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天益

《衛生寶鑑》~ 卷十二 (1)

回本書目錄

卷十二 (1)

1. 咳嗽論(此論出潔古家珍)

論曰。咳、謂無痰而有聲。肺氣傷而不清也。嗽、謂無聲而有痰。脾濕動而為痰也。若咳嗽有聲。而有痰者。因傷肺氣動於脾濕也。故咳而兼嗽者也。脾濕者。秋傷於濕、積於脾也。故經云。秋傷於濕。冬生咳嗽。大抵素秋之氣。宜清而肅。若反動之。則氣必上衝而為咳嗽。

甚則動脾濕而為痰也。是知脾無留濕。雖傷肺氣而不為痰也。若有痰而寒少熱多。各隨五臟證而治之。假令濕在肝。經謂之風痰。濕在心經。謂之熱痰。濕在脾經。謂之濕痰。濕在肺經。謂之氣痰。濕在腎經。謂之寒痰。各宜隨證而治之。咳而無嗽者。以辛甘潤其肺。咳而嗽者。

治痰為先。故從南星、半夏、勝其痰而咳嗽自愈。

白話文:

論曰:

咳嗽,是指沒有痰卻有聲音的現象,這是因為肺氣受傷而不清朗所致。

嗽,是指沒有聲音卻有痰的現象,這是因為脾濕氣升而化為痰液所致。

如果既有咳嗽的聲音又有痰,則是因為肺氣受傷,導致脾濕氣升的緣故,所以既咳又嗽。

脾濕氣升的原因,通常是秋季傷於濕氣,濕氣積聚於脾臟所致。所以經書記載:「秋傷於濕,冬生咳嗽。」

總之,秋天應當以清肅之氣為主,如果反其道而行,氣機就會上衝,導致咳嗽。

嚴重的情況下,脾濕氣升,就會化為痰液。由此可知,脾臟如果沒有積聚濕氣,即使肺氣受傷,也不會產生痰液。

如果已經出現痰液,而且寒氣少而熱氣多,就要根據五臟的症狀分別治療。

比如,濕氣停留在肝臟,經書稱之為「風痰」;濕氣停留在心經,稱之為「熱痰」;濕氣停留在脾經,稱之為「濕痰」;濕氣停留在肺經,稱之為「氣痰」;濕氣停留在腎經,稱之為「寒痰」。對於不同類型的痰,應當根據症狀分別治療。

如果只是咳嗽而沒有嗽,則應當用辛甘之品滋潤肺臟。

如果既咳又嗽,則應當先治療痰液,才能治好咳嗽。所以,可以服用南星、半夏等藥物來化痰,痰液消除了,咳嗽自然就會痊癒。

【人參款花散】,治喘嗽久不已者。予從軍過鄧州。儒醫高仲寬傳此。並紫參散甚效。

人參,款冬花(各五錢),知母,貝母,半夏(各三錢),御米殼(去頂炒。二兩)

上為粗末。每服五六錢。水一盞半。烏梅一個。煎至一盞。去渣。溫服。臨臥。忌多言語。

【紫參散】,治形寒飲冷。傷肺。喘促。痰涎。胸膈不利。不得安臥。

白話文:

【人參款冬花散】

此方用於治療久咳不止的喘嗽。我曾隨軍駐守鄧州,儒醫高仲寬傳授此方,與紫參散搭配使用效果甚佳。

藥材

  • 人參 五錢
  • 款冬花 五錢
  • 知母 三錢
  • 貝母 三錢
  • 半夏 三錢
  • 御米殼(去頂炒)二兩

用法

將以上藥材研成粗末。每次服用五到六錢,用水一盞半(約300毫升),加入烏梅一個,煎煮至一盞(約200毫升),去渣,溫服。於睡前服用。忌諱多言。

【紫參散】

此方用於治療形寒飲冷,傷肺,喘促,痰多,胸膈不利,難以安睡的症狀。

五味子,紫參,甘草(炙),麻黃(去節),桔梗(各五錢),御米殼(去頂。蜜炒黃色。二兩)

上六味為末。每服四錢匕。入白湯點服。嗽住止後服。

【九仙散】,治一切咳嗽。太醫王子昭傳。甚效。此方得之於河中府姜管勾。

人參,款冬花,桑白皮,桔梗,五味子,阿膠,烏梅(各一兩),貝母(半兩),御米殼(八兩。去頂。蜜炒黃)

白話文:

五味子、紫參、甘草(炙)、麻黃(去節)、桔梗(各五錢),御米殼(去頂,蜜炒黃色,二兩),將以上六味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四錢匕,用白湯沖服。咳嗽停止後再服用。

九仙散用於治療各種咳嗽。此方由太醫王子昭傳授,效果顯著。此方得自河中府姜管勾。

人參、款冬花、桑白皮、桔梗、五味子、阿膠、烏梅(各一兩)、貝母(半兩)、御米殼(八兩,去頂,蜜炒黃),以上藥材為九仙散的組成。

上為末。每服三錢。白湯點服。嗽住止後服。

【人參蛤蚧散】,治三二年間肺氣上喘咳嗽。咯唾膿血。滿面生瘡。遍身黃腫。

蛤蚧(一對全者。河水浸五宿。逐日換水。洗去腥。酥炙黃色),杏仁(去皮尖。炒),甘草(炙。各五兩),知母,桑白皮,人參,茯苓(去皮),貝母(各二兩)

上八味為末。淨瓷合子內盛。每日用如茶點服。永除。神效。

【人參清肺湯】,治肺臟不清。咳嗽喘急。及治肺痿勞嗽。

白話文: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三錢,用白湯調服,咳嗽止住後服用。此方可治療三十二年之間肺氣上喘咳嗽、咳出膿血、滿面生瘡、全身黃腫的病症。

蛤蚧(用一對完整的蛤蚧,用河水浸泡五天,每天換水,洗去腥味,用油炸至黃色),杏仁(去皮尖,炒過),甘草(炙過,各五兩),知母,桑白皮,人參,茯苓(去皮),貝母(各二兩)。

將以上八味藥材研磨成粉末,裝入乾淨的瓷器盒子內,每天服用,如同喝茶一樣,可以永久消除病症,效果神奇。

此方也可以治療肺臟不清、咳嗽喘急,以及肺痿勞嗽等症。

人參,阿膠,地骨皮,杏仁,知母,桑白皮,烏梅,甘草,罌粟殼

上等分。㕮咀。每服三錢。水一盞半。烏梅、棗子各一個。同煎至一盞。去渣。食後。臨臥服。

【人參款花膏】,治久新一切咳嗽。

人參,款冬花,五味子,紫菀,桑白皮(各一兩)

上五味為末。蜜丸如雞頭大。每服一丸。食後細嚼淡薑湯下。或含化亦得。

【紫蘇半夏湯】,治喘咳痰涎不利。寒熱往來。

白話文:

人參,阿膠,地骨皮,杏仁,知母,桑白皮,烏梅,甘草,罌粟殼

上等分。㕮咀。每服三錢。水一盞半。烏梅、棗子各一個。同煎至一盞。去渣。食後。臨臥服。

【人參款花膏】,治療久病及新發的所有咳嗽。

人參,款冬花,五味子,紫菀,桑白皮(各一兩)

上五味為末。蜜丸如雞頭大。每服一丸。食後細嚼淡薑湯下。或含化亦得。

【紫蘇半夏湯】,治療喘息、咳嗽和痰液不順暢,以及寒熱交替的病症。

紫菀茸,紫蘇,半夏(泡。各五錢),杏仁(一兩。炒黃色。去皮尖),陳皮,五味子(各五錢),桑白皮(二兩半。一方或用一兩半)

上為粗末。入杏仁一兩。去皮尖麩炒勻。每服三錢。水一盞半。姜三片。煎至一盞。去渣。溫服。日三。

【款花清肺散】,治咳嗽喘促。胸膈不利。不得安臥。

人參,甘草(炙),甜葶藶(生),白礬(枯),款冬花(各一兩),御米殼(四兩。醋炒)

上為末。每服二錢。溫米飲調下。食後。忌油膩物。及多言語損氣。一方加烏梅一兩、去核。

白話文:

這款花清肺散是中醫常用的治療咳嗽、氣喘、胸悶、難以安睡的方劑。主藥包括紫菀茸、紫蘇、半夏、杏仁、陳皮、五味子、桑白皮等,具有清熱化痰、潤肺止咳、止喘平喘的功效。

加味方劑則加入了人參、甘草、甜葶藶、白礬、款冬花、御米殼等藥材,進一步增强了補氣潤肺、止咳化痰、降逆止喘的功效。

服用時應注意飲食清淡,避免油膩食物和多言損氣。

【人參理肺散】,治喘嗽不止。

麻黃(去節。炒黃),木香,當歸(各一兩),人參(去蘆。二兩),杏仁(二兩。麩炒),御米殼(去頂。炒。三兩)

上六味為末。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煎至一盞。去渣。溫服。食後。

【紫團參丸】,治肺氣虛。咳嗽喘急。胸膈痞痛。短氣噎悶。下焦不利。腳膝微腫。

蛤蚧(一對。酥炙),人參(二錢半),白牽牛(炒),木香,甜葶藶(炒),苦葶藶(各半兩),檳榔(一錢)

白話文:

人參理肺散用於治療咳嗽不止,由麻黃、木香、當歸、人參、杏仁、御米殼等六味藥物組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四錢,用一盞半水煎煮至一盞,去渣,溫服,飯後服用。紫團參丸則用於治療肺氣虛弱導致的咳嗽喘急、胸悶、氣短、消化不良、下肢浮腫等症狀,由蛤蚧、人參、白牽牛、木香、甜葶藶、苦葶藶、檳榔等藥物組成。

上為末。用棗肉為丸如桐子大。每服四十丸。煎人參湯送下。食後。

【團參散】,治肺氣咳嗽。上喘不利。

紫團參,款冬花,紫菀茸(各等分)

上為末。每服二錢。水一盞。烏梅一個。煎至七分。去渣。溫服。食後。

【安肺散】,治咳嗽無問新久。

麻黃(不去節。二兩)。甘草(炒。一兩),御米殼(四兩。去頂。炒黃)

上為末。每服三錢。水一盞。烏梅一個。煎至七分。去渣。溫服。臨臥。

【馬兜鈴丸】,治多年喘嗽不止。大有神效。

白話文:

【團參散】,治療肺氣咳嗽,伴有呼吸困難。 紫團參、款冬花、紫菀茸(以上三味各等份) 將其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40粒,以人參湯送服。飯後服用。

【安肺散】,針對咳嗽不分新病舊疾進行治療。 麻黃(去除節部,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

半夏(湯泡七次。焙),馬兜鈴(去土),杏仁(各一兩。去皮尖。麩炒),巴豆(二十粒。研。去皮油)

上除巴豆、杏仁另研外。余為細末。用皂角熬膏子。為丸如梧子大。雄黃為衣。每服七丸。臨臥煎烏梅湯送下。以利為度。

【人參半夏丸】,化痰墜涎。止嗽定喘。療風痰食痰一切痰逆嘔吐。痰厥頭痛。或風氣偏正頭痛。或風壅頭目昏。或耳鳴、鼻塞、咽乾。胸膈不利。

白話文:

人參半夏丸 方劑說明

藥材:

  • 半夏:取適量,以湯水浸泡七次,每次泡完後取出烘乾。
  • 馬兜鈴:取適量,去除泥土。
  • 杏仁:取一兩,去除皮尖,用麩皮炒香。
  • 巴豆:取二十粒,研磨成粉,去除皮和油。

製備方法:

  1. 將上述藥材中,除了巴豆和杏仁之外,其餘藥材研磨成細粉。
  2. 用皂角熬製成膏狀。
  3. 將膏狀藥材製成丸藥,大小如梧桐子。
  4. 以雄黃粉末作為丸藥的外衣。

用法:

每次服用七丸,睡前用烏梅湯送服,以藥效發揮為度。

功效:

化痰、降涎、止咳、平喘。治療風痰、食痰、一切痰逆嘔吐、痰厥頭痛、風氣偏正頭痛、風壅頭目昏眩、耳鳴、鼻塞、咽乾、胸膈不舒等症狀。

人參,茯苓(去皮),南星,薄荷(各半兩),寒水石,白礬(生),半夏,姜屑(各一兩),蛤粉(二兩),藿香(二錢半)

上為末。水麵糊為丸桐子大。每服三十丸。薑湯送下。食後。日三服。溫水送亦得。

【人參清鎮丸】,治熱止嗽。消痰定喘。

人參,柴胡(各一兩),黃芩,半夏,甘草(炙。各七錢),麥門冬,青黛(各三錢),陳皮(二錢),五味子(十三個)

白話文:

【人參清鎮丸】,用來治療熱性咳嗽,消除痰液,穩定呼吸。

人參,柴胡(各一兩),黃芩,半夏,甘草(炙。各七錢),麥門冬,青黛(各三錢),陳皮(二錢),五味子(十三個)。

以上材料研磨成粉末,用水和麪糊調和成桐子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三十顆,使用薑湯送下。在餐後服用,每日三次。也可用溫水送服。

上為末。麵糊丸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溫白湯送下。食後。

【金珠化痰丸】,治痰熱咳嗽。

皂莢仁(炒黃),天竺黃,白礬(枯。過。各一兩),半夏(四兩。湯洗七次。用生薑二兩洗。刮去皮。同半夏搗細作餅子。炙微黃),生龍腦(半兩),辰砂(二兩),金箔(二十片為衣)

上為末。薑汁糊為丸梧子大。每服十丸至二十丸。薑湯下。食後。臨臥服)

【化痰玉壺丸】,治風痰吐逆咳嗽。

白話文:

【金珠化痰丸】,治療痰熱咳嗽。

材料:

  • 皁莢仁(炒至黃色),天竺黃,白礬(先要經過特別處理),半夏(需用四兩,先以清水洗七次,再用生薑二兩洗淨,去皮後與半夏一起搗碎成餅狀,並烤至微黃),
  • 生龍腦(半兩),辰砂(二兩),金箔(共需二十片作為丸子外衣)

做法: 所有材料研磨成粉末,然後以薑汁調和成丸,大小如梧桐子般。每次服用十到二十粒,以姜湯送服。最好在飯後食用。

【化痰玉壺丸】,治療風痰引發的嘔吐、咳嗽。 材料: 做法類似【金珠化痰丸】,但具體配方可能有所不同。每次服用十到二十粒,以姜湯送服。最好在飯後或睡前食用。

生南星,生半夏(各一兩),天麻(半兩),頭白麵(三兩)

上為細末。滴水為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用水一大盞。先煎令沸。下藥煮五七沸。候藥浮即漉出。放溫。別用薑湯下。不拘時候。

【皂角化痰丸】,治勞風心脾壅滯。痰涎盛多。喉中不利。涕唾稠黏。嗌塞吐逆。不思飲食。或時昏憒。

人參(去蘆),赤茯苓(去皮),白礬(枯),半夏(泡。七次),白附子(炮),南星(泡。各一兩),枳殼(炒。二兩),皂角木白皮(酥炙。一兩)

白話文:

皂角化痰丸

方劑:

  • 生南星、生半夏(各一兩)
  • 天麻(半兩)
  • 頭白麵(三兩)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滴水製成梧子大小的丸藥。

用法:

每次服用三十丸,用一大盞水先煎煮沸騰,然後放入藥丸,煮五到七沸,待藥丸浮起後濾出,放溫。另用薑湯送服,不拘時間。

功效:

治療勞風所致的心脾壅滯,痰涎盛多,喉中不利,涕唾稠黏,嗌塞吐逆,不思飲食,或時昏憒等症狀。

組成:

  • 人參(去蘆)
  • 赤茯苓(去皮)
  • 白礬(枯)
  • 半夏(泡七次)
  • 白附子(炮)
  • 南星(泡) 各一兩
  • 枳殼(炒) 二兩
  • 皂角木白皮(酥炙) 一兩

上為末。生薑自然汁打糊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二十丸。薑湯送下。不拘時候。

【延壽丹】

天麻(半兩),白礬(一兩。半生半枯),枸杞子,半夏(泡。七次)

甘草(各一兩半),人參(一兩)

上為末。水酒和成劑。再用蒸餅裹定。於籠內蒸熟。去蒸餅。搓藥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溫水送下。食後臨臥服。

【大阿膠丸】,治咳嗽、並嗽血、唾血。經效。

阿膠(銼碎炒),卷柏(去土),生地黃,大薊(獨根者。日乾),乾山藥,五味子,薄荷(各一兩),柏子仁,人參,遠志,百部,麥門冬,茯苓(去皮),防風(各半兩),熟地(一兩)

白話文:

【生薑丸】

將生薑榨汁,打成糊狀,搓成如桐子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二十丸,用薑湯送服,不拘時間服用。

【延壽丹】

將天麻(半兩)、白礬(一兩,半生半枯)、枸杞子、半夏(泡七次)、甘草(各一兩半)、人參(一兩)研磨成粉末。用水酒混合成藥劑,再用蒸餅包裹好,放入籠中蒸熟。去除蒸餅,將藥搓成如桐子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三十丸,溫水送服,飯後臨睡前服用。

【大阿膠丸】

,主治咳嗽,並伴有咳血、吐血。經驗有效。

將阿膠(銼碎炒)、卷柏(去土)、生地黃、大薊(獨根者,曬乾)、乾山藥、五味子、薄荷(各一兩)、柏子仁、人參、遠志、百部、麥門冬、茯苓(去皮)、防風(各半兩)、熟地(一兩)研磨成粉末。

上十五味。為末。煉蜜為丸如彈子大。不拘時候。濃煎小麥並麥門冬湯。嚼下半丸。加至一丸。若覺氣虛。空心不可服此。

【恩袍散】,治咯血、吐血、唾血及治煩躁。

生蒲黃,乾荷葉(等分)

上為末。每服三錢。濃煎桑白皮湯。放溫調下。食後。

【地血散】,治一切吐血、唾血。能解一切毒、及諸熱煩躁。

白話文:

【恩袍散】,用於治療咯血、吐血、唾血及消除煩躁。

生蒲黃,乾荷葉(等量分)

將上述材料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三錢,用濃煎的桑白皮湯加熱調和後飲用。在飯後服用。

【地血散】,用於治療所有類型的吐血、唾血。能解毒,並緩解各種熱性與煩躁。

請注意,這些中藥方劑應由專業的中醫師根據您的具體情況進行開方和指導使用,不適宜自行使用或盲目跟隨。

茜根(四兩),大豆,黃藥子,甘草(各二兩)

上為末。每服二錢。新汲水調下。加人參二兩。治痰嗽有血。

【五味黃耆散】,治因嗽咯血成勞。眼睛疼。四肢困倦。腳膝無力。

黃耆,麥門冬,熟地黃,桔梗(各五錢),甘草(二錢半),白芍藥,五味子(各二錢),人參(三錢)

上為粗末。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煎七分。去渣。溫服。日三服。

【透羅丹】,治痰實咳嗽。胸肺不利。太醫王子禮傳此方。得之於西夏下痰甚快。以透羅名者。謂脫羅網之患也。

白話文:

茜根四兩,大豆、黃藥子、甘草各二兩,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二錢,用新汲取的水調服,並加入人參二兩,可以治療痰嗽帶血。

五味黃耆散可以治療因咳嗽咯血導致身體虛弱,眼睛疼痛、四肢乏力、膝蓋無力等症狀。

黃耆、麥門冬、熟地黃、桔梗各五錢,甘草二錢半,白芍藥、五味子各二錢,人參三錢,研磨成粗末。每次服用四錢,用一盞半水煎煮七分,去渣後溫服,一天服用三次。

透羅丹可以治療痰多咳嗽、胸肺不暢等症狀。太醫王子禮傳授此方,據說此方源自西夏,下痰速度極快,以「透羅」命名,寓意脫離羅網之苦。

皂角(酥炙。去皮弦),黑牽牛(炒),半夏,大黃(濕紙包。煨焙),杏仁(去皮尖。麩炒。各一兩),巴豆(一錢。去油。另研)

上六味為末。生薑自然汁丸桐子大。薑湯送下三十丸。咳嗽甚者。三四服必效。

【大利膈丸】,治風熱痰實。咳嗽喘滿。風氣上攻。

牽牛(四兩。生用),半夏,皂角(酥炙),青皮(各二兩),槐角(一兩。炒),木香(半兩)

上六味為末。生薑汁糊和丸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食後生薑湯送下。

白話文:

皁角(酥炙,去皮、去弦)、黑牽牛(炒)、半夏、大黃(濕紙包,煨焙)、杏仁(去皮、去尖,麩炒,每種各一兩)、巴豆(一錢,去油,再研磨)。

以上六味混合後研磨成粉,用生薑的自然汁做成丸子,大小如桐子,用生薑湯送服,若咳嗽嚴重,服三到四次必定有效。

【大利膈丸】,用於治療風熱痰實引起的咳嗽喘息及胸脹,風氣上攻所致的病症。

牽牛(四兩,生用)、半夏、皁角(酥炙)、青皮(各二兩)、槐角(一兩,炒)、木香(半兩)。

以上六味混合後研磨成粉,用生薑汁調和成糊狀,做成丸子,大小如桐子。每餐後服用五十丸,用生薑湯送服。

【全真丸】,金朝興定年間。宣宗賜名保安丸。治五臟積熱。洗滌腸垢。潤燥利澀。風毒攻疰。手足浮腫。或頑痹不仁。痰涎不利。涕唾稠黏。胸膈痞悶。腹脅脹滿。減食嗜臥。困倦無力。凡所內傷。並宜服之。大黃(三兩。米泔浸三日。逐日換水。焙乾為末。一法以酒浸透。切片焙乾為末)

黑牽牛(八兩。淨。輕炒四兩。生用四兩。同取頭末四兩)

上以皂角二兩輕炒去皮子。水一大碗。浸一宿。入蘿蔔一兩切片。同皂角一處熬至半碗。去渣再熬至二盞。投藥末。丸桐子大。每服二三十丸至五十丸。諸般飲下。無時。

白話文:

藥方名稱

全真丸,金朝興定年間,宣宗賜名保安丸。

功效

治療五臟積熱、清理腸道積垢、潤燥通便、驅除風毒、手足浮腫、頑固痺痛、痰液阻塞、鼻涕稠黏、胸悶氣短、腹部脹滿、食慾不振、嗜睡乏力等內傷症狀。

藥材

  • 大黃:三兩,米泔水浸泡三天,每天換水,焙乾研磨成粉末。亦可使用酒浸泡,切片焙乾研磨成粉末。
  • 黑牽牛:八兩,洗淨,輕炒四兩,生用四兩,取頭部粉末四兩。

製作方法

  1. 取皂角二兩,輕炒去皮,用一大碗水浸泡一夜。
  2. 加入蘿蔔一兩切片,與皂角一起熬煮至半碗。
  3. 去渣後繼續熬煮至兩盞量(約200毫升)。
  4. 加入藥粉,製成桐子大小的丸藥。

服用方法

每次服用二、三十丸至五十丸,溫水送服,無時間限制。

【槐角利膈丸】,治風勝痰實。胸膈痞滿。及喘滿咳嗽。

牽牛(一兩半),皂角(一兩。酥炙),槐角(炒),半夏(各五錢)

上為末。生薑汁打糊丸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食後生薑湯送下。

【滌痰丸】,治三焦氣澀。下痰飲。消食。利胸膈滿。咳唾稠黏。面赤體倦。常服化痰寬膈。

木香(二錢),檳榔,京三稜(各半兩),陳皮,青皮,枳殼(各三錢),半夏(制。半兩),大黃(各一兩),黑牽牛(二兩。炒)

上為細末。麵糊丸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食遠。薑湯下。

白話文:

槐角利膈丸

功效: 治療風邪勝於痰濕,導致胸膈痞滿、喘滿咳嗽等症狀。

組成: 牽牛(1.5兩),皂角(1兩,酥炙),槐角(炒),半夏(各5錢)

製法: 以上藥材研磨成細粉,用生薑汁調成糊狀,製成桐子大小的丸藥。

用法: 每次服用30-50丸,飯後用生薑湯送服。

滌痰丸

功效: 治療三焦氣機澀滯,痰飲停滯,食積不消,胸膈滿悶,咳嗽痰黏稠,面紅體倦等症狀。常服能化痰寬膈。

組成: 木香(2錢),檳榔,京三稜(各半兩),陳皮,青皮,枳殼(各3錢),半夏(制,半兩),大黃(1兩),黑牽牛(2兩,炒)

製法: 以上藥材研磨成細粉,用麵糊調成桐子大小的丸藥。

用法: 每次服用30丸,飯前用薑湯送服。

【木香半夏丸】,治痰涎上壅。心胸不利。常服消痰飲。寬胸膈。

木香(七錢半),人參,白附子,姜屑,陳皮,草豆蔻,白茯苓(各五錢),半夏(一兩)

上為細末。糊丸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薑湯下。

【太白丹】,治三焦氣澀。破飲除痰。止嗽開胃。此方並木香半夏丸。得之於張文叔。

半夏,南星(炮),寒水石(煅),乾薑,白附子(炮),白礬(枯。各等分)

白話文:

【木香半夏丸】,用來治療痰液上沖,導致心胸不暢的症狀。經常服用可以消除痰液與飲食積聚,使胸部舒暢。

成分包括:

  • 木香(7.5錢半)
  • 人參
  • 白附子
  • 姜屑
  • 陳皮
  • 草豆蔻
  • 白茯苓(各5錢)
  • 半夏(1兩)

以上材料研磨成細粉,製成桐子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30到50丸,用姜湯送服。

【太白丹】,用來治療三焦氣流不順,消除飲食積聚所引起的痰液,止咳開胃。這個方子也包含了【木香半夏丸】的元素,是從張文叔那裡得到的。

主要成分有:

  • 半夏
  • 南星(炮製)
  • 寒水石(煅製)
  • 幹薑
  • 白附子(炮製)
  • 白礬(枯製)(各等分)

注意:這些藥物應在專業醫生指導下使用,並非所有人都適用,且可能有副作用或相互作用。

上為末。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溫薑湯下。

【桔梗湯】,除痰下氣。

桔梗(微炒),半夏(薑製),陳皮(去白。各十兩),枳實(炒黃。五兩),

上㕮咀。每服二錢。水一盞。生薑三片。同煎至七分。去渣。溫服。不拘時。

【定喘餅子】,累經神驗。孕婦不可服。

芫花(醋浸一宿。炒),桑白皮,吳茱萸(炒),陳皮(去白。各一兩),寒食麵(三兩),馬兜鈴(一兩),白牽牛(三兩。半生半炒。取淨末二兩)

白話文:

上為粉末。做成如桐子大小的糊丸。每次服用30粒,用溫薑湯送下。

【桔梗湯】,具有除痰降氣的功效。

桔梗(微火烤過),半夏(用薑汁浸泡過),陳皮(去白色。各10兩),枳實(炒至黃色。5兩), 以上材料切碎後磨成粉。每次服用2錢,用一杯水加三片薑煮至剩下一匙,然後濾掉渣,溫熱飲用,不分時間。

【定喘餅子】,經過多次神聖的驗證。懷孕婦女不可服用。

芫花(用醋浸泡過一夜,炒過),桑白皮,吳茱萸(炒過),陳皮(去白色。各1兩),寒食麵(3兩),馬兜鈴(1兩),白牽牛(3兩。一半生一半炒,取淨末2兩)

上為末。入牽牛末和勻。滴水和如櫻桃大。捏作餅子。取熱灰半碗。於鐺內同炒餅子熱。每服一餅。爛嚼。臨臥。馬兜鈴湯送下。如心頭不快。加一餅或二餅。至明。微利下。神效。

白話文:

將藥末放在上面。加入牽牛子末混合均勻,滴水調和成櫻桃大小。捏成餅狀。取熱灰半碗,放在鍋內一起炒熱餅子。每次服用一餅,細嚼。睡前用馬兜鈴湯送服。如果心口不適,可以加服一餅或兩餅。到天亮,就會稍微腹瀉,效果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