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天益

《衛生寶鑑》~ 卷七 (1)

回本書目錄

卷七 (1)

1. 卷七

2. 中風門

3. 中風論(出潔古家珍)

經曰。風者百病之始。善行而數變。行者動也。風本為熱。熱勝則風動。宜以靜勝其躁。是養血也。治須少汗。亦宜少下。多汗則虛其衛。多下則損其榮。汗下各得其宜。然後宜治其在經。雖有汗下之戒。而有中臟中腑之分。中腑者宜汗之中。臟者宜下之。此雖合汗下。亦不可過也。

仲景云。汗多則亡陽。下多則亡陰。亡陽則損氣。亡陰則損形。故經言血氣者人之神。不可不謹養也。初謂表裡不和須汗下之。表裡已和。是宜治之在經也。其中腑者。面顏顯五色。有表證而脈浮。惡風惡寒。拘急不仁。或中身之後。或中身之前。或中身之側。皆曰中腑也。

其病多易治。其中臟者。唇吻不收。舌不轉而失音。鼻不知香臭。耳聾而眼瞀。大小便秘結。皆曰中臟也。其病則難治。經曰。六腑不和。留結為癰。五臟不和。九竅不通。外無留結為癰。內無九竅不通。知必在經也。初證既定。宜以大藥養之。當須按時令而調陰陽。安臟腑而和榮衛。

少有不愈者也。風中腑者。先以加減續命湯隨證發其表。如忽中臟。則大便多秘澀。宜以三化湯通其滯。表裡證已定。別無變端。故以大藥和而治之。大抵中腑者多著四肢。中臟者多滯九竅。雖中腑者多兼中臟之證。至於舌強失音。久服大藥。能自愈也。有中風濕者。夏月多有之。

其證身重如山。不能轉側。宜服除風勝濕去熱之劑。如不可。則用針灸治之。今其六經續命湯治法。

【小續命湯】,通治八風五痹痿厥等疾。以一歲為總。六經為別。春夏加石膏、知母、黃芩。秋冬加官桂、附子、芍藥。又於六經別藥內。隨證細分加減。自古名醫。不能越此。

麻黃(去節),人參(去蘆),黃芩(去腐),芍藥,甘草(炙),川芎,杏仁(去皮尖。炒),防己,官桂(各一兩),防風(一兩半),附子(炮去皮臍。半兩)

上十一味。除附子、杏仁外。為粗末。後入二味和勻。每服五錢。水一盞半。生薑五片。煎至一盞。去滓。稍熱服。食前。凡治中風。不審六經之形證加減。雖治與不治無異也。內經云。腠理開則淅然寒。閉則熱而悶。知暴中風邪。宜先以加減續命湯藥證治之。若中風無汗惡寒。麻黃續命湯主之。

於本方中加麻黃、防風、杏仁一倍。宜針太陽經至陰、出血、崑崙、舉蹺。中風有汗惡風。桂枝續命湯主之。

於本方中加桂枝、芍藥、杏仁一倍。宜針風府。以上二證。皆太陽經中風也。中風無汗。身熱不惡寒。白虎續命湯主之。

於本方中加石膏(二兩)。知母(二兩)。甘草(一兩)。中風有汗。身熱不惡風。葛根續命湯主之。

於本方中加葛根(二兩)。桂枝黃芩各一倍。宜針陷谷、刺厲兌。針陷谷者。去陽明之賊邪。刺厲兌者。瀉陽

白話文:

中風論

古書記載,風是百病之源,變化多端,其本質為熱,熱盛則風動。治療應以靜制動,養護血液。治療時應少出汗,少服瀉藥,汗出太多會損傷衛氣,瀉藥太多會損傷營血。汗、瀉要適度,才能針對經絡治療。雖然要避免汗出過多和瀉藥過多,但臟腑有所不同,腑實者宜汗,臟實者宜瀉,即便要汗瀉並用,也不可過度。

張仲景說,汗出過多則傷陽氣,瀉藥過多則傷陰氣。傷陽氣則損傷元氣,傷陰氣則損傷形體。所以經書說,血氣是人的根本,不可不謹慎保養。初期表裡不和,需要汗瀉調和,表裡調和後,就要治療經絡。腑實者,面色呈現五種顏色,有表證,脈浮,惡風惡寒,肢體拘緊麻木,或病在身體前後左右,都稱為中腑。

此類疾病多易治療。臟實者,則嘴唇不能閉合,舌頭不能轉動而失音,鼻子聞不到氣味,耳朵聾,眼睛模糊,大便秘結,都稱為中臟。此類疾病則難以治療。經書說,六腑不和,阻塞就會形成癰腫;五臟不和,九竅不通。外無癰腫,內無九竅不通,則病在經絡。初期症狀確定後,應服用滋補藥物,需根據季節調節陰陽,安撫臟腑,調和營衛。

很少有不治癒的。風邪入腑者,先用加減續命湯發汗解表。如突然侵犯臟器,大便秘結,則用三化湯通利大便。表裡證狀確定後,沒有其他變化,則用滋補藥物調理。總的來說,中腑病多見於四肢,中臟病多見於九竅。雖然腑實者多兼有中臟的症狀,但舌頭強硬失音,長期服用滋補藥物,也能自癒。夏月多有中風濕邪,

症狀是身體沉重如山,不能翻身,宜服用祛風除濕、清熱的藥物。如果不行,則用針灸治療。現在介紹六經續命湯的治療方法。

小續命湯:通治八風、五痹、痿厥等病。一年為總綱,六經為別論。春夏加石膏、知母、黃芩;秋冬加官桂、附子、芍藥。又在六經藥物中,根據具體情況加減。自古名醫,不能逾越此法。

藥物組成:麻黃(去節)、人參(去蘆)、黃芩(去腐)、芍藥、甘草(炙)、川芎、杏仁(去皮尖,炒)、防己、官桂(各一兩)、防風(一兩半)、附子(炮去皮臍,半兩)。

用法:除附子、杏仁外,先將其餘藥物研成粗末,再將附子、杏仁加入混合均勻。每次服五錢,用煎藥水一盞半,生薑五片,煎至一盞,去渣,溫服,飯前服用。

凡治療中風,不辨明六經的症狀而加減藥物,即使治療也與不治療沒有區別。內經說,肌膚疏鬆則感受寒冷,肌膚閉塞則感到悶熱。知道是暴受風邪侵襲,應先用加減續命湯根據症狀治療。

若中風無汗惡寒,用麻黃續命湯;在上方基礎上加麻黃、防風、杏仁各一倍,宜針刺太陽經的至陰、出血、崑崙、絕骨穴。中風有汗惡風,用桂枝續命湯;在上方基礎上加桂枝、芍藥、杏仁各一倍,宜針刺風府穴。以上兩種都是太陽經中風。中風無汗,身熱不惡寒,用白虎續命湯;在上方基礎上加石膏(二兩)、知母(二兩)、甘草(一兩)。中風有汗,身熱不惡風,用葛根續命湯;在上方基礎上加葛根(二兩)、桂枝、黃芩各一倍,宜針刺陷谷、厲兌穴。針刺陷谷穴,是為了祛除陽明經的邪氣;針刺厲兌穴,是為了瀉陽明經的邪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