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天益

《衛生寶鑑》~ 卷四 (1)

回本書目錄

卷四 (1)

1. 卷四

予受學於東垣先生。先生授以內經要奧。仍授以制方之法。中書左丞董公彥明。中統辛酉夏領軍攻濟南。時暑隆盛。軍人飲冷。多成痢疾。又兼時氣流行。左丞遣人來求醫於予。遂以數藥付之。至秋城陷矣。公回。謂予曰。向所付藥。服之多效。其方君自制耶。古方耶予曰。

有自制方。有古方。公曰。君用藥如此。可謂得醫之三昧矣。以自制方及古方。用之經驗者。類而集之以濟人。不亦善乎。予遂允之。凡古今名方。親獲效者。類以成書。詳列於後。

白話文:

我在東垣先生那裡學習。先生把《內經》中的精華和奧義傳授給我,同時也教導我如何創製藥方。中書左丞董公彥明,在中統辛酉年的夏天率軍攻打濟南。當時天氣酷熱,軍士們喝了冷水,很多人因此得了痢疾,加上當時有流行病,董公便派人向我尋求醫治。我隨即提供幾種藥物給他。到了秋天,城池被攻陷,董公回來後告訴我,我之前給他的藥,使用後效果很好,這些藥方是你自己創製的嗎?還是古方?我回答他,

有些是我自製的方子,有些是古方。董公說,你用藥能達到這樣的療效,可說是深得醫學的精髓了。如果你把你自製的方子以及一些古方,這些經過實踐驗證有效的藥方,歸納整理出來救人,豈不是很好?我於是答應了他的建議。凡是我知道的古今名方,親自驗證過有效果的,我都歸類整理成書,詳細的內容都列在後面。

2. 飲食自倍腸胃乃傷論

痹論云。陰氣者靜則神藏。躁則消亡。飲食自倍。腸胃乃傷。謂食物無務於多。貴在能節。所以保沖和而遂頤養也。若貪多務飽。飫塞難消。徒積暗傷。以召疾患。蓋食物飽甚。耗氣非一。或食不下而上湧。嘔吐以耗靈源。或飲不消而作痰。咯唾以耗神水。大便頻數而泄。耗穀氣之化生。

溲便滑利而濁。耗源泉之浸潤。至於精清冷而下漏。汗淋漉而外泄。莫不由食物之過傷。滋味之太厚。如能節滿意之食。省爽口之味。常不至於飽甚者。即頓頓必無傷。物物皆為益。糟粕變化。早晚溲便按時。精華和凝上下津液含蓄。神藏內守。榮衛外固。邪毒不能犯。疾疢無由作。

故聖人立言垂教。為養生之大經也。

白話文:

在「飲食過量致腸胃受損」的理論中提到,陰氣在平靜時能使精神收藏,躁動時則會導致其消耗甚至消失。飲食若超出正常份量,就會對腸胃造成傷害。這句話是說食物並不在於吃的多,而是貴在懂得節制,這樣才能保持身體的平衡和健康。

假使一味追求吃得越多越好,只會讓食物在體內堆積,難以消化,久而久之,必然會對身體造成隱形的傷害,引發各種疾病。因為食物吃太多,消耗的不只是食物,也可能影響到體力。比如食物無法順利消化,反而向上逆流,引發嘔吐,消耗了體內的元氣;或者飲料過多,轉化為痰,通過咳嗽吐出,消耗了體內的精華;大便頻繁,影響穀氣的生成;小便過多,影響體內津液的滋潤;精液過度流失,汗液過度排泄,這些都可能因為食物攝取過量而引起。

如果能夠控制對美食的慾望,減少對美味的依賴,不要吃到非常飽的程度,那麼每一餐都不會對身體造成傷害,每種食物都能帶來好處。食物殘渣可以順利排出,每天的大小便都會按時進行,身體的精華得以凝結,上下津液得以儲存,精神得以內守,體力得以保持,邪惡的病毒無法侵犯,疾病也就無從產生。

因此,古聖先賢留下智慧言語,作為養生保健的重要原則。

3. 食傷脾胃論

論曰。人之生也。由五穀之精。化五味之備。故能生形。經曰。味歸形。若傷於味亦能損形。今飲食反過其節。以至腸胃不能勝。氣不及化。故傷焉。經曰。壯火食氣。氣食少火。壯火散氣。少火生氣。痹論云。飲食自倍。腸胃乃傷。失四時之調養。故能為人之病也。經曰。

氣口緊盛傷於食。心、胃滿而口無味。口與氣口同。氣口曰坤口。乃脾之候。故胃傷而氣口緊盛。夫傷者有多少。有輕重。如氣口一盛。得脈六至。則傷於厥陰。乃傷之輕也。枳朮丸之類主之。氣口二盛。脈得七至。則傷於少陰。乃傷之重也。雄黃聖餅子、木香檳榔丸、枳殼丸之類主之。

氣口三盛。脈得八至九至。則傷太陰。填塞悶亂則心胃大痛。備急丸、神保丸、消積丸之類主之。兀兀欲吐則已。俗呼食迷風是也經曰。上部有脈下部無脈。其人當吐不吐。者死瓜蒂散吐之。如不能吐。則無治也。經曰。其高者因而越之。在下者引而竭之也。

【枳朮丸】,治痞消食強胃

白朮(二兩),枳實(一兩麩炒)

上為末。荷葉裹。燒飯為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多用白湯下。無時。用白朮者。本意不取其食速化。但久服令胃氣強實。不復傷也。

【橘皮枳朮丸】,治老幼元氣虛弱。飲食不消。或臟腑不調。心下痞悶。

白朮(二兩),枳實(麩炒),橘皮(各一兩)

上為末。荷葉裹。燒飯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溫水送下。食遠。夫內傷用藥之大法。所貴服之強人胃氣。令胃氣益厚。雖猛食多食重食而不傷。此能用食藥者此藥久久益胃氣。令不復致傷。

【半夏枳朮丸】,治因冷食內傷

白朮(二兩),半夏(泡七次),枳實(麩炒各一兩)

上為末。荷葉裹。燒飯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溫水送下。食遠。湯浸蒸餅丸亦可。如食傷寒熱不調每服加上二黃丸十丸。白湯送下。

【木香枳朮丸】,破滯氣。消飲食。開胃進食。

白朮(二兩),木香,枳實(麩炒各一兩)

上為末。荷葉裹。燒飯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溫水送下。食遠。

【木香化滯湯】,治因憂氣食冷濕面。結於中脘。腹皮底微痛。心下痞滿。不思飲食。食之不散。常常痞氣。

半夏(一兩泡),草豆蔻,炙甘草(各五錢),柴胡(四錢),木香,橘皮(各三錢),枳實(麩炒一錢),當歸身(二錢),紅花(五分)

上九味。㕮咀。每服五錢。水一盞。生薑五片。煎一盞。去渣稍熱服。食遠。忌生冷酒濕面。

【丁香爛飯丸】,治飲食所傷。卒心胃痛。

甘松,縮砂仁,丁香皮(各三錢),甘草(炙,二錢)

京三稜(炮一錢),香附子(半兩),木香(一錢),益智仁(三錢)

丁香,廣朮(炮。各一錢)

白話文:

食傷脾胃論

人體的生成,依靠五穀精華的滋養和五種味道的調和,才能長成形體。經書上說:「味道歸於形體」,如果飲食傷了味道,也會損傷形體。現在很多人飲食過度,超過了腸胃所能承受的限度,導致食物不能完全消化,因此造成傷害。經書上說:「強盛的火力消耗氣血,氣血則需要弱小的火力來溫養;強盛的火力耗散氣血,而弱小的火力則能滋生氣血。」《痹論》也說:「飲食過量,腸胃就會受損。」如果不能順應四時節氣調養身體,就會導致疾病。經書上說:

氣口緊盛,是食物損傷的表現。這時心、胃脹滿,卻沒有食慾。口與氣口相同,氣口又稱坤口,是脾胃的反應。因此,胃受損傷,就會出現氣口緊盛的現象。食物損傷的程度有輕重之分。如果氣口略微緊盛,脈搏跳動六次,則是傷及厥陰,屬於輕微的損傷,可用枳朮丸等藥物治療。如果氣口很緊盛,脈搏跳動七次,則是傷及少陰,屬於較重的損傷,可用雄黃聖餅子、木香檳榔丸、枳殼丸等藥物治療。

如果氣口非常緊盛,脈搏跳動八到九次,則是傷及太陰,會出現胸悶、腹脹、心胃劇痛等症狀,可用備急丸、神保丸、消積丸等藥物治療。如果感到噁心欲吐,這就是俗稱的「食迷風」。經書上說:上腹部有脈搏跳動,下腹部沒有脈搏跳動,病人想吐卻吐不出來,就會危及生命,此時可用瓜蒂散催吐。如果無法催吐,就沒有辦法治療了。經書上還說:「上實者,應當使其排出;下實者,應當使其引流出去。」

枳朮丸,治痞,消食,強胃

白朮二兩,枳實一兩(麩炒)

上藥研末,用荷葉包裹,用燒過的米飯做成梧子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五十丸,用白開水送服,不限時間。使用白朮,並不是為了加速食物消化,而是長期服用,能使胃氣強盛,不再容易受損。

橘皮枳朮丸,治老幼元氣虛弱,飲食不消,或臟腑不調,心下痞悶

白朮二兩,枳實(麩炒)、橘皮各一兩

上藥研末,用荷葉包裹,用燒過的米飯做成桐子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五十丸,溫水送服,飯後服用。內傷用藥的大原則,貴在服用藥物能增強人的胃氣,使胃氣更加強盛,即使吃得猛、吃得多、吃得重,也不會受損。這些藥物長期服用,能增強胃氣,不再容易受損。

半夏枳朮丸,治因冷食內傷

白朮二兩,半夏(泡七次),枳實(麩炒)各一兩

上藥研末,用荷葉包裹,用燒過的米飯做成桐子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五十丸,溫水送服,飯後服用。也可以用湯汁浸泡蒸餅做成丸藥。如果食傷伴有寒熱不調,每次服用可加服二黃丸十丸,白開水送服。

木香枳朮丸,破滯氣,消飲食,開胃進食

白朮二兩,木香、枳實(麩炒)各一兩

上藥研末,用荷葉包裹,用燒過的米飯做成桐子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五十丸,溫水送服,飯後服用。

木香化滯湯,治因憂慮、飲食生冷潮濕之物,停滯於中脘,腹皮底微痛,心下痞滿,不思飲食,食之不消,經常痞悶。

半夏(一兩,泡製),草豆蔻、炙甘草各五錢,柴胡四錢,木香、橘皮各三錢,枳實(麩炒)一錢,當歸身二錢,紅花五分

上九味藥材,切碎,每次服用五錢,加水一盞,生薑五片,煎成一盞,去渣,稍溫服,飯後服用。忌食生冷、酒類及潮濕食物。

丁香爛飯丸,治飲食所傷,突然心胃疼痛

甘松、縮砂仁、丁香皮各三錢,甘草(炙)二錢,京三稜(炮)一錢,香附子半兩,木香一錢,益智仁三錢,丁香、廣朮(炮)各一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