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生寶鑑》~ 卷九 (5)
卷九 (5)
1. 眉骨痛方
【選奇湯】,治骨痛不可忍。大有神效。
羌活,防風(各三錢),甘草(二錢。夏月生。冬月炒),酒黃芩(冬月不可用。熱甚者用)
上㕮咀。每服三錢。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溫服。食後時時服之。
白話文:
【選奇湯】這帖藥方,適用於治療眉骨痛到無法忍受的情況,具有極佳的效果。
藥方成分及用量如下:羌活和防風各三錢,甘草二錢(夏天使用生甘草,冬天則用炒過的甘草),酒黃芩(冬天不適用此藥,只有在病情非常嚴重且火氣大的情況下才會使用)。
將以上藥材切碎。每次服用時取三錢藥材,加入兩杯水煎煮至剩一杯水量,然後濾掉藥渣。趁溫熱時飲用,飯後可隨時服用。
2. 時毒疙瘩方
【漏蘆湯】,治臟腑積熱。發為腫毒。時疫疙瘩。頭面洪腫。咽嗌堵塞。水藥不下。一切危惡疫癘。若腫熱甚加。芒硝。快利為度。利已去硝。
漏蘆,升麻,大黃,黃芩(各一兩),藍葉,玄參(各二兩),
上六味為粗末。每服二錢。水一盞半。煎至六分。去渣。溫服。腫熱甚。加芒硝二錢半。
【消毒丸】,治時疫疙瘩惡證。
大黃,牡蠣(燒),殭蠶(炒。各一兩)
上三味為末。蜜丸彈子大。新汲水化下一丸。無時。
白話文:
【漏蘆湯】,用於治療因臟腑累積過多熱氣所導致的腫毒、時節性傳染病所引發的疙瘩、面部嚴重腫脹、咽喉阻塞、無法吞服水藥,以及所有危險且惡劣的傳染疾病。如果腫脹與熱感非常嚴重,可以加入芒硝,直到排泄順暢為止,排泄後即可去掉芒硝。
所需材料有:漏蘆、升麻、大黃、黃芩(各約37.5克)、藍葉、玄參(各約50克)。
以上六種材料研磨成粗末,每次服用約6克,用水225毫升煎煮至剩下135毫升,去掉殘渣,趁溫暖時服用。如果腫脹和熱感非常嚴重,可再加入芒硝約7.5克。
【消毒丸】,用於治療時節性傳染病的惡劣症狀。
所需材料有:大黃、牡蠣(燒過)、殭蠶(炒過)(各約37.5克)。
以上三種材料研磨成粉末,再以蜂蜜製成丸子,大小如彈珠。取一丸溶於新抽取的井水中服用,不拘時間。
3. 胃虛面腫方
【胃風湯】,治虛風證能食。麻木。牙關急搐。目內蠕動。胃中有風。故面獨腫。
白芷(一錢六分),蒼朮,當歸身(各一錢),升麻(二錢),葛根(一錢),麻黃(半錢。不去節),藁本,黃柏,草豆蔻,柴胡,羌活(各五分),蔓荊子(一錢),甘草(五分),乾生薑(二分),棗(四個)
上十五味㕮咀。作二服。每服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溫服。食後。
白話文:
【胃風湯】這帖藥方,適用於治療因胃部虛弱導致的風證,患者雖然胃口好但會有麻木感,牙關緊閉抽搐,眼睛有蠕動感,這些都是因為胃部有風邪所致,所以臉部特別腫脹。
所需藥材如下:白芷1錢6分、蒼朮、當歸身各1錢、升麻2錢、葛根1錢、麻黃半錢(不需要去節)、藁本、黃柏、草豆蔻、柴胡、羌活各5分、蔓荊子1錢、甘草5分、乾生薑2分、大棗4個。
以上十五種藥材,研磨成適合煎煮的大小,分成兩份。每次取一份,用兩碗水煎煮至剩下一碗,去掉藥渣後溫熱服用,飯後服用。
4. 面熱治法並方
楊郎中之內五十一歲。身體肥盛。己酉春。患頭目昏悶。面赤熱多。服清上藥不效。請予治之。診其脈洪大而有力。內經云。面熱者。足陽明病。脈經云。陽明經氣盛有餘。則身以前皆熱。況其人素膏粱。積熱於胃。陽明多血多氣。本實則風熱上行。諸陽皆會於頭。故面熱之病生矣。
先以調胃承氣湯七錢、黃連二錢、犀角一錢。疏利三兩行。徹其本熱。次以升麻加黃連湯。去經絡中風熱上行。如此則標本之病邪俱退矣。
【升麻加黃連湯】
升麻,葛根(各一錢),白芷,黃連(各七分),甘草(炙),草豆蔻仁,人參(各五分),黑附(炮。七分),益智(三分)
上九味㕮咀。作一服。水三盞。連須蔥白同煎至一盞。去渣。溫服。數服良愈。
白話文:
內容翻譯為:
楊姓的中醫師年內五十一歲,他的身體壯碩。在己酉年的春天,他出現了頭痛眼花、臉部發紅且經常感到熱的症狀。他試著服用了一些清熱的藥物,但效果不佳,於是請我為他治療。經過診脈,發現他的脈象洪大且有力。根據《內經》所述,臉部發熱是足陽明胃經的病症;《脈經》也提到,如果陽明經的氣血過剩,身體前側都會感到熱。再者,該患者平時飲食偏愛高脂食物,導致胃中有大量積熱。陽明經既多血又多氣,當內部實熱時,風熱便會向上沖,所有陽氣匯聚於頭部,因此導致臉部發熱的病症產生。
首先,我讓他服用調胃承氣湯七錢、黃連二錢、犀角一錢,以疏導胃部,使其排泄三次,來徹底清除根本的熱源。接著,我讓他服用升麻加黃連湯,以去除經絡中的風熱,這樣一來,根本和表面的病邪都能被驅除。
【升麻加黃連湯】
升麻、葛根(各一錢)、白芷、黃連(各七分)、炙甘草、草豆蔻仁、人參(各五分)、炮製黑附(七分)、益智(三分)
將以上九種藥材研磨成粉末,作為一份劑量。用三碗水,加入蔥白一同煎煮至剩下一碗,去渣後溫服。連續服用幾次後,病情會大大改善。
5. 升麻湯辨
或曰。升麻湯加黃連治面熱。加附子治面寒。有何依據。答曰。出自仲景。云岐子注仲景傷寒論中辨葛根湯云。尺寸脈俱長者。陽明經受病也。當二三日發。以其脈夾鼻絡目。故身熱目疼鼻乾不得臥。此陽明經受病也。始於鼻交額中。從頭至足。行身之前。為表之裡。陽明經標熱本實。
從標脈浮而長。從本脈沉而實。陽明為病。主蒸蒸而熱。不惡寒。身熱為標。陽明本實者。胃中燥。鼻乾目疼。為肌肉之本病。兀兀而熱。陽明禁不可發汗。在本者不禁下。發之則變黃證。太陽主表。榮衛是也。榮衛之下。肌肉屬陽明。二陽並病。葛根湯主之。衛者桂枝。榮者麻黃。
榮衛之中。桂枝麻黃各半湯。榮衛之下肌肉之分者。葛根湯主之。又名解肌湯。故陽明為肌肉之本。非專於發汗止汗之治。桂枝麻黃兩方互併為一方。加葛根者。便作葛根湯。故榮衛。肌肉之次也。桂枝、芍藥、甘草、生薑、大棗止汗。麻黃、桂枝、甘草、生薑發汗。葛根味薄。
獨加一味。非發汗止汗。從葛根以解肌。故名葛根湯。錢仲陽制升麻湯。治傷寒溫疫風熱壯熱。頭痛體痛。瘡疹已發未發。用葛根為君。升麻為佐。甘草、芍藥安其中氣。朱奉議活人書。將升麻湯列為陽明經解。若予診楊氏婦陽明標本俱實。先攻其里。後瀉經絡中風熱。故升麻湯加黃連。
以寒治熱也。尼長老陽明標本俱虛寒。先實其里。次行經絡。升麻湯加附子。以熱治寒也。仲景群方之祖。信哉。
白話文:
有人問道:「升麻湯加入黃連治療面部發熱,加入附子治療面部寒冷,這樣的用法有什麼根據?」回答是:這來自於張仲景的理論。在《傷寒論》中,雲岐子註釋葛根湯的部分提到,當寸口和尺部的脈象都顯示長大時,表示陽明經受到疾病的影響,這種情況通常會在感染後的二到三天內出現。由於陽明經脈環繞鼻子,連接眼睛,所以會有身體發熱、眼睛疼痛、鼻子乾燥及無法安眠等症狀,這些都是陽明經受到疾病影響的徵兆。疾病起始於鼻樑上方,然後從頭部延伸至腳底,沿著身體前側行進,屬於表裡之間的區域。陽明經的標誌性特徵就是熱感且脈象實。
如果從標來看,脈象浮動且長大;如果從本來看,脈象深沉且實。陽明經的疾病主要表現為全身熱感,不會感到寒冷,身體發熱是標,陽明本實則指的是胃中乾燥,鼻子乾燥,眼睛疼痛,這是肌肉本質上的疾病。持續的高熱,陽明經不應該被發汗,如果處理本質問題,就不會禁止使用下法。如果誤用發汗法,可能會導致黃疸。太陽經主導外層,包括營衛。營衛之下,肌肉屬於陽明經。當太陽經與陽明經同時受病,可以使用葛根湯來治療。衛是指桂枝,營是指麻黃。
在營衛中間,有桂枝麻黃各半湯。在營衛和肌肉之間,則是葛根湯的應用範圍。因此,陽明經與肌肉有密切關係,不僅專門用於發汗或止汗。將桂枝麻黃兩個方劑合併為一方,再加上葛根,就形成了葛根湯。所以營衛和肌肉相鄰。其中,桂枝、芍藥、甘草、生薑、大棗用於止汗,而麻黃、桂枝、甘草、生薑則用於發汗。葛根的味道較淡,單獨加入一種成分,既不是為了發汗也不是為了止汗,而是通過葛根來調節肌肉。因此,這方劑被命名為葛根湯。錢仲陽創立了升麻湯,用於治療傷寒、瘟疫、風熱、高熱、頭痛、體痛,以及皮膚疹子已發或未發的情況。他以葛根作為主要成分,升麻作為輔助,甘草和芍藥用以安撫中氣。朱奉議在《活人書》中將升麻湯列為陽明經的治療方案之一。我曾診治過一位楊姓婦女,她同時存在陽明經的標和本實,所以我先從內部進行治療,再處理經絡中的風熱,因此我在升麻湯中加入了黃連,以寒涼來對抗熱邪。
另一方面,尼長老的病情表現為陽明經的標和本都處於虛寒狀態,所以我先強化她的體質,再針對經絡進行治療,因此我在升麻湯中加入了附子,以溫熱來對抗寒邪。張仲景的方劑確實是眾多方劑的基石,這一點無庸置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