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生寶鑑》~ 卷九 (4)
卷九 (4)
1. 氣虛頭痛治驗
楊參謀名德。字仲實。年六十一歲。壬子年二月間。患頭痛不可忍。晝夜不得眠。郎中曹通甫邀予視之。其人云。近在燕京。初患頭昏悶微痛。醫作傷寒解之。汗出後。痛轉加。復汗解。病轉加而頭愈痛。遂歸。每過郡邑。召醫用藥一同。到今痛甚不得安臥。惡風寒而不喜飲食。
診其六脈弦細而微。氣短而促。語言而懶。內經云。春氣者病在頭。年高氣弱。清氣不能上升頭面。故昏悶。此病本無表邪。因發汗過多。清陽之氣愈虧損。不能上榮。亦不得外固。所以頭苦痛而惡風寒。氣短弱而不喜食。正宜用順氣和中湯。此藥升陽而補氣。頭痛自愈。
【順氣和中湯】
黃耆(一錢半),人參(一錢),甘草(炙。七分),白朮,陳皮,當歸,白芍(各五分),升麻,柴胡(各三分),細辛,蔓荊子,川芎(各二分)
上㕮咀。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溫服。食後服之。一服減半。再服全愈。內經云。陽氣者。衛外而為固也。今年高氣弱。又加發汗。衛外之氣愈損。故以黃耆甘溫補衛實表為君。人參甘溫、當歸辛溫、補血氣。白芍酸寒。收衛氣而為臣。白朮、陳皮、炙甘草、苦甘溫。
養胃氣。生髮陽氣。上實皮毛。肥腠理。為佐。柴胡、升麻、苦平。引少陽陽明之氣上升。通百脈灌溉周身者也。川芎、蔓荊子、細辛辛溫。體輕浮。清利空竅為使也。明年春。赴召之六盤山。曹郎中以古風見贈云。東垣李明之。早以能醫鳴。易水得奧訣。為竭黃金籯。一燈靜室窮內經。
黃帝拊掌岐伯驚。日儲月積不易售。半世豈但三折肱。所長用藥有活法。舊方堆案白魚生。不聞李延同居且同病。一下一汗俱得明早平。乃知古人一證有一方。後世以方合證此理殊未明。公心審是者誰子。直以異己喧謗聲。先生飲恨臥黃壤。門生賴汝卓卓醫中英。活人事業將與相。
一旦在己權非輕。連年應召天策府。廉臺草木皆欣榮。好藏漆葉青黏散。莫使樊阿獨擅名。
白話文:
內容翻譯如下:
楊參謀,名德,字仲實,61歲。在壬子年的二月期間,他遭受嚴重的頭痛折磨,日夜難以入眠。郎中曹通甫請我去探視他的病情。病人表示,最近在京都時,開始出現頭部昏沉、輕微疼痛的症狀。當時醫生誤以為他是得了感冒,開了發汗的藥物。然而,在發汗後,頭痛反而加重。再嘗試發汗治療,病情不但沒有改善,頭痛反而更嚴重,因此他返回家鄉。沿途經過各個城鎮,每次找醫生開藥,結果都一樣,至今頭痛嚴重,無法安穩睡覺。他畏風怕冷,且食慾不佳。
我診斷他的六脈,發現脈象細弱,氣息短淺急促,說話也顯得疲憊。根據《內經》所述,春季的病常發生在頭部。由於他年紀大,氣力衰弱,身體的清氣無法上升至頭部,因而產生頭部昏沉的現象。此病並非由外感邪氣引起,而是因為過度發汗,導致身體的清陽之氣進一步虧損,無法向上滋養頭部,也不能在外部形成保護,因此頭痛且畏風寒,氣短乏力,食慾不振。此時,最適合使用順氣和中湯,此藥能提升陽氣、補充氣力,頭痛自然會緩解。
【順氣和中湯】
黃耆(一錢半)、人參(一錢)、甘草(炙,七分)、白朮、陳皮、當歸、白芍(各五分)、升麻、柴胡(各三分)、細辛、蔓荊子、川芎(各二分)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作為一劑藥。用水兩杯煎煮至一杯量,去掉藥渣後溫熱服用。飯後服用。初次服用可減半,再次服用時則全量服用,即可痊癒。《內經》提到,陽氣有保護身體免受外邪侵襲的功能。由於他年老氣弱,加上發汗治療,保護身體的陽氣更形衰弱。因此,以黃耆、甘草溫補陽氣,固表防邪為主藥;人參、當歸補充血氣,白芍收斂衛氣為輔藥;白朮、陳皮、炙甘草滋養胃氣,生髮陽氣,強健肌膚,為佐藥;柴胡、升麻引導少陽、陽明之氣上升,通達全身百脈,川芎、蔓荊子、細辛則清利空竅,為使藥。
隔年春天,我前往六盤山應召,曹郎中以詩歌贈予我,贊賞我的醫術。他提到,我早年便因醫術高超而聞名,並從易水學習到深奧的醫術。我在靜室中專心研究《內經》,讓黃帝和岐伯都感到驚訝。我積累多年的經驗,不僅僅是治療三次骨折那麼簡單。我善於運用藥物,舊方堆積如山,卻仍能保持靈活性。我不曾聽說李延和我同住且同病相憐,但我們都曾在一夜之間,透過發汗的方式,使病情在清晨時分獲得緩解。由此可知,古人對於每種病症都有對應的藥方,但後世往往只是將藥方與病症相對應,卻未能真正理解其中的道理。在這個時代,誰能真正審視病情,往往會受到他人無端的批評。我師傅雖已離世,但門下弟子們依舊堅定地沿襲其醫術,成為醫學界的精英。拯救生命的事業,需要我們共同承擔責任,不可輕忽。近年來,我多次應召前往天策府行醫,使得那裡的草木都因我而欣欣向榮。希望大家能夠妥善保存漆葉青黏散,不要讓樊阿一人獨享盛名。
2. 頭面諸病
3. 頭風論並方
肝經風盛。木自搖動。尚書云。滿招損。老子云。物壯則老。故木陵脾土。金來克之。是子來與母復仇也。使梳頭有雪皮。見肺之證也。肺主皮毛。大便實。瀉青丸主之。虛者人參消風散主之。
【人參消風散】,治諸風上攻。頭目昏痛。項背拘急。肢體煩疼。肌肉蠕動。目眩旋運。耳嘯蟬鳴。眼澀。好睡。鼻塞多嚏。皮膚頑麻。瘙癢癮疹。
川芎,甘草,荊芥穗,羌活,防風,白殭蠶,茯苓,蟬殼,藿香葉,人參(各二兩),厚朴,陳皮(各半兩)
上為末。每服二錢。茶清調下。如脫著沐浴。暴感風寒。頭痛聲重。寒熱倦疼。用荊芥茶清調下。溫酒調下亦得。可並服之。
【龍腦芎犀丸】,治頭面諸風。偏正頭痛。心肺邪熱。痰熱咳嗽。
石膏,川芎(各四兩),生龍腦,生犀屑,山梔(各一兩),硃砂(四兩。二兩為衣),人參,茯苓,細辛,甘草(各二兩),阿膠(炒。一兩半),麥門冬(三兩)
上為細末。蜜丸如櫻桃大。每服一丸至二丸。細嚼茶清送下。○一方加白豆蔻。龍腦。以金箔為衣。
【神清散】,治頭昏目眩。腦痛耳鳴。鼻塞聲重。消風壅。化痰涎。
檀香,人參,羌活,防風(各十兩),薄荷,荊芥穗,甘草(各二十兩),石膏(研。四十兩),細辛(五兩)
上為末。每服二錢。沸湯點服。
白話文:
[頭風討論及處方]
這是因為肝臟的風氣過盛,導致身體不適,就像樹木在強風中搖擺。古語有雲,自滿必損,物壯則老,暗示了肝氣過盛,影響了脾臟功能,而肺氣則會制衡這股力量,彷彿兒子來為母親報仇一般。如果梳頭時有大量頭皮屑掉落,這可能是肺部問題的徵兆,因為肺主皮毛。若大便乾硬,可用瀉青丸治療。若是虛弱型,則應服用人參消風散。
【人參消風散】,能治療各種風邪上攻所引發的頭目昏沉、頭痛、項背緊繃、肢體疼痛、肌肉抽搐、視力模糊、耳鳴、眼睛乾澀、嗜睡、鼻塞、打噴嚏、皮膚麻木或瘙癢等症狀。
所需藥材:川芎、甘草、荊芥穗、羌活、防風、白殭蠶、茯苓、蟬殼、藿香葉、人參(各60公克)、厚朴、陳皮(各15公克)。將所有藥材磨成粉末,每次服用約6公克,用淡茶水調和吞服。如因洗澡後受風寒,頭痛且聲音沙啞,寒熱交錯,疲倦疼痛,可用荊芥茶調和吞服,也可用溫酒調和,可以同時服用。
【龍腦芎犀丸】,能治療頭面部的風病,包括偏頭痛、正頭痛、心肺邪熱、痰熱引起的咳嗽。
所需藥材:石膏、川芎(各120公克)、生龍腦、生犀屑、山梔(各30公克)、硃砂(120公克,其中60公克用作外裹)、人參、茯苓、細辛、甘草(各60公克)、阿膠(炒過,45公克)、麥門冬(90公克)。將所有藥材磨成細粉,用蜂蜜製成大小如櫻桃的藥丸,每次服用1至2顆,細嚼慢嚥,用淡茶水送下。
【神清散】,能治療頭昏眼花、頭痛、耳鳴、鼻塞、聲音沙啞,消除風邪,化解痰涎。
所需藥材:檀香、人參、羌活、防風(各300公克)、薄荷、荊芥穗、甘草(各600公克)、石膏(研磨,1200公克)、細辛(150公克)。將所有藥材磨成粉末,每次服用約6公克,用熱水沖泡飲用。另有一個配方會加入白豆蔻和龍腦,並以金箔包裹。
4. 雷頭風方
【清震湯】,治頭面疙瘩腫痛。憎寒發熱。四肢拘急。狀如傷寒。
升麻(一兩),蒼朮(一兩),荷葉(一個全。一方荷葉一個。燒研細。煎藥調服亦可)
上㕮咀。每服五錢。水一盞半。煎至七分。去渣。溫服。食後。雷頭風諸藥不效者。證與藥不相對也。夫雷者震卦主之。震仰孟。故藥內加荷葉。象其震之形狀。其色又青。乃述類象形也。
白話文:
【清震湯】,用於治療頭面部的腫塊疼痛,畏寒發燒,四肢緊繃不適,症狀類似感冒。
所需藥材為:升麻(30克),蒼朮(30克),荷葉(一整片。另有一種配方是將荷葉燒成灰,研磨成細粉,煮藥時加入服用也可)。
將上述藥材切碎。每次取約15克,用水約240毫升,煎煮至剩下約168毫升,濾去藥渣,趁溫熱服用。飯後服用。對於雷頭風這種病,如果其他藥物都無效,可能是藥物和病情不匹配。在易經中,雷是由震卦掌管的,震卦的形狀是仰盂,因此在藥方中加入荷葉,模仿震卦的形狀,荷葉顏色為青色,這是根據事物的類別和形狀來選用藥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