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天益

《衛生寶鑑》~

回本書目錄

1. 卷八

2. 中風灸法

風中脈則口眼喎斜。中腑則肢體廢。中臟則性命危。凡治風莫如續命湯之類。然此可扶持疾病。要收全功。必須火艾為良。具穴下項。

白話文:

如果風邪侵襲經脈,就會導致口眼歪斜。若是影響到腑部,便會造成肢體無力。一旦風邪深入臟器,則會危及生命。對於治療風邪,沒有比續命湯這類藥方更好的了。然而,這些藥方只能輔助病情。若想達到完全療效,必須配合使用火艾灸法。具體的穴位在下面的內容中。

這段古文主要講述的是中風後不同部位受影響的症狀,以及指出使用續命湯和火艾灸法是治療中風的有效方式。

3. 灸風中脈口眼喎斜

聰會二穴。在耳微前陷中。張口得之。動脈應手。

頰車二穴。在耳下二韭葉陷者宛宛中。開口得之。

地倉二穴。在俠口吻傍四分。近下有脈微動者是。

凡喎向右者。為左邊脈中風而緩也。宜灸左喎陷中二七壯。

凡喎向左者。為右邊脈中風而緩也。宜灸右喎陷中二七壯。艾炷大如麥粒。頻頻灸之。以取盡風氣。口眼正為度。

白話文:

【對於風邪侵襲導致的口眼歪斜】

聰會穴兩個,位於耳朵稍微前方的凹陷處,當你張開嘴巴時可以找到,這裡有動脈跳動。

頰車穴兩個,位於耳朵下方,相當於兩片韭菜葉寬度的位置,在凹陷且肌肉隆起的地方,同樣在開口時容易找到。

地倉穴兩個,位於嘴脣兩側,距離約四分之一指節,靠近下脣有一條微微跳動的脈絡即是。

如果口眼歪斜的方向向右,代表左側的脈絡受到風邪影響而鬆弛,應在左側的凹陷處施灸,每次灸十四次。

如果口眼歪斜的方向向左,則代表右側脈絡受風邪影響而鬆弛,應在右側的凹陷處施灸,每次同樣灸十四次。所用的艾炷大小像麥粒,需頻繁施灸,直到風邪完全被祛除,以口眼恢復正常為目標。

4. 灸風中腑手足不遂等疾

百會一穴。在頂中央旋毛中陷可容豆許。

髮際。是髃兩耳前兩穴。肩髃二穴。在肩端兩骨間陷者宛宛中。舉臂取之。曲池二穴。在肘外輔屈肘曲骨中。以手拱胸取之。橫紋頭陷中是。風市二穴。在膝外兩筋間。平立舒下手著腿當中。指頭盡陷者宛宛中。足三里二穴。在膝下三寸胻外臁兩筋間。絕骨二穴。一名懸鐘。

在足外踝上三寸動脈中。凡覺手足麻痹或疼痛。良久乃已。此將中腑之候。宜灸此七穴。病在左則灸右。病在右則灸左。如因循失灸。手足以瘥者。秋覺有此候春灸。春覺有此候者秋灸。以取風氣盡。輕安為度。

白話文:

這個章節講的是治療因為風邪入侵導致的手腳不靈活等疾病的灸療方法。

「百會」這穴位,位於頭頂正中央的凹陷處,那裡的頭髮通常呈漩渦狀,凹陷的大小大約可以放下一粒豆子。

「髮際」、「是髃」兩個穴位,則在耳朵前方的頭皮邊緣,左右各有一個。

「肩髃」兩個穴位,位於肩膀末端,兩塊肩胛骨之間的凹陷處,當你舉起手臂時,就能清楚找到這個位置。

「曲池」兩個穴位,位於肘部外側,當你彎曲手肘時,會出現一個突出的骨頭,而穴位就在那骨頭下方的凹陷中,你可以將手環繞在胸前,來幫助定位。

「風市」兩個穴位,位於膝蓋外側,兩條主要肌肉之間。如果你站直,然後把手自然垂下,手指尖觸及的大腿中部,就是這個穴位的位置。

「足三里」兩個穴位,位於膝蓋下三寸的地方,也就是小腿外側,兩條主要肌肉之間。

「絕骨」又名「懸鐘」,位於腳踝外側往上三寸的動脈上。

如果你感覺到手腳麻木或者疼痛,持續一段時間才恢復正常,這可能是風邪入侵身體的徵兆。這個時候,應該對上述的七個穴位進行灸療。如果病在左側,就灸療右側的穴位;反之亦然。

如果錯過了即時灸療的機會,手腳的症狀已經有所改善,那麼可以在秋天感到有這些徵兆時,在春天進行灸療;或者在春天感到有這些徵兆時,在秋天進行灸療。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徹底驅除風邪,直到感覺到身體輕鬆舒適為止。

5. 灸風中臟氣塞涎上不語昏危者下火立效

百會一穴如前。

大椎一穴。在頂後第一椎上陷中。

風池二穴。在顳顬後髮際陷中。

肩井二穴。在肩上陷解中。缺盆上大骨前一寸半。以三指按取之。當其中指下陷中者是。

曲池二穴如前。

足三里二穴如前。

間使二穴。在掌後三寸兩筋間陷中。

凡覺心中憒亂。神思不怡。或手足麻痹。此中臟之候也。不問是風與氣。可連灸此七穴。但依次第自急灸之。可灸各五七壯。日後別灸之。至隨年壯止。凡遇春秋二時。可時時灸此七穴。以泄風氣。如素有風人。尤須留意此灸法。可保無虞。此法能灸卒死。醫經云。凡人風發。

強忍怕痛不肯灸。忽然卒死。是謂何病。曰風入臟故也。病者不可不知此。予自五月間。口眼喎斜。灸百會等三穴。即止。右手足麻無力。灸百會、髮際第七穴。得愈。七月氣塞涎上不能語。魂魄飛揚。如墜江湖中。頃刻欲絕。灸百會、風池等左右頰車二穴。氣遂通。吐涎半碗。

又下十餘行。伏枕半月。遂平復。自後凡覺神思少異於常。即灸百會、風池等穴。無不立效。

白話文:

【灸風中臟氣塞涎上不語昏危者下火立效】

首先提到的穴位有百會、大椎、風池、肩井、曲池、足三里和間使。接下來詳細介紹了這些穴位的位置:

  • 大椎:位於頭頂後方,第一椎骨上方的凹陷處。
  • 風池:在太陽穴後方,頭髮邊緣的凹陷處,共兩個穴位。
  • 肩井:在肩膀上方,鎖骨前方約1.5寸的位置,用三根手指按壓找到,位於中指下方的凹陷處,共有兩個穴位。
  • 曲池和足三里:位置如前所述。
  • 間使:在手掌後方,離手腕約3寸,位於兩條筋之間的凹陷處,共有兩個穴位。

文中指出,當感到心緒混亂、精神不佳,或是手腳麻木,這都是臟腑受風的徵兆。無論是由風還是氣所引起的,都可以連續灸這七個穴位。按照順序,緊急情況下應立即進行灸療,每個穴位灸五到七次。之後可以根據年齡調整灸療次數,尤其是在春秋季節,應定期灸這七個穴位,以幫助排出體內的風氣。對於原本就有風濕的人來說,更應特別注意這種灸療方法,能有效預防病情惡化。這種方法甚至能應對猝死的情況,醫學典籍中提到,如果風邪入侵臟腑,病人若因為害怕疼痛而抗拒灸療,可能會突然死亡。因此,病患必須瞭解這一點。我自從五月開始,出現口眼歪斜的症狀,灸了百會等三個穴位後,症狀立刻得到緩解。後來右手腳麻木無力,再次灸了百會和頭髮邊緣的第七穴位,恢復了正常。到了七月,由於氣血阻塞,無法言語,精神恍惚,彷彿置身於江河湖海之中,隨時可能喪命。這時灸了百會、風池以及臉頰兩側的頰車穴位,氣血得以暢通,吐出半碗的痰液,再排出了十多行汗。經過半個月的休息,身體完全康復。自此以後,只要覺得精神狀態與往常不同,就會立即灸百會、風池等穴位,每次都能立即見效。

6. 風中血脈治驗

太尉忠武史公年六十八歲。於至元戊辰十月初。侍國師於聖安寺丈室中。煤炭火一爐在左側邊。遂覺面熱。左頰微有汗。師及左右諸人皆出。因左頰疏緩。被風寒客之。右頰急。口喎於右。脈得浮緊。按之洪緩。予舉醫學提舉忽君吉甫專科針灸。先於左頰上灸地倉穴一七壯。

次灸頰車穴二七壯。後於右頰上熱手熨之。議以升麻湯加防風、秦艽、白芷、桂枝、發散風寒。數服而愈。或曰。世醫多以續命湯等藥治之。今君用升麻湯加四味。其理安在。對曰。足陽明經起於鼻。交頞中。循鼻外。入上齒中。手陽明經亦貫於下齒中。況兩頰皆屬陽明。升麻湯乃陽明經藥。

香白芷又行手陽明之經。秦艽治口噤。防風散風邪。桂枝實表而固榮衛。使邪不能再傷。此其理也。夫病有標本經絡之別。藥有氣味厚薄之殊。察病之源。用藥之宜。其效如桴鼓之應。不明經絡所過。不知藥性所在。徒執一方。不惟無益。而又害之者多矣。學者宜精思之。

【秦艽升麻湯】,治中風手足陽明經口眼喎斜。惡風惡寒。四肢拘急。

升麻,葛根,甘草(炙),芍藥,人參(各半兩),秦艽,白芷,防風,桂枝(各三錢)

上㕮咀。每服一兩。水二盞。連須蔥白三莖。長二寸。約至一盞。去渣。稍熱服。食後服藥畢。避風寒處臥。得微汗出則止。

【犀角升麻湯】,治中風麻痹不仁。鼻頰間痛。唇口頰車髮際皆痛。口不可開。雖語言飲食亦相妨。左額頰上如糊急。手觸之則痛。此足陽明經受風毒。血凝滯而不行故也。

犀角(一兩二錢半),升麻(一兩),防風,羌活(各七錢),川芎,白附子,白芷,黃芩(各半兩),甘草(二錢半)

上為末。每服五錢。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溫服。食後。日三服。論曰。足陽明者。胃也。經云。腸胃為市。如市廛無所不有也。六經之中。血氣便多。腐熟水穀。故飲食之毒聚於腸胃。此方以犀角為主。解飲食之毒也。陽明經絡。環唇挾口。起於鼻。交額中。循頰車。

上耳前。過客主人。循髮際。至額顱。故王公所患。此一經絡也。以升麻佐之。余藥皆滌除風熱。升麻、黃芩。專入胃經為使也。

白話文:

[風中血脈治驗]

太尉忠武史公,享年六十八歲。在至元戊辰十月初,他在聖安寺的國師房裡侍奉。旁邊有一個煤炭火爐,他開始覺得臉部有些熱,左臉頰微微出汗。當國師和其他人在場的人都離開後,他的左臉頰變得鬆弛,遭受了風寒侵襲。右臉頰則緊繃,嘴角歪向右邊。脈象呈現浮緊,但深按卻洪緩。我推薦了醫學提舉忽君吉甫,他是針灸專家,首先在左臉頰的地倉穴進行了七次艾灸。

接著,在頰車穴進行了十四次艾灸。之後,在右臉頰上用熱手搓揉。我們決定使用升麻湯,並加入防風、秦艽、白芷、桂枝來驅散風寒。服用幾次後,病情有了顯著改善。有人問:一般醫生多使用續命湯等藥物治療,為什麼你使用升麻湯加上這四種藥?我的回答是:足陽明經起始於鼻子,穿過額頭中間,沿著鼻子外側,進入上牙齒。手陽明經也穿過下牙齒。而且,兩頰都屬於陽明經的範疇。升麻湯就是陽明經的藥物。

香白芷能作用於手陽明經。秦艽可以治療口噤。防風能散風邪。桂枝可以固表,保護營衛,防止邪氣再次傷害身體。這就是其中的道理。疾病有標本和經絡的區別,藥物有氣味和厚度的不同。瞭解病因,合理使用藥物,效果就像敲鼓一樣立竿見影。如果不明白經絡的走向,不知道藥性的特點,只死守一種方法,不僅沒有好處,反而可能造成更大的危害。學者應該深入思考。

【秦艽升麻湯】,用於治療中風導致的手足陽明經口眼歪斜,怕風怕冷,四肢僵硬。

升麻、葛根、炙甘草、芍藥、人參各半兩,秦艽、白芷、防風、桂枝各三錢

以上藥材研磨後,每次服用一兩,用水兩盞,加入三個約兩寸長的蔥白,煎煮至剩下一盞,去掉渣滓,稍微熱一下再服用。飯後服用完畢,應避免風寒,臥牀休息,等到微微出汗即可停止。

【犀角升麻湯】,用於治療中風導致的麻木無知覺,鼻頰間疼痛,嘴脣、口、頰車、髮際均感疼痛,嘴巴不能張開,即使說話和進食也會受到影響。左額頰上感覺緊繃,手觸摸時會感到疼痛。這是足陽明經受到風毒影響,血液凝滯無法流通所致。

犀角一兩二錢半,升麻一兩,防風、羌活各七錢,川芎、白附子、白芷、黃芩各半兩,甘草二錢半

以上藥材研磨成末,每次服用五錢,用水兩盞,煎煮至剩下一盞,去掉渣滓,溫服。飯後服用,每日三次。理論上講,足陽明經就是胃經。古人說:「腸胃就像市場,什麼都有。」在六經之中,血氣最多,能腐熟水谷,所以飲食中的毒素會聚集在腸胃。這個方子以犀角為主要成分,用於解除飲食中毒。陽明經絡環繞嘴脣,夾住口部,起始於鼻子,穿過額頭中間,沿著頰車,向上到達耳朵前面,經過客主人,沿著髮際,到達額顱。因此,王公所患的就是這一條經絡。以升麻輔助,其他藥物都是用於清除風熱。升麻和黃芩專門作用於胃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