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天益

《衛生寶鑑》~ 卷七 (2)

回本書目錄

卷七 (2)

1. 中風雜說

風者能動而多變。因熱勝則動。宜以靜勝燥。是養血也。宜和。是行榮衛壯筋骨也。天麻丸主之。非大藥不能治也。

【天麻丸】

附子(一兩炮),天麻(酒浸三宿。曬),牛膝(酒浸一宿。焙),萆薢(另研為末)

玄參(各六兩),杜仲(七兩炒),當歸(十兩。全用),羌活(十兩。或十五兩),生地黃(十六兩),獨活(五兩)

上十味為末。煉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病大加至百丸。空心食前。溫酒或白湯送下。平明服藥。日高飢則食。不飢且止食。大忌壅塞失於通利。故服藥半月。稍覺壅塞。微以七宣丸疏之。使藥再為用也。牛膝、萆薢。強壯筋骨。杜仲使筋骨相著。羌活、防風治風之要藥、當歸、地黃、能養血和榮衛。

玄參主用。附子佐之行經也。如風癇病不能愈者。吐論厚朴丸。出潔古家珍。其本方後。另有此病加添藥。如中風自汗昏冒。發熱不惡風寒。不能安臥。此是風熱煩躁。瀉青丸主之。如小便少不可以藥利之。既自汗。津液外泄。小便內少。若利之使榮衛枯竭。無以制火。煩熱愈甚。

俟熱退汗止。小便自行也。兼此證屬陽明經。大忌利小便。須當識此。

白話文:

[關於中風的各種說明]

風邪特性是活動力強且多變。如果體內熱氣過盛就會引起風動,應以安靜的方式來克服燥熱,這就是養血的意思,應保持身體的和諧,這是為了促進血液循環,增強筋骨。這時可以使用天麻丸來治療,一般的藥物無法有效治療這種情況。

【天麻丸】

藥方成分有:炮製的附子一兩,酒泡三天並曬乾的天麻,酒泡一夜並烘乾的牛膝,以及單獨研磨成粉的萆薢。另外還有玄參六兩,炒過的杜仲七兩,整顆使用的當歸十兩,羌活十兩(或者可增加到十五兩),生地黃十六兩,獨活五兩。

將上述十種藥材磨成粉末,加入煉製的蜂蜜搓成桐子大小的丸狀。每次服用五十到七十粒,病情嚴重的話可增加到一百粒。在空腹時食用,可用溫酒或開水送服。最好在清晨服用,等到日上三竿時如果感到餓就吃點東西,如果不餓就先不吃。需特別注意的是,避免堵塞導致身體無法正常排泄。因此,服用藥物半個月左右,如果感到有點堵塞,可稍微服用一些七宣丸來疏通,讓藥物能夠再次發揮作用。牛膝和萆薢可以強健筋骨,杜仲可以使筋骨緊密連接,羌活和防風是治療風邪的重要藥材,當歸和地黃可以養血調節血液循環。

玄參是主要的藥材,附子輔助它行經絡的作用。對於風癇病無法痊癒的情況,可以嘗試使用厚朴丸,此方出自潔古家珍。在原本的方子後面,有針對這種病的附加藥物。例如,中風後自汗、昏厥、發燒但不畏寒,無法安穩睡覺,這是風熱引起的煩躁,可用瀉青丸來治療。如果小便量少,不能用藥物來促進排尿,因為已經自汗,體內的津液已經大量流失,小便量自然會減少。如果再用藥物促進排尿,會導致血液和氣血乾涸,無法抑制火氣,煩熱的情況會更嚴重。

等到熱度退去,汗停了,小便自然會恢復正常。這個症狀屬於陽明經的範疇,千萬不要用藥物來促進排尿,必須瞭解這一點。

2. 中風見證

【瀉青丸】,治中風自汗昏冒。發熱不惡寒。不能安臥。此是風熱煩躁之故也。

當歸,川芎,梔子,羌活,大黃,防風,龍膽草(各等分)

上末。蜜丸彈子大。竹葉湯化下一丸。此方去梔子。加獨活、防風、甘草、菊花、蟬蛻、川芎。丸服。凡人初覺大指次指麻木不仁或不用者。三年內有中風之疾也。宜先服愈風湯、天麻丸各一料。此治未病之先也。是以聖人治未病。不治已病。中風人多能食。蓋甲己化土。脾盛故能多食。

由此脾氣愈盛。下克腎水。腎水虧則病增劇。宜廣服藥。不欲多食。病能自愈。中風病多食者。風木盛也。盛則克脾土。脾受敵則求助於食。經曰。實則夢與。虛則夢取是也。當瀉肝木。治風安脾。脾安則食少。是其效也。中風人初覺。不宜服腦麝。恐引風氣入骨髓。如油入面。

不能得出。如痰涎潮盛。不省人事、煩熱者。宜用之下痰。神效。

白話文:

【瀉青丸】能治療中風後出汗、意識模糊的症狀。如果患者有發燒但不畏寒,無法安穩睡覺,這可能是因為風熱造成的煩躁。

藥方成分包括:當歸、川芎、梔子、羌活、大黃、防風和龍膽草(所有成分等量)。

以上成分磨成粉,加入蜂蜜做成丸狀,大小如彈珠。每次服用時,用竹葉煮的湯溶解一丸服用。此方可以去掉梔子,再添加獨活、防風、甘草、菊花、蟬蛻、川芎,製成丸藥服用。

若有人剛開始感覺到大拇指和第二個手指麻木無知覺,或者無法正常活動,那麼在未來三年內可能有中風的風險。應先服用愈風湯和天麻丸各一份,這是預防疾病發生的方法。因此,智者會在疾病發生前進行防治,而不是等到疾病發生後才來治療。

中風患者通常胃口很好,因為「甲己化土」,也就是說脾氣旺盛,所以能吃很多。

然而,脾氣越旺,就會越剋制腎水,腎水不足,病情就會加重。因此,應該大量服藥,減少食量,這樣病才能自愈。中風患者食慾旺盛,表示肝木過盛,過盛的肝木會剋制脾土。脾受到抑制時,會通過進食來尋求補充。如經典所言:「實則夢與,虛則夢取」。應該要疏肝,治療風邪,安撫脾胃。脾胃安穩,食慾自然會減少,這就是效果。

中風患者剛發現病情時,不適合服用含有腦麝的藥物,因為可能會把風氣引入骨髓,就像油進入麵團一樣,很難再出來。若出現大量的痰液、失去意識、感到煩熱的情況,可以使用此方清除痰液,效果神奇。

3. 中風刺法

(出雲岐子學醫新說)

白話文:

(出自於雲岐子學醫新說)

[中風的針灸治療方法]

(內容如下)

(原古文條目或段落內容假設為)

"中風之疾,刺有定法。初發者,宜急刺人中、十宣、曲池、足三里等穴,以通其經絡,調其氣血。若久病不愈,則當辨證施治,或刺風府、風池,或刺太沖、三陰交,以疏風清熱,活血化瘀。"

"對於中風這類疾病,針灸治療有固定的步驟和方法。在剛發病時,應立即針刺人中、十宣、曲池、足三里等穴位,目的是打通經絡,調理氣血。如果病情延續時間較長且無法痊癒,則應根據具體症狀進行診斷後再施針治療,可以選擇針刺風府、風池,或者針刺太沖、三陰交,目的都是為了疏散風邪,清除體內熱毒,活化血液,化解瘀滯。"

以上僅供參考,實際內容應根據原文具體內容進行翻譯。

4. 大接經從陽引陰治中風偏枯

足太陽膀胱之脈。出於至陰足小指外側。去爪甲角如韭葉為井金。足少陰腎之脈。湧泉穴、足心也。起於小指之下。趨足心。(三呼)手厥陰心包絡之脈。其直者循中指出其端。去爪甲如韭葉陷中為井。中衝穴也。其支者別掌中小指次指。出其端。手少陽三焦之脈。起於小指次指之端。

去爪甲角如韭葉為井。足少陽膽之脈。出於竅陰足小指次指之端。去爪甲角如韭葉為井。其支者上入大指岐骨內出其端。還貫爪甲出三毛中。(十呼。二十呼)足厥陰肝之脈。起大指之端。入叢毛之際。去爪甲如韭葉為井。大敦也。及三毛中。(十呼。六呼)。手太陰肺之脈。

起大指之端。出於少商。大指內側。去爪甲如韭葉為井。其支者出次指內臁出其端。手陽明大腸之脈。起大指次指之端。入次指內側。去爪甲如韭葉為井。(十呼)中指內交(三呼)足陽明胃之脈。起足大指次指之端。去爪甲如韭葉為井。其支者入大指內。出其端。(一呼)足太陰脾之脈。

起足大指端。循指內側。去爪甲角如韭葉為井。隱白也。(十呼)手少陰心之脈。起手小指內出其端。循指內臁。去爪甲如韭葉為井。手太陽小腸之脈。起手小指之端。去瓜甲一分陷中為井。

白話文:

【大接經從陽引陰治中風偏枯】

足太陽膀胱經的脈絡,開始於腳小趾的外側,即至陰穴,距離趾甲邊緣的形狀像韭菜葉,被稱為井金。

足少陰腎經的脈絡,起始於湧泉穴,位於足心,由腳小趾下部開始,向足心延伸。

手厥陰心包經的脈絡,其中一條直接沿著中指到達指尖,距離趾甲邊緣的形狀像韭菜葉,被稱為井,中衝穴也在此處。另一分支在手掌小指與無名指之間,到達指尖。

手少陽三焦經的脈絡,起始於無名指指尖。

足少陽膽經的脈絡,開始於竅陰穴,位於腳小趾旁的次趾末端,距離趾甲邊緣的形狀像韭菜葉,被稱為井。其分支向上進入大趾的骨縫內,再從趾端穿出,繞過趾甲,出現在三毛區。

足厥陰肝經的脈絡,起始於大趾尖,進入趾毛的邊緣,距離趾甲邊緣的形狀像韭菜葉,被稱為井,即大敦穴。其分支同樣出現於三毛區。

手太陰肺經的脈絡,起始於大拇指尖,出現在少商穴,即大拇指內側,距離趾甲邊緣的形狀像韭菜葉,被稱為井。其分支在食指內側,到達指尖。

手陽明大腸經的脈絡,起始於食指指尖,進入食指內側,距離趾甲邊緣的形狀像韭菜葉,被稱為井。

中指內交,此處為特定穴位。

足陽明胃經的脈絡,起始於腳大趾旁的次趾尖,距離趾甲邊緣的形狀像韭菜葉,被稱為井。其分支進入大趾內側,再從趾端穿出。

足太陰脾經的脈絡,起始於腳大趾尖,沿著趾內側延伸,距離趾甲邊緣的形狀像韭菜葉,被稱為井,即隱白穴。

手少陰心經的脈絡,起始於手掌小指內側,到達指尖,距離趾甲邊緣的形狀像韭菜葉,被稱為井。

手太陽小腸經的脈絡,起始於手小指尖,距離指甲一分處的凹陷中,被稱為井。 以上就是各經脈的起始位置和特徵描述。

5. 大接經從陰引陽治中風偏枯

手太陰肺之脈,起手大指端,出於少商,大指內側,去爪甲角如韭葉為井。(一呼,三呼)手陽明大腸之脈,起手大指次指之端,去爪甲如韭葉為井。其支者,入大指間,出其端。足太陰脾之脈,起足大指端,循指內側,去爪甲如韭葉為井,隱白也。手少陰心之脈,起手小指內,出其端,循指內臁,去爪甲如韭葉為井。手太陽小腸之脈,起手小指之端,去爪甲下一分陷中為井。足太陽膀胱之脈,起足小指外側,至陰,去爪甲如韭葉為井,金,足小指之端也。足少陰腎之脈,起足小指之下,斜趨足心為井,湧泉穴也。手厥陰心包之脈,其直者循手中指出其端,去爪甲如韭葉為井,中衝穴也。其支者,從掌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手少陽三焦之脈,起手小指次指之端,去爪甲如韭葉為井。足陽明胃之脈,起足大指次指之端,去爪甲如韭葉為井。其支者,入大指間,出其端。足少陽膽之脈,起於竅陰,是小指次指之端也,去爪甲如韭葉為井。其支者,上入大指歧骨內,出其端,還貫爪甲,出三毛中。足厥陰肝之脈,起足大指之端,入叢毛之際,去爪甲如韭葉為井,大敦也,及三毛中。(六呼)

白話文:

【大接經從陰引陽治中風偏枯】

手太陰肺的脈絡,起始於手指的大拇指尖端,在少商穴,也就是大拇指內側靠近指甲角的地方,距離指甲角像韭菜葉一樣窄的位置為井穴。(一呼、三呼)

手陽明大腸的脈絡,起始於手指的食指尖端,距離指甲角像韭菜葉一樣窄的位置為井穴。有一分支進入大拇指間,再從其尖端出來。

足太陰脾的脈絡,起始於腳的大拇指尖端,沿著腳趾內側,距離指甲角像韭菜葉一樣窄的位置為井穴,也就是隱白穴。

手少陰心的脈絡,起始於手指的小指尖端,沿著手指內側,距離指甲角像韭菜葉一樣窄的位置為井穴。

手太陽小腸的脈絡,起始於手指的小指尖端,距離指甲角下方一分深陷中的位置為井穴。

足太陽膀胱的脈絡,起始於腳的小趾外側,至陰穴,距離指甲角像韭菜葉一樣窄的位置為井穴,屬金。

足少陰腎的脈絡,起始於腳的小趾下,斜向足心,這個位置為井穴,也就是湧泉穴。

手厥陰心包的脈絡,其中一條直接沿著手中指,到達其尖端,距離指甲角像韭菜葉一樣窄的位置為井穴,也就是中衝穴。

手少陽三焦的脈絡,起始於手指無名指尖端,距離指甲角像韭菜葉一樣窄的位置為井穴。

足陽明胃的脈絡,起始於腳的大趾次指尖端,距離指甲角像韭菜葉一樣窄的位置為井穴。有一分支進入大趾間,再從其尖端出來。

足少陽膽的脈絡,起始於竅陰穴,也就是腳的小趾次指尖端,距離指甲角像韭菜葉一樣窄的位置為井穴。有一分支向上進入大趾歧骨內,再從其尖端出來,返回貫穿指甲,再從三毛中出來。

足厥陰肝的脈絡,起始於腳的大趾尖端,進入叢毛的邊緣,距離指甲角像韭菜葉一樣窄的位置為井穴,也就是大敦穴。以及三毛中。(六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