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生寶鑑》~ 卷四 (7)

回本書目錄

卷四 (7)

1. 飲食自倍腸胃乃傷治驗

癸丑歲,予隨王府承應至瓜忽都地面住冬。有博兔赤馬刺,約年三旬有餘,因獵得兔,以火炙食之,各人皆食一枚,惟馬刺獨食一枚半。抵暮至營,極困倦渴,飲湩乳鬥余。是夜腹脹如鼓,疼痛悶亂,臥而欲起,起而復臥,欲吐不吐,欲瀉不瀉,手足無所措,舉家驚慌,請予治之。

具說飲食之由,診其脈:氣口大一倍於人迎,乃應食傷太陰經之候也;右手關脈又且有力,蓋燒肉乾燥,因而多食則致渴飲,乾肉得湩乳之濕,是以滂滿於腸胃。腸胃乃傷,非峻急之劑則不能去。遂以備急丸五粒,覺腹中轉失氣,欲利不利,復投備急丸五粒,又與無憂散五錢。

須臾大吐,又利十餘行,皆物與清水相合而下,約二斗余,腹中空快,漸漸氣調。至平旦,以薄粥飲少少與之。三日後,再以參朮之藥調其中氣,七日而愈。或曰:「用峻急之藥,汝家平日所戒,今反用之何也?」予對曰:「理有當然,不得不然。《內經》曰:『水穀入口,則胃實而腸虛;食下則腸實而胃虛。更虛更實,此腸胃傳化之理也。』今飲食過節,腸胃俱實,胃氣不能腐熟,脾氣不能運化,三焦之氣不能升降,故成傷也。大抵內傷之理:傷之微者,但減食一二日,所傷之物自得消化,此良法也;若傷之稍重者,以藥內消之;傷之大重者,以藥除下之。

《痹論》有云:『陰氣者,靜則神藏,躁則消亡。飲食自倍,腸胃乃傷。』今因飲食太過,使陰氣躁亂,神不能藏,死在旦夕矣。《孟子》云:『若藥不瞑眩,厥疾弗瘳。』峻急之劑,何不可用之有?」或者然之。

白話文:

在癸丑年,我跟隨王府到瓜忽都地帶度冬。有一個叫博兔赤馬刺的人,年紀大概三十多歲。在一次狩獵中,他們捕獲了野兔,就用火烤著吃。每人都吃了一整隻兔子,只有馬刺一個人吃了1.5隻。到了傍晚回到營地,他感到非常疲憊和口渴,於是喝了一斗多的羊奶。當晚,他的肚子脹得像鼓一樣,劇烈的腹痛讓他非常痛苦,躺在牀上想起來,站起來又想躺下,想嘔吐卻吐不出來,想排便卻拉不出來,手腳無所適從,全家人都慌了,於是請我來治療。

他詳細地告訴我他飲食的過程,我為他診脈,發現他的氣口脈比人迎脈大一倍,這符合飲食過量導致脾胃受損的症狀。而且他的右手關脈也很有力,這表明他吃了太多燒烤的肉,因為乾燥,所以非常口渴,喝了大量的羊奶,結果導致腸胃過度膨脹。腸胃受損,如果不使用強效的藥物,就無法解決問題。我給他服用了五粒備急丸,他感到腹中氣轉,想要排便卻排不出來。我又給他服用五粒備急丸,並給他服用了五錢無憂散。

不久,他開始大量嘔吐,並排便十多次,都是食物殘渣和清水混合在一起排出,總量大約有兩鬥多。他感覺腹部輕鬆,逐漸恢復了正常。到了第二天清晨,我讓他少量地喝了一些稀粥。三天後,我再次給他服用人參和白朮的藥物調理他的中氣。七天後,他完全康復了。

有人問我,你家一向告誡不要使用強效藥物,現在為什麼反而使用了呢?我回答說,這是道理所在,不得不這樣做。《內經》上說,食物進入口中,胃部就會充實,而腸道則會空虛。食物下肚,腸道就會充實,而胃部則會空虛。這種更替的充實和空虛,就是腸胃的傳遞和消化的道理。現在飲食過量,腸胃都處於充實狀態,胃氣無法腐熟食物,脾氣無法運化食物,三焦的氣機無法升降,因此導致了傷害。一般來說,對於輕微的內傷,只要減少一兩天的飲食,身體就能自我消化所受的傷害,這是一種很好的方法。如果傷害稍微嚴重一些,可以使用藥物來幫助消化。如果傷害非常嚴重,就需要使用藥物來清除腸胃中的異物。

《痹論》中有這樣一句話:「陰氣者靜則神藏,躁則消亡。飲食自倍,腸胃乃傷。」現在因為飲食過量,使得陰氣躁動,神明無法藏匿,生命危在旦夕。孟子說:「如果藥物不能使人昏睡或產生眩暈感,那麼疾病就不會得到治癒。」在這種情況下,使用強效藥物又有什麼不可以的呢?聽了我的解釋,人們都表示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