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生寶鑑》~ 卷五 (1)
卷五 (1)
1. 卷五
2. 勞倦所傷虛中有寒
【理中丸】,心肺在膈上為陽。腎肝在膈下為陰。此上下臟也。脾胃屬土。處在中州。在五臟曰孤臟。在三焦
曰中焦。因中焦獨治在中。一有不調。此丸專主。故名曰理中丸。人參味甘溫。內經曰。脾欲緩。急食甘以
緩之。緩中益脾。必以甘為主。是以人參為君。白朮味甘溫。內經曰。脾惡濕。甘勝濕。溫中勝濕。必以甘為
助。是以白朮為臣。甘草味甘平。內經曰。五味所入。甘先入脾。脾不足者以甘補之。補中助脾。必須甘劑。
是以甘草為佐。乾薑味辛熱。喜溫而惡寒者。胃也。寒則中焦不治。內經曰。寒淫所勝。平以辛熱。散寒溫
胃。必先辛劑。是以乾薑為使。脾胃居中。病則邪氣上下左右。無所不之。故有諸加減焉。○若臍下築者。腎氣動也。去白朮加桂。氣壅而不瀉。則築然動也。白朮味甘補氣。去白朮則氣易散。桂辛熱。腎氣動者
欲作奔豚也。必服辛熱以散之。故加桂以散腎氣。經曰。以辛入腎。能泄奔豚氣故也。○吐多者。去白朮
加生薑。氣上逆者則吐多。術甘而壅。非氣逆者之所宜。千金方曰。嘔家多服生薑。此是嘔家聖藥。生薑
辛散。於是吐多者加之。○下多者還用白朮。氣泄而不收則下多。術甘壅補。使正氣收而不下泄也。或
曰濕勝則濡泄。術專除濕。於是下多者加之。○悸者加茯苓。飲聚則悸。茯苓味甘滲泄。伏水是所宜也。
○渴欲得水者。倍加朮。津液不足則渴。術甘以補津液。故加之○腹中痛者加人參。虛則痛。內經曰。補可以去弱。即人參、羊肉之屬是也。○寒多者。加乾薑。以辛熱能散寒也。○腹滿者去白朮、加附子。內經曰。甘者令人中滿。術甘壅補。於腹中滿者則去之。附子味辛熱。
氣壅鬱。腹為之滿。以熱勝寒。以辛散滿。故加附子。內經曰。熱者寒之。寒者熱之。此之謂也。
人參,乾薑(炮),甘草(炙),白朮(各等分)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雞子黃大。以沸湯數合。研碎。溫服之。日三二服。
【建中湯】,內經曰。肝生於左。肺藏於右。心位在上。腎處在下。左右上下。四臟居焉。脾者土也。應中為中央。處四臟之中州。治中焦。生育榮衛。通行津液。一有不調。則榮衛失所育。津液失所行。必以此湯溫中益脾。是以建中名之焉。膠飴味甘溫。甘草甘平。脾欲緩。急食甘以緩之。建脾者必以甘為主。故以膠飴為君。而甘草為臣。桂辛熱。辛散也。潤也。榮衛不足。潤而散之。芍藥味酸微寒。酸。收也。泄也。津液不逮。收而行之。是以桂芍藥為佐。生薑味辛溫。大棗味甘溫。胃者衛之源。脾者榮之本。黃帝針經云。榮出中焦。衛出上焦是也。衛為陽。不足者益之必以辛。榮為陰。不足者補之必以甘。甘辛相合。脾胃健而榮衛通。是以薑棗為使也。或謂桂枝湯解表。而芍藥數少。建中湯溫里而芍藥數多。殊不知二者遠近之制。皮膚之邪為近。則制小其服也。故桂枝湯、芍藥相佐桂枝以發散。非與建中同體。心腹之邪為遠。則制大其服也。故建中湯芍藥佐膠飴。以建脾。非與桂枝同用爾。內經曰。近而奇偶制小其服。遠而奇偶制大其服。此之謂也。嘔家不用此湯。以味甜故也。
白話文:
勞倦所傷虛中有寒
理中丸是由人參、白朮、甘草、乾薑組成。心肺位於膈膜上方屬陽,腎肝位於膈膜下方屬陰,脾胃位於中央,為五臟中的孤臟,三焦的中焦。中焦位於人體中央,若中焦失調,理中丸就能發揮功效,因此得名。人參味甘溫,能緩和脾胃,故為君藥;白朮味甘溫,能祛除脾胃濕氣,故為臣藥;甘草味甘平,能補益脾胃,故為佐藥;乾薑味辛熱,能溫暖脾胃,驅散寒邪,故為使藥。脾胃居於人體中央,若生病,邪氣就會影響全身,因此理中丸的組成會有加減變化。例如:臍下悸動,是腎氣亢盛,則去白朮加桂枝;嘔吐,是氣上逆,則去白朮加生薑;下痢,是氣虛泄瀉,則用白朮;心悸,是水濕停聚,則加茯苓;口渴,是津液不足,則加倍白朮;腹痛,是氣虛,則加人參;怕冷,則加乾薑;腹脹,則去白朮加附子。
建中湯是由膠飴、甘草、桂枝、芍藥、生薑、大棗組成。心、肝、肺、腎四臟位於身體的左右上下,脾胃位於中央,是人體的中心,主司營養和水分的運送。建中湯能溫中益脾,故名建中湯。膠飴和甘草味甘溫,能緩和脾胃,故為君臣藥;桂枝味辛熱,能溫通經絡;芍藥味酸微寒,能收斂止瀉;生薑和大棗味辛溫,能溫中益氣,故為使藥。桂枝湯和建中湯雖然都用桂枝和芍藥,但功效不同,桂枝湯解表,芍藥用量少;建中湯溫里,芍藥用量多。這是因為邪氣在皮膚表面屬近,在心腹則屬遠,用藥劑量不同。嘔吐者不宜服用建中湯,因其味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