬車轎子回家。此時已是仲冬時節。他前來求我治療。詳細說明了他的病因。
我診斷他的脈象細弱,如同蜘蛛絲般。身體沉重,手腳冰冷發麻,偶爾還會出現麻痺。皮膚上長滿了痂和疥瘡,像是麻風病的樣子。全身無力,無法活動。
心腹脹滿,嘔吐不止。這些都是寒濕導致的疾病。長期浸淫在潮濕環境中,導致真氣衰弱,形氣不足,病氣也衰弱,陰陽都虛弱。針經記載:「陰陽皆虛,針所不為,灸之所宜。」內經記載:「損者益之,勞者溫之。」十劑療法中說:「補可去弱。」因此先用理中湯加上附子,溫養脾胃,散寒除濕。再用養臟湯加上附子,固護腸胃,止瀉痢。
仍灸諸穴以併除之。經云。府會太倉。即中脘也。先灸五七壯。以溫脾胃之氣。進美飲食。次灸氣海百壯。生髮元氣。滋榮百脈。充實肌肉。復灸足三里。腎之合也。三七壯。引陽氣下交陰分。亦助胃氣。後灸陽輔二七壯。接續陽氣。令足脛溫暖。散清濕之邪。迨月餘。病氣去。
漸平復。今累遷侍衛親軍都指揮使。精神不減壯年。
白話文:
仍然要對各穴位進行艾灸以去除病癥。經典中提到的“府會太倉”,就是指中脘穴。首先進行五至七次的艾灸,以溫暖和調節脾胃功能,進而增加食慾,改善飲食。接著,對氣海穴進行一百次的艾灸,以激發元氣,滋養百脈,增強肌肉。再接下來,對足三里穴進行三次七次的艾灸,因為足三里是腎的相應穴位,可以引導陽氣下行,與陰部交會,同時也能幫助胃部功能。最後,對陽輔穴進行兩次七次的艾灸,以接續陽氣,使腳踝和小腿感到溫暖,並排除體內的清濕邪氣。經過一個多月的治療,病情得到控制,病徵逐漸減輕。現在,此人已經升遷為侍衛親軍都指揮使,精神狀態依然保持在壯年時期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