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天益

《衛生寶鑑》~ 卷九 (6)

回本書目錄

卷九 (6)

1. 陰出乘陽治法方

一婦人三十餘歲。憂思不已。飲食失節。脾胃有傷。面色黧黑不澤。環唇尤甚。心懸如飢狀。飢不欲食。氣短而促。大抵心肺在上。行榮衛而光澤於外。宜顯而不藏。腎肝在下。養筋骨而強於內。當隱而不見。脾胃在中。主傳化精微以灌四臟。沖和而不息。其氣一傷。則四臟失所。

憂思不已。氣結而不行。飲食失節。氣耗而不足。使陰氣上溢於陽中。故黑色見於面。又經云。脾氣通於口。其華在唇。今水反來侮土。故黑色見於唇。此陰陽相反。病之逆也。上古天真論云。陽明脈衰於上。面始焦。始知陽明之氣不足。故用沖和順氣湯。此藥助陽明生髮之劑。

以復其色耳。

【沖和順氣湯】

葛根(一錢半),升麻,防風,白芷(各一錢),黃耆(八分),人參(七分),甘草(四分),芍藥,蒼朮(各三分)

上㕮咀。作一服。水二盞。姜三片。棗兩個。煎至一盞。去渣。溫服。早飯後、午前。取天氣上升之時。使人之陽氣易達故也。數服而愈。

內經曰。上氣不足。推而揚之。以升麻苦平。葛根甘溫。自地昇天。通行陽明之氣為君。人之氣以天地之疾風名之。氣留而不行者。以辛散之。防風辛溫。白芷甘辛溫。以散滯氣。用以為臣。蒼朮苦辛。蠲除陽明經之寒濕。白芍藥之酸。安太陰經之怯弱。十劑云。補可去弱。

人參、羊肉之屬是也。人參黃耆、甘草、甘溫。益正氣以為臣。至真要大論云。辛甘發散為陽。生薑辛熱。大棗甘溫。和榮衛。開腠理。致津液。以復其陽氣。故以為使也。

白話文:

這是一位三十多歲的女性,長期處於過度思考的壓力下,飲食不規律,導致脾胃受損。她的臉色暗沉無光澤,特別是嘴脣周圍更為嚴重。她常感覺心慌如餓,但卻沒有食慾,呼吸短淺急促。一般來說,心肺位於身體上方,它們負責運行血液,讓我們外表看來健康有光澤,應該是顯現而非隱藏的。腎肝位於下方,它們養護我們的筋骨,讓我們內部強壯,應當隱藏而不外露。脾胃則位於中間,主要工作是轉化食物中的精華,滋養其他四個臟器,應該是平和且永不停歇的。一旦脾胃功能受損,其他四個臟器也會跟著受影響。

長期的思考壓力,導致氣血凝結無法流動。飲食不規律,導致氣力消耗過多。這使得陰氣向上侵入到本應由陽氣主導的區域,因此臉色呈現暗沉的黑色。根據醫書記載,脾氣與口脣相連,它的健康狀況會反映在嘴脣上。現在的情況是,水氣反過來欺侮土氣,導致嘴脣周圍出現黑色。這是陰陽失調,病態反常的表現。上古天真論中提到,當陽明脈衰弱,臉色就會開始憔悴。由此可知,這是因為陽明脈氣不足。所以,我們使用沖和順氣湯,這是一種能幫助陽明脈恢復活力的藥物,可以恢復臉色。

【沖和順氣湯】

葛根1.5錢,升麻、防風、白芷各1錢,黃耆0.8錢,人參0.7錢,甘草0.4錢,芍藥、蒼朮各0.3錢

將這些藥材切碎,加兩杯水,三片薑,兩個棗,煮至剩一杯水,濾掉渣滓,趁溫暖服用。最好在早餐後或中午前,選擇一天中陽氣上升的時間服用,這樣有助於人體的陽氣流通。服用幾次後,病情應該會有所改善。

內經中提到,當上氣不足,我們需要推動它,提升它。升麻性苦平,葛根性甘溫,能從地面提升到天空,促進陽明脈的氣血循環,是主要的藥材。氣血停留不動時,我們用辛香的藥材來促進其流動。防風、白芷性辛溫,可以消除滯留的氣血,作為輔助藥材。蒼朮性苦辛,可以去除陽明脈的寒濕;白芍藥性酸,可以安定太陰脈的虛弱。十劑中有提到,補充藥材可以去除虛弱,如人參、羊肉等。人參、黃耆、甘草性甘溫,可以增強正氣,作為輔助藥材。至真要大論中說,辛甘的藥材可以發散陽氣。生薑性辛熱,大棗性甘溫,可以和調血液,開啟毛孔,促進津液生成,恢復陽氣,所以作為輔助藥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