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生寶鑑》~ 卷十六 (1)
卷十六 (1)
1. 泄痢論
論曰。臟腑泄痢。其證多種。大抵從風濕熱論之。是知寒少熱多。寒則不能久也。故曰暴泄非陰。久泄非陽。論云。春宜緩形。形緩動則肝木乃榮。反靜密則是行秋令。金能制木。風氣內藏。夏至則火盛而金去。獨火木旺而脾土損矣。輕則飧泄。身熱脈洪。谷不能化。重則下痢。
膿血稠黏。裡急後重。故曰諸泄稠黏。皆屬於火。經曰。溲而便膿血。知氣行而血止。也宜大黃湯下之。是為重劑。黃芩芍藥湯。是為輕劑。是實則泄其子。木能自虛而脾土實矣。故經曰。春傷於風。夏為飧泄。此逆四時之氣。人所自為也。有自太陰脾經受濕。而為水泄虛滑。
白話文:
論曰:
臟腑泄痢,其症狀多種。大体上可以从风、湿、热三个方面来论述。我们知道,寒气少,热气多。寒气不能持久,所以说暴泄不是阴寒之症,久泄也不是阳热之症。
古书说:春天应该舒缓形体,形体舒缓运动则肝木得以滋养。反之,静密则行秋令,金能克木,风气内藏。夏至之时,火气旺盛而金气衰退,独火木旺盛,脾土受损。
轻者,则出现飧泄,身体发热,脉象洪大,谷气不能消化。重者,则出现下痢,脓血稠黏,里急后重。所以说,各种泄泻稠黏,都属于火热之症。
经书说:小便带脓血,知道气血运行,血便就会止住。也应该用大黄汤下泄,这属于重剂。黄芩芍药汤则是轻剂。这是因为脾土实则泄其子,木气能够自行虚弱,而脾土却得以充实。
所以经书说:春天损伤了风气,夏天就会出现飧泄。这是违背四季之气的规律,是人们自己造成的。有的人因为太阴脾经受湿气侵袭,而出现水泻虚滑。
身重微滿。不知穀味。假令春宜益黃散補之。夏宜泄之。法云。宜補、宜泄、宜和、宜止。和則芍藥湯。止則訶子湯。久則防變而為膿血。是脾經傳受於腎。謂之賊邪。故難愈也。若先利而後滑。謂之微邪。故易痊也。此皆脾土受濕。天之所為也。雖聖智不能逃。口食味。鼻食氣。
從鼻而入。留積於脾而為水泄也。有厥陰經動。下痢不止。其脈沉而遲。手足厥逆。膿血稠黏。此為難治。宜麻黃湯、小續命湯汗之。法云。謂有表邪縮於內。當散表邪而自愈。有暴下無聲。身冷自汗。小便清利。大便不禁。氣難布息。脈微。嘔吐。急以重藥溫之。漿水散是也。
白話文:
古籍記載
- 宜補、宜泄、宜和、宜止。 補益、瀉去、調和、止瀉。
- 和則用芍藥湯。 調和脾胃可以用芍藥湯。
- 止則用訶子湯。 止瀉可以用訶子湯。
若久病不愈,則要防範轉變為膿血。
這是因為脾經受腎經影響,稱為賊邪,所以難以痊癒。
如果先用利水藥,再用滑利藥,稱為微邪,所以容易痊癒。
這是因為脾土受濕氣影響,是天災所致,即使聖人也不能避免。
口食味,鼻食氣。
人從口吃食物,從鼻吸入空氣。
從鼻而入,留積於脾而為水泄也。
濕氣從鼻進入,停留在脾臟,就會導致水瀉。
有厥陰經動,下痢不止。其脈沉而遲。手足厥逆。膿血稠黏。此為難治。宜用麻黃湯、小續命湯汗之。
- 若厥陰經氣運行失常,導致下痢不止,脈沉遲,手足冰冷,膿血黏稠,這是難以治療的。
- 應當用麻黃湯、小續命湯發汗,使外邪從表散出,方能自愈。
古籍記載
- 謂有表邪縮於內。當散表邪而自愈。 這是因為外邪鬱積於內,應該散去表邪,才能自愈。
有暴下無聲,身冷自汗,小便清利,大便不禁,氣難布息,脈微,嘔吐。急以重藥溫之。漿水散是也。
- 若突然腹瀉,無聲無息,身體冰冷,自汗不止,小便清澈,大便失禁,呼吸困難,脈搏微弱,並且嘔吐。
- 應當立即用溫熱藥物治療,漿水散就是其中一種。
故法云。後重者宜下。腹痛者當和。身重者除濕。脈弦者去風。膿血稠黏者。以重藥竭之。身冷自汗者。以毒藥溫之。風邪內縮者。宜汗之則愈。鶩溏為痢。當溫之而已。又云。在外者發之。在內者下之。在上者湧之。在下者竭之。身表熱者內疏之。小便澀者分利之。又曰。
盛者和之。去者送之。過者止之。兵法有云。避其來銳。擊其惰歸。泄之謂也。(上出活法機要)
【芍藥黃芩湯】,治泄痢腹痛。後重身熱。久不愈。脈洪疾者。及下痢、膿血稠黏。
黃芩,芍藥(各一兩),甘草(半兩)
白話文:
因此古人說,身體沉重者要瀉下,腹痛者要調和,身體沉重者要除濕,脈象弦急者要祛風,膿血稠黏者要以重藥竭盡,身體寒冷自汗者要以毒藥溫之,風邪內縮者要發汗才可痊癒,腹瀉溏瀉為痢疾,要溫和調理即可。又說,病邪在外者要發散,在內者要瀉下,在上者要向上引導,在下者要向下排出,身體表面發熱者要內疏通,小便澀滯者要分利通暢。此外還說,病情盛者要調和,病情已退者要送之而去,病情過度者要制止。兵法云:「避其銳氣,擊其惰歸」,這也是同樣的道理。
芍藥黃芩湯,主治泄瀉腹痛、身體沉重發熱,久治不愈,脈象洪數者,以及下痢膿血稠黏。
黃芩、芍藥(各一兩),甘草(半兩)。
上㕮咀。每服半兩。水一盞半。煎至一盞。去渣。溫服。不拘時。
【大黃湯】,治瀉痢久不愈。膿血稠黏。裡急後重。日夜無度。
大黃(一兩)
上一味銼碎。好酒二大盞。浸半日許。再同煎至一半。去渣。將酒分作二服。頓服之。痢止勿服。如未止再服。取利為度。後服芍藥湯和之。痢止。再服白朮黃芩湯。蓋徹其毒也。
【芍藥湯】,行血調氣。經曰。溲而便膿血。知氣行而血止。行血則便自愈。調氣則後重除。
芍藥(一兩),當歸,黃連,黃芩(各半兩),大黃(三錢),桂(二錢半),甘草(炒),檳榔(各二錢),木香(一錢)
白話文:
將大黃切碎,用兩大盞好酒浸泡半日,之後一起煎煮至剩下半盞,濾去藥渣。將酒分作兩次服用,一次喝完。若痢疾止住就不再服用,如果還沒止住就再服用一次,以瀉下為度。之後服用芍藥湯緩解病情。痢疾止住後,再服用白朮黃芩湯,以徹底清除毒素。
芍藥湯具有行血調氣的作用。《經書》說,小便清澈而大便有膿血,說明氣血運行暢通,血止則病癒。行血可以使便自癒,調氣可以消除肛門下墜感。
藥材:芍藥一兩,當歸、黃連、黃芩各半兩,大黃三錢,桂枝二錢半,甘草(炒)和檳榔各二錢,木香一錢。
上九味㕮咀。每服五錢。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溫服。如痢不減。漸加大黃。食後。○如便後臟毒。加黃柏半兩。
【白朮黃芩湯】,服前藥痢疾雖除。更宜調和。
白朮(一兩),黃芩(七錢),甘草(三錢)
上三味㕮咀。作三服。水一盞半。煎至一盞。溫服。
【漿水散】,治暴泄如水。周身汗自出。一身盡冷。脈微而弱。氣少不能語。甚者加吐。此為急病。
半夏(二兩。又泡),附子(炮),桂,乾薑(炮),甘草(炙。各五錢),良薑(二錢半)
白話文:
服用九味藥材,每次五錢,用水兩杯,煎煮至一杯,去渣,溫熱服用。如果痢疾沒有減輕,就逐漸增加大黃的用量,飯後服用。如果大便後還有臟毒,就加入黃柏半兩。
服用白朮黃芩湯,雖然痢疾治好了,但更要調和身體。
白朮一兩,黃芩七錢,甘草三錢,將三味藥材研磨成粉末,分成三份服用,用水一杯半煎煮至一杯,溫熱服用。
服用漿水散,治療暴瀉如水,全身自發出汗,全身冰冷,脈搏微弱,氣息微弱不能說話,嚴重者還會嘔吐。這是急症。
半夏(二兩,浸泡過),附子(炮製過),桂枝,乾薑(炮製過),甘草(炙烤過,各五錢),良薑(二錢半)。
上六味為末。每服三五錢。漿水二盞。煎至一盞。和渣熱服。甚者三四服。微者一二服。太陽經傷動。傳太陰下痢為鶩溏。大腸不能禁固。卒然而下。下成小油光色。其中或有硬物。欲起而又下。欲了而不了小便多清。此寒也。宜溫之。春夏宜桂枝。秋冬宜白朮湯。
【桂枝湯】
桂枝,白朮,芍藥(各五錢),甘草(炙。二錢)
上四味㕮咀。每服五錢。水一盞。煎七分。去渣。溫服。
【白朮湯】
白朮,芍藥(各三錢),乾薑(五錢。炮),甘草(炙。二錢)
上四味為粗散。如前煎。甚者去乾薑。加附子三錢。謂辛能發散也。
白話文:
上六味為末。每服三五錢。漿水二盞。煎至一盞。和渣熱服。甚者三四服。微者一二服。
將上六味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三至五錢。用兩盞漿水煎煮,直至剩下約一盞。連渣一起趁熱服用。病情嚴重者,服用三至四次;病情輕微者,服用一至二次。
太陽經傷動。傳太陰下痢為鶩溏。大腸不能禁固。卒然而下。下成小油光色。其中或有硬物。欲起而又下。欲了而不了小便多清。此寒也。宜溫之。春夏宜桂枝。秋冬宜白朮湯。
太陽經受損,導致寒邪入侵,傳至太陰經,出現下痢,糞便稀薄如鴨屎,大腸失去固攝能力,突然下瀉,排泄物呈油光色,可能夾雜硬物。想停止卻又繼續下瀉,想要排清卻又排不乾淨,且小便清澈。這是寒邪所致,應當溫暖之。春夏季節宜用桂枝湯,秋冬季節宜用白朮湯。
【桂枝湯】
桂枝、白朮、芍藥(各五錢),甘草(炙,二錢)
將以上四味藥材切碎。每次服用五錢,用一盞水煎煮七分,去渣後溫熱服用。
【白朮湯】
白朮、芍藥(各三錢),乾薑(五錢,炮),甘草(炙,二錢)
將以上四味藥材切碎。每次服用五錢,用一盞水煎煮七分,去渣後溫熱服用。
2. 溢飲
水漬入胃。名為溢飲。滑泄。渴能飲水。水下復泄。泄而大渴。此無藥證。當灸大椎。
大椎一穴。一名大椎。在第一椎下陷中。手足三陽督脈之會。針五分。留三呼。泄五吸。灸以年為壯。
白話文:
如果水分進入胃部,就叫做溢飲。出現滑洩、口渴並且能夠喝水的情況,喝下去後又馬上拉肚子,然後更加口渴。這種情況沒有特定的藥物可以治療,應該要進行艾灸大椎穴。 大椎穴位於第七頸椎下方凹陷處,是手足三陽經和督脈的交匯點。用針刺入五分深,停留三次呼吸時間,放血五次呼吸時間。使用艾灸時,根據年齡來決定使用的火候數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