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生寶鑑》~ 卷四 (5)
卷四 (5)
1. 飲傷脾胃論
神農本草云。酒味苦甘辛。火熱有毒。主百邪毒。行百藥。通血脈。厚腸胃。潤皮膚。久飲傷神損壽。若耽嗜過度。其酷烈之性。撓擾於外。沉注之體。淹滯於中。百脈沸騰。七神迷亂。過傷之毒一發。耗真之病百生。故內經曰。因而大飲則氣以逆。肺痹寒熱喘而虛驚。有積氣在胸中。
得之醉而使內也。酒入於胃。則絡脈滿而經脈虛。脾主於胃行其津液者也。陰氣者靜則神藏。躁則消亡。飲食自倍。腸胃乃傷。蓋陰氣虛則陽氣入。陽氣入則胃不和。胃不和則精氣竭。精氣竭則不營於四肢也。若醉飽入房。氣聚脾中不得散。酒氣與穀氣相搏。熱盛於中。故熱遍於身。
內熱而溺赤。名曰熱厥。凡治消癉、僕擊、偏枯、痿厥、氣滿、發逆。皆肥貴人膏粱之疾也。古人惟麥菽之曲釀黍。而已為辛熱有毒。猶嚴戒如此。況今之醞造。加以馬蘭、芫花、烏頭、巴豆、大毒等藥。以增氣味。尤辛熱之餘烈也。豈不傷沖和、損精神、涸榮衛、竭天癸、夭人壽者也。
故近年中風、虛勞、消狂、瘡瘍、癖積、衄衊、藏毒、下血者多有之大。概由朝醉夕醒。耽樂為常而得之也。古人云。脾熱病則五臟危。豈不信哉。孔子云。惟酒無量不及亂。謂飲之無多而且有節。則所以養精神而介眉壽也。凡飲酒之際。切宜慎之戒之也。
白話文:
[飲酒傷害脾胃理論]
神農本草記載,酒的味道有苦、甘、辛三種,屬性火熱且帶有毒素,主要用來驅除各種邪氣與毒素,能幫助藥物作用,促進血液循環,強化腸胃功能,滋潤肌膚。然而長期過量飲酒會損害精神,縮短壽命。若過度沉溺於飲酒,酒的強烈性質在外擾亂身體,在內則沉澱積聚,使得全身脈絡沸騰,心神混亂。一旦過量飲酒的毒素爆發,各種耗損真氣的疾病便接踵而至。因此,內經有言,大量飲酒會導致氣逆,引發肺部疾病,出現寒熱交錯、喘息虛弱的症狀,胸中會有積氣。
酒進入胃部後,會使絡脈充盈而經脈虛弱。脾臟主管胃部,負責運行津液。當身體處於靜態時,神氣得以儲藏;若躁動不安,神氣則消耗殆盡。飲食過量會傷害腸胃。陰氣虛弱時,陽氣便趁機入侵,導致胃部不調和,進而耗盡精氣,使得四肢無法得到滋養。醉酒飽餐後行房,會使脾氣聚集無法散去,酒氣與食物的氣息相互碰撞,產生旺盛的熱氣,導致全身發熱。
內熱使得小便顏色變紅,這種現象被稱為熱厥。治療消渴、僕擊、半身不遂、萎縮癱瘓、氣滿、氣逆等疾病,通常都是富貴人家因過度享受美食佳餚所導致的疾病。古人只使用大麥、豆類製成的麴來釀造黃酒,即便如此,仍認為酒性辛熱有毒,對此嚴加警戒。如今的釀酒方法,更添加了馬蘭、芫花、烏頭、巴豆等劇毒藥材,以增添風味,使其辛熱性質更加猛烈。這樣的酒豈不是更傷害身體平衡,損害精神,耗盡營養,耗盡體內精華,縮短人的壽命?
近年來,中風、虛弱、消瘦、瘋狂、瘡痍、瘀積、鼻出血、內臟毒素、下血等疾病的患者大幅增加,這些都源自於日復一日的沉醉。古人說,脾臟熱病會危及五臟,這句話難道不是真實反映嗎?孔子曾說,喝酒沒有固定的限量,但不可喝到失序。意思是適量飲酒,且有節制,有助於養護精神,延年益壽。在飲酒時,務必謹慎,保持警惕。
以上就是飲酒過量對脾胃造成傷害的理論。
2. 飲傷脾胃方
夫酒者大熱有毒、氣味俱陽。乃無形之物也。若傷之、止當發散。汗出則愈。此最妙法也。其次莫如利小便。二者乃上下分消其濕。何酒病之有。今之酒病者。乃服酒症丸大熱之劑下之。又有用牽牛、大黃下之者。是無形元氣受病。反下有形陰血。乖誤甚矣。酒性大熱。已傷元氣。
而重複瀉之。況亦損腎水真陰、及有形陰血。俱為不足。如此則陰血愈虛。真水愈弱。陽毒之熱大旺。反增其陰火。是謂元氣消亡。七神何依。折人長命。不然。則虛損之病成矣。金匱要略云。酒疸下之。久久為黑疸。慎不可犯此戒。不若用葛花解酲湯。令上下分消其濕。
【葛花解酲湯】
白豆蔻,縮砂,葛花(各半兩),乾生薑,神麯(炒),澤瀉,白朮(各二錢),人參(去蘆),白茯苓(去皮),豬苓(去皮),橘皮(去白。各一錢半),木香(半錢),蓮花青皮(三分)
上十三味為極細末。每服三錢匕。白湯調下。但得微微汗出。酒病去矣。此蓋不得已而用之。豈可恃賴此藥。日日飲之。此方氣味辛辣。偶因病酒而用之。則不損元氣。何者。敵酒病故也。若賴此服之。損人天年矣。
【法制生薑散】,治飲酒過多。或生冷停滯。吐逆噁心。不欲飲食。
生薑(十兩。切作片。用青鹽糝過。再用白曲拌挹。焙乾而用之),畢澄茄(二兩半),縮砂仁,白豆蔻,白茯苓(去皮),木香(各一兩半),丁香(二兩),官桂(去皮),青皮(去白),陳皮(去白),半夏(薑製),白朮(各一兩),甘草(炙),葛根(各半兩)
上十四味為末。每服一錢至二錢。溫酒調下。不拘時。
【藿香散】,溫脾胃。化痰飲。消宿冷。止嘔吐。治胸膈痞悶。腹脅脹痛。短氣噎悶。咳嘔痰水。噫醋吞酸。噦逆噁心。山嵐瘴氣。
厚朴(薑製),半夏(泡),藿香,陳皮(去白),甘草(炙。等分)
上五味。㕮咀。每服二錢。水一盞。生薑三片。棗子一個。煎至七分。去滓。溫服。無時。日三服。
【快氣湯】,治一切氣疾。
縮砂仁(八兩),香附子(三十二兩),甘草(四兩)
上為細末。每服一錢。鹽湯點下。或㕮咀入姜同煎。名小降氣湯。
【五苓散】,去水。利小便。
澤瀉(二兩半),白朮,赤伏苓,豬苓(各一兩半),官桂(一兩)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熱湯調下。不計時。
【大七香丸】,治脾胃虛冷。心膈噎塞。漸成膈氣。脾泄瀉痢。反胃嘔吐。
香附子(二兩),麥櫱(一兩),丁香(三兩半),縮砂仁,藿香(各二兩半),甘松,烏藥(各六錢半),官桂,甘草,陳皮(各二兩半)
上十味為末。蜜丸彈子大。每服一丸。鹽酒、鹽湯任嚼下。忌生冷肥膩物。
白話文:
飲傷脾胃方
酒性燥熱且有毒性,氣味皆屬陽,屬於無形之物。若飲酒傷身,應當採用發散的方法,使汗液排出即可痊癒,這是最好的辦法。其次是促進小便,這兩種方法能從上往下、從下往上消解體內濕氣,酒傷之症自然就消除了。現在所說的酒病,大多是服用大熱的酒症丸等藥物強行攻瀉所致,也有一些人使用牽牛、大黃等瀉藥,這都是錯誤的做法。因為酒傷的是無形的元氣,卻用瀉藥去攻瀉有形的陰血,簡直是南轅北轍。酒性本就燥熱,已經損傷元氣,而重複使用瀉藥,更會損傷腎水、真陰以及有形的陰血,造成陰血愈加虛弱,真水愈加不足,陽毒之熱則更加旺盛,反而助長陰火,導致元氣耗損殆盡,七神無依,縮短壽命,輕則造成虛損之疾。《金匱要略》中記載,酒疸若用瀉藥攻治,久而久之會變成黑疸,切不可犯此錯誤。不如使用葛花解酲湯,使體內濕氣從上下兩方面得以消散。
葛花解酲湯
白豆蔻、縮砂仁、葛花(各半兩)、乾生薑、神麴(炒)、澤瀉、白朮(各二錢)、人參(去蘆)、白茯苓(去皮)、豬苓(去皮)、橘皮(去白,各一錢半)、木香(半錢)、蓮花青皮(三分)。以上十三味藥磨成極細的粉末,每次服用三錢,用溫水調服。只要微微出汗,酒病即可痊癒。此方僅供不得已時使用,不可依賴此藥每日服用。此方氣味辛辣,偶因酒傷而用之,則不損元氣,因為它能克制酒病。如果依賴此方長期服用,反而會損傷壽命。
法制生薑散
治飲酒過多,或生冷停滯,吐逆噁心,不欲飲食。
生薑(十兩,切片,用青鹽拌勻,再用白曲拌勻,焙乾)、畢澄茄(二兩半)、縮砂仁、白豆蔻、白茯苓(去皮)、木香(各一兩半)、丁香(二兩)、官桂(去皮)、青皮(去白)、陳皮(去白)、半夏(薑製)、白朮(各一兩)、炙甘草、葛根(各半兩)。以上十四味藥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一到二錢,用溫酒調服,不拘時辰。
藿香散
溫脾胃,化痰飲,消宿冷,止嘔吐。治胸膈痞悶,腹脅脹痛,短氣噎悶,咳嘔痰水,噫氣吞酸,噦逆噁心,山嵐瘴氣。
厚朴(薑製)、半夏(泡)、藿香、陳皮(去白)、炙甘草(等分)。以上五味藥,研成粗末。每次服用二錢,用水一盞,加生薑三片、棗子一個,煎至七分,去渣,溫服,不拘時辰,一日三次。
快氣湯
治一切氣疾。
縮砂仁(八兩)、香附子(三十二兩)、甘草(四兩)。以上三味藥磨成細粉,每次服用一錢,用鹽湯送服,或研成粗末與薑一起煎服,稱為小降氣湯。
五苓散
去水,利小便。
澤瀉(二兩半)、白朮、赤茯苓、豬苓(各一兩半)、官桂(一兩)。以上五味藥磨成細粉,每次服用二錢,用熱湯調服,不拘時辰。
大七香丸
治脾胃虛冷,心膈噎塞,漸成膈氣,脾泄瀉痢,反胃嘔吐。
香附子(二兩)、麥芽(一兩)、丁香(三兩半)、縮砂仁、藿香(各二兩半)、甘松、烏藥(各六錢半)、官桂、甘草、陳皮(各二兩半)。以上十味藥磨成粉末,做成蜜丸,如彈子大小。每次服用一丸,用鹽酒或鹽湯送服,忌食生冷肥膩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