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生寶鑑》~ 卷十二 (2)
卷十二 (2)
1. 盛則為喘治驗
己未歲初秋越三日。奉召至六盤山。至八月中。霖雨不止。時承上命治不鄰吉歹元帥夫人。年逾五旬。身體肥盛。因飲酒吃湩乳過度。遂病腹脹喘滿。聲聞舍外。不得安臥。大小便澀滯。氣口脈大兩倍於人迎。關脈沉緩而有力。予思霖雨之濕。飲食之熱。濕熱大盛。上攻於肺。神氣躁亂。故為喘滿。邪氣盛則實。實者宜下之。故制平氣散以下之。
【平氣散】
青皮(去白),雞心檳榔(各三錢),大黃(七錢),陳皮(去白。五錢),白牽牛(二兩。半生半炒。取頭末一半)
上為末。每服三錢。煎生薑湯一盞調下。無時一服減半。再服喘愈。止有胸膈不利。煩熱口乾。時時咳嗽。以加減瀉白散治之。
內經曰。肺苦氣上逆。急食苦以瀉之。故白牽牛苦寒。瀉氣分濕熱。上攻喘滿。故以為君。陳皮苦溫。體輕浮。理肺氣。青皮苦辛平。散肺中滯氣。故以為臣。檳榔辛溫。性沉重、下痰降氣。大黃苦寒。盪滌滿實。故以為使也。
【加減瀉白散】
知母,陳皮(去白。各五錢),桑白皮(一兩),桔梗,地骨皮(各五錢),青皮(去白)。甘草,黃芩(各三錢)
上㕮咀。每服五錢。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溫服。食後。數服良愈。
華佗云。盛則為喘。減則為枯。活人書云。發喘者氣有餘也。凡看文字。須要曉會得本意。且盛而為喘者。非肺氣盛也。喘為氣有餘者。亦非肺氣有餘也。氣盛當認作氣衰。有餘當認作不足。肺氣果盛又為有餘。當清肅下行而不喘。以火入於肺。衰與不足而為喘焉。故言盛者非言肺氣盛也。
言肺中之火盛。言有餘者。非言肺氣有餘也。言肺中之火有餘也。故瀉肺用苦寒之劑者。非瀉肺也。瀉肺中之火。實補肺氣也。用者不可不知。
白話文:
在己未年的初秋第三天,我被召到六盤山。到了八月中旬,連綿的雨水一直沒有停過。那時,我受皇上的命令去治療不鄰吉歹元帥的夫人。她已超過五十歲,身體肥胖。由於過度飲酒和飲用奶製品,突然得了腹部腫脹、呼吸困難的病症,聲音在房間外都能聽到,無法安靜睡覺。她的大小便困難,氣口脈比人迎脈大兩倍,關脈深沉緩慢但有力。我考慮連綿雨水帶來的溼氣和飲食的熱性,溼熱過盛,上攻於肺部,導致精神氣躁亂,所以出現了呼吸困難的症狀。邪氣過盛則實,實證應採用下法,因此我配製了平氣散來幫助她。
【平氣散】
青皮(去白)、雞心檳榔(各三錢)、大黃(七錢)、陳皮(去白,五錢)、白牽牛(二兩,半生半炒,取頭末一半)
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三錢,用一盞生薑湯調服,沒有固定的時間限制,再次服用後,呼吸困難症狀緩解。然而,她仍有胸口不適、煩熱口乾,時有咳嗽的症狀。我用加減瀉白散來進一步治療。
內經說,肺部氣上逆,應該立即食用苦味的食物來瀉之。因此,白牽牛性苦寒,可以瀉氣分溼熱,上攻喘滿,作爲主要藥物。陳皮苦溫,體輕浮,可以理肺氣,青皮苦辛平,能散肺中滯氣,作爲輔助藥物。檳榔辛溫,性質沉重,可下痰降氣,大黃苦寒,能清除體內滿實,作爲輔助藥物。
【加減瀉白散】
知母、陳皮(去白,各五錢)、桑白皮(一兩)、桔梗、地骨皮(各五錢)、青皮(去白)、甘草、黃芩(各三錢)
將上述藥材切碎。每次服用五錢,用水兩盞,煎至一盞,去掉渣滓,趁熱服用,飯後服用。連續服用幾次,病情得到了很好的改善。
華佗說過,氣盛則喘,氣衰則枯。活人書也提到,氣喘是氣有餘的表現。閱讀這些文字,必須理解其真正含義。所謂的氣盛而喘,並非肺氣盛;所謂的氣有餘,也不是肺氣有餘。氣盛應當理解爲氣衰,有餘應當理解爲不足。如果肺氣真盛且有餘,那麼它應當清肅下行,不會出現喘息。因爲火入肺中,氣衰與不足纔會喘息。所以,所謂的氣盛,並不是指肺氣盛,而是指肺中的火盛。所謂的有餘,也不是指肺氣有餘,而是指肺中的火有餘。因此,瀉肺使用苦寒的藥物,並不是瀉肺,而是瀉肺中的火,實際上是在補肺氣。這是使用藥物時必須知道的道理。
2. 嘔吐呃逆
【藿香安胃散】,治脾胃虛弱。不進飲食。嘔吐不待腐熟。
人參,丁香(各一錢),藿香(七分半),陳皮(二錢半)
上為末。每服二錢。水二盞。生薑三片。煎至一盞。去渣。涼服。
【二陳湯】,治痰飲為患。
半夏,橘紅(各五兩),茯苓(三兩),甘草(炙。一兩半)
上㕮咀。每服五錢。水一盞半。姜五片。烏梅半個。同煎至八分。去渣熱服。不以時。嘔吐甚者。加丁香一兩。
【丁香柿蒂散】,治諸種呃噫嘔吐痰涎。
丁香,柿蒂,青皮,陳皮(各等分)
上為粗末。每服三錢。水一盞半。煎至七分。去渣。溫服。無時。
【羌活附子湯】,治呃逆。
木香,附子(炮),羌活,茴香(各半兩。炒),乾薑(一兩)
上五味為細末。每服二錢。水一盞半。鹽一捻。煎二十沸。和渣熱服。一服止。治一切呃逆不止。男左女右。乳下黑盡處一韭葉許。灸三壯。病甚者灸二七壯。
白話文:
【藿香安胃散】,用於治療脾胃虛弱,導致食慾不振,食物未經充分消化即發生嘔吐的症狀。 配方包括:人參、丁香(各約3.75克)、藿香(約28.13克)、陳皮(約93.75克)。 製作方法: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約30克,用水約600毫升,加入三片生薑,煮至剩約300毫升,去渣後待涼服用。
【二陳湯】,主要用於治療由痰飲引起的各種病症。 配方包括:半夏、橘紅(各約150克)、茯苓(約90克)、甘草(約45克,需經過炙烤)。 製作方法:將藥材切碎。每次服用約15克,用水約450毫升,加入五片薑和半個烏梅,煮至剩約360毫升,去渣後熱服。不論時間,嘔吐嚴重者可增加丁香約45克。
【丁香柿蒂散】,用於治療多種原因引起的呃逆、嘔吐以及痰涎等症狀。 配方包括:丁香、柿蒂、青皮、陳皮(各等量)。 製作方法:將藥材研磨成粗末。每次服用約9克,用水約450毫升,煮至剩約315毫升,去渣後溫服,不限時間。
【羌活附子湯】,主要用於治療呃逆。 配方包括:木香、附子(需經過炮製)、羌活、茴香(各約12.5克,需炒過)、乾薑(約25克)。 製作方法:將五種藥材研磨成細末。每次服用約6克,用水約450毫升,加入少量鹽,煮至沸騰20次,連渣一起熱服。通常一劑即可見效,用於治療所有不停呃逆的情況。對於男性,灸左側;女性,灸右側,在乳房下方黑色部分灸一片韭菜葉大小的地方,灸三壯。病情嚴重者可灸至十四壯。
3. 消渴治法並方
【生津甘露飲子】,治膈消大渴。飲水無度。舌上赤澀。上下齒皆麻。舌根強硬腫痛。食不下。腹時脹滿疼痛。渾身色黃。目白睛黃。甚則四肢瘦弱無力。面塵脫色。脅下急痛。善嚏善怒。健忘。臀肉腰背疼寒。兩足冷甚。順德安撫張耘夫。年四十五歲。病消渴。舌上赤裂。飲水無度。小便數多。先師以此藥治之。旬日良愈。古人云。消渴多傳瘡瘍。以成不救之疾。既效亦不傳瘡瘍。享年七十五歲。終。名之曰生津甘露飲。
人參,山梔子,甘草(炙),知母(酒洗),薑黃,升麻(各二錢),白芷,白豆蔻,蓽澄茄,甘草(各一錢),白葵,蘭香,當歸,麥門冬(各半錢),黃柏(酒拌),石膏(各二錢半。一方石膏用一兩一錢),連翹(一錢),杏仁(一錢半),木香,黃連,柴胡(各三分),桔梗(三錢),全蠍(一個),藿香(二分)
上為末。湯浸蒸餅和成劑。捻作餅子。曬半乾。杵篩如米大。食後每服二錢。抄在掌內。以舌舐之。隨津嚥下。或白湯少許送亦可。此治制之緩也。不惟不成中滿。亦不傳瘡瘍下消矣。
論曰。消之為病。燥熱之氣盛也。內經云。熱淫所勝。佐以甘苦。以甘瀉之。熱則傷氣。氣傷則無潤。折熱補氣。非甘寒之劑不能。故以石膏、甘草之甘寒為君。啟玄子云。滋水之源以鎮陽光。故以黃連、黃柏、梔子、知母之苦寒瀉熱補水為臣。以當歸、麥門冬、杏仁、全蠍、連翹、白芷、白葵、蘭香。
甘辛寒和血燥潤為佐。以升麻、柴胡、苦平。行陽明少陽二經。白豆蔻、木香、藿香、蓽澄茄、反佐以取之。因用桔梗為舟楫。使浮而不下也。東垣先生嘗謂予曰。潔古老人有云。能食而渴者。白虎倍加人參。大作湯劑多服之。不能食而渴者。錢氏白朮散、倍加葛根。大作湯劑廣服之。
【酒蒸黃連丸】,治消渴
用黃連半斤。酒一升。湯內重蒸。伏時取出。曬乾為末。滴水為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溫水下。
【參苓飲子】,治口乾燥。生津液。思飲食。
麥門冬,五味子,白芍藥,熟地黃,黃耆(各三兩),白茯苓(二錢半),天門冬,人參,甘草(各五錢)
上為粗末。每服三錢。水一盞半。生薑三片。棗子二個。烏梅一個。煎至一盞。去渣。溫服。食後。
【麥門冬飲子】,治膈消胸滿煩心。津液燥少短氣。多為消渴。
人參,茯神,麥門冬,知母,五味子,生地黃,甘草(炒),栝蔞根,葛根(各等分)
上㕮咀。每服五錢。水二盞。竹葉十四片。煎至七分。去渣。溫服無時。
【麥門冬湯】,治消渴日夜飲水不止。飲下小便即利。此方並冬瓜飲子。得之張文叔。
麥門冬,黃連,冬瓜干(各二兩)
上為粗末。每服五錢。水一盞。煎至七分。去渣。溫服。如無干者。用新冬瓜一枚重三斤去皮穰子分作十二片。為十二服。又方。冬瓜一片擘破。水三盞。煎七分。去渣。溫服。日三。
【冬瓜飲子】,治消渴能食而飲水多。小便如脂麩片。日夜無度。
冬瓜(一個),黃連(十兩為末)
上先取冬瓜割開。去穰淨。糝黃連在冬瓜內。再將頂蓋熱灰。火中煨熟。去皮細切爛。研。用布取汁。每服
一盞至二盞。食前。日三服。夜二服。
白話文:
【生津甘露飲子】,用於治療嚴重口渴且喝水量大的膈消症。患者舌頭紅且乾澀,上下牙齒都感到麻木,舌根堅硬腫痛,無法吞嚥食物,腹部偶爾會感到脹滿疼痛,全身泛黃,眼睛的白眼球亦呈黃色,甚至四肢瘦弱無力,臉色憔悴,脅下急痛,容易打噴嚏及生氣,記憶力減退,臀部、腰部及背部感覺寒冷,雙腳冰冷。有位名叫張耘夫的順德安撫官員,45歲時罹患消渴症,舌頭紅裂,喝水量大,頻繁排尿。我的老師用這藥來治療他,十天後病情顯著改善。古人說,消渴症容易導致瘡瘍,成為無法挽救的疾病。但只要有效治療,就不會導致瘡瘍,張耘夫最終活到75歲,這個藥被稱為生津甘露飲。
藥方包括:人參、山梔子、炙甘草、酒洗知母、薑黃、升麻、白芷、白豆蔻、蓽澄茄、甘草、白葵、蘭香、當歸、麥門冬、黃柏、石膏、連翹、杏仁、木香、黃連、柴胡、桔梗、全蠍、藿香。將這些藥材磨成粉,用湯浸泡的蒸餅和成藥丸,捏成餅狀,曬至半乾,再搗碎成米粒大小。飯後每次服用兩錢,放在手掌內,用舌頭舔食,隨著唾液吞下,或者也可以用少量的開水送服。這樣治療可以緩解病情,不僅不會導致中滿,也不會引起瘡瘍或下消。
消渴症是因為體內燥熱氣候旺盛所致。根據《內經》所述,當熱氣過剩,應輔以甘苦之物,用甘寒之物來清熱。熱氣會傷害氣,氣受損就會失去滋潤,因此需要清熱補氣,非甘寒的藥物不可。所以以石膏和甘草的甘寒作為主要成分。啟玄子說,滋養水分的源頭以抑制過旺的陽光,所以使用黃連、黃柏、山梔子、知母的苦寒來清熱補水。以當歸、麥門冬、杏仁、全蠍、連翹、白芷、白葵、蘭香的甘辛寒和血燥潤作為輔助。升麻、柴胡的苦平能行經脈,白豆蔻、木香、藿香、蓽澄茄反向輔助,桔梗作為載體,使其浮起不易下沉。
【酒蒸黃連丸】,用於治療消渴症。使用半斤黃連,用一升酒在湯中重蒸,取出曬乾後磨成粉末,用水滴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五十顆,溫水送下。
【參苓飲子】,用於治療口乾燥,促進津液生成,增進食慾。藥方包括:麥門冬、五味子、白芍藥、熟地黃、黃耆、白茯苓、天門冬、人參、甘草。將藥材磨成粗粉,每次服用三錢,加水一盞半,加入三片薑、兩個棗子、一個烏梅,煎煮至一盞,去掉渣滓,溫服,飯後服用。
【麥門冬飲子】,用於治療膈消胸滿煩心,津液乾燥,呼吸短促,多為消渴症。藥方包括:人參、茯神、麥門冬、知母、五味子、生地黃、甘草、栝蔞根、葛根。將藥材切碎,每次服用五錢,加水二盞,加入十四片竹葉,煎煮至七分,去掉渣滓,溫服,無定時。
【麥門冬湯】,用於治療消渴症日夜不停喝水,飲水後立即排尿。藥方包括:麥門冬、黃連、冬瓜幹。將藥材磨成粗粉,每次服用五錢,加水一盞,煎煮至七分,去掉渣滓,溫服。若無冬瓜幹,可用新鮮冬瓜一枚,去皮去籽,切成十二片,作為十二次的用量。另一個方法是,取一片冬瓜,加入三盞水,煎煮至七分,去掉渣滓,溫服,每日三次。
【冬瓜飲子】,用於治療消渴症,能吃但喝水多,排尿像油脂般稠厚,日夜無度。藥方包括:一個冬瓜,十兩黃連。先將冬瓜切開,去除籽,撒上黃連,再蓋上熱灰,在火中煨熟,去皮切碎,研磨,用布取汁,每次服用一至二盞,飯前服用,每日三次,晚上二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