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天益

《衛生寶鑑》~ 卷十四 (4)

回本書目錄

卷十四 (4)

1. 食勞疳黃

【膽礬丸】,治男子婦人食勞食氣。面黃虛腫。痃癖氣塊。

膽礬(無石者。三錢),黃蠟(二兩),青州肥棗(五十個)

上以沙鍋或石器內。用頭酷三升。先下膽礬。共棗子慢火熬半日。取出棗子去核。次下蠟二兩。再慢火熬一二時辰如膏。入好蠟茶二兩。同和為丸桐子大。每服二十丸。茶清下。日三服。食後。如久年腸風痔疾。陳米飲下。日三服。一月見效。

【棗礬丸】,治食勞黃、目黃、身黃者。

皂礬(不以多少。沙鍋子木炭燒通赤。用米醋內點之赤紅)

上為末。棗肉丸如桐子大。每服二三十丸。食後。生薑湯下。

【五疳丸】,治小兒疳瘦面黃。眼澀羞明。好吃泥土。乳食不消化。常服退黃化蟲。

綠礬(成塊者。燒通赤取出。一兩),密陀僧(燒赤取出一兩),夜明沙(燒過。二兩半)

上為末。棗肉丸。如麻子大。每服五七丸。溫米飲下。量大小加減。日三服。不計時。

【茯苓滲濕湯】,治黃疸寒熱嘔吐。渴欲飲冷。身體面目俱黃。小便不利。全不食不得臥。

茵陳(六分),白茯苓(五分),木豬苓,澤瀉(各三分),黃連,黃芩(生),梔子,漢防己,白朮,蒼朮,陳皮,青皮(各二分)

上十二味㕮咀。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溫服。空心食前。

白話文:

【膽礬丸】,用於治療男性及女性因飲食勞損導致的食慾不振。面部黃色且有虛弱浮腫的症狀,以及肝臟部位有硬塊的情況。

主要成分為膽礬(需選用無石質的,約三錢)、黃蠟(二兩)、青州產的肥大棗子(五十顆)。

在沙鍋或石器中,使用三升的醋,先放入膽礬,與棗子一同以慢火熬煮半天。取出棗子去核,接著加入二兩的黃蠟,再次以慢火熬煮一至兩個時辰,直到熬成膏狀。最後加入二兩的好品質蠟茶,混合攪拌成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二十粒,用茶水送服,每日三次,飯後服用。對於長年患有腸風或痔瘡疾病的人,則可用陳米煮的飲料送服,每日三次,一個月後會看到效果。

【棗礬丸】,用於治療飲食勞損導致的黃疸、眼睛發黃、全身泛黃的症狀。

主要成分為皁礬(不限量,需在沙鍋中用木炭燒至通紅,然後在米醋中點燃至赤紅)。

將其研磨成粉末,與棗泥混合搓成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二三十粒,飯後服用,用生薑煮的湯送服。

【五疳丸】,適用於治療兒童因疳積導致的消瘦、面色黃、眼睛乾澀怕光、喜歡吃泥土、母乳或食物不易消化等症狀,長期服用可幫助褪黃、殺蟲。

主要成分為綠礬(需選用成塊的,燒至通紅後取出,約一兩)、密陀僧(燒至通紅後取出,約一兩)、夜明砂(需經過燒製,約二兩半)。

將以上成分研磨成粉末,與棗泥混合搓成芝麻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五到七粒,用溫熱的米湯送服,根據患者年齡大小酌情增減用量,每日三次,不拘時間。

【茯苓滲濕湯】,適用於治療黃疸、寒熱交錯、嘔吐、口渴想喝冷水、身體和臉部全部變黃、小便不通暢、完全無法進食、失眠等症狀。

主要成分為茵陳(六分)、白茯苓(五分)、木豬苓、澤瀉(各三分)、黃連、黃芩(生)、梔子、漢防己、白朮、蒼朮、陳皮、青皮(各二分)。

將以上十二種材料切碎,作為一劑藥。用水二杯煮至一杯,去掉藥渣,溫熱服用。在空腹或飯前服用。

2. 谷疸治驗

完顏正卿丙寅二月間。因官事勞役。飲食不節。心火乘脾。脾氣虛弱。又以恚怒。氣逆傷肝。心下痞滿。四肢困倦。身體麻木。次傳身目俱黃。微見青色顏黑。心神煩亂。怔忡不安。兀兀欲吐。口生惡味。飲食遲化。時下完穀。小便癃閉而赤黑。辰巳間發熱。日暮則止。至四月尤盛。

其子以危急求予治之。具說其事。診其脈浮而緩。金匱要略云。寸口脈浮為風。緩為痹。痹非中風。四肢苦煩。脾色必黃。瘀熱以行。趺陽脈緊。為傷脾。風寒相搏。食谷則眩。穀氣不消。胃中苦濁。濁氣下流。小便不通。陰被其寒。熱流膀胱。身體盡黃。名曰谷疸。宜茯苓梔子茵陳湯主之。

【茯苓梔子茵陳湯】

茵陳葉(一錢),伏苓(去皮。五分),梔子仁,蒼朮(去皮炒),白朮(各三錢),黃芩(生六分),黃連(去須),枳實(麩炒),豬苓(去皮),澤瀉,陳皮,漢防己(各二分),青皮(去白一分)

上十三味。㕮咀。作一服。用長流水三盞。煎至一盞。去渣。溫服。食前。一服減半。二服良愈。內經云。熱淫於內。治以鹹寒。佐以苦甘。又濕化於火。熱反勝之。治以苦寒。以苦泄之。以淡滲之。以梔子、茵陳苦寒。能瀉濕熱而退其黃。故以為君。難經云。並主心下滿。

以黃連、枳實苦寒。泄心下痞滿。肺主氣。今熱傷其氣。故身體麻木。以黃芩苦寒。瀉火補氣。故以為臣。二術苦甘溫。青皮苦辛溫。能除胃中濕熱。泄其壅滯。養其正氣。漢防己苦寒。能去十二經留濕。澤瀉鹹平。茯苓、豬苓甘平。導膀胱中濕熱利小便而去癃閉也。

白話文:

[谷疸治療經驗]

在丙寅年二月期間,完顏正卿因公務繁忙,過度勞累,加上飲食沒有節制,導致心火旺盛,影響到脾臟,使脾氣虛弱。同時,他因為憤怒,氣血逆流,傷害了肝臟。他感到心窩處脹滿,四肢疲倦無力,身體有麻木感,接著全身和眼睛都變黃,臉色微微泛青,有些發黑。他的心神煩躁,常常心悸不安,有時會感到想吐,口中常有惡臭的味道,食物消化得非常慢,偶爾會拉肚子,小便少且顏色深紅。他每天早上到中午之間會發燒,到了傍晚就退燒,進入四月後病情更嚴重。

他的兒子因為情況危急,找我來治療父親。我聽了他的敘述,為完顏正卿把脈,發現脈象浮緩。根據《金匱要略》的描述,脈象浮代表風邪,緩表示濕邪。濕邪不是由風邪引起,但會導致四肢疲倦,脾臟顏色變黃,瘀熱在體內流動。足背的脈象緊,表示脾臟受傷,風寒交纏,吃東西會感到頭暈,食物無法消化,胃裡感到渾濁。渾濁的氣體向下流動,造成小便不暢。陰部受到寒冷的影響,熱量流向膀胱,身體全部變黃,這被稱為「谷疸」。適合使用茯苓梔子茵陳湯來治療。

【茯苓梔子茵陳湯】

茵陳葉(1錢)、茯苓(去皮,5分)、梔子仁、蒼朮(去皮炒)、白朮(各3錢)、黃芩(生6分)、黃連(去須)、枳實(麩炒)、豬苓(去皮)、澤瀉、陳皮、漢防己(各2分)、青皮(去白1分)。

將以上十三種藥材研磨,作為一劑藥。使用長流水三碗煮至一碗,去除藥渣,溫熱服用,在飯前服用。第一劑可以減半,第二劑就能看到顯著的改善。

根據《內經》的理論,如果體內熱氣太重,應該使用鹹寒的藥物治療,輔以苦甘的藥物。此外,濕氣轉化為火氣,熱氣反而會占上風,應該使用苦寒的藥物,苦味的藥物可以泄熱,淡味的藥物可以排濕。梔子、茵陳具有苦寒的特性,能清除濕熱,讓黃疸消退,因此是主要的成分。《難經》提到,這些藥物能幫助消除心窩處的脹滿感。

黃連和枳實的苦寒性質,能消除心窩處的脹滿。肺主氣,現在熱氣傷害了氣,所以身體會麻木。黃芩的苦寒性質,能清火補氣,因此是輔助成分。蒼朮和白朮的苦甘溫性質,青皮的苦辛溫性質,能消除胃中的濕熱,疏通阻塞,養正氣。漢防己的苦寒性質,能去除體內十二條經絡中的濕氣。澤瀉的鹹平性質,茯苓和豬苓的甘平性質,能引導膀胱中的濕熱,促進小便,解決癃閉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