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生寶鑑》~
1. 卷六
2. 瀉熱門
3. 上焦熱
【涼膈散】,治大人小兒積熱煩躁。多渴。面熱唇焦。咽燥舌腫。喉閉、目赤、鼻衄、領頰結硬。口舌生瘡。譫語狂妄。腸胃燥澀。便溺閉結。睡臥不安。一切風壅。皆治之。
連翹(四兩),朴硝(二兩),川大黃(二兩),薄荷,黃芩,山梔子,甘草(炙。各一兩)
上七味為末。每服三錢。水一盞半。竹葉五七片。蜜少許。煎至七分。去渣。溫服。食後。小兒半錢。量歲數加減。得利下。止後服。
【龍腦雞蘇丸】,治胸中鬱熱肺熱。咳嗽吐血、鼻衄、血崩、下血、血淋。虛勞煩熱。
柴胡(二兩銼。同木通。以沸湯大半升浸一兩宿。絞汁後。入膏),木通(二兩銼。同柴胡汁),阿膠,蒲黃,人參(各二兩),麥門冬(四兩),黃耆(一兩),雞蘇淨葉(一斤。即龍腦薄荷),甘草(一兩半),生乾地黃末(六兩。後膏)
上為細末。以蜜二斤。先煉一二沸。然後下生地黃末。不住手攪。時時入絞。下柴胡木通汁。慢慢熬成膏。勿令焦。然後將其餘藥末同和為丸。如豌豆大。每服二十丸。熟水下。
【洗心散】,治心肺積熱風壅。上攻頭目昏痛。肩背拘急。肢節煩疼。口苦唇焦。咽喉腫痛。痰涎壅滯。涕唾稠黏。小便赤澀。大便秘滯。
白朮(一兩半),麻黃,當歸,荊芥,芍藥,甘草,大黃(各六兩)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水一盞。入生薑、薄荷少許。同煎至七分。溫服。
白話文:
【涼膈散】,用於治療成人和兒童因累積熱氣導致的煩躁不安。頻繁口渴。臉部發熱,嘴脣乾裂。咽喉乾燥,舌頭腫脹。喉嚨堵塞,眼睛紅赤,鼻出血,頸頰部結塊硬化。口腔和舌頭長瘡。說胡話,行為狂亂。腸胃乾燥不通,大小便閉塞。睡眠不穩。所有因風邪壅塞所引起的症狀,都能得到治療。
配方包括:連翹(160克),朴硝(80克),川大黃(80克),薄荷,黃芩,山梔子,炙甘草(各40克)。
以上七種材料研磨成粉。每次服用約9克,用水約240毫升,加入5到7片竹葉,少量蜂蜜,煮至剩下約168毫升,濾掉殘渣,溫熱服用。飯後服用。兒童用量減半,根據年齡增減。如果已經排便,就停止後續服用。
【龍腦雞蘇丸】,用於治療胸中鬱熱,肺熱。咳嗽帶血,鼻出血,月經大量出血,下部出血,血尿。虛弱勞累,身體煩熱。
配方包括:柴胡(60克),木通(60克),阿膠,蒲黃,人參(各60克),麥門冬(120克),黃耆(30克),雞蘇淨葉(450克,即龍腦薄荷),甘草(45克),生乾地黃末(180克)。
以上材料研磨成細末。用蜂蜜4斤,先熬煮一兩次沸騰,然後加入生地黃末,持續攪拌,隨時加入柴胡木通汁,慢慢熬成膏狀,避免燒焦。最後再和其他藥末混合搓成丸,大小如豌豆。每次服用20粒,用溫水吞服。
【洗心散】,用於治療心肺積熱及風邪壅塞。導致頭目昏沉疼痛,肩背肌肉緊繃,四肢關節疼痛。口苦,嘴脣乾燥。咽喉腫痛。痰液壅塞,鼻涕唾液粘稠。小便色紅且排尿困難。大便乾燥不通。
配方包括:白朮(45克),麻黃,當歸,荊芥,芍藥,甘草,大黃(各180克)。
以上材料研磨成細末。每次服用約6克,用水約240毫升,加入少量生薑、薄荷,一起煮至剩下約168毫升,溫熱服用。
4. 中焦熱
【調胃承氣湯】,治胃中實熱而不滿。
甘草(半兩),芒硝(九錢),大黃(二兩)
內經云。熱淫於內。治以鹹寒。佐以苦甘、芒硝鹹寒以除熱。大黃苦寒以蕩實。甘草甘平。助二物推陳而致新。
上銼如麻豆大。水一大盞。煎二味。取七分。去渣。下硝。更上火二三沸。頓服之。無時。
【瀉脾散】,治脾熱目黃。口不能吮乳。
藿香,山梔(各七錢),石膏(半兩),甘草(三兩),防風(四兩。去蘆)
上五味。用蜜同炒香為末。每服二錢至三錢。水一盞。煎至七分。溫服清汁。無時。
【貫眾散】,解一切諸熱毒。或中食毒、酒毒、藥毒。並皆治之。
黃連(三錢),貫眾(三錢),甘草(三錢),駱駝蓬(三錢)
上四味為末。每服三錢。冷水調下。食前。
白話文:
【調胃承氣湯】,用於治療胃部有實質性的熱,但不伴隨脹滿感。
藥方成分:甘草(半兩),芒硝(九錢),大黃(二兩)
根據古醫書記載,當身體內部過熱時,應使用鹹寒的藥材來治療,並且輔以苦甘的藥材。芒硝具有鹹寒的特性,能有效除去體內的熱;大黃性苦寒,能夠清除實熱;甘草則甘平,能協助芒硝和大黃推陳出新。
將以上藥材切碎成如麻豆大小,加入一大盞的水,先煎煮甘草和大黃兩種藥材,取其七分的煎液,然後去除藥渣,再加入芒硝,再次加熱至沸騰二到三次,一次性服用,沒有特定的服用時間限制。
【瀉脾散】,用於治療脾臟熱,導致眼睛發黃,口部無法吸吮乳汁。
藥方成分:藿香,山梔(各七錢),石膏(半兩),甘草(三兩),防風(四兩,去掉蘆根部分)
以上五種藥材,與蜂蜜一同炒香,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二至三錢,加入一盞水,煎煮至剩下七分,溫熱服用其汁液,無特定服用時間。
【貫眾散】,能解除各種熱毒,無論是食物中毒,酒精中毒,或是藥物中毒,都能得到治療。
藥方成分:黃連(三錢),貫眾(三錢),甘草(三錢),駱駝蓬(三錢)
將以上四種藥材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三錢,用冷水調服,在飯前服用。
5. 下焦熱
【大承氣湯】,治痞滿燥實。地道不通。
大黃(四兩。酒洗),厚朴(半斤。薑製),芒硝(三合),枳實(五枚。去穰)
內經云。燥淫所勝。以苦下之。大黃枳實之苦以除燥熱。又曰。燥淫於內。治以苦溫。厚朴之苦以下結滿。又曰。熱淫所勝。治以鹹寒。芒硝之咸以攻蘊熱。上四味。用水五升。先煮二味至三升。去渣。納大黃。煮取二升。去渣。入芒硝。更上火。微煮一二沸。分溫再服。得下。余勿服。
【三才封髓丹】,降心火。益腎水。滋陰養血。潤補下燥。
天門冬(去心),熟地黃,人參(各半兩),黃柏(三兩),砂仁(一兩半),甘草(炙。七錢半)
上六味為末,麵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蓯蓉半兩切作片子。酒一盞。浸一宿。次日煎三四沸。去渣。空心食前送下。
【滋腎丸】,治下焦陰虛。腳膝軟而無力。陰汗陰痿。足熱不能履地。不渴而小便閉。
肉桂(二錢),知母(二兩。酒洗。焙乾),黃柏(二兩。酒洗焙)
內經曰。熱者寒之。又云。腎惡燥。急食辛以潤之。黃柏之苦辛寒。瀉熱補水潤燥為君。知母苦寒。以瀉腎火為佐。肉柱辛熱。寒因熱用也。
上為末。熟水丸如雞頭實大。每服一百丸加至二百丸。百沸湯送下。空心服之。
白話文:
【大承氣湯】,用於治療腹部脹滿、乾燥及實證。當身體的運行不順暢,
需使用大黃(四兩,經過酒洗)、厚朴(半斤,薑汁處理)、芒硝(三合)、枳實(五個,去除內瓤)。
古籍記載,對於乾燥的病狀,應使用苦味的藥物來促進排泄。大黃和枳實的苦味可以去除燥熱。又說,如果燥熱在體內,應使用苦溫的藥物,厚朴的苦味能幫助解決腹部脹滿。還提到,對於熱度過高的情況,應使用鹹寒的藥物,芒硝的鹹味能攻破鬱積的熱度。以上四種藥材,加入五升水煮至剩三升,去掉藥渣後加入大黃,再煮至剩兩升,再次去掉藥渣後加入芒硝,再上火稍微煮沸一兩次,分成兩次溫服,若服用後有排便,則停止剩餘的藥量。
【三才封髓丹】,能降低心臟的火氣,滋補腎臟的水分,滋養血液,潤滑並補充下焦的乾燥。
所需材料為:天門冬(去心)、熟地黃、人參(各半兩)、黃柏(三兩)、砂仁(一兩半)、炙甘草(七錢半)。
將以上六種材料磨成粉末,用水和麵糊做成桐子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五十粒,蓯蓉半兩切成片,浸泡在一杯酒中一夜,第二天煎煮三四沸後去掉渣滓,在空腹前送下藥丸。
【滋腎丸】,用於治療下焦陰虛,腳膝軟弱無力,陰部出汗或萎縮,腳掌熱到無法著地,不口渴但小便閉塞。
所需材料為:肉桂(二錢)、知母(二兩,酒洗後烘乾)、黃柏(二兩,酒洗後烘乾)。
根據古籍,對於熱症,應使用寒涼的藥物。又說,腎臟害怕乾燥,應立即食用辛香的藥物來潤澤。黃柏的苦辛寒特性,能清除熱度、補充水分、潤澤乾燥,作為主要藥材。知母的苦寒特性,能清除腎臟的火氣,作為輔助藥材。肉桂的辛熱特性,能利用其熱性來對抗寒涼。
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用熱水做成雞頭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一百粒,可逐漸增加到兩百粒,用滾水送服,空腹時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