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生寶鑑》~ 卷五 (9)

回本書目錄

卷五 (9)

1. 虛中有熱治驗

建康道按察副使奧屯周卿子,年二十有三。至元戊寅三月間病發熱,肌肉消瘦,四肢困倦,嗜臥盜汗,大便溏多,腸鳴不思飲食,舌不知味,懶言語。時來時去,約半載余,請予治之。診其脈浮數,按之無力,正應王叔和浮脈歌云:「臟中積冷榮中熱,欲得生精要補虛。」先灸中脘。

乃胃之經也,使引清氣上行,肥腠理。又灸氣海,乃生髮元氣,滋榮百脈,長養肌肉。又灸三里,為胃之合穴,亦助胃氣,撤上熱,使下於陰分。以甘寒之劑瀉熱,其佐以甘溫,養其中氣。又食粳米羊肉之類,固其胃氣。戒於慎言語,節飲食,懲忿窒欲。病氣日減。數月,氣得平復。

逮二年,肥盛倍常。或曰:「世醫治虛勞病,多用苦寒之劑;君用甘寒之藥;羊肉助發熱,人皆忌之;令食羊肉粳米之類,請詳析之?」予曰:「內經云:『火位之主,其瀉以甘。』藏氣法時論云:『心苦緩,急食酸以收之,以甘瀉之。』瀉熱補氣,非甘寒不可。若以苦寒以瀉其土,使脾土愈虛。」

火邪愈盛。又曰:「形不足者溫之以氣;精不足者補之以味;勞者溫之;損者益之。」十劑云:「補可去弱,人參、羊肉之屬是也。」先師亦曰:「人參能補氣虛,羊肉能補血虛。」虛損之病,食羊肉之類,何不可之有?或者嘆曰:「潔古之學,有自來矣。」

白話文:

[虛弱中有熱的治療案例]

建康道的按察副使奧屯周卿的兒子,年僅二十三歲,在至元戊寅年的三月開始發燒,身體迅速消瘦,四肢感到疲憊,常常只想躺著,晚上會盜汗,大便變得稀軟且次數增多,腸子經常咕嚕作響,對食物毫無慾望,舌頭品不出味道,說話也變得慵懶,病情時好時壞,持續了半年多。他請我為他治病。我檢查他的脈象,發現脈搏雖快但輕按無力,這正符合王叔和在《脈經》中描述的「臟中積冷榮中熱」的情況,要恢復健康必須補虛。

首先,我在中脘穴進行艾灸,這是胃的經絡,可以幫助引導清氣上升,讓肌膚更加緊實。再來,我灸氣海穴,以促進元氣的生成,滋養全身的脈絡,增強肌肉。最後,灸三里穴,這是胃的合穴,可以進一步增強胃氣,將上部的熱引導到下半身。使用甘寒的藥物來清熱,同時輔以甘溫的藥物來調養中氣。建議他食用粳米和羊肉等食物,以鞏固胃氣。提醒他少說話,控制飲食,抑制怒氣,減少慾望,隨著時間過去,病情逐漸好轉,幾個月後,他的氣色恢復正常。

到了第二年,他的體態比以前更健壯。有人問我:「一般醫生治療虛勞病,多用苦寒的藥物,你卻使用甘寒的藥物,羊肉會助長熱氣,人們都避之唯恐不及,你卻讓他吃羊肉和粳米,這是為什麼?」我回答:「《黃帝內經》說過,對於火熱的病症,要用甘寒的藥物來治療。《藏氣法時論》也提到,心臟功能不佳時,應該食用酸性食物來收斂,並用甘寒的藥物來清熱。只有甘寒的藥物纔能有效地清熱補氣。如果使用苦寒的藥物來清熱,反而會讓脾氣更虛弱,火氣更旺。此外,對於身體虛弱的人,應該用溫熱的食物來補充元氣,對於精氣不足的人,則應該用滋補的食物來補充。勞累的人需要溫補,損耗的人需要滋補。補藥可以消除虛弱,如人參和羊肉就是很好的選擇。我的老師也曾告訴我,人參能補氣虛,羊肉能補血虛。對於虛損的病人,食用羊肉這樣的滋補食品,又有什麼不可以呢?」旁人聽後,感歎地說:「潔古的學問,果然有深厚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