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生寶鑑》~ 卷二十三 (1)
卷二十三 (1)
1. 卷二十三
2. 上熱下寒治驗
中書右丞姚公茂。六旬有七。宿有時毒。至元戊辰春。因酒病發。頭面赤腫而痛。耳前後腫尤甚。胸中煩悶。咽嗌不利。身半以下皆寒。足脛尤甚。由是以床相接作炕。身半以上臥於床。身半以下臥於炕。飲食減少。精神困倦而體弱。命予治之。診得脈浮數。按之弦細。上熱下寒明矣。
內經云。熱勝則腫。又曰。春氣者病在頭。難經云。蓄則腫熱。砭射之也。蓋取其易散故也。遂於腫上約五十餘刺。其血紫黑如露珠之狀。頃時腫痛消散。又於氣海中火艾炷灸百壯。乃助下焦陽虛。退其陰寒。次於三里二穴。各灸三七壯。治足胻冷。亦引導熱氣下行故也。遂處一方。
名曰既濟解毒湯。以熱者寒之。然病有高下。治有遠近。無越其制度。以黃芩、黃連苦寒酒製炒。亦為因用。以瀉其上熱。以為君。桔梗、甘草辛甘溫上升。佐諸苦藥以治其熱。柴胡、升麻苦平。味之薄者陽中之陽。散發上熱以為臣。連翹苦辛平。以散結消腫。當歸辛溫和血止痛。
酒煨大黃苦寒。引苦性上行至巔。驅熱而下以為使。投劑之後。腫消痛減。大便利。再服減大黃。慎言語。節飲食。不旬日良愈。
【既濟解毒湯】,治上熱頭目赤腫而痛。胸膈煩悶不得安臥。身半以下皆寒。足胻尤甚。大便微秘。
大黃(酒蒸。大便利勿用),黃連(酒製炒),黃芩(酒製炒),甘草(炙),桔梗(各二錢),柴胡,升麻,連翹,當歸身(各一錢)
上㕮咀。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食後。溫服。忌酒濕面大料物及生冷硬物。
白話文:
內容如下:
右丞姚公茂,年六十七歲,長年患有時毒。至元戊辰年的春天,因飲酒導致病情發作,頭面部出現紅腫疼痛,耳前後腫脹尤為嚴重。他感到胸中煩悶,咽喉不適,身體下半部特別寒冷,小腿部位尤其明顯。因此,他將牀與炕連接在一起,上半身睡在牀上,下半身則睡在炕上以取暖。他的飲食量減少,精神疲憊,體力虛弱。我被請來為他治療。診斷發現他的脈象浮數,輕按之下呈弦細狀,這清楚地顯示出他上半身熱、下半身寒的情況。
根據《內經》所說,熱氣過盛會導致腫脹。另有一句話說,春季的疾病多發生在頭部。《難經》中記載,蓄積的熱氣會引起腫脹和發熱,可以使用砭石或針灸進行治療,因為這樣可以幫助熱氣散去。於是我在他腫脹的部位進行了五十多次針刺,排出的血液呈現紫黑色,像露珠一樣。不久,腫脹和疼痛就得到了緩解。接著,我在他的氣海穴進行了艾灸,總計一百次,以補充下焦的陽氣,驅除陰寒。然後,在他的三里穴各進行了二十一次艾灸,以治療小腿的寒冷,同時引導熱氣下行。之後,我開了一個方子,命名為「既濟解毒湯」。
此湯藥旨在對抗上熱,但治療需考慮病位的高低以及治療的遠近,不能超出既定的規範。其中,黃芩和黃連經過苦寒的酒製炒制,用以清除上部的熱氣,是此方的主藥。桔梗和甘草具有辛甘溫的特性,能上升至身體上部,輔助苦藥以治療熱症。柴胡和升麻屬苦平,是陽中之陽,能散發上部熱氣,作為輔助藥物。連翹的苦辛平特性有助於散結消腫,當歸的辛溫和血特性可止痛。大黃經酒燉,其苦性可上行至頭頂,驅逐熱氣並向下排泄,作為引導藥物。服用藥物後,他的腫脹和疼痛得到緩解,大便也變得通暢。再次服用時,減少了大黃的用量,他被建議少說話,控制飲食,不到十天,病情就有顯著的好轉。
「既濟解毒湯」用於治療上熱導致的頭目紅腫疼痛、胸膈煩悶以致無法安眠、下半身寒冷,尤其是小腿部位,以及大便稍微祕結的情況。
配方如下:大黃(酒蒸,如果大便已通則不用)、黃連(酒製炒)、黃芩(酒製炒)、甘草(炙)、桔梗(各二錢)、柴胡、升麻、連翹、當歸身(各一錢)。
將所有藥材切碎,作為一次的服用量。加入兩杯水煎煮至剩一杯,去掉殘渣。飯後溫服。忌食酒類、濕面、大料物以及生冷硬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