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生寶鑑》~ 卷十 (3)
卷十 (3)
1. 耳中諸病並方
黃帝針經云。精脫者則耳聾。夫腎為足少陰之經。而藏精氣通乎耳。耳者、宗脈之所聚也。若精氣調和。則腎臟強盛。耳聞五音。若勞傷氣血。兼受風寒。損於腎臟而精脫。精脫則耳聾也。然五臟六腑十二經脈。有絡於耳者。其陰陽經氣有相併時。並則臟逆。名之曰厥。氣搏於耳之脈。
故令聾。其腎病精脫耳聾者。其候頰顴色黑。手少陽之脈動。其氣厥逆而耳聾者。其證耳內輝輝焞焞也。手太陽厥而耳聾者。其候聾而耳內氣滿也。
【燒腎散】,治耳聾。
附子(炮。去皮。一兩),川椒(一兩。去其目),磁石(一兩。醋淬七遍。研。水飛)
白話文:
《黃帝針經》記載:精氣耗損就會導致耳聾。腎臟屬於足少陰經,負責儲藏精氣,並與耳朵相通。耳朵是宗脈匯聚之處。若精氣調和,則腎臟強健,耳朵就能聽聞五音。如果勞累傷及氣血,又加上受風寒侵襲,損傷腎臟,導致精氣耗損,就會造成耳聾。
此外,五臟六腑和十二經脈中,也有與耳朵相連的部分。陰陽經氣相互交匯時,就會導致臟腑逆亂,稱為“厥”。氣血阻塞於耳脈,就會導致耳聾。
患有腎虛精損導致耳聾的人,其面頰顴骨顏色發黑,手少陽經脈跳動。患有氣厥逆亂導致耳聾的人,耳朵內會有嗡嗡作響的聲音。患有手太陽厥逆導致耳聾的人,耳朵會聽不見聲音,且耳內感覺氣血充盈。
【燒腎散】,用於治療耳聾。
配方:
- 附子(炮製,去皮,一兩)
- 川椒(一兩,去黑點)
- 磁石(一兩,醋淬七遍,研磨成粉,用水飛過)
上為末。用豬腎一枚。去筋膜細切。蔥、薤白各一分。入藥末一錢。鹽花一字。和令勻。以十重濕紙裹於溏。灰火內燒熟。空心細嚼。酒解薄粥下之。十日效。
【犀角散】,治風毒熱壅。心胸痰滯。兩耳虛聾。頭重目眩。神效。
犀角屑,甘菊花,前胡(去蘆),枳殼(麩炒黃),菖蒲,澤瀉,羌活,木通,生乾地黃(各半兩),麥門冬(一兩。去心。或作二兩),甘草(二錢炙)
白話文:
犀角散,主要用於治療風毒熱邪壅塞,心胸痰滯,兩耳失聰,頭重眼花等症狀,療效顯著。
此藥方由犀角屑、甘菊花、前胡(去蘆)、枳殼(麩炒黃)、菖蒲、澤瀉、羌活、木通、生乾地黃(各半兩)、麥門冬(一兩,去心,或作二兩)、甘草(二錢炙)等藥材組成。
注
- 古代中藥劑量以“兩”和“錢”為單位,現代一般以克或毫克為單位,需要進行換算。
- 部分藥材名稱可能存在多種寫法,請根據具體情況進行理解。
- 此藥方可能含有珍稀藥材,請尊重自然,合理利用資源。
上為末。每服三錢。水一盞。煎至五分。去渣。食後。溫服。
【茯神散】,治上焦風熱。耳忽聾鳴。四肢滿急。胸膈痞滿。昏悶不利。
茯神,羌活,蔓荊子,防風,菖蒲,薏苡仁,黃耆,五味子(各半兩),麥門冬(去心。一兩),甘草(二錢。炙)
上為末。每服三錢。水一中盞。生薑半分。煎至五分。去渣。食後。溫服。
白話文:
茯神散
功效: 治療上焦風熱,症狀包括突然耳聾耳鳴、四肢麻木疼痛、胸膈痞滿、昏昏沉沉、頭腦不清。
組成:
- 茯神、羌活、蔓荊子、防風、菖蒲、薏苡仁、黃耆、五味子(各半兩)
- 麥門冬(去心,一兩)
- 甘草(二錢,炙)
用法:
- 將所有藥材研磨成細粉末。
- 每次取三錢藥粉,加入一杯水,並加入半片生薑。
- 用小火煎煮至五分(約三分之二)藥汁。
- 去除藥渣,待藥汁溫涼後,飯後服用。
2. 耳卒聾諸方
夫卒耳聾者。由腎氣虛為風邪所乘。搏於經絡。隨其血脈上入耳。正氣與邪氣相搏。故令耳卒聾也。
【蒲黃膏】,治卒聾。
細辛,蒲黃(各一分),曲末(三分),杏仁(三分。湯浸去皮尖雙仁)
上為末。研杏仁如膏。和勻。捻如棗核大。綿裹塞耳中。一日一易。以瘥為度。
【龍腦膏】,治卒聾。
龍腦(一錢二分研),椒目(半兩),杏仁(二錢半。浸去皮尖雙仁)上為末。研杏仁膏。和如棗核大。綿裹塞耳中。日二易之。
白話文:
夫卒耳聾者。由腎氣虛為風邪所乘。搏於經絡。隨其血脈上入耳。正氣與邪氣相搏。故令耳卒聾也。
意思是:突然耳聾的人,是因為腎氣虛弱,被風邪乘虛而入,侵襲經絡,隨著血脈上行進入耳朵,正氣與邪氣相互搏鬥,因此導致耳聾。
細辛
、蒲黃(各一分),曲末(三分),杏仁(三分,用湯浸泡去皮尖雙仁)
將以上藥材研成細末,杏仁研磨成膏狀,混合均勻,捏成棗核大小,用棉花包裹塞入耳中,一天換一次,直到病癒為止。
【龍腦膏】,治卒聾。
龍腦(一錢二分研磨)、椒目(半兩)、杏仁(二錢半,浸泡去皮尖雙仁)將以上藥材研成細末,用杏仁膏混合,捏成棗核大小,用棉花包裹塞入耳中,一天換兩次。
註解
- 卒耳聾: 突然出現的耳聾。
- 腎氣虛: 腎臟功能虛弱。
- 風邪: 風邪入侵。
- 搏於經絡: 侵襲經絡。
- 隨其血脈上入耳: 隨著血脈上行進入耳朵。
- 正氣與邪氣相搏: 正氣與邪氣相互搏鬥。
- 蒲黃膏: 藥方名,以蒲黃為主藥的膏劑。
- 細辛: 中藥名,具有溫經散寒、通鼻竅、止痛的功效。
- 曲末: 中藥名,具有溫經通絡、散寒止痛的功效。
- 杏仁: 中藥名,具有潤肺止咳、降氣止喘、潤腸通便的功效。
- 龍腦膏: 藥方名,以龍腦為主藥的膏劑。
- 椒目: 中藥名,具有溫中散寒、止痛、開竅的功效。
- 杏仁膏: 以杏仁研磨成的膏狀藥物。
3. 聤耳諸方
夫耳者。宗脈之所聚。腎氣之所通。足少陰之經也。若勞傷氣血。熱氣乘虛入於其經。邪隨血氣。至耳熱氣聚。則生膿汁。謂之聤耳也。
【禹餘糧丸】,治聤耳。有膿水塞耳。
禹餘糧(燒醋淬七遍),烏魚骨,釜底墨,伏龍肝(各二錢半),附子(一個。去皮臍)
上為末。以綿裹如皂角子大。安耳內。日再易之。如不瘥者。內有蟲也。
【松花散】,治聤耳膿水不絕。
白話文:
耳朵是人體經脈匯聚的地方,腎氣也由此通行,屬於足少陰經。如果過度勞累损伤了氣血,熱氣就會趁虛而入,沿着經脈運行,到達耳朵,熱氣聚集,就會產生膿液,這就是聤耳。
治療聤耳,可以用「禹餘糧丸」這個方劑,尤其適合膿水阻塞耳朵的情况。
方剂组成:
- 禹餘糧 (烧醋淬七遍)
- 烏魚骨
- 釜底墨
- 伏龍肝 (各二錢半)
- 附子 (一个,去皮臍)
将以上药物研磨成粉末,用棉花包成皂角大小,塞入耳朵内,每日更换两次。如果病症没有好转,可能是耳内有蟲。
治療聤耳脓水不止,可以用「松花散」这个方剂。
白礬(半兩。枯),麻勃,木香,松脂,花胭脂(各二錢半)
上為末。先用綿淨拭膿盡後。以藥滿耳填。取效。
【白連散】,治聤耳。出膿汁。
白礬(枯),烏賊魚骨,黃連,龍骨(各一兩)
上為末。以綿裹棗核大塞耳中。日三易之。
【紅綿散】,治聤耳出膿。以白礬枯成白灰。每用二錢。入胭脂二字。研勻。用綿杖子拭去耳中膿及黃水盡。即用別綿杖引藥入耳中。令到底。糝之即干。如壯盛之人。積熱上攻。耳中出膿水不瘥。用局方無憂散、
雄黃丸、瀉三五次瘥。
白話文:
這段文字記載了三種治療聤耳(即中耳炎)的藥方。第一個方子使用白礬、麻勃、木香、松脂和花胭脂,將它們研磨成粉末後,用乾淨的棉花擦拭耳內膿液,再將藥粉填入耳內。第二個方子使用白礬、烏賊魚骨、黃連、龍骨,將它們研磨成粉末後,用棉花包裹成棗核大小,塞入耳中,每日更換三次。第三個方子使用白礬和胭脂,將它們研磨成勻,先用棉棒擦拭耳內膿液,再用另一根棉棒將藥粉引導至耳內底部。
最後,文字中還提到了對於體質強壯,因積熱上攻而導致耳中流膿且久治不愈的患者,可以使用無憂散治療。
4. 耳中生瘡諸方
夫耳內生瘡者。為足少陰腎之經。其氣通於耳。其經虛則風熱乘之。隨脈入於耳。與氣血相搏。故令耳內生瘡也。
【曾青散】,治耳內有惡瘡。
雄黃(七錢半),曾青(五錢),黃芩(二錢半)
上為末。每用少許納耳中。如有膿汁。用綿杖子拭乾用之。
【黃連散】
黃連(半兩),白礬(七錢半)
上為末。每用少許。綿裹納耳中。
白話文:
耳朵裡面長瘡,是足少陰腎經的問題。腎經的氣息通往耳朵,當腎經虛弱時,風熱之邪乘虛而入,沿著經脈進入耳朵,與氣血交戰,因此就會造成耳朵裡面長瘡。
【曾青散】,可以治療耳朵裡面的惡性瘡瘍。
藥方:雄黃七錢半,曾青五錢,黃芩二錢半。
將藥材研磨成細末,每次取少許塞入耳中。如果耳朵裡面有膿液,用棉棒擦拭乾淨再使用藥粉。
【黃連散】
藥方:黃連半兩,白礬七錢半。
將藥材研磨成細末,每次取少許用棉花包裹後塞入耳中。
【黃耆丸】,治腎虛耳鳴。夜間睡著如打鐘鼓。覺耳內風吹。四肢抽掣疼痛。
黃耆(去蘆一兩),白蒺藜(炒),羌活(各半兩),黑附子(一個。大者),羯羊腎(一對。焙乾用)
上為末。酒麵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四十丸。空心食前。煨蔥鹽湯下。
【菖蒲挺子】,治耳中痛。
菖蒲(一兩),附子(半兩。炮。去皮臍)
上為末。每用少許。油調滴耳中。立效。
白話文:
【黃耆丸】,治療腎虛引起的耳鳴。夜晚睡覺時,如同聽到打鐘擊鼓的聲音,感覺耳內有風吹動,四肢抽搐疼痛。
黃耆(去除根部一兩),白蒺藜(炒過),羌活(各半兩),黑附子(一個,大者),羯羊腎(一對,焙乾後使用)
以上材料研磨成粉末,用酒和麵糊調製成丸狀,大小如桐子,每次服用約三十至四十丸,空腹或飯前食用,以煨蔥和鹽水送下。
【菖蒲挺子】,治療耳朵痛。
菖蒲(一兩),附子(半兩,炮製,去皮和臍部)
以上材料研磨成粉末,每次使用少量,與油混合後滴入耳朵中,立竿見影,效果顯著。
【又方】,耳痛。食鹽不以多少。炒熱。用棗面蒸物。青花布包定枕之。其效如神。
【通耳丹】,治耳聾。
安息香,桑白皮,阿魏(各一兩半),硃砂(半錢)
上用巴豆七個。蓖麻仁七個。大蒜七個研爛。入藥末和勻棗核大。每用一丸。綿裹納耳中。如覺微痛。即出之。
【治蚰蜒入耳方】,濕生蟲。研如泥。攤在紙上。捻成紙捻。安耳中即出。
白話文:
【又方】
耳痛。取食鹽,份量不限。將食鹽炒熱,用棗面蒸物,然後用青花布包好,枕在耳邊。效果如同神效。
【通耳丹】
治耳聾。
安息香、桑白皮、阿魏各一兩半,硃砂半錢。
將巴豆七個、蓖麻仁七個、大蒜七個研磨成泥狀。加入藥末混合均勻,做成棗核大小的丸子。每次取一丸,用棉花包裹塞入耳中。如果感覺微痛,就立刻取出。
【治蚰蜒入耳方】
蚰蜒是濕生蟲。將蚰蜒研磨成泥狀,攤在紙上,捻成紙捻,放入耳中即可將蚰蜒取出。
【又方】,蝸牛蟲去殼研爛。滴水五七點再研勻。灌耳內。無活者。乾者研亦可。
【治蜈蚣入耳】,炙豬肉掩兩耳即出。
【又方】,用生薑汁灌耳中即出。
【治飛蛾入耳】,醬汁灌入耳即出。
【又方】,擊銅器耳邊即出。
【治蟻入耳】,以大蒜搗取汁。灌耳中。
【又方】,鯪鯉甲燒灰水調濾清者。滴耳中。即出。
【又方】,豬脂一指大。炙令香。安耳孔邊。即出。
【一切蟲物入耳】,用口氣盡力吸出。最妙。
白話文:
這段文字介紹了古代中醫治療蟲類入耳的方法,包含蝸牛、蜈蚣、飛蛾、螞蟻等。
- 針對蝸牛入耳,建議用蝸牛研磨後的泥狀物,混合少量清水灌入耳中。
- 針對蜈蚣入耳,可以烤炙豬肉掩耳,或用生薑汁灌耳。
- 針對飛蛾入耳,可以灌入醬汁或在耳邊敲擊銅器。
- 針對螞蟻入耳,可以使用大蒜汁、燒製的鯪鯉甲水、或烤炙的豬油處理。
需要注意的是,這些方法都是傳統中醫療法,不一定具有現代醫學證據。若出現蟲類入耳的情況,建議尋求專業醫生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