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天益

《衛生寶鑑》~ 卷六 (4)

回本書目錄

卷六 (4)

1. 氣分寒

【桂枝加附子湯】,治太陽病發汗。遂漏不止。其人惡風。小便難。四肢微急。難以屈伸者。宜服之。

桂枝(去皮),芍藥(各一兩半),甘草(二兩),附子(炮。去皮。用半個)

上銼如麻豆大。每服五錢。生薑四片。棗子一枚。水一盞半。煮至八分。去滓溫服。

【桂枝加芍藥生薑人參新加湯】,治發汗後身疼痛。脈來遲者。此主之。

桂枝,人參(各一兩半),芍藥(二兩),甘草(一兩。炙)

上銼如麻豆大。每服五錢。生薑四片。棗子一枚。水一盞半。煮至八分。去滓。溫服。

白話文:

【桂枝加附子湯】,適用於治療太陽病發汗後,汗漏不止的情況。如果患者怕風,小便困難,四肢有輕微緊繃感,且難以屈伸,這方劑適合服用。

所需藥材為:桂枝(去皮)、芍藥(各45克),甘草(60克),附子(炮製過,去皮,使用半個)。

將以上藥材切碎成像麻豆般大小。每次服用約15克,加上生薑四片、棗子一個,用水300毫升煮至剩下240毫升,去掉藥渣,趁溫熱時服用。

【桂枝加芍藥生薑人參新加湯】,適用於發汗後身體疼痛,脈搏跳動緩慢的情況,這是主要的治療方式。

所需藥材為:桂枝、人參(各45克),芍藥(60克),甘草(30克,炙過)。

將以上藥材切碎成像麻豆般大小。每次服用約15克,加上生薑四片、棗子一個,用水300毫升煮至剩下240毫升,去掉藥渣,趁溫熱時服用。

2. 血分寒

【巴戟丸】,治肝腎俱虛。收斂精氣。補真戢陽。充悅肌膚。進美飲食。

白朮,五味子,川巴戟(去心),茴香(炒),熟地黃,肉蓯蓉(酒浸),人參,覆盆子,菟絲子(酒浸),牡蠣,益智仁,骨碎補,白龍骨(各二兩)

上十三味為末。蜜丸如桐子大。焙乾。每服三十丸。食前米飲下。日三服。

【神珠丹】,治下焦元氣虛弱。小腹疼痛。皮膚燥澀。小便自利。病機云。澄澈清冷。皆屬於寒。此之謂也。一名

離珠丹。

杜仲(二兩。炒),萆薢(二兩),訶子(五個),龍骨(一兩),破故紙(三兩。炒),胡桃仁(一百二十個),巴戟(二兩),砂仁(半兩),硃砂(一兩。另研)

上九味為末。酒糊丸如桐子大。硃砂為衣。每服三十丸。空心溫酒或鹽湯送下。氣不化。小便不利。濕一(作溫)肌潤滑。熱蒸少。陰氣不化。氣走小便自利。皮膚燥澀。為迫津液不能停。離珠丹主之。弦數者。陽陷於內。從外而之內也。弦則帶數。甲終於甲也。緊則帶洪。壬終於丙也。若弦虛則無火。細則有水。此二脈從內之外也。不宜離珠丹。

白話文:

【巴戟丸】,用來治療肝腎都虛弱的情況。能幫助收斂精氣,補充真氣,戢養陽氣,使肌膚充滿活力,增進飲食風味。

藥材包括:白朮、五味子、川巴戟(去除心部)、茴香(炒過)、熟地黃、肉蓯蓉(酒浸泡)、人參、覆盆子、菟絲子(酒浸泡)、牡蠣、益智仁、骨碎補、白龍骨(以上各二兩)

將上述十三種藥材研磨成粉末,用蜜製成桐子大小的丸子,再烘乾。每次服用三十粒,飯前用米湯送下,每日三次。

【神珠丹】,適用於下焦元氣虛弱,出現小腹疼痛,皮膚乾燥,小便順暢但病態呈現清澈清冷的狀況。這被稱為寒症。又名為離珠丹。

藥材包括:杜仲(二兩,炒過)、萆薢(二兩)、訶子(五個)、龍骨(一兩)、破故紙(三兩,炒過)、胡桃仁(一百二十個)、巴戟(二兩)、砂仁(半兩)、硃砂(一兩,單獨研磨)

將上述九種藥材研磨成粉,用酒糊做成桐子大的丸子,以硃砂做為外衣。每次空腹時服用三十粒,用溫酒或鹽湯送下。如果氣不化,小便不順暢,濕氣影響肌膚潤滑度,熱蒸少,陰氣無法轉化,導致小便自利,皮膚乾燥,是因為身體不能留住津液,這種情況適用離珠丹。若是脈象弦數,表示陽氣在內部受困,從外向內發展。若是弦虛,表示無火;若是細,表示有水,這兩種脈象都是從內向外發展,不適合使用離珠丹。

3. 通治三焦甚寒之氣

【大已寒丸】,治臟腑虛寒。心腹㽲痛。泄瀉腸鳴。自利自汗。米穀不化。手足厥冷。

蓽茇,肉桂(各六兩半),乾薑,良薑(各十兩)

上為末。麵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米飲湯下。食前服。

【四逆湯】,治傷寒自利不渴。嘔噦不止。或吐利俱發。小便或澀或利。或汗出過多。脈微欲絕。腹痛脹滿。手足逆冷。及一切虛寒逆冷。並宜服之。

甘草(炙。二兩),乾薑(一兩半),附子(生。去皮臍。細切。半兩)

上㕮咀。每服三錢。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去渣。溫服。不計時。

白話文:

【大已寒丸】,用於治療臟腑虛弱且寒冷的情況。像是心腹劇烈疼痛、腹瀉伴有腸鳴聲、自發性出汗、消化不良、手腳冰冷等症狀。

藥材成分為蓽茇和肉桂各六兩半,乾薑和良薑各十兩。

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粉末,加入麵糊製成梧桐子大小的丸狀。每次服用二十粒,用米湯送服,飯前服用。

【四逆湯】,適用於因受寒而導致的腹瀉但不口渴、嘔吐不止、或是嘔吐與腹瀉同時發生、小便頻繁或稀少、過度出汗、脈搏微弱、腹部疼痛脹滿、手腳冰冷,以及所有虛弱且寒冷的症狀,皆適合服用。

藥材包含炙甘草二兩、乾薑一兩半、生附子半兩(需去除外皮和中心部分,細切)。

將以上藥材切碎。每次服用約三錢,用一碗半的水煎煮至剩下八分水量,濾掉藥渣後趁熱服用,不限時間。

4. 陰證治驗

至元己巳夏六月。予住於上都。僉院董彥誠。年逾四旬。因勞役過甚。煩渴不止。極飲湩乳。又傷冷物。遂自利腸鳴腹痛。四肢逆冷。冷汗自出。口鼻氣亦冷。六脈如蛛絲。時發昏憒。眾太醫議之。以蔥熨臍下。又以四逆湯五兩。生薑二十片。連須蔥白九莖。水三升。煮至一升。

去渣涼服。至夜半。氣溫身熱。思粥飲。至天明而愈。玉機真臟論云。脈細皮寒。氣少泄利。飲食不入。此謂五虛。漿粥入胃。則虛者活。信哉。魯齋許先生聞之。嘆曰。病有輕重。方有大小。治有緩急。僉院之證。非大方從權急治則不能愈也。至真要大論云。補下治下。制以急。

急則氣味厚。此之謂也。

白話文:

在至元己巳年的夏季六月,我當時住在上都。僉院董彥誠,年齡超過四十歲,因為工作過度勞累,一直感到口渴難止,大量飲用了牛奶,又吃了過多的冰冷食物,結果導致腹瀉、腸鳴和腹痛,四肢冰冷,並且開始冷汗直冒,甚至口鼻散發出的氣息也是冷的。他的脈搏微弱,如同蜘蛛絲一樣細。他時常處於昏迷狀態。當時的多位御醫進行討論,決定使用蔥敷在他的肚臍下方,並給予五兩的四逆湯,搭配二十片生薑,和九根連同鬚根的蔥白,用三升水煎煮到剩下一升。

然後去掉藥渣後,待其放涼服用。到了半夜,他的體溫恢復,開始想要吃粥。到了天亮,病情就已經康復了。《玉機真臟論》中有提到:脈象細微、皮膚寒冷、氣血不足、下痢不止、飲食無法下嚥,這些被稱為「五虛」。若能讓粥進入胃部,虛弱的人就能活下來,這句話果然是真的。魯齋許先生聽說此事後感歎道:疾病有輕有重,治療的方法也有大有小,有緩有急。像董彥誠的病情,如果不是採用大的治療方案,並採取緊急的措施,恐怕是無法康復的。《至真要大論》中提到:在治療下焦病症時,要用快速的手段。這裡所說的快速,就是指藥物的性質和味道都要濃烈,就是這個意思。

5. 陰氣有餘多汗身寒

真定府武德卿,年四十六歲。至元丙子三月間,因憂思勞役,飲食失節,得病肢體冷,口鼻氣亦涼,額上冷汗出,時發昏憒,六脈如蛛絲。一醫作風證,欲以宣風散下之。予因思錢氏小兒論,制宣風散,謂小兒內傷脾胃,或吐或瀉,久則風邪陷入胃中而作飧泄,散中有結,恐傳慢驚。

以宣風散導去風邪,內經云:「久風為飧泄」,正此謂也。今德卿形證,乃陰盛陽虛,苦寒之劑,非所宜也。內經云:「陰氣有餘為多汗身寒。」又陰陽應象論云:「陰盛則身寒汗出,身常清,數慄而寒,寒而厥。」調經篇亦云:「陰盛生內寒。」岐伯曰:「厥氣上逆,寒氣積於胸中而不瀉,不瀉則溫氣去,

寒獨留,故寒中。」東垣解云:「此脾胃不足,勞役形體,中焦營氣受病,末傳寒中。」惟宜補陽,遂以理中湯加黑附子,每服五錢,多用蔥白煎羊肉湯,取清汁一大盞,調服之。至夕四肢漸溫,汗出少,夜深再服,翌日精神出,六脈生,數服而愈。嘗記李思順云:「證者證也,病狀於中,

證形於外。凡學醫道,不看內經,不求病源,妄意病證,又執其方,此皆背本趣末之務,其誤多矣。宜慎思之。

白話文:

【真實案例:陰氣過剩導致多汗與身體冰冷】

在真定府有一位名叫武德卿的人,他四十六歲。在至元丙子年的三月期間,由於長時間的憂慮、思考過度和過勞,加上飲食沒有規律,導致生病,他的四肢冰冷,口鼻呼出的氣也是涼的,額頭上不斷地冒出冷汗,並且時常感到昏沉無力。他的脈搏細弱,如同蜘蛛絲一樣。當時有一名醫生診斷為風證,打算使用宣風散來治療。

我回想起錢氏對小兒病症的理論,制訂了宣風散,認為小兒如果內傷脾胃,可能出現嘔吐或腹瀉的情況,如果病情持續,風邪可能會深入胃部,導致飧泄(即食物未消化就排出)。宣風散中含有的成分,可能在胃中形成結塊,進而引發慢性的驚嚇症狀。

《黃帝內經》提到,長期遭受風邪會導致飧泄,這正是現在的情況。然而,對於武德卿來說,他的病症表現是陰氣過剩、陽氣不足。使用性質寒冷的藥物,並不是適當的治療方式。《黃帝內經》還提到,陰氣過剩會導致多汗和身體冰冷。此外,《陰陽應象大論》也指出,陰氣過剩會導致身體冰冷且出汗,身體感覺清冷,頻繁地發冷顫抖,最終導致手腳冰涼。《調經論》同樣提及,陰氣過剩會導致身體內部寒冷。岐伯進一步解釋說,當氣血逆流,寒氣在胸中積聚且無法排解,就會使溫暖的氣血流失,寒氣單獨留存,從而導致寒中(即身體內部寒冷)。

李東垣解釋說,這是由於脾胃功能不足,加上勞累和身體疲憊,導致中焦營氣受到侵害,最後發展成為寒中。針對這種情況,應該補充陽氣。因此,我決定使用理中湯加上黑附子來治療,每次服用五錢。同時,我讓他多喝以蔥白煎煮的羊肉湯,每次取清湯一大碗,調和藥物服用。到了傍晚,武德卿的四肢開始回暖,汗水減少。深夜再次服藥後,隔天他的精神恢復,脈搏也逐漸正常,經過幾次服藥後,他的病情得到了康復。

我曾記得李思順的話,證就是證明,疾病在體內的狀況,會在外在表現出來。學習醫學的人如果不研究《黃帝內經》,不尋找疾病的根源,只是憑空猜測病症,或者固執地遵循既定的方劑,這些都是捨本逐末的做法,容易造成錯誤。因此,在醫療過程中,我們應該謹慎思考,避免這些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