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生寶鑑》~ 卷七 (2)
卷七 (2)
1. 中風雜說
風者能動而多變。因熱勝則動。宜以靜勝燥。是養血也。宜和。是行榮衛壯筋骨也。天麻丸主之。非大藥不能治也。
【天麻丸】
附子(一兩炮),天麻(酒浸三宿。曬),牛膝(酒浸一宿。焙),萆薢(另研為末)
玄參(各六兩),杜仲(七兩炒),當歸(十兩。全用),羌活(十兩。或十五兩),生地黃(十六兩),獨活(五兩)
白話文:
風的特性是能動且變化多端。當體內熱盛時,風的活動就會更為活躍。因此,治療風症應以靜止的方式來抑制其燥熱,達到養血的效果。此外,也要注意調和身體,讓氣血運行暢通,以增強筋骨的強度。天麻丸是治療風症的主方,由於風症的複雜性,非大藥不可治。
【天麻丸】
藥材
- 附子(一兩,炮製)
- 天麻(酒浸泡三夜,曬乾)
- 牛膝(酒浸泡一夜,烘乾)
- 萆薢(另研磨成粉末)
- 玄參(各六兩)
- 杜仲(七兩,炒製)
- 當歸(十兩,全用)
- 羌活(十兩或十五兩)
- 生地黃(十六兩)
- 獨活(五兩)
上十味為末。煉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病大加至百丸。空心食前。溫酒或白湯送下。平明服藥。日高飢則食。不飢且止食。大忌壅塞失於通利。故服藥半月。稍覺壅塞。微以七宣丸疏之。使藥再為用也。牛膝、萆薢。強壯筋骨。杜仲使筋骨相著。羌活、防風治風之要藥、當歸、地黃、能養血和榮衛。
玄參主用。附子佐之行經也。如風癇病不能愈者。吐論厚朴丸。出潔古家珍。其本方後。另有此病加添藥。如中風自汗昏冒。發熱不惡風寒。不能安臥。此是風熱煩躁。瀉青丸主之。如小便少不可以藥利之。既自汗。津液外泄。小便內少。若利之使榮衛枯竭。無以制火。煩熱愈甚。
俟熱退汗止。小便自行也。兼此證屬陽明經。大忌利小便。須當識此。
白話文:
以上十種草藥研磨成粉末,煉製成蜜丸,大小如桐子。每次服用五七十粒,病情加重時可增至百粒。在空腹時飯前服用,可用溫酒或白開水送下。早上起牀即服藥,到中午感到餓時才進食,若不餓則暫停進食。特別需要注意的是,服藥期間不可有阻塞不通暢的情況發生。若在服藥半個月後開始感到阻塞,可以稍微服用七宣丸來緩解,讓藥物再次發揮作用。牛膝和萆薢能增強筋骨,杜仲則能使筋骨緊密相連。羌活和防風是治療風病的重要藥物,當歸和地黃則能滋養血液,調和氣血。
玄參是主要的藥物,附子輔助它流通經絡。如果風癇病未能痊癒,可使用吐論厚朴丸,出自潔古家珍,本方後面還有針對該病添加的藥物。對於中風自汗、神志不清、發熱但不畏寒,無法安睡的症狀,這可能是風熱引起的煩躁,應使用瀉青丸來治療。如果小便量很少,不能用藥來使之通暢,而又有自汗、津液外洩、小便內量少的情況,若繼續使用藥物會導致榮衛系統枯竭,無法控制火氣,導致煩熱情況更加嚴重。
等到熱退汗止,小便自然流出。此外,此類病症屬於陽明經,特別需要注意不要利尿,必須瞭解這個原則。
2. 中風見證
【瀉青丸】,治中風自汗昏冒。發熱不惡寒。不能安臥。此是風熱煩躁之故也。
當歸,川芎,梔子,羌活,大黃,防風,龍膽草(各等分)
上末。蜜丸彈子大。竹葉湯化下一丸。此方去梔子。加獨活、防風、甘草、菊花、蟬蛻、川芎。丸服。凡人初覺大指次指麻木不仁或不用者。三年內有中風之疾也。宜先服愈風湯、天麻丸各一料。此治未病之先也。是以聖人治未病。不治已病。中風人多能食。蓋甲己化土。脾盛故能多食。
白話文:
【瀉青丸】
此方用於治療中風引起的自汗、昏冒、發熱不惡寒、不能安臥等症狀。這些症狀都是因為風熱煩躁所致。
藥方組成:
- 當歸、川芎、梔子、羌活、大黃、防風、龍膽草(各等分)
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細末,用蜂蜜製成彈子大小的丸劑。服用時用竹葉湯化下一丸。
另有一種用法:
將上述藥方中的梔子去除,加入獨活、防風、甘草、菊花、蟬蛻、川芎等藥材,製成丸劑服用。
預防中風:
如果有人發現自己的大拇指和食指出現麻木不仁或無力的狀況,且這種情況持續了三年,就很有可能罹患中風。建議及早服用愈風湯和天麻丸等藥物進行預防,這就是所謂的「治未病」。
醫學哲理:
聖人注重「治未病」,而不是等到病發才治療。中風患者通常食慾較好,這是因為甲己化土,脾氣旺盛的緣故。
由此脾氣愈盛。下克腎水。腎水虧則病增劇。宜廣服藥。不欲多食。病能自愈。中風病多食者。風木盛也。盛則克脾土。脾受敵則求助於食。經曰。實則夢與。虛則夢取是也。當瀉肝木。治風安脾。脾安則食少。是其效也。中風人初覺。不宜服腦麝。恐引風氣入骨髓。如油入面。
不能得出。如痰涎潮盛。不省人事、煩熱者。宜用之下痰。神效。
白話文:
由此可見,脾氣過盛,會向下克制腎水。腎水虧虛,病情就會加重。應該廣泛服用藥物,不要吃太多。疾病就能自行痊癒。中風病人食慾旺盛,是因為風木之氣過盛。風木之氣盛,就會克制脾土。脾土受敵,就會向食物求助。經書上說:「實則夢與,虛則夢取」,就是這個道理。應該瀉肝木之氣,治療風邪,安養脾土。脾土安穩,食慾就會減少,這就是治療的效果。中風病人剛發病時,不適合服用腦麝,擔心會引發風邪進入骨髓,就像油進入面粉,
無法再分離出來。如果患者痰涎很旺盛,神志不清、發燒,就應該用藥物化痰,療效奇佳。
3. 中風刺法
(出雲岐子學醫新說)
4. 大接經從陽引陰治中風偏枯
足太陽膀胱之脈。出於至陰足小指外側。去爪甲角如韭葉為井金。足少陰腎之脈。湧泉穴、足心也。起於小指之下。趨足心。(三呼)手厥陰心包絡之脈。其直者循中指出其端。去爪甲如韭葉陷中為井。中衝穴也。其支者別掌中小指次指。出其端。手少陽三焦之脈。起於小指次指之端。
去爪甲角如韭葉為井。足少陽膽之脈。出於竅陰足小指次指之端。去爪甲角如韭葉為井。其支者上入大指岐骨內出其端。還貫爪甲出三毛中。(十呼。二十呼)足厥陰肝之脈。起大指之端。入叢毛之際。去爪甲如韭葉為井。大敦也。及三毛中。(十呼。六呼)。手太陰肺之脈。
白話文:
足太陽膀胱之脈
從足部至陰位,也就是小腳趾外側開始。從指甲角邊緣算起,像韭菜葉那樣的位置,稱為「井金」。
足少陰腎之脈
起於湧泉穴,也就是腳心。從小腳趾下方開始,沿著腳心向上走。(三呼)
手厥陰心包絡之脈
其直線走向沿著中指走,一直到中指尖端。從指甲角邊緣算起,像韭菜葉那樣陷下去的位置,稱為「井」。也就是中衝穴。其支線則沿著手掌,從小指旁邊的指頭開始,再從指尖出來。
手少陽三焦之脈
起於小指旁邊的指頭尖端。從指甲角邊緣算起,像韭菜葉那樣的位置,稱為「井」。
足少陽膽之脈
從竅陰位,也就是小腳趾旁邊的指頭尖端開始。從指甲角邊緣算起,像韭菜葉那樣的位置,稱為「井」。其支線則向上進入大腳趾與第二趾之間的骨頭內部,再從指尖出來。接著穿過指甲,從三毛中出來。(十呼、二十呼)
足厥陰肝之脈
起於大腳趾尖端。從大腳趾尖端進入叢毛之間,從指甲角邊緣算起,像韭菜葉那樣的位置,稱為「井」。也就是大敦穴。再沿著三毛中出來。(十呼、六呼)
手太陰肺之脈
……(文末未完,請補充完整内容)
起大指之端。出於少商。大指內側。去爪甲如韭葉為井。其支者出次指內臁出其端。手陽明大腸之脈。起大指次指之端。入次指內側。去爪甲如韭葉為井。(十呼)中指內交(三呼)足陽明胃之脈。起足大指次指之端。去爪甲如韭葉為井。其支者入大指內。出其端。(一呼)足太陰脾之脈。
起足大指端。循指內側。去爪甲角如韭葉為井。隱白也。(十呼)手少陰心之脈。起手小指內出其端。循指內臁。去爪甲如韭葉為井。手太陽小腸之脈。起手小指之端。去瓜甲一分陷中為井。
白話文:
大拇指尖端開始,經少商穴,沿著大拇指內側,指甲邊緣像韭菜葉的地方,是井穴。分支從第二指內側,延伸到指尖。手陽明大腸經脈起於大拇指與第二指尖端,進入第二指內側,指甲邊緣像韭菜葉的地方,是井穴。(十呼)中指內側交界處(三呼)足陽明胃經脈,起於腳大拇指與第二指尖端,指甲邊緣像韭菜葉的地方,是井穴。分支進入大拇指內側,從指尖出來。(一呼)足太陰脾經脈,起於腳大拇指尖端,沿著指內側,指甲邊緣像韭菜葉的地方,是井穴,名為隱白。(十呼)手少陰心經脈起於小指內側指尖,沿著指內側,指甲邊緣像韭菜葉的地方,是井穴。手太陽小腸經脈起於小指尖端,指甲邊緣往內凹陷一分,是井穴。
5. 大接經從陰引陽治中風偏枯
手太陰肺之脈。起手大指端。出於少商大指內側。去爪甲角如韭葉為井。(一呼。三呼)手陽明大腸之脈。起手大指次指之端。去爪甲如韭葉為井。其支者。入大指間出其端。足太陰脾之脈。起足大指端。循指內側。去爪甲如韭葉為井。隱白也。手少陰心之脈。起手小指內出其端。
循指內臁。去爪甲如韭葉為井。手太陽小腸之脈。起手小指之端。去爪甲下一分陷中為井。足太陽膀胱之脈。起足小指外側。至陰。去爪甲如韭葉為井金。足小指之端也。足少陰腎之脈。起足小指之下。斜趨足心為井。湧泉穴也。手厥陰心包之脈。其直者循手中指出其端。去爪甲如韭葉為井。
白話文:
-
手太陰肺脈:從手的大拇指末端開始,從大拇指內側出發,距離指甲約韭葉寬的位置,是「井」穴。每次呼吸時可以按壓三次。
-
手陽明大腸脈:從手的大拇指和食指的末端開始,距離指甲約韭葉寬的位置,是「井」穴。有一部分分支進入大拇指之間,然後在末端出發。
-
足太陰脾脈:從腳的大拇指末端開始,沿著腳趾內側走行,距離指甲約韭葉寬的位置,稱為「隱白」穴。
-
手少陰心脈:從手的小拇指內側出發,在手指內側走行,距離指甲約韭葉寬的位置,是「井」穴。
-
手太陽小腸脈:從手的小拇指末端開始,距離指甲下方一分的凹陷處,是「井」穴。
-
足太陽膀胱脈:從腳的小拇指外側開始,經過至陰穴,距離指甲約韭葉寬的位置,是「井」穴,位於腳小拇指的末端。
-
足少陰腎脈:從腳的小拇指下方開始,斜向腳底中心,到達「湧泉」穴,是「井」穴。
-
手厥陰心包脈:直線走向的手指,從手指末端出發,距離指甲約韭葉寬的位置,是「井」穴。
中衝穴也。其支者從掌中循小指次指。
出其端。手少陽三焦之脈。起手小指次指之端。去爪甲如韭葉為井。足陽明胃之脈。起足大指次指之端。去爪甲如韭葉為井。其支者入大指間。出其端。足少陽膽之脈。起於竅陰。是小指次指之端也。去爪甲如韭葉為井。其支者上入大指歧骨內。出其端。還貫爪甲。出三毛中。
足厥陰肝之脈。起足大指之端。入叢毛之際。去爪甲如韭葉為井。大敦也。及三毛中。(六呼)
白話文:
中衝穴也。其支者從掌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
這指的是中衝穴。它的分支從手掌中沿著小指的旁邊(第二根手指)走,並從手指尖端出來。
手少陽三焦之脈。起手小指次指之端。去爪甲如韭葉為井。
手少陽三焦經的經脈,起始於手的小指旁邊(第二根手指)的尖端,距離指甲一寸左右,如同韭菜葉的長度,這個位置叫做井穴。
足陽明胃之脈。起足大指次指之端。去爪甲如韭葉為井。其支者入大指間。出其端。
足陽明胃經的經脈,起始於足的大拇指旁邊(第二根手指)的尖端,距離指甲一寸左右,如同韭菜葉的長度,這個位置叫做井穴。它的分支進入大拇指與食指之間,並從手指尖端出來。
足少陽膽之脈。起於竅陰。是小指次指之端也。去爪甲如韭葉為井。其支者上入大指歧骨內。出其端。還貫爪甲。出三毛中。
足少陽膽經的經脈,起始於竅陰穴,也就是小指旁邊(第二根手指)的尖端,距離指甲一寸左右,如同韭菜葉的長度,這個位置叫做井穴。它的分支向上進入大拇指的骨頭內部,並從手指尖端出來。然後再次穿過指甲,從三個毛髮生長的地方(三毛中)穿出。
足厥陰肝之脈。起足大指之端。入叢毛之際。去爪甲如韭葉為井。大敦也。及三毛中。(六呼)
足厥陰肝經的經脈,起始於足的大拇指尖端,進入指尖的毛髮叢生處,距離指甲一寸左右,如同韭菜葉的長度,這個位置叫做井穴,也就是大敦穴。它也同樣穿過三個毛髮生長的地方(三毛中)。 (這六個穴位都是井穴,被稱為「六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