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生寶鑑》~ 卷六 (2)
卷六 (2)
1. 氣分熱
【柴胡飲子】,解一切肌骨蒸熱。積熱作發。或寒熱往來。蓄熱寒戰。及傷寒發汗不解。或不經發汗傳受。表裡俱熱。口乾煩渴。或表熱入里。下證未全。下後熱未除。及汗後餘熱勞復。或婦人經病不快。產後但有如此證。並宜服之。
柴胡,人參,黃芩,甘草(炙),大黃,當歸,芍藥(各半兩)
上七味銼散。每服四錢。水一盞。姜三片。煎至六分。去渣。溫服。小兒分三服。病除為度。日三服。熱甚者加服。
白話文:
柴胡飲子
功效: 解除各種肌骨發熱、積熱發燒、寒熱交替、蓄熱寒戰等症狀。也適用於傷寒發汗後體溫仍未退、未經發汗就感染傷寒、表裡俱熱、口乾舌燥、表熱入裡、下痢後體熱未消、發汗後餘熱未退、婦女經期不適、產後發熱等症狀。
藥方:
- 柴胡、人參、黃芩、甘草(炙)、大黃、當歸、芍藥(各半兩)
製法:
- 將以上七味藥材研磨成粉末。
- 每服取四錢藥粉,加入水一盞(約200毫升),薑三片,煎煮至六分(約剩下一半)。
- 去渣,溫服。
- 小孩分三次服用。
- 病症消失即可停止服藥。
- 每日服用三次,發熱嚴重者可增加服藥次數。
【白虎湯】,治傷寒大汗出後。表證已解。心胸大煩渴。欲飲水。及吐或下後七八日。邪毒不解。熱結在裡。表裡俱熱。時時惡風。大渴。舌上乾燥。而煩欲飲水數升者。宜服之。
知母(七兩半),甘草(三兩七錢半),石膏(二十兩)
上㕮咀。每服三錢。水一盞半。入粳米三十粒。煎至一盞。去渣溫服。或加人參、亦得。此藥立夏後、立秋前可服。春時、及立秋後、亡血家。並不可服。
白話文:
白虎湯屬於清熱解毒的方劑,主要用於治療熱邪內陷導致的發熱、口渴、煩躁等症狀。
- 知母、甘草:清熱生津、潤燥止渴。
- 石膏:清熱瀉火,生津止渴。
- 粳米:健脾和胃,緩解藥性。
- 人參:補氣益血,增強藥效。
需要注意的是,白虎湯僅供參考,實際使用需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在專業醫師的指導下使用。
2. 血分熱
【桃仁承氣湯】,治熱結膀胱。其人如狂。熱在下焦。與血相搏。血下則熱隨出而愈。
芒硝,甘草(各二兩),大黃(三兩),桂枝(二兩。去皮),桃仁(五十個。去皮尖)
內經曰。甘以緩之。辛以散之。小腹急結。緩以桃仁之甘。下焦蓄血。散以桂枝之辛。大熱之氣。寒以取之。熱甚搏血。加二味於調胃承氣湯中也。
上㕮咀。用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去渣納芒硝。再上火煮一二沸。溫服五合。日三服。得微利止。
白話文:
【桃仁承氣湯】
治療:熱結膀胱,患者如狂躁,熱在小腹下部,與血液交纏。血液下降,熱氣隨之排出而痊癒。
藥物組成:
- 芒硝(兩錢)
- 甘草(兩錢)
- 大黃(三錢)
- 桂枝(兩錢,去皮)
- 桃仁(五十個,去皮尖)
方義:
《內經》記載:「甘味緩和,辛味散開。」小腹急結,用桃仁的甘味緩和。下焦蓄血,用桂枝的辛味散開。大熱之氣,用寒涼之物來治療。熱氣過盛與血液交纏,則在調胃承氣湯中加入這兩種藥物。
用法:
- 上述藥材研磨成粉末。
- 用七升水煮沸,取二升半藥汁。
- 濾去藥渣,加入芒硝。
- 再用火煮沸兩三次。
- 温服五合,每日三次。
- 稍有通便即停止服用。
【清涼四順飲子】,治一切丹毒。積熱壅滯。咽喉腫痛。
當歸(去蘆),甘草(炙),赤芍藥,大黃(各等分)
上㕮咀。每服五錢。水一盞。煎至七分。去渣。食後溫服。
白話文:
清涼四順飲子可以治療各種丹毒、積熱壅滯、咽喉腫痛。方劑由當歸(去蘆)、甘草(炙)、赤芍藥、大黃等量組成,將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五錢,用一盞水煎煮至七分,去渣,飯後溫服。
3. 通治三焦甚熱之氣
【三黃丸】,治三焦熱。
黃連,黃芩,大黃(各等分)
上為末。煉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熟水吞下。
【黃連解毒湯】,治大熱甚煩。錯語不得眠。
黃連(七錢半),黃柏,梔子(各半兩),黃芩(一兩)
上四味銼散。每服五錢。水一盞半。煎至一盞。去滓。熱服。未知。再服。○海藏加防風、連翹。為金花丸。治風熱。加柴胡。治小兒潮熱。與四物相合為各半湯。治婦人潮熱。
白話文:
【三黃丸】,用於治療三焦熱。
黃連,黃芩,大黃(份量相同)
這些藥物研磨成粉末,煉製蜂蜜製成的丸子大小約如桐子,每次服用30丸,用熱水吞下。
【黃連解毒湯】,用於治療熱度高且感到極度煩躁,說話不清醒,無法入眠的情況。
黃連(份量為7錢半),黃柏,梔子(份量相同),黃芩(份量為1兩)
這四種藥物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5錢,用1又半碗水煎煮至1碗,濾去渣滓,熱服。如果未見效,可以再服用一次。
○海藏在這個方子上添加了防風、連翹,製成了金花丸,用來治療風熱。加上柴胡,則適用於小兒潮熱。和四物藥材結合使用,形成各半湯,用於治療婦人的潮熱。
4. 發狂辨
甲寅歲四月初。予隨斡耳朵行至界河裡住。醜廝兀閩病五七日。發狂亂棄衣而走。呼叫不避親疏。手執湩乳。與人飲之。時人皆言風魔了。巫師禱之不愈而反劇。上聞。命予治之。脈得六至。數日不得大便。渴飲湩乳。予思之。北地高寒。腠理致密。少有病傷寒者。然北地此時乍寒乍熱。
因此觸冒寒邪。失於解利。因轉屬陽明證。胃實譫語。又食羊肉以助其熱。兩熱相合。是謂重陽則狂。陽勝宜下。急以大承氣湯一兩半。加黃連二錢。水煎服之。是夜下利數行燥屎二十餘塊。得汗而解。翌日再往視之。身涼脈靜。眾人皆喜曰。羅謙甫醫可風魔的也。由此見用。
白話文:
甲寅年四月初,我隨著斡耳朵來到界河邊居住。一位名叫兀閩的粗鄙之人,病了五七天,發狂亂跑,脫掉衣服,胡言亂語,不分親疏地喊叫,手中拿著乳汁,給人喝。當時的人都說他是被風魔了。巫師祈禱,病不但沒有好轉,反而加重了。皇上聽說後,命我前去醫治。我診脈時,發現他脈象六至,已經好幾天沒有大便,而且十分口渴,一直喝乳汁。我心想,北方地勢高寒,人的腠理致密,很少有人患傷寒病。但是,此時北方天氣乍寒乍熱,
因此很容易受到寒邪的侵襲,導致無法順利排便。由於寒邪阻礙了氣機流通,轉而影響到陽明經,導致胃實而出現譫語。再加上他還吃了羊肉,助長了體內的熱氣。熱邪積聚,就形成了重陽之證,導致了狂躁症狀。陽氣盛極則需下降,我立即用大承氣湯一兩半,加入黃連二錢,水煎服。當夜,他腹瀉數次,排出二十多塊乾燥的糞便,並且出了一身汗,病狀得到緩解。第二天,我再次去探望他,發現他的身體已經涼了,脈象也平穩了。眾人紛紛喜悅地說:「羅謙甫大夫真是醫治風魔的高手啊!」從此,我醫術得到了認可。
傷寒非雜病之比。六經不同。傳變各異。診之而疑。不知病源。立相侮嫉。嗚呼。嗜利貪名。恥於學問。此病何日而愈耶。
白話文:
當人得了重感冒時,其症狀與其他疾病有所不同,會有不同的症狀和變化。如果不能正確地辨識病情,就無法找到病因,容易造成誤治。唉!有些人只顧著追求利益和聲譽,不願花時間去學習醫術,這樣的話,這種病症什麼時候才能好呢?
5. 陽證治驗
兩省參議官常德甫至元申戌三月間。赴大都。路感傷寒證。勉強至真定。館於常參謀家。遷延數日。病不瘥。總府李經歷並馬錄事來求治。予往視之。診得兩手六脈沉數。外證卻身涼。四肢厥逆。發斑微紫。見於皮膚。唇及齒齦破裂無色。咽乾聲嗄。默默欲眠。目不能閉。精神鬱冒。
反側不安。此證乃熱深厥亦深。變成狐惑。其證最急。詢之從者。乃曰。自內丘縣感冒頭痛。身體拘急。發熱惡寒。醫以百解散發之。汗出浹背。殊不解。每經郡邑。治法一同。發汗極多。遂至如此。予詳其說。兼以平昔膏粱積熱於內。已燥津液。又兼發汗過多。津液重竭因轉屬陽明。
白話文:
兩位參議官常德甫在元朝申戌年三月間,前往大都。途中染上傷寒症,勉強抵達真定,寄宿在常參謀家中。病症持續了好幾天,不見好轉。總府李經歷與馬錄事前來求診。我前往探視,診斷出他的六脈沉數,且手部冰冷。此外,四肢厥逆,身上出現微微發紫的斑點,嘴唇和牙齦破裂,沒有顏色,喉嚨乾燥聲音嘶啞,昏昏欲睡,眼睛卻無法閉合,精神萎靡不振,翻來覆去睡不安穩。
這種症狀屬於熱邪深入,厥氣也深入,演變成狐惑病,情況十分危急。詢問他的隨從,得知他在內丘縣時,因感冒而頭疼,身體僵硬,發熱怕冷,醫生用「百解散」方劑發汗,導致汗出如雨,卻沒有緩解。每到一個郡邑,醫生都採用同樣的發汗治療方法,導致他發汗過度。
我仔細分析病情,結合他平時飲食油膩,積熱於內,已損傷津液,加上過度發汗,導致津液嚴重耗竭,轉歸陽明經。
故大便難也。急以大承氣下之。得更衣。再用黃連解毒湯。病減大半。復與黃連犀角湯。數日而安。自此德甫交情愈厚也。
白話文:
所以當出現排便困難時,應立即使用大承氣湯來通便,如果成功排便,再次服用黃連解毒湯,病情會大大緩解,然後再服用水牛犀角湯,幾天後就能痊癒。從此之後,我和德甫之間的情誼更加深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