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天益

《衛生寶鑑》~ 卷六 (6)

回本書目錄

卷六 (6)

1. 陰氣有餘多汗身寒

真定府武德卿,年四十六歲。至元丙子三月間,因憂思勞役,飲食失節,得病肢體冷,口鼻氣亦涼,額上冷汗出,時發昏憒,六脈如蛛絲。一醫作風證,欲以宣風散下之。予因思錢氏小兒論,制宣風散,謂小兒內傷脾胃,或吐或瀉,久則風邪陷入胃中而作飧泄,散中有結,恐傳慢驚。

以宣風散導去風邪,內經云:「久風為飧泄」,正此謂也。今德卿形證,乃陰盛陽虛,苦寒之劑,非所宜也。內經云:「陰氣有餘為多汗身寒。」又陰陽應象論云:「陰盛則身寒汗出,身常清,數慄而寒,寒而厥。」調經篇亦云:「陰盛生內寒。」岐伯曰:「厥氣上逆,寒氣積於胸中而不瀉,不瀉則溫氣去,

寒獨留,故寒中。」東垣解云:「此脾胃不足,勞役形體,中焦營氣受病,末傳寒中。」惟宜補陽,遂以理中湯加黑附子,每服五錢,多用蔥白煎羊肉湯,取清汁一大盞,調服之。至夕四肢漸溫,汗出少,夜深再服,翌日精神出,六脈生,數服而愈。嘗記李思順云:「證者證也,病狀於中,

證形於外。凡學醫道,不看內經,不求病源,妄意病證,又執其方,此皆背本趣末之務,其誤多矣。宜慎思之。

白話文:

【真實案例:陰氣過剩導致多汗與身體冰冷】

在真定府有一位名叫武德卿的人,他四十六歲。在至元丙子年的三月期間,由於長時間的憂慮、思考過度和過勞,加上飲食沒有規律,導致生病,他的四肢冰冷,口鼻呼出的氣也是涼的,額頭上不斷地冒出冷汗,並且時常感到昏沉無力。他的脈搏細弱,如同蜘蛛絲一樣。當時有一名醫生診斷為風證,打算使用宣風散來治療。

我回想起錢氏對小兒病症的理論,制訂了宣風散,認為小兒如果內傷脾胃,可能出現嘔吐或腹瀉的情況,如果病情持續,風邪可能會深入胃部,導致飧泄(即食物未消化就排出)。宣風散中含有的成分,可能在胃中形成結塊,進而引發慢性的驚嚇症狀。

《黃帝內經》提到,長期遭受風邪會導致飧泄,這正是現在的情況。然而,對於武德卿來說,他的病症表現是陰氣過剩、陽氣不足。使用性質寒冷的藥物,並不是適當的治療方式。《黃帝內經》還提到,陰氣過剩會導致多汗和身體冰冷。此外,《陰陽應象大論》也指出,陰氣過剩會導致身體冰冷且出汗,身體感覺清冷,頻繁地發冷顫抖,最終導致手腳冰涼。《調經論》同樣提及,陰氣過剩會導致身體內部寒冷。岐伯進一步解釋說,當氣血逆流,寒氣在胸中積聚且無法排解,就會使溫暖的氣血流失,寒氣單獨留存,從而導致寒中(即身體內部寒冷)。

李東垣解釋說,這是由於脾胃功能不足,加上勞累和身體疲憊,導致中焦營氣受到侵害,最後發展成為寒中。針對這種情況,應該補充陽氣。因此,我決定使用理中湯加上黑附子來治療,每次服用五錢。同時,我讓他多喝以蔥白煎煮的羊肉湯,每次取清湯一大碗,調和藥物服用。到了傍晚,武德卿的四肢開始回暖,汗水減少。深夜再次服藥後,隔天他的精神恢復,脈搏也逐漸正常,經過幾次服藥後,他的病情得到了康復。

我曾記得李思順的話,證就是證明,疾病在體內的狀況,會在外在表現出來。學習醫學的人如果不研究《黃帝內經》,不尋找疾病的根源,只是憑空猜測病症,或者固執地遵循既定的方劑,這些都是捨本逐末的做法,容易造成錯誤。因此,在醫療過程中,我們應該謹慎思考,避免這些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