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天益

《衛生寶鑑》~ 卷八 (2)

回本書目錄

卷八 (2)

1. 風中腑兼中臟治驗

順德府張安撫。字耘夫。年六十一歲。於己未閏十一月初。患風證。半身不遂。語言謇澀。心神昏憒。煩躁自汗。表虛惡風。如灑冰雪。口不知味。鼻不聞香臭。聞木音則驚悸。小便頻多。大便結燥。若用大黃之類下之。卻便飲食減少不敢用。不然則滿悶。盡夜不得瞑目而寐。

最苦。於此約有三月餘。凡三易醫。病全不減。至庚申年三月初七日。又因風邪。加之痰嗽。咽乾燥。疼痛不利。唾多。中脘氣痞似噎。予思內經有云。風寒傷形。憂恐忿怒傷氣。氣傷臟乃病。臟病形乃應。又云。人之氣以天地之疾風名之。此風氣下陷入陰中。不能生髮上行。

白話文:

順德府的張安撫,字耘夫,六十一歲。在己未年的閏十一月初,患了風證,半身不遂,言語含糊不清,心神昏沉,煩躁多汗,表虛怕風,如同灑了冰雪一般,口不知味,鼻聞不到香臭,聽到木頭的聲音就會心驚膽戰,小便頻繁,大便乾結。若用大黃之類的藥物瀉下去,便會食慾減退,不敢服用,否則就會感到胸悶,整夜無法入睡。

最痛苦的是,這種情況已經持續了三個多月,換了三次醫生,病情絲毫沒有減輕。到了庚申年三月初七日,又因為受了風寒,加上痰嗽,咽喉乾燥疼痛,吞嚥困難,唾液增多,中脘(心窩處)氣滯不通,如同噎住一樣。我想起《內經》裡有云:「風寒傷形,憂恐忿怒傷氣,氣傷臟乃病,臟病形乃應。」又云:「人之氣以天地之疾風名之。」這風氣下沉到陰中,不能生髮上行。

則為病矣。又云。形樂志苦。病生於脈。神先病也。邪風加之。邪入於經。動無常處。前證互相出見。治病必求其本。邪氣乃覆。論時月則宜升陽、補脾胃。瀉風木。論病則宜實表裡。養衛氣。瀉肝木。潤燥益元氣。慎喜怒。是治其本也。宜以加減沖和湯治之。

【加減沖和湯】

柴胡,黃耆(各五分),升麻,當歸,

甘草(炙。各三分),半夏,黃柏,黃芩,人參,陳皮,芍藥(各二分)

白話文:

若身體不適,便可稱為病。古書說,形體安樂,心志勞苦,疾病皆由氣脈生發,精神失常便是病之先兆。外邪入侵,經脈受阻,病症無常,前兆相互顯現。治療疾病必須尋求病根,邪氣才能消除。依照季節月份,宜升陽、補益脾胃、瀉除風寒。根據病情,宜實表裡、培補衛氣、瀉肝解鬱、潤燥益元氣,並謹慎喜怒哀樂,如此才能治本。建議服用加減沖和湯,方中包含柴胡、黃耆、升麻、當歸、甘草(炙)、半夏、黃柏、黃芩、人參、陳皮、芍藥等藥材,可根據病情加減使用。

上十一味。㕮咀。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溫服。如自汗。加黃耆半錢。嗽者加五味子二十粒。晝夜不得睡。乃因心事煩擾。心火內動。上乘陽分。衛氣不得交入陰分。故使然也。以硃砂安神丸服之。由是晝亦得睡。十日後。安撫曰。不得睡三月有餘。今困睡不已。

莫非他病生否。予曰。不然衛氣者。晝則行陽二十五度。夜則行陰亦二十五度。此衛氣交入陰分。循其天度。故安撫得睡也。何病之有焉。止有眼白睛紅。隱澀難開。宜以當歸連翹湯洗之。

白話文:

服用上列十一味藥材,研磨成粉末,製成一劑藥,加入兩杯水,煎煮至一杯,去渣,溫熱服用。若有自汗症狀,可加入半錢黃耆。若有咳嗽,可加入二十粒五味子。白天晚上都無法入睡,可能是因為心煩意亂,心火內動,陽氣上升,衛氣無法進入陰分,導致失眠。可以用硃砂安神丸來服用,這樣白天也能入睡。十天後,病人說:「我已經失眠超過三個月了,現在卻一直昏昏欲睡,莫非是得了別的病嗎?」我說:「不是的。衛氣白天運行陽氣二十五度,晚上運行陰氣亦二十五度。現在衛氣進入陰分,循其正常運行,所以你可以睡覺了,並沒有其他病症。只是眼白泛紅,隱澀難開,可以用當歸連翹湯洗眼即可。」

【當歸連翹湯】

黃連,黃柏(各五分),連翹(四分),當歸,甘草(各三分)

上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時時熱洗之。十三日後。至日晡。微有悶亂不安。於前沖和湯中。又加柴胡三分。以升少陽之氣。飲三服。至十五日。全得安臥。減自汗惡寒躁熱。胸膈痞。元小便多。服藥之後。小便減少。大便一二日一行。鼻聞香口。知味。飲食如常。

脈微弦而柔和。按之微有力。止有咽喉中妨悶。會厭後腫。舌赤。早晨語言快利。午後微澀。宜以玄參升麻湯治之。

白話文:

當歸連翹湯

藥方:

  • 黃連、黃柏(各五分)
  • 連翹(四分)
  • 當歸、甘草(各三分)

將上述藥材混合成一劑,以兩碗水煎煮至一碗,去渣,趁熱反覆洗患處。

療程:

患者於服用藥物十三日後,至下午時分,感到胸悶、煩躁不安。此時,在原先的湯藥中添加柴胡三分,以提升少陽之氣,連續服用三劑。

療效:

至十五日,患者已能安穩入睡,自汗、惡寒、躁熱、胸膈痞悶、小便過多的症狀皆減輕。服用藥物後,小便減少,大便每隔一、二日排泄一次,能聞到香味、品嘗食物的味道,飲食起居恢復正常。

脈象:

脈象細微而柔和,按之略有力。

餘症:

患者仍感到咽喉部有阻塞、悶脹感,會厭後方腫脹,舌頭發紅。早晨說話流利,下午則略微嘶啞。

後續治療:

建議以玄參升麻湯治療。

【玄參升麻湯】

升麻,黃連(各五分),黃芩(炒。四分),連翹,桔梗(各三分),鼠黏子,玄參,甘草

白殭蠶(各二分),防風(一分)

上十味。㕮咀。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七分。去渣。稍熱噙漱。時時咽之。前證良愈。止有牙齒無力。不能嚼物。宜用牢牙散治之。

【牢牙散】

羊筒骨灰,升麻(各三錢),生地黃,黃連,石膏(各一錢),白茯苓,人參(各五分),胡桐淚(三分)

白話文:

【玄參升麻湯】

  • 升麻:五分
  • 黃連:五分
  • 黃芩:炒後四分
  • 連翹:各份
  • 桔梗:三分
  • 鼠黏子:各份
  • 玄參:各份
  • 甘草:各份
  • 白僵蠶:各二分
  • 防風:一分

以上十味藥物,均需細切,配成一份藥劑。用水兩杯,煎煮至剩餘七分,濾掉藥渣,稍加溫後含在口中漱口,並頻繁吞嚥,對於先前的症狀應有良好的療效。如果現有的症狀只是牙齒無力,無法咀嚼食物,則適合使用「牢牙散」進行治療。

【牢牙散】

  • 羊筒骨灰:三錢
  • 升麻:三錢
  • 生地黃:各份
  • 黃連:各份
  • 石膏:一錢
  • 白茯苓:各份
  • 人參:五分
  • 胡桐淚:三分

上為極細末。入麝香少許。研勻。臨臥擦牙後以溫水漱之。安撫初病時。右肩臂膊痛無主持。不能舉動。多汗出。肌肉瘦不能正臥。臥則痛甚。經曰。汗出偏沮。使人偏枯。予思內經云。虛與實鄰。決而通之。又云。留瘦不移。節而刺之。使經絡通和。血氣乃復。又言陷下者灸之。

為陽氣下陷入陰中。肩膊時痛。不能運動。以火導之。火引而上。補之溫之。以上證皆宜灸刺。謂此先刺十二經。之井穴。於四月十二日右肩臂上肩井穴內。先針後灸二七壯。及至瘡發。於枯瘦處漸添肌肉。汗出少。肩臂微有力。至五月初八日。再灸肩井。次於尺澤穴各灸二十八壯。

白話文:

將藥材研磨成極細的粉末,加入少許麝香,研磨均勻。睡前刷牙後,用溫水漱口,將藥粉敷於牙齦。此方可安撫初發疾病時,右肩臂膀疼痛無力,無法舉動,出汗過多,肌肉消瘦,無法平躺,躺下時疼痛加劇的症狀。

醫書記載:「汗出偏沮,使人偏枯。」我思考《內經》所言:「虛與實鄰,決而通之。」又說:「留瘦不移,節而刺之,使經絡通和,血氣乃復。」還說「陷下者灸之。」

這是因為陽氣下降陷入陰中,導致肩膊時常疼痛,無法活動。因此需要用火導引,火氣向上,補充溫煦之氣。以上症狀皆宜針灸治療。

首先,在四月十二日,於右肩臂上肩井穴內,先針灸後艾灸,共灸二十七壯。待瘡口癒合,枯瘦處逐漸長出肌肉,出汗減少,肩臂略微有力。

到了五月初八日,再次灸肩井穴,並於尺澤穴各灸二十八壯。

引氣下行。與正氣相接。次日臂膊又添氣力。自能搖動矣。時值仲夏。暑熱漸盛。以清肺飲子補肺氣。養脾胃。定心氣。

【清肺飲子】

白芍藥(五分),人參,升麻,柴胡(各四分)

天門冬,麥門冬(去心。各三分),陳皮(二分半),甘草(生),黃芩,黃柏,甘草(炙。各二分)

上十一味。㕮咀。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溫服。食後。汗多者加黃耆五分。後以潤腸丸治胸膈痞悶。大便澀滯。

白話文:

清肺飲子

白芍藥五分,人參、升麻、柴胡各四分,天門冬、麥門冬(去心,各三分),陳皮二分半,甘草(生)、黃芩、黃柏、甘草(炙)各二分。

以上十一味藥材,研磨成粉末,製成一劑。用兩碗水煎煮,煎至一碗時,去除藥渣,溫熱服用。飯後服用。如果出汗過多,可加黃耆五分。之後服用潤腸丸治療胸膈痞悶、大便乾澀不通。

【潤腸丸】

麻子仁(另研),大黃(酒煨。各一兩半),桃仁泥子,當歸尾,枳實(麩炒),白芍藥,升麻(各半兩),人參,生甘草,陳皮(各三錢),木香,檳榔(各二錢)

上十二味。除麻仁、桃仁外。為末。卻入二仁泥子。蜜丸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溫水食前送下。初六日得處暑節。暑猶未退。宜微收實皮毛。益衛氣。秋以胃氣為本。以益氣調榮湯主之。本藥中加時藥。使邪氣不能傷也。

白話文:

潤腸丸

藥材:

  • 麻子仁(研磨成粉)
  • 大黃(用酒煨制) 各一兩半
  • 桃仁泥子
  • 當歸尾
  • 枳實(麩炒)
  • 白芍藥
  • 升麻 各半兩
  • 人參
  • 生甘草
  • 陳皮 各三錢
  • 木香
  • 檳榔 各二錢

製法:

將以上十二味藥材,除了麻仁和桃仁以外,研磨成粉末。再將麻仁和桃仁製成泥狀,加入粉末中混合。做成蜜丸,大小如桐子。

服用方法:

每次服用七八十丸,溫水送服,飯前服用。

功效:

本藥方主治潤腸通便,適合於暑氣未退、需要收斂皮毛、益衛氣的情況。秋季以胃氣為本,可用益氣調榮湯治療。本藥方中加了時令藥物,能有效抵抗外邪侵襲。

【益氣調榮湯】

人參(三分臣),益氣和中。當歸(二分佐),和血潤燥。陳皮(二分佐。去白),順氣和中。熟地黃(二分佐),養血潤燥。瀉陰火。白芍(四分臣),補脾胃。微收。治肝木之邪。

升麻(二分使),使陽明氣上升。滋榮百脈。

黃耆(五分君),實皮毛。止自汗。益元氣。半夏(泡三分佐),療風痰。強胃進食。

白朮(二分佐),養胃和中。厚腸胃。甘草(炙。二分佐。引用),調和胃氣。溫中益氣。

柴胡(二分使),引少陽之氣。使出於胃中。乃風行於天上。

白話文:

益氣調榮湯使用人參、當歸、陳皮、熟地黃、白芍、升麻、黃耆、半夏、白朮、甘草、柴胡等藥材,具有益氣和中、養血潤燥、順氣、瀉陰火、補脾胃、升陽氣、滋榮百脈、實皮毛、止自汗、療風痰、強胃進食、養胃和中、厚腸胃、調和胃氣、溫中益氣、引少陽之氣等功效。

麥門冬(三分。去心。佐),猶有暑氣未退。故加之。安肺氣。得秋分節不用。

上十二味㕮咀。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溫服。忌食辛熱之物。反助暑邪。秋氣不能收也。正氣得復而安矣。

白話文:

這段古文中說的是用藥材來治療疾病的方法: 使用麥門冬去除心中部分,並且加入藥物來安定肺氣。如果到了秋天節令,則不需再加此藥了。 將這12種藥材切碎後放入水中煮沸,然後取出殘餘物質並溫熱服用。在治療期間應避免食用辛辣和熱量高的食物,因爲這些會助長暑邪,影響秋季氣候的變化。通過這種方法可以恢復身體的正常狀態並且保持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