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天益

《衛生寶鑑》~ 卷二十四 (1)

回本書目錄

卷二十四 (1)

1. 卷二十四

2. 陰證陽證辨

靜江府提刑李君長子。年一十九歲。至元壬午四月間。病傷寒九日。醫者作陰證治之。與附子理中丸數服。其證增劇。別易一醫作陽證。議論差互。不敢服藥。李君親來邀請予為決疑。予避嫌辭。李君拜泣而告曰。太醫若不一往。犬子只待死矣。不獲已遂往視之。坐間有數人。

予不欲直言其證。但細為分解。使自忖度之。凡陽證者。身須大熱而手足不厥。臥則坦然。起則有力。不惡寒。反惡熱。不嘔不瀉。渴而飲水。煩躁不得眠。能食而多語。其脈浮大而數者。陽證也。凡陰證者。身不熱而手足厥冷。惡寒蜷臥。面向壁臥。惡聞人聲。或自引衣蓋覆。

不煩渴。不欲食。小便自利。大便反快。其脈沉細而微遲者。皆陰證也。診其脈沉數得六七至。其母云。夜來叫呼不絕。全不得睡。又喜冰水。予聞其言。陽證悉具。且三日不見大便。宜急下之。予遂秤酒煨大黃六錢、炙甘草二錢、芒硝二錢。水煎服之。至夕下數行。燥糞二十餘塊。

是夜汗大出。翌日又往視之。身涼脈靜矣。予思素問熱論云。治之各通其臟腑。故仲景述傷寒論。六經各異。傳受不同。活人書亦云。凡治傷寒。先須明經絡。若不識經絡。觸途冥行。前聖後聖。其揆一也。味者不學經絡。不問病源。按寸握尺。妄意疾證。不知邪氣之所在。

動致顛要。終不肯悔。韓文公曰。醫之病病在少思。理到之言。勉人學問。救生之心重矣。

白話文:

這段文字描述的是靜江府提刑李君的長子,他在十九歲那年四月間,因得了類似感冒的病症,持續了九天。一開始,醫生認為這是體內陰氣過盛的症狀,所以使用了附子理中丸治療,但是病情卻更加嚴重。後來換了一位醫生,這次被視為陽氣過盛,但由於兩種意見互相矛盾,不敢再隨便吃藥。

李君於是親自來找我幫忙解決疑惑。我本想迴避可能的誤解,但李君哭著說,如果我不去一趟,他的兒子恐怕就只能等死了。無奈之下,我只好前往探視,當時有好幾個人在場。

我並未直接指出病症,而是詳細地解釋,讓他們自行揣摩。一般來說,陽氣過盛的症狀是身體會非常熱,但手腳不會冰冷,躺著時很安穩,起身時有力氣,不怕冷反而怕熱,不會嘔吐或拉肚子,口渴想喝水,煩躁得無法入睡,食慾佳且話多,脈搏會浮現且跳動頻率高,這些都是陽氣過盛的特徵。相反的,陰氣過盛的症狀則是身體不會熱,手腳冰冷,怕冷蜷縮著睡覺,面朝牆壁,不想聽人說話,會自己蓋衣服保暖,不口渴,也不想吃東西,小便順暢,大便反而舒暢,脈搏沉細且跳動緩慢,這些都是陰氣過盛的表現。

我檢查了他的脈搏,發現跳動頻率偏快,他母親也提到,他整晚都在喊叫,完全無法入眠,而且喜歡喝冰水。聽了這些,我確定他是陽氣過盛,且已經三天沒大便,應該馬上用瀉藥。於是,我配了六錢的酒燉大黃,二錢的炙甘草,和二錢的芒硝,用水煎煮讓他服用。到了晚上,他多次排便,排出二十多塊硬便。

當晚他出了很多汗,第二天再去看他時,他的身體已經冷靜下來,脈搏也平穩了。我想起了《素問熱論》所說,治療疾病應根據五臟六腑的不同,因此張仲景在他的《傷寒論》中,對於六經各異,傳染方式不同都有詳細的描述。《活人書》也提到,治療感冒,首先要明白經絡的道理,如果不瞭解經絡,就像在黑暗中摸索一樣。古往今來的醫學大家,他們的原則都是一樣的。有些醫生不學習經絡,不問病因,只是胡亂地診斷病情,不知道病根在哪裡,常常導致病情惡化,卻從不後悔。

韓愈曾說,醫生的問題就在於思考不夠,這是對醫生學習和救治生命的重要性的深刻提醒。

3. 解惑

省郎中張子敬。六十七歲。病眼目昏暗。唇微黑色。皮膚不澤。六脈弦細而無力。一日出示治眼二方。問予可服否。予曰。此藥皆以黃連大苦之藥為君。諸風藥為使。凡人年五十。膽汁減而目始不明。內經云。土位之主。其瀉以苦。諸風藥亦皆瀉土。人年七十。脾胃虛而皮膚枯。

重瀉其土。使脾胃之氣愈虛。而不能營運營衛之氣。滋養元氣。胃氣不能上行。膈氣吐食諸病生焉。又已年高衰弱。起居皆不同。此藥不可服。只宜慎言語。節飲食。懲忿窒欲。此不治之治也。子敬以為然。明年春。除關西路按察使。三年致仕還。精神清勝。脈遂平和。此不妄服寒藥之效也。

內經曰。誅罰無過。是謂大惑。解之可也。

白話文:

[解答疑惑]

省郎中張子敬,六十七歲,眼睛視力模糊,嘴脣微微泛黑,皮膚缺乏光澤。他的六脈細弱且無力。一天,他拿出兩份治療眼睛的藥方,詢問我是否可以服用。我回答說,這些藥物都以黃連這種極苦的藥作為主要成分,並輔以多種祛風藥物。一般而言,人到五十歲時,膽汁開始減少,眼睛便開始看不清楚。《內經》提到,對於脾胃這種屬土的器官,其治療應採用苦味的藥物。然而,這些祛風藥物同樣會損傷脾胃。當人到了七十歲,脾胃虛弱,皮膚也會顯得乾枯。

如果再進一步損耗脾胃,會使脾胃的氣更虛弱,無法正常運作,進而影響營養的吸收與元氣的滋養。胃氣無法上升,各種如噁心、嘔吐等疾病就會隨之而來。再加上年事已高,身體機能衰退,生活作息和年輕時大不相同,因此這種藥物是不適合服用的。應該謹言慎行,控制飲食,避免憤怒,節制慾望,這纔是最好的治療方式。張子敬聽了覺得有道理。隔年的春天,他被任命為關西路按察使,三年後退休回家,精神矍鑠,脈象也恢復平和,這就是不隨意服用寒性藥物的好處。

《內經》中說,過度的懲罰或藥物使用,會導致大大的困惑,但只要理解其中的道理,就可以解決這個問題。

4. 執方用藥辨

省掾曹德裕男婦。三月初病傷寒八九日。請予治之。脈得沉細而微。四肢逆冷。自利腹痛。目不欲開。兩手常抱腋下。昏昏嗜臥。口舌乾燥。乃曰前醫留白虎加人參湯一服。可服否。予曰。白虎雖云治口燥舌乾。若執此一句亦未然。今此證不可用白虎者有三。傷寒論云。立夏以前。

處暑以後。不可妄用。一也。太陽證無汗而渴者不可用。二也。況病人陰證悉具。其時春氣尚寒。不可用。三也。仲景云。下利清穀。急當救里。宜四逆湯。遂以四逆湯三兩加人參一兩。生薑十餘片。連須蔥白九莖。水五大盞。同煎至三盞。去渣。分三服。一日服之。至夜利止。

手足溫。翌日大汗而解。繼以理中湯數服而愈。孫真人習業篇云。凡欲為太醫。必須諳甲乙、素問。黃帝針經、明堂流注、十二經、三部九候、本草、藥性。仲景、叔和。並須精熟。如此方為太醫。不爾。猶無目夜遊。動致顛隕。執方用藥者。再斯可矣。

白話文:

[使用藥方辨識]

省掾曹德裕的兒子在三月初時得了類似流感的疾病,持續了八九天,於是請我來治療。診斷他的脈象呈現出沉細且微弱的情況,四肢冰冷,有腹瀉與腹部疼痛的症狀,眼睛不想睜開,雙手經常環抱在腋下,精神萎靡,只想睡覺,口舌乾燥。他提到先前的醫生留下一帖白虎加人參湯,詢問是否可以服用。我回答說,雖然白虎湯確實能治療口舌乾燥,但僅憑這一點未必適用。現在這種情況有三個理由不宜使用白虎湯:首先,根據《傷寒論》所述,在立夏之前及處暑之後,不應隨意使用;其次,太陽症狀如無汗且口渴時,不能使用;再次,考慮到患者具備所有陰證特徵,加上當時春季氣候仍偏涼,更不適合使用。張仲景曾指出,如果出現清稀的大便,應立即調理腸胃,適合使用四逆湯。因此,我開出了四逆湯三兩加上一兩的人參,搭配十多片生薑以及九根連根蔥白,用水五大盞一同煎煮至剩下三盞,去渣後分成三份,一天內服用完畢。到了夜晚,患者的腹瀉停止,手腳開始回暖。隔天,患者大量出汗,病情得以緩解。接下來幾天,我讓他服用理中湯數次,最終痊癒。

孫真人在他的著作《習業篇》中提到,想要成為一位高明的醫生,必須熟悉《甲乙經》、《黃帝內經》、《針灸甲乙經》、《明堂流注》、《十二經脈》、《三部九候》、《本草綱目》、藥物性質等知識,同時對張仲景、王叔和等醫學大家的理論要有深入的理解。只有精通這些內容,才能稱得上是一位真正的良醫。否則,就像盲人在黑夜裡行走,隨時可能跌倒受傷。對於那些只會照本宣科地使用藥方的人來說,這樣的教訓是值得深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