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生寶鑑》~ 卷七 (1)
卷七 (1)
1. 中風論(出潔古家珍)
經曰。風者百病之始。善行而數變。行者動也。風本為熱。熱勝則風動。宜以靜勝其躁。是養血也。治須少汗。亦宜少下。多汗則虛其衛。多下則損其榮。汗下各得其宜。然後宜治其在經。雖有汗下之戒。而有中臟中腑之分。中腑者宜汗之中。臟者宜下之。此雖合汗下。亦不可過也。
仲景云。汗多則亡陽。下多則亡陰。亡陽則損氣。亡陰則損形。故經言血氣者人之神。不可不謹養也。初謂表裡不和須汗下之。表裡已和。是宜治之在經也。其中腑者。面顏顯五色。有表證而脈浮。惡風惡寒。拘急不仁。或中身之後。或中身之前。或中身之側。皆曰中腑也。
白話文:
經曰
風是百病之源,它善於流竄變化。流竄是運動的意思。風的本質是熱,熱盛則風動。應該以靜制動,以安撫躁動的風,這就是養血之道。治療時,應當少出汗,也應該少瀉下。出汗過多會傷及衛氣,瀉下過多會損傷營氣。出汗和瀉下都要適度,才能再治療經絡上的疾病。
雖然有汗下之戒,但要區分臟腑。中腑宜用汗法,臟腑宜用下法。雖然可以汗下,但也不可過度。
仲景云
出汗過多會損傷陽氣,瀉下過多會損傷陰氣。損傷陽氣則氣虛,損傷陰氣則形損。因此經書上說:「血氣是人之神,不可不謹慎保養。」
一開始,如果表裡不和,就需要汗下治療。表裡和合之後,就應該治療經絡上的病。
其中腑者,指的是面色呈現五色,有表證且脈象浮,怕風怕冷,肢體拘急麻木,或者疼痛位於身體的中間、前、側,都屬於中腑。
其病多易治。其中臟者。唇吻不收。舌不轉而失音。鼻不知香臭。耳聾而眼瞀。大小便秘結。皆曰中臟也。其病則難治。經曰。六腑不和。留結為癰。五臟不和。九竅不通。外無留結為癰。內無九竅不通。知必在經也。初證既定。宜以大藥養之。當須按時令而調陰陽。安臟腑而和榮衛。
少有不愈者也。風中腑者。先以加減續命湯隨證發其表。如忽中臟。則大便多秘澀。宜以三化湯通其滯。表裡證已定。別無變端。故以大藥和而治之。大抵中腑者多著四肢。中臟者多滯九竅。雖中腑者多兼中臟之證。至於舌強失音。久服大藥。能自愈也。有中風濕者。夏月多有之。
白話文:
患病多易治療。其中臟腑受損的,表現為嘴唇不能閉合,舌頭不能轉動而失聲,鼻子聞不到香臭,耳朵聾了,眼睛也模糊,大小便不通,這些都是臟腑病變的表現。而臟腑病變就難治了。經書上說:「六腑不和,積聚成癰;五臟不和,九竅不通。外無積聚成癰,內無九竅不通,就知道病在經絡了。」初次確診後,就應該用大藥調養,並依季節調整陰陽,安撫臟腑,調和營衛。
很少有不治好的。風邪侵入腑臟的,先用加減續命湯根據症狀驅散外邪。如果忽然侵犯臟腑,就會出現大便秘結的情況,就應該用三化湯通利積滯。表裡證狀已經確定,沒有其他變化,就可以用大藥調理治療。總之,腑臟受損多影響四肢,臟腑受損多影響九竅。雖然腑臟受損也會伴隨臟腑病變的症狀,但像舌頭僵硬失聲這種情況,長期服用大藥,也能自愈。有些人會中風濕,夏天發病的比較多。
其證身重如山。不能轉側。宜服除風勝濕去熱之劑。如不可。則用針灸治之。今其六經續命湯治法。
【小續命湯】,通治八風五痹痿厥等疾。以一歲為總。六經為別。春夏加石膏、知母、黃芩。秋冬加官桂、附子、芍藥。又於六經別藥內。隨證細分加減。自古名醫。不能越此。
麻黃(去節),人參(去蘆),黃芩(去腐),芍藥,甘草(炙),川芎,杏仁(去皮尖。炒),防己,官桂(各一兩),防風(一兩半),附子(炮去皮臍。半兩)
白話文:
病人感觉身体沉重如山,无法翻身,应该服用祛风胜湿、清热的药物。如果无效,则需用针灸治疗。现在使用的六经续命汤治疗方法,是以一岁为总纲,六经为分枝。春夏时节,需加入石膏、知母、黄芩;秋冬时节,需加入官桂、附子、芍药。同时,根据六经不同的病症,加入其他药物细致调整。自古以来,名医们都不能越过这个原则。
麻黄(去节)、人参(去芦)、黄芩(去腐)、芍药、甘草(炙)、川芎、杏仁(去皮尖,炒)、防己、官桂(各一两)、防风(一两半)、附子(炮去皮脐,半两)。
上十一味。除附子、杏仁外。為粗末。後入二味和勻。每服五錢。水一盞半。生薑五片。煎至一盞。去滓。稍熱服。食前。凡治中風。不審六經之形證加減。雖治與不治無異也。內經云。腠理開則淅然寒。閉則熱而悶。知暴中風邪。宜先以加減續命湯藥證治之。若中風無汗惡寒。麻黃續命湯主之。
於本方中加麻黃、防風、杏仁一倍。宜針太陽經至陰、出血、崑崙、舉蹺。中風有汗惡風。桂枝續命湯主之。
於本方中加桂枝、芍藥、杏仁一倍。宜針風府。以上二證。皆太陽經中風也。中風無汗。身熱不惡寒。白虎續命湯主之。
白話文:
上十一種草藥,除了附子和杏仁之外,都需要研磨成粗粉。然後加入杏仁和附子,並混勻。每次服用五錢,用半升半的水,加上五片生薑,煮沸後減少到半升,濾掉藥渣,稍微加熱後服用,在餐前。這方子適用於中風症狀,對於是否符合六經的診斷標準,治或不治的效果都一樣。內經中提到,當皮膚毛孔開放時,會感到寒意;當毛孔閉合時,會感到熱且悶。若突然中風,應首先使用加減續命湯來進行診斷和治療。若中風時沒有出汗且畏寒,則需使用麻黃續命湯來治療。
在原本的方子中加入麻黃、防風、杏仁的雙倍份量。對於太陽經的中風,需要針刺太陽穴、至陰穴、崑崙穴、舉蹺穴。若中風時有出汗且畏風,則需使用桂枝續命湯來治療。
在原本的方子中加入桂枝、芍藥、杏仁的雙倍份量。對於風府穴的中風,需要針刺風府。以上兩種情況,都是太陽經的中風。若中風時無出汗但身體發熱,且不畏寒,則需使用白虎續命湯來治療。
於本方中加石膏(二兩)。知母(二兩)。甘草(一兩)。中風有汗。身熱不惡風。葛根續命湯主之。
於本方中加葛根(二兩)。桂枝黃芩各一倍。宜針陷谷、刺厲兌。針陷谷者。去陽明之賊邪。刺厲兌者。瀉陽
明之實熱。以上二證。皆陽明經中風也。中風無汗身涼。附子續命湯主之。
於本方中加附子一倍。乾薑加(二兩)。甘草加(三兩)。宜針隱白。去太陰之賊邪。此一證。太陰經中風也。中風有汗無熱。桂枝附子續命湯主之。
白話文:
在這個方劑裡,加入葛根(二兩)、桂枝、黃芩各增加一倍。建議針灸陷谷穴、刺厲兌穴。針刺陷谷穴,可以去除陽明經的邪氣;針刺厲兌穴,可以瀉掉陽明經的實熱。以上兩個症狀,都是陽明經中風。如果中風患者不出汗,身體發涼,可以用附子續命湯治療。
第三段
於本方中加附子一倍。乾薑加(二兩)。甘草加(三兩)。宜針隱白。去太陰之賊邪。此一證。太陰經中風也。中風有汗無熱。桂枝附子續命湯主之。
在這個方劑裡,加入附子增加一倍,乾薑加(二兩),甘草加(三兩)。建議針灸隱白穴,去除太陰經的邪氣。這個症狀,是太陰經中風。如果中風患者出汗但不發熱,可以用桂枝附子續命湯治療。
注
- “方劑” 指的是中醫處方。
- “兩” 是古代的重量單位。
- 中醫理論認為,人體有不同的經絡,中風會影響不同的經絡,而導致不同的症狀。
於本方中加桂枝、附子、甘草一倍。宜針太谿。此一證。少陰經中風也。凡中風無此四經六證混淆。繫於少陰厥陰。或肢節攣痛。或麻木不仁。宜羌活連翹續命湯主之。
於本方中加羌活(四兩)。連翹(六兩)
上古之續命。混淆無別。今立分經治療。又分各經針刺。無不愈也。治法厥陰之井大敦。刺以通其經。少陽之經絕骨。灸以引其熱。此通經引熱。是針灸同象。治法之大體也。
【大秦艽湯】,治中風外無六經之形證。內無便溺之阻隔。是知為血弱不能養於筋。故手足不能運動。舌強不能語言。宜此藥養血而筋自榮也。
白話文:
於本方中加桂枝、附子、甘草一倍。宜針太谿。此一證。少陰經中風也。凡中風無此四經六證混淆。繫於少陰厥陰。或肢節攣痛。或麻木不仁。宜羌活連翹續命湯主之。
在這個方劑中,添加桂枝、附子、甘草,每種藥物的用量增加一倍。建議針灸太谿穴。這個症狀屬於少陰經中風。凡是中風,若不涉及四經六證的混淆,而是屬於少陰厥陰經的病症,表現為肢節攣痛或者麻木不仁,就應該使用羌活連翹續命湯來治療。
於本方中加羌活(四兩)。連翹(六兩)
在這個方劑中,還要添加羌活(四兩)和連翹(六兩)。
上古之續命。混淆無別。今立分經治療。又分各經針刺。無不愈也。治法厥陰之井大敦。刺以通其經。少陽之經絕骨。灸以引其熱。此通經引熱。是針灸同象。治法之大體也。
古代的續命方,對各種病症混淆不分。現在則有了分經治療,並且還根據不同經絡進行針刺治療,沒有不治癒的。治療方法是,針對厥陰經的井穴大敦,用針刺來疏通經絡;對於少陽經的經穴絕骨,則用灸法來引熱。這就是針灸同象,治療疾病的基本原則。
【大秦艽湯】,治中風外無六經之形證。內無便溺之阻隔。是知為血弱不能養於筋。故手足不能運動。舌強不能語言。宜此藥養血而筋自榮也。
大秦艽湯用於治療中風,表現為沒有六經的症狀,也沒有大小便不通的症狀。這是由於血虛弱,不能滋養筋脈,因此手腳不能活動,舌頭僵硬不能說話。這個藥方可以滋養血液,使筋脈得到滋潤。
秦艽,石膏(各二兩),甘草,川芎
當歸,芍藥,羌活,獨活,防風,黃芩,白朮,白芷,茯苓,生地黃,熟地(各一兩),細辛(半兩)
上十六味。㕮咀。每服一兩。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滓。溫服。無時。如遇天陰。加生薑七片煎。如心下痞。每服一兩加枳實一錢煎。此秋冬藥。如春夏。加知母一兩。凡中風外有六經之形證。先以加減續命湯。隨證治之。內有便溺之阻隔。復以三化湯導之。
白話文:
秦艽、石膏各二兩,甘草、川芎,當歸、芍藥、羌活、獨活、防風、黃芩、白朮、白芷、茯苓、生地黃、熟地各一兩,細辛半兩,共十六味。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一兩,用兩杯水煎煮至一杯,去除藥渣,溫熱服用。不限時間服用。若遇陰天,加生薑七片同煎。若心下痞塞,每次服用一兩藥粉,再加枳實一錢同煎。此方適合秋冬服用。若春夏服用,需加知母一兩。凡中風伴隨六經症狀者,先用加減續命湯加減治療,若伴隨大小便不通,再用三化湯引導排泄。
【三化湯】
厚朴(薑製),大黃,枳實,羌活(各等分)
上四味㕮咀。每服三兩。水三升。煎至一升半。終日服。以微利則已。若內邪已除。外邪已盡。當服愈風湯。以行中道。久服大風悉去。縱有微邪。只從愈風湯加減治之。然治病之法。不可失於通塞。或一氣之微汗。或一旬之通利。如此乃常治之法也。久之清濁自分。榮衛自和矣。
【羌活愈風湯】,療腎肝虛。筋骨弱。語言難。精神昏憒。是中風濕熱內弱者。是為風熱體重也。或瘦而臂肢偏枯。或肥而半身不遂。或恐而健忘。喜以多思。思忘之道。皆精不足也。故心亂則百病生。心靜則萬病息。是以此藥能安心養神。調陰陽。無偏勝。
白話文:
三化湯
組成: 厚朴(薑製)、大黃、枳實、羌活(各等分)
用法: 上述四味藥材研磨成細粉。每次服用三兩,用水三升煎煮至一升半,全天服用。只要稍微通便即可。若內在病邪已除,外在邪氣已盡,則應服用愈風湯,以暢通經脈。長期服用,可徹底清除體內風邪。即使有少量病邪,也只需根據愈風湯的配方加減藥量治療即可。
治病的原則: 不可忽略通暢與阻塞的道理。或略微出汗,或連續十天通便,這些都是長期治療的方法。久而久之,體內清濁自然分離,氣血運行也自然調和。
羌活愈風湯
主治: 腎肝虛弱、筋骨無力、言語困難、精神恍惚,屬於中風濕熱內虛者,屬於風熱體質較重者。也適用於瘦弱且四肢枯萎,或肥胖且半身不遂,或恐懼而健忘,喜歡胡思亂想者。思慮過度而健忘,皆因精氣不足。所以心神不寧,百病叢生;心神安寧,萬病消散。此藥能夠安神養心,調和陰陽,避免偏勝。
羌活,甘草(炙),防風,防己,黃耆,蔓荊子,川芎,獨活,細辛,枳殼,麻黃(去根),地骨皮,人參,知母,甘菊,薄荷(去枝),白芷,枸杞子,當歸,杜仲(炒),秦艽,柴胡,半夏(泡),厚朴(薑製),前胡,熟地黃(二十六味。各二兩),白茯苓,黃芩(各三兩),生地黃,蒼朮,石膏,芍藥(各四兩),桂枝(一兩)
白話文:
方劑中包含以下藥材,各取份量如下
- 羌活、甘草(炙)、防風、防己、黃耆、蔓荊子、川芎、獨活、細辛、枳殼、麻黃(去根)、地骨皮、人參、知母、甘菊、薄荷(去枝)、白芷、枸杞子、當歸、杜仲(炒)、秦艽、柴胡、半夏(泡)、厚朴(薑製)、前胡、熟地黃,共二十六味,每味各取二兩。
- 白茯苓、黃芩,各取三兩。
- 生地黃、蒼朮、石膏、芍藥,各取四兩。
- 桂枝,取一兩。
說明
- 括號內的文字表示藥材的炮製方法,例如“炙”表示甘草要經過炙烤處理。
- “各”表示所有列出的藥材都取相同的份量。
- “兩”是古代的重量單位,約等於現代的 37.3 克。
備註
上三十三味。重七十五兩。㕮咀。每服一兩。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溫服。如遇天陰。加生薑三片。煎。空心一服。臨臥再煎渣服。俱要食遠。空心嚥下二丹丸。為之重劑。臨臥嚥下四白丸。為之輕劑。立其法。是動以安神。靜以清肺。○假令一氣而微汗。用愈風湯三兩、加麻黃一兩。
勻作四服。每服加生薑五七片。空心服。以粥投之。得微汗則佳。○如一旬之通利。用愈風湯三兩。加大黃一兩。亦勻作四服。每服生薑五七片。臨臥煎服。得利為度。此藥常服之。不可失於四時之輔。○如望春大寒之後。本方中加半夏、人參、柴胡各二兩。木通四兩。謂迎而奪少陽之氣也。
白話文:
上藥三十三味,共重七十五兩,研磨成細末。每次服用一兩,用兩碗水煎煮至一碗,去渣後溫服。如果遇到陰雨天,加三片生薑一同煎煮。早上空腹服用一劑,晚上臨睡前再煎渣服用,每次服藥前後都要遠離飲食。空腹時吞服兩丹丸,作為重劑;臨睡前吞服四白丸,作為輕劑。這樣做的目的是用藥物活動以安神,静止以清肺。假若患者體內只有一點熱氣,伴隨輕微汗出,就用愈風湯三兩,加入麻黃一兩,均勻分成四服。每次服藥時加五到七片生薑,空腹服用,用粥送服,只要能微微出汗即可。如果患者連續十天出現腹瀉,就用愈風湯三兩,加入大黃一兩,同樣均勻分成四服,每次服藥時加五到七片生薑,臨睡前煎煮服用,以通暢為度。這藥可以常服,但不可忘記四時調養。如果是在春季大寒之後,本方中還要加入半夏、人參、柴胡各二兩,木通四兩,意在迎接春天,奪取少陽之氣。
○如望夏穀雨之後。本方中加石膏、黃芩、知母各二兩。謂迎而奪陽明之氣也。○如季夏之月。本方中加防己。白朮、茯苓各二兩。謂勝脾土之濕也。○如初秋大暑之後。本方中加厚朴一兩、藿香一兩、桂一兩。謂迎而奪太陰之氣也。如望冬霜降之後。本方中加附子、官桂各一兩。
當歸二兩。謂勝少陰之氣也。○如得春氣候減冬所加藥。四時加減類此。雖立此四時加減。更宜臨病之際。審病之虛實。土地之所宜。邪氣之多少。此藥具七情六慾四氣。無使五臟偏勝。及不動於榮衛。如風秘服之則永不結燥。久瀉服之能自調適。初覺風氣。能便服此藥。及新方中天麻丸各一料。
白話文:
○ 若是望到夏天的穀雨之後,
本方中要加石膏、黃芩、知母各二兩。 這叫做迎著陽明經的氣機,並奪取其氣。
○ 若是到了季夏之月,
本方中要加防己、白朮、茯苓各二兩。 這叫做克制脾土的濕氣。
○ 若是到了初秋大暑之後,
本方中要加厚朴一兩、藿香一兩、桂枝一兩。 這叫做迎著太陰經的氣機,並奪取其氣。
○ 若是望到冬天的霜降之後,
本方中要加附子、官桂各一兩,當歸二兩。 這叫做克制少陰經的氣機。
○ 若是在春天,氣候漸漸減弱冬天的寒氣時,
就要減去冬天所加的藥物。 四時的加減法則以此類推。 雖然設立了四時加減的原則, 但更應該在臨病之際, 根據病人的虛實, 當地氣候的適宜程度, 邪氣的輕重程度, 來仔細診察。 此藥具備七情六慾、四時氣候的變化, 不可使五臟偏盛, 也不要影響榮衛氣血的運行。 例如,風寒便秘者服之,則永遠不會便秘;久瀉者服之,則能自行調節;初覺風寒者,也可以服用此藥。 此外,新方中要加入天麻丸,各取一料。
相為表裡。治未病之聖藥也。○若已病者。更宜常服。無問男女、老幼、小兒風癇。急慢驚風。皆可服之。神效。如解利四時傷寒。隋四時加減法服之。果如聖矣。
【四白丹】,能清肺氣。養魄。謂中風者多昏冒。氣不清利也。
白朮,砂仁,白茯苓,香附,防風,川芎,甘草,人參(各半兩),白芷(一兩),羌活,獨活,薄荷(各二錢半),藿香,白檀香(各一錢半),知母,細辛(各二錢),甜竹葉(二兩),麝香(一錢。另研),龍腦(另研),牛黃(各半錢。另研)
白話文:
相生相剋,是治療疾病的根本之道。在未發病時就服用四白丹,可謂是預防疾病的良藥。若已經生病,更應常服此丹,不論男女老幼、兒童風癇、急慢驚風,皆可服用,效果顯著。如同治療四時傷寒,可根據季節變化加減藥量,效果堪稱神效。
四白丹能清肺氣、養魄,因為中風患者常昏迷不醒,氣機不暢通。
方藥組成:白朮、砂仁、白茯苓、香附、防風、川芎、甘草、人參(各半兩)、白芷(一兩)、羌活、獨活、薄荷(各二錢半)、藿香、白檀香(各一錢半)、知母、細辛(各二錢)、甜竹葉(二兩)、麝香(一錢,另研)、龍腦(另研)、牛黃(各半錢,另研)。
上二十味為末。蜜丸每兩作十丸。臨臥嚼一丸。分五七次細嚼之。煎愈風湯嚥下。能上清肺氣。下強骨髓。
【二丹丸】,治健忘、養神、定志、和血。內以安神。外華腠理。
丹參,天門冬,熟地黃(各一兩半),甘草,麥門冬(去心),白茯苓(各一兩),人參,遠志(去心),硃砂(各半兩研末為衣。氣宜保命集內有),菖蒲(一兩)
上十味為末。蜜丸桐子大。硃砂為衣。每服五十丸至一百丸。空心食前。煎愈風湯送下。常服安神定志。此治之法。一藥安神。一藥清肺。故清中清者。歸肺以助天真。清中濁者。堅強骨髓。濁中之清者。榮養於神。濁中之濁者。榮華腠理。
白話文:
將前述二十種藥材磨成粉末,用蜂蜜做成藥丸,每兩藥粉做成十顆藥丸。睡前嚼服一顆,分五到七次細嚼,並喝下煎好的愈風湯。這可以清肺氣,強壯骨髓。
【二丹丸】,能治療健忘、養神、安定心志、調和血液。內部可以安神,外部可以滋養肌膚。
將丹參、天門冬、熟地黃(各一兩半)、甘草、麥門冬(去心)、白茯苓(各一兩)、人參、遠志(去心)、硃砂(各半兩研磨成粉作為藥丸外衣,氣宜保命集內有記載)、菖蒲(一兩)等十種藥材磨成粉末,用蜂蜜做成藥丸,大小如桐子,以硃砂粉作為外衣。每次服用五十到一百顆藥丸,空腹飯前服用,並喝下煎好的愈風湯。經常服用可以安神定志。這種治療方法,一種藥物安神,一種藥物清肺,因此可以達到清中之清,歸肺以助天真;清中之濁,堅強骨髓;濁中之清,滋養精神;濁中之濁,滋潤肌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