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天益

《衛生寶鑑》~ 卷三 (2)

回本書目錄

卷三 (2)

1. 輕易服藥戒

何秀才一女子病。其父謂予曰。年十三時。五月間。因傷冷粉。腹中作痛。遂於市藥鋪中。贖得神芎丸服之。臍腹漸加冷疼、時發時止。今逾七八年不已。何也。答曰。古人云。寒者熱之。治寒以熱。良醫不能廢其繩墨而更其道也。據所傷之物。寒也。所攻之藥。亦寒也。重寒傷胃。

其為冷痛。豈難知哉。凡人之脾胃。喜溫而惡冷。況女子幼小。血氣尚弱。不任其寒。故陽氣潛伏。寒毒留連。久而不除也。治病必先求其本。當用溫中養氣之藥。以救前失。服之月餘方愈。嗚呼。康子饋藥。孔子拜而受之。以未達不敢嘗。此保生之重者也。奈何常人命醫。

拱默而令切脈。以謂能知病否。且脈者。人之血氣附行於經絡之間。熱勝則脈疾。寒勝則脈遲。實則有力。虛則無力。至於所傷何物。豈能別其形象乎。醫者不可不審其病源。而主家不可不說其病源。如何氏女子。不以病源告醫。而求藥於市鋪。發藥者亦不審其病源而以藥付之。

以致七八年之病。皆昧此理也。孫真人云。未診先問。最為有準。東坡云。只圖愈疾。不圖困醫。二公之語。其有功於世大矣。

白話文:

有個姓何的秀才,他的女兒生病了。他父親告訴我說,女兒在十三歲那年的五月,因為吃了冷食,肚子開始痛。於是她去市集的藥店買了神芎丸來吃,結果肚臍周圍的腹部不但沒有好轉,反而越來越冷越來越疼,時好時壞,到現在已經七八年了,這是為什麼呢?

我回答他,古人說過,寒症要用熱療法來治療,即使是高明的醫生,也不能忽視這個原則。根據她吃的東西是冷的,而她吃的藥也是性質偏寒的,兩種寒性重疊,對她的胃造成了傷害。

造成她的冷痛,這不是很明顯的道理嗎?人的脾胃本來就喜歡溫暖,不喜歡寒冷,更何況是小女孩,血氣還未完全成熟,無法承受寒涼。所以她的陽氣被抑制,寒毒滯留在體內,久久無法消除。治病必須先找到病因,應該使用溫暖中焦,滋養氣血的藥物,來補救之前的錯誤。服用一個多月後,病情才會好轉。

唉,孔子在接受康子送的藥時,都是恭敬地接受,因為他不知道藥效,不敢隨便服用,這是對生命的尊重啊。然而,普通人去看醫生時,只是靜默地讓醫生把脈,以為這樣就能知道病情。脈搏是人體血氣在經絡中的運行表現,熱症時脈搏會加快,寒症時脈搏會減慢,實證時脈搏有力,虛證時脈搏無力。但是,對於具體是什麼原因造成的病,脈搏怎麼可能區分出來呢?醫生必須詳細瞭解病因,而病人也必須告訴醫生病因。就像何秀才的女兒,沒有告訴醫生她的病因,而是直接去藥店買藥,而賣藥的人也沒有詳細詢問病因就賣藥給她。

導致她七八年的病痛,都是因為忽略了這個道理。孫思邈曾說,看病前先問病因,是最準確的。蘇東坡也曾說,不要只希望病快好,卻困擾了醫生。這兩位先生的話,對於社會的貢獻是很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