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天益

《衛生寶鑑》~ 卷六 (5)

回本書目錄

卷六 (5)

1. 氣分寒

【桂枝加附子湯】,治太陽病發汗。遂漏不止。其人惡風。小便難。四肢微急。難以屈伸者。宜服之。

桂枝(去皮),芍藥(各一兩半),甘草(二兩),附子(炮。去皮。用半個)

上銼如麻豆大。每服五錢。生薑四片。棗子一枚。水一盞半。煮至八分。去滓溫服。

【桂枝加芍藥生薑人參新加湯】,治發汗後身疼痛。脈來遲者。此主之。

桂枝,人參(各一兩半),芍藥(二兩),甘草(一兩。炙)

上銼如麻豆大。每服五錢。生薑四片。棗子一枚。水一盞半。煮至八分。去滓。溫服。

白話文:

【桂枝加附子湯】,適用於治療太陽病發汗後,汗漏不止的情況。如果患者怕風,小便困難,四肢有輕微緊繃感,且難以屈伸,這方劑適合服用。

所需藥材為:桂枝(去皮)、芍藥(各45克),甘草(60克),附子(炮製過,去皮,使用半個)。

將以上藥材切碎成像麻豆般大小。每次服用約15克,加上生薑四片、棗子一個,用水300毫升煮至剩下240毫升,去掉藥渣,趁溫熱時服用。

【桂枝加芍藥生薑人參新加湯】,適用於發汗後身體疼痛,脈搏跳動緩慢的情況,這是主要的治療方式。

所需藥材為:桂枝、人參(各45克),芍藥(60克),甘草(30克,炙過)。

將以上藥材切碎成像麻豆般大小。每次服用約15克,加上生薑四片、棗子一個,用水300毫升煮至剩下240毫升,去掉藥渣,趁溫熱時服用。

2. 血分寒

【巴戟丸】,治肝腎俱虛。收斂精氣。補真戢陽。充悅肌膚。進美飲食。

白朮,五味子,川巴戟(去心),茴香(炒),熟地黃,肉蓯蓉(酒浸),人參,覆盆子,菟絲子(酒浸),牡蠣,益智仁,骨碎補,白龍骨(各二兩)

上十三味為末。蜜丸如桐子大。焙乾。每服三十丸。食前米飲下。日三服。

【神珠丹】,治下焦元氣虛弱。小腹疼痛。皮膚燥澀。小便自利。病機云。澄澈清冷。皆屬於寒。此之謂也。一名

離珠丹。

杜仲(二兩。炒),萆薢(二兩),訶子(五個),龍骨(一兩),破故紙(三兩。炒),胡桃仁(一百二十個),巴戟(二兩),砂仁(半兩),硃砂(一兩。另研)

上九味為末。酒糊丸如桐子大。硃砂為衣。每服三十丸。空心溫酒或鹽湯送下。氣不化。小便不利。濕一(作溫)肌潤滑。熱蒸少。陰氣不化。氣走小便自利。皮膚燥澀。為迫津液不能停。離珠丹主之。弦數者。陽陷於內。從外而之內也。弦則帶數。甲終於甲也。緊則帶洪。壬終於丙也。若弦虛則無火。細則有水。此二脈從內之外也。不宜離珠丹。

白話文:

【巴戟丸】,用來治療肝腎都虛弱的情況。能幫助收斂精氣,補充真氣,戢養陽氣,使肌膚充滿活力,增進飲食風味。

藥材包括:白朮、五味子、川巴戟(去除心部)、茴香(炒過)、熟地黃、肉蓯蓉(酒浸泡)、人參、覆盆子、菟絲子(酒浸泡)、牡蠣、益智仁、骨碎補、白龍骨(以上各二兩)

將上述十三種藥材研磨成粉末,用蜜製成桐子大小的丸子,再烘乾。每次服用三十粒,飯前用米湯送下,每日三次。

【神珠丹】,適用於下焦元氣虛弱,出現小腹疼痛,皮膚乾燥,小便順暢但病態呈現清澈清冷的狀況。這被稱為寒症。又名為離珠丹。

藥材包括:杜仲(二兩,炒過)、萆薢(二兩)、訶子(五個)、龍骨(一兩)、破故紙(三兩,炒過)、胡桃仁(一百二十個)、巴戟(二兩)、砂仁(半兩)、硃砂(一兩,單獨研磨)

將上述九種藥材研磨成粉,用酒糊做成桐子大的丸子,以硃砂做為外衣。每次空腹時服用三十粒,用溫酒或鹽湯送下。如果氣不化,小便不順暢,濕氣影響肌膚潤滑度,熱蒸少,陰氣無法轉化,導致小便自利,皮膚乾燥,是因為身體不能留住津液,這種情況適用離珠丹。若是脈象弦數,表示陽氣在內部受困,從外向內發展。若是弦虛,表示無火;若是細,表示有水,這兩種脈象都是從內向外發展,不適合使用離珠丹。

3. 通治三焦甚寒之氣

【大已寒丸】,治臟腑虛寒。心腹㽲痛。泄瀉腸鳴。自利自汗。米穀不化。手足厥冷。

蓽茇,肉桂(各六兩半),乾薑,良薑(各十兩)

上為末。麵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米飲湯下。食前服。

【四逆湯】,治傷寒自利不渴。嘔噦不止。或吐利俱發。小便或澀或利。或汗出過多。脈微欲絕。腹痛脹滿。手足逆冷。及一切虛寒逆冷。並宜服之。

甘草(炙。二兩),乾薑(一兩半),附子(生。去皮臍。細切。半兩)

上㕮咀。每服三錢。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去渣。溫服。不計時。

白話文:

【大已寒丸】,用於治療臟腑虛弱且寒冷的情況。像是心腹劇烈疼痛、腹瀉伴有腸鳴聲、自發性出汗、消化不良、手腳冰冷等症狀。

藥材成分為蓽茇和肉桂各六兩半,乾薑和良薑各十兩。

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粉末,加入麵糊製成梧桐子大小的丸狀。每次服用二十粒,用米湯送服,飯前服用。

【四逆湯】,適用於因受寒而導致的腹瀉但不口渴、嘔吐不止、或是嘔吐與腹瀉同時發生、小便頻繁或稀少、過度出汗、脈搏微弱、腹部疼痛脹滿、手腳冰冷,以及所有虛弱且寒冷的症狀,皆適合服用。

藥材包含炙甘草二兩、乾薑一兩半、生附子半兩(需去除外皮和中心部分,細切)。

將以上藥材切碎。每次服用約三錢,用一碗半的水煎煮至剩下八分水量,濾掉藥渣後趁熱服用,不限時間。

4. 陰證治驗

至元己巳夏六月。予住於上都。僉院董彥誠。年逾四旬。因勞役過甚。煩渴不止。極飲湩乳。又傷冷物。遂自利腸鳴腹痛。四肢逆冷。冷汗自出。口鼻氣亦冷。六脈如蛛絲。時發昏憒。眾太醫議之。以蔥熨臍下。又以四逆湯五兩。生薑二十片。連須蔥白九莖。水三升。煮至一升。

去渣涼服。至夜半。氣溫身熱。思粥飲。至天明而愈。玉機真臟論云。脈細皮寒。氣少泄利。飲食不入。此謂五虛。漿粥入胃。則虛者活。信哉。魯齋許先生聞之。嘆曰。病有輕重。方有大小。治有緩急。僉院之證。非大方從權急治則不能愈也。至真要大論云。補下治下。制以急。

急則氣味厚。此之謂也。

白話文:

在至元己巳年的夏季六月,我當時住在上都。僉院董彥誠,年齡超過四十歲,因為工作過度勞累,一直感到口渴難止,大量飲用了牛奶,又吃了過多的冰冷食物,結果導致腹瀉、腸鳴和腹痛,四肢冰冷,並且開始冷汗直冒,甚至口鼻散發出的氣息也是冷的。他的脈搏微弱,如同蜘蛛絲一樣細。他時常處於昏迷狀態。當時的多位御醫進行討論,決定使用蔥敷在他的肚臍下方,並給予五兩的四逆湯,搭配二十片生薑,和九根連同鬚根的蔥白,用三升水煎煮到剩下一升。

然後去掉藥渣後,待其放涼服用。到了半夜,他的體溫恢復,開始想要吃粥。到了天亮,病情就已經康復了。《玉機真臟論》中有提到:脈象細微、皮膚寒冷、氣血不足、下痢不止、飲食無法下嚥,這些被稱為「五虛」。若能讓粥進入胃部,虛弱的人就能活下來,這句話果然是真的。魯齋許先生聽說此事後感歎道:疾病有輕有重,治療的方法也有大有小,有緩有急。像董彥誠的病情,如果不是採用大的治療方案,並採取緊急的措施,恐怕是無法康復的。《至真要大論》中提到:在治療下焦病症時,要用快速的手段。這裡所說的快速,就是指藥物的性質和味道都要濃烈,就是這個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