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生寶鑑》~ 卷十三 (5)
卷十三 (5)
1. 煩躁門
發汗吐下後。虛煩不得眠。若劇者必反覆顛倒。心中懊憹。梔子豉湯主之。若汗若下之後而煩熱者。胸中窒者。亦以梔子豉湯。仲景云。病人舊微溏者。不可與之。
【梔子豉湯】
肥梔子(四兩。碎),豆豉(半合)
上水二盞。先煎梔子至一盞。下豉同煎七分。服加吐。止後服。一云。快利止後服。
【硃砂安神丸】,治心神煩亂。怔忡不安。兀兀欲吐。胸中氣亂而有熱。若懊憹之狀。皆膈上血中伏火。蒸蒸而不安。宜從權衡法。以鎮陰火之浮行。以養上焦之元氣。
白話文:
【梔子豉湯】
肥梔子(四兩,切碎),豆豉(半合)
用水兩碗,先煎梔子至一碗,再加入豆豉一起煎煮七分,服下後催吐,停止嘔吐後再服用。也有說法是,服藥後快速通便後再服用。
【硃砂安神丸】
治療心神煩亂、心悸不安、噁心欲吐、胸中氣逆伴有熱感的症狀。若出現心煩意亂,則屬於膈上血中有伏火,蒸蒸不安,宜採用權衡之法,以鎮壓陰火上浮,滋養上焦的元氣。
硃砂(一錢。另研。水飛。陰乾),黃連(去須淨。一錢二分),生地黃(三分),當歸(去蘆),甘草(炙。各半錢)
上為末。酒浸蒸餅。丸如黍米大。硃砂為衣。每服十五丸。津唾送下。食後。此緩治之理也。
內經曰。熱淫所勝。治以甘寒。以苦瀉之。以黃連之苦寒去心煩。除濕熱而為君。甘草、生地黃之甘寒。瀉火補氣。滋生陰血以為臣。當歸補血不足。硃砂納浮溜之火而安神明也。
白話文:
將硃砂一錢研磨成粉末,用水飛法處理後陰乾;黃連去須淨一錢二分,生地黃三分,當歸去蘆,甘草炙過,各半錢。以上藥材混合研磨成細末,用酒浸泡蒸餅,做成如黍米般大小的丸藥,以硃砂為外衣。每次服用十五丸,以唾液送服,飯後服用。此為緩解病情的治療方法。
《內經》中記載,熱邪盛行時,應以甘寒之性治療,以苦味瀉火。黃連苦寒,可去心煩,除濕熱,為君藥;甘草、生地黃甘寒,瀉火補氣,滋生陰血,為臣藥;當歸補血不足;硃砂收納浮游之火,安神明。
【八物定志丸】,平補心氣。安神鎮驚。除膈熱痰實。
遠志(去心),菖蒲,麥門冬,茯神,白茯苓(去心。各一兩),白朮(半兩),人參(一兩半),牛黃(二錢。另研)
上為末。入牛黃勻。煉蜜丸如桐子大。硃砂為衣。每服二三十丸。熟水送下。無時。
白話文:
八物定志丸
功效: 平補心氣,安神鎮驚,除膈熱痰實。
組成:
- 遠志(去心):1兩
- 菖蒲:1兩
- 麥門冬:1兩
- 茯神:1兩
- 白茯苓(去心):1兩
- 白朮:半兩
- 人參:1兩半
- 牛黃(另研):2錢
製法: 以上藥材研為細末,與牛黃混合均勻,用煉蜜搓成桐子大小的丸子,以硃砂為衣。
用法: 每服20-30丸,用溫水送服,不限時間。
2. 胸膈痞
【人參利膈丸】,治胸中不利。痰嗽喘滿。利脾胃壅滯。調大便秘利。推陳致新。消飲進食。
藿香(一錢半),當歸(三錢),木香,檳榔(各二錢半),人參(三錢),甘草(炙。五錢),厚朴(薑製。二兩),枳實(五錢),大黃(酒浸焙。一兩)
白話文:
人參利膈丸
功用: 治療胸悶不適、痰嗽喘滿、脾胃積滯、大便秘結等症狀。具有健脾利濕、消食導滯、推陳致新、消飲進食的功效。
藥方:
- 藿香 (一錢半)
- 當歸 (三錢)
- 木香 (二錢半)
- 檳榔 (二錢半)
- 人參 (三錢)
- 甘草 (炙,五錢)
- 厚朴 (薑製,二兩)
- 枳實 (五錢)
- 大黃 (酒浸焙,一兩)
註:
- 以上藥材份量單位為錢,一兩等於十錢。
- 炙甘草是指用火烤至微黃色的甘草。
- 薑製厚朴是指將厚朴用薑汁浸泡後再乾燥。
- 酒浸焙大黃是指將大黃浸泡於酒中,然後用火焙乾。
上為末。滴水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後溫湯送下。此治膈氣之聖藥也。一方。湯浸蒸餅丸亦可。
【桔梗枳殼湯】,治傷寒痞氣。胸膈欲絕。
枳殼(去穰。麩炒),桔梗(各等分)
上㕮咀。每服一兩。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溫服。食後。
【赤茯苓湯】,治傷寒嘔噦。心下滿。胸膈宿有水氣。頭眩心悸。
人參(去蘆),赤茯苓(去皮),陳皮(去白。各一兩),白朮,川芎,半夏(湯泡七次。各半兩)
白話文:
上為粉末。滴水製成丸狀,大小如桐籽,每次服用30顆,於飯後用溫湯送服。這是治療膈氣的神藥。
另外一種配方,可用湯浸後蒸熟的餅乾製成丸狀也可以。
【桔梗枳殼湯】,用於治療傷寒引起的脹氣,使胸部和膈肌感到窒息。
枳殼(去除種子部分,用麥麩炒過),桔梗(兩者份量相等)
以上材料切碎後一起煎煮,每次服用兩兩的份量。用兩杯水煎至一杯,濾掉渣,熱服,於飯後。
【赤茯苓湯】,用於治療傷寒引起的嘔吐,心下部感覺滿脹,以及胸膈有積水,頭暈心悸的情況。
人參(去除根部),赤茯苓(去皮),陳皮(去白色部分),白朮,川芎,半夏(先用湯浸泡七次)(以上所有材料分別使用一兩,半兩)。
上為粗末。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生薑五片。煎至一盞。去渣。溫服。不拘時。
【通氣湯】,主胸膈氣逆。
桂(去皮。三錢),生薑(六錢),吳茱萸(炒。四錢),半夏(湯泡。八錢),大棗(四個)
上㕮咀。用水一升。煎取四合。分作三服。放溫服之。對病增損。
白話文:
【通氣湯】,主要用於治療胸部和膈肌的氣逆症狀。
桂枝(去皮,三錢),生薑(六錢),吳茱萸(炒後使用,四錢),半夏(先用水浸泡後使用,八錢),大棗(四個)
以上材料切碎後煮沸,用一升水,煮至四合,分成三次服用,溫熱服用。服用時間不限。根據病情可適當調整藥量。
3. 膈氣噎
【桂香散】,治膈氣反胃。諸藥難效。朝食暮吐。暮食朝吐。甚者食已輒出。其效如神。
水銀,黑錫(各三錢),硫黃(五錢)
上三味。銚內用柳木捶研。煞微火上。細研為灰。取出、後入丁香末二錢、桂末二錢、生薑末三錢。一處研勻。每服三錢。黃米粥飲調下。一服取效。病甚者再服。
【丁香附子散】,治膈氣吐食。
丁香(半兩),檳榔(一個。重三錢),黑附(一個。重半兩。炮。去皮臍),舶上硫黃(去石研),胡椒(各二錢)
白話文:
桂香散,專治因膈氣導致反胃,各種藥物都無效,早上吃就晚上吐,晚上吃就早上吐,嚴重者剛吃完就吐出來,效果如同神明。水銀、黑錫各三錢,硫黃五錢,以上三味用柳木槌在銚內研磨,用微火細細研成灰,取出後加入丁香末二錢,桂末二錢,生薑末三錢,一起研磨均勻。每次服用三錢,用黃米粥調服,一服見效,病重者可以再服一服。
丁香附子散,專治因膈氣導致的嘔吐食物。丁香半兩,檳榔一個(重三錢),黑附子一個(重半兩,炮製,去皮臍),舶上硫黃(去石研磨),胡椒各二錢。
上先將四味為末。入硫黃和勻。每服二錢。用附子一個去毛翅足腸肚。填藥在內。濕紙五七重裹定。慢火燒熱取出嚼。食後用溫酒送下。日三服。如不食葷酒。粟米飲下。不計時。
【漢防己散】,治五噎。
官桂(去皮),陳皮(各一兩。去白),漢防己(五錢),杏仁(湯浸去皮尖一兩),紫蘇,羚羊角(鎊),細辛(各七錢半)
白話文:
漢防己散
方劑組成:
- 官桂(去皮):一兩
- 陳皮(去白):一兩
- 漢防己:五錢
- 杏仁(湯浸去皮尖):一兩
- 紫蘇:七錢半
- 羚羊角(鎊):七錢半
- 細辛:七錢半
製法:
- 先將四味藥材研磨成粉末。
- 加入硫黃,混合均勻。
- 取附子一個,去毛、翅、足、腸、肚,填入藥粉。
- 用濕紙包裹七層,封好。
- 以慢火燒熱,取出。
- 趁熱嚼服,飯後用溫酒送下。
- 每日服用三次。
- 若不吃葷酒,可用粟米湯送服。
- 服用時間不限。
主治:
- 五噎
註:
- 五噎,指食道梗阻,吞咽困難。
- 上述藥方為古代醫方,請勿自行服用。如有需要,請咨詢專業醫師。
上七味為粗末。每服三錢。水一盞。生薑三片。煎七分。去渣。溫服。忌酸味生冷滑物。一日兩服。
【紅豆丸】,治諸嘔逆膈氣。反胃吐食。
胡椒,縮砂,揀丁香,紅豆(各二十一粒)
上為末。薑汁丸如皂角子大。每服一丸。棗一個去皮。填藥。麵裹煨熟。細嚼。白湯下。空心日三服。
白話文:
上七味方
將上七味藥材研磨成細粉。每次服用三錢,用一杯水,加入三片生薑,煎煮至七分,去除藥渣,溫熱服用。服用期間忌食酸味、生冷、滑膩的食物。一天服用兩次。
【紅豆丸】
此方可用於治療各種嘔吐、逆氣、反胃、吐食等症狀。
藥方組成
胡椒、縮砂、揀丁香、紅豆(各二十一粒)
製法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粉,用薑汁做成丸藥,大小如皂角子。每次服用一丸,將一個去皮的棗子填入藥丸,用麵粉裹好後煨熟,細嚼服用,並用白湯送服。空腹時一天服用三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