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生寶鑑》~ 卷六 (4)
卷六 (4)
1. 氣分寒
【桂枝加附子湯】,治太陽病發汗。遂漏不止。其人惡風。小便難。四肢微急。難以屈伸者。宜服之。
桂枝(去皮),芍藥(各一兩半),甘草(二兩),附子(炮。去皮。用半個)
上銼如麻豆大。每服五錢。生薑四片。棗子一枚。水一盞半。煮至八分。去滓溫服。
【桂枝加芍藥生薑人參新加湯】,治發汗後身疼痛。脈來遲者。此主之。
桂枝,人參(各一兩半),芍藥(二兩),甘草(一兩。炙)
上銼如麻豆大。每服五錢。生薑四片。棗子一枚。水一盞半。煮至八分。去滓。溫服。
白話文:
【桂枝加附子湯】
適用於太陽病發汗後,汗液不斷流出,患者怕風、小便困難、四肢微酸緊繃,難以伸展的情況。
藥材
- 桂枝(去皮),芍藥(各一兩半)
- 甘草(二兩)
- 附子(炮製去皮,用半個)
製法
將上述藥材切成麻豆大小,每次取五錢,加入生薑四片、棗子一枚,水一盞半,煮至八分,去渣溫服。
【桂枝加芍藥生薑人參新加湯】
適用於發汗後身體疼痛,脈象遲緩的情況。
藥材
- 桂枝,人參(各一兩半)
- 芍藥(二兩)
- 甘草(一兩,炙)
注釋
- 此處的“太陽病”指中醫辨證中的太陽病,是外感風寒引起的疾病,常見症狀為發熱、頭痛、惡寒等。
- “漏不止”指汗液不停流出。
- “小便難”指小便困難。
- “四肢微急”指四肢肌肉酸痛、緊繃。
- “難以屈伸”指四肢活動困難。
- “脈來遲”指脈象緩慢。
【桂枝加附子湯】
適用於發汗後,不停出汗,並且怕風、小便困難、四肢痠痛,活動不便的情況。
藥方
- 桂枝、芍藥各一兩半
- 甘草二兩
- 附子(炮製去皮,用半個)
用法
將以上藥材切碎,每次取五錢,加入生薑四片、棗子一枚,用水一盞半煮至八分,去渣溫服。
【桂枝加芍藥生薑人參新加湯】
適用於發汗後身體疼痛,脈象緩慢的情況。
藥方
- 桂枝、人參各一兩半
- 芍藥二兩
- 甘草一兩(炙)
2. 血分寒
【巴戟丸】,治肝腎俱虛。收斂精氣。補真戢陽。充悅肌膚。進美飲食。
白朮,五味子,川巴戟(去心),茴香(炒),熟地黃,肉蓯蓉(酒浸),人參,覆盆子,菟絲子(酒浸),牡蠣,益智仁,骨碎補,白龍骨(各二兩)
白話文:
【巴戟丸】
此丸藥主治肝腎兩虛之症。功效為收斂精氣、補益真氣、溫陽固脫、滋潤肌膚、促進食慾,使人容光煥發。
藥材配方:
- 白朮、五味子、川巴戟(去心)、茴香(炒)、熟地黃、肉蓯蓉(酒浸)、人參、覆盆子、菟絲子(酒浸)、牡蠣、益智仁、骨碎補、白龍骨(各二兩)
上十三味為末。蜜丸如桐子大。焙乾。每服三十丸。食前米飲下。日三服。
【神珠丹】,治下焦元氣虛弱。小腹疼痛。皮膚燥澀。小便自利。病機云。澄澈清冷。皆屬於寒。此之謂也。一名
離珠丹。
杜仲(二兩。炒),萆薢(二兩),訶子(五個),龍骨(一兩),破故紙(三兩。炒),胡桃仁(一百二十個),巴戟(二兩),砂仁(半兩),硃砂(一兩。另研)
白話文:
神珠丹
組成:
- 上列十三味藥材研磨成粉末,用蜂蜜製成如桐子大小的丸子,烘乾備用。
用法:
- 每次服用三十丸,飯前用米湯送服,一天服用三次。
功效:
- 治療下焦元氣虛弱、小腹疼痛、皮膚乾燥粗糙、小便失禁等症狀。
病機:
- 這些症狀都屬於寒性,因為身體內部清冷,缺乏陽氣。
別名:
- 離珠丹
藥材詳細:
- 杜仲(二兩,炒制)
- 萆薢(二兩)
- 訶子(五個)
- 龍骨(一兩)
- 破故紙(三兩,炒制)
- 胡桃仁(一百二十個)
- 巴戟(二兩)
- 砂仁(半兩)
- 硃砂(一兩,另行研磨)
上九味為末。酒糊丸如桐子大。硃砂為衣。每服三十丸。空心溫酒或鹽湯送下。氣不化。小便不利。濕一(作溫)肌潤滑。熱蒸少。陰氣不化。氣走小便自利。皮膚燥澀。為迫津液不能停。離珠丹主之。弦數者。陽陷於內。從外而之內也。弦則帶數。甲終於甲也。緊則帶洪。壬終於丙也。若弦虛則無火。細則有水。此二脈從內之外也。不宜離珠丹。
白話文:
將九味藥材研磨成粉末。用酒糊成丸子,大小如桐子般。用硃砂作為外衣。每次服用三十丸,空腹時溫酒或鹽湯送服。
如果出現氣機不暢、小便不利、身體濕潤滑膩、發熱少、陰氣不化、氣機外泄導致小便自利、皮膚乾燥粗糙等症狀,這是因為體內津液被逼迫外出無法停留,可以使用離珠丹治療。
如果脈象弦數,表示陽氣陷於內,從外向內收縮。弦脈伴有數脈,甲脈終於甲脈。緊脈伴有洪脈,壬脈終於丙脈。
如果脈象弦虛,表示無火,細脈表示有水。這兩種脈象從內向外擴散。此類情況不適合服用離珠丹。
3. 通治三焦甚寒之氣
【大已寒丸】,治臟腑虛寒。心腹㽲痛。泄瀉腸鳴。自利自汗。米穀不化。手足厥冷。
蓽茇,肉桂(各六兩半),乾薑,良薑(各十兩)
上為末。麵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米飲湯下。食前服。
【四逆湯】,治傷寒自利不渴。嘔噦不止。或吐利俱發。小便或澀或利。或汗出過多。脈微欲絕。腹痛脹滿。手足逆冷。及一切虛寒逆冷。並宜服之。
白話文:
「大已寒丸」用來治療臟腑虛寒、心腹疼痛、腹瀉腸鳴、自利自汗、飯食不消化、手足冰冷等症狀。「四逆湯」則用來治療傷寒引起的腹瀉不渴、嘔吐不止、腹痛脹滿、手足冰冷等虛寒逆冷症狀,以及因過度出汗、脈搏微弱欲絕等情況。
甘草(炙。二兩),乾薑(一兩半),附子(生。去皮臍。細切。半兩)
上㕮咀。每服三錢。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去渣。溫服。不計時。
白話文:
這是一道古方:用炙過的甘草2兩、乾薑1兩半和生附子(去掉皮和芽,切成小塊)半兩。把這些材料剁碎,每次服用約9克,加入一杯半的水煮到剩下8分滿,濾掉渣滓後溫熱飲用,不限時間。
4. 陰證治驗
至元己巳夏六月。予住於上都。僉院董彥誠。年逾四旬。因勞役過甚。煩渴不止。極飲湩乳。又傷冷物。遂自利腸鳴腹痛。四肢逆冷。冷汗自出。口鼻氣亦冷。六脈如蛛絲。時發昏憒。眾太醫議之。以蔥熨臍下。又以四逆湯五兩。生薑二十片。連須蔥白九莖。水三升。煮至一升。
去渣涼服。至夜半。氣溫身熱。思粥飲。至天明而愈。玉機真臟論云。脈細皮寒。氣少泄利。飲食不入。此謂五虛。漿粥入胃。則虛者活。信哉。魯齋許先生聞之。嘆曰。病有輕重。方有大小。治有緩急。僉院之證。非大方從權急治則不能愈也。至真要大論云。補下治下。制以急。
急則氣味厚。此之謂也。
白話文:
元朝至元己巳年(1299年)夏天六月,我住在上都。僉院董彥誠,年過四十,因勞役過度,口渴難忍,大量喝了牛乳,又吃了生冷食物,結果腹瀉不止,腸鳴腹痛,四肢冰冷,冷汗直流,口鼻呼吸也冰冷,六脈細如蛛絲,時常昏昏沉沉。眾太醫商議後,用蔥熨臍下,又用四逆湯五兩,生薑二十片,連鬚蔥白九莖,水三升,煮至一升,去渣涼服。到半夜,體溫升高,身體發熱,想喝粥。到了天亮就痊癒了。
《玉機真臟論》說:脈象細弱,皮膚冰冷,氣血虛弱,泄瀉不止,飲食不入,這是五虛症。喝稀粥能使虛弱的人恢復元氣。真是這樣啊!魯齋許先生聽說此事,感嘆道:疾病有輕重,藥方有大小,治療有緩急。僉院的病症,如果不是用大劑量藥物從權急救,就無法治癒。
《至真要大論》說:補益下焦的病症,要以急治。
5. 陰氣有餘多汗身寒
真定府武德卿。年四十六歲。至元丙子三月間。因憂思勞役。飲食失節。得病肢體冷。口鼻氣亦涼。額上冷汗出。時發昏憒。六脈如蛛絲。一醫作風證。欲以宣風散下之。予因思錢氏小兒論。制宣風散。謂小兒內傷脾胃。或吐或瀉。久則風邪陷入胃中而作飧泄。散中有結。恐傳慢驚。
以宣風散導去風邪。內經云。久風為飧泄。正此謂也。今德卿形證。乃陰盛陽虛。苦寒之劑。非所宜也。內經云。陰氣有餘為多汗身寒。又陰陽應象論云。陰盛則身寒汗出。身常清。數慄而寒。寒而厥。調經篇亦云。陰盛生內寒。岐伯曰。厥氣上逆。寒氣積於胸中而不瀉。不瀉則溫氣去。
白話文:
真定府武德卿,今年四十六歲。在至元丙子年三月間,因憂慮思慮過度,勞碌奔波,飲食不節制,導致身體患病,四肢冰冷,口鼻氣息也冰冷,額頭冒出冷汗,時常昏昏沉沉,六脈細如蛛絲。有一位醫生診斷為風證,想要用宣風散來治療。
我想到錢氏小兒論中對於宣風散的論述,認為小兒內傷脾胃,會出現嘔吐或腹瀉,時間長了,風邪就會侵入胃中,導致飧泄(一種消化不良的疾病),宣風散中含有具有收斂作用的藥物,恐怕會導致傳染慢驚(一種小兒疾病)。
使用宣風散驅除風邪,是根據《內經》中“久風為飧泄”的說法,正是這個道理。現在武德卿的症狀,屬於陰盛陽虛,寒涼的藥物並不適合。
《內經》中說:“陰氣有餘則多汗身寒。”又說:“陰陽應象論”中說:“陰盛則身寒汗出,身常清,數慄而寒,寒而厥。”《調經篇》中也說:“陰盛生內寒。”岐伯說:“厥氣上逆,寒氣積於胸中而不瀉,不瀉則溫氣去。”
寒獨留。故寒中。東垣解云。此脾胃不足。勞役形體。中焦營氣受病。末傳寒中。惟宜補陽。遂以理中湯加黑附子。每服五錢。多用蔥白煎羊肉湯。取清汁一大盞。調服之。至夕四肢漸溫。汗出少。夜深再服。翌日精神出。六脈生。數服而愈。嘗記李思順云。證者證也。病狀於中。
證形於外。凡學醫道。不看內經。不求病源。妄意病證。又執其方。此皆背本趣末之務。其誤多矣。宜慎思之。
白話文:
寒氣停留於體內,因此出現了寒中症。東垣先生解釋說,這是由於脾胃虛弱,勞累過度,導致中焦的營氣受損,最終傳變為寒中症。這種情況必須補陽氣,因此使用理中湯加入黑附子,每次服用五錢。另外,多用蔥白煎羊肉湯,取清汁一大盞,調服。到了傍晚,四肢逐漸溫暖,稍微出汗。夜深再服用一次,第二天精神就會好轉,脈象恢復正常。服藥幾次後就能痊癒。
我曾經記得李思順說過,證據就是證據,病狀是內在的,症狀表現於外。凡是學習醫道的人,不看內經,不探究病源,妄加揣測病證,又執著於方劑,這些都是本末倒置的做法,錯誤很多。應該謹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