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生寶鑑》~ 卷二十二 (1)
卷二十二 (1)
1. 卷二十二
2. 北方下疰腳氣論
內經云:「太陽之勝,火氣內郁,流散於外,足胻胕腫。飲發於中,胕腫於上。」又云:「脾脈搏堅而長,其色黃,當病少氣;其耎而散,色不澤者,當病足胻腫,若水狀也。」脾病者,身重肉痿,足不能行,善瘈,腳下痛。此谷入多而氣少,濕居下也,故濕從下受之。如上所說,皆謂脾胃濕氣下流,
乘其肝腎之位,由是足脛疼痛而胕腫也。夫五穀入胃,糟粕、津液、宗氣,分為三隧。故宗氣積於胸中,出於喉嚨,以貫心肺而行呼吸焉。營氣者,秘其津液,注之於脈,化而為血,以營四末,內注五臟六腑,以應刻數焉。衛氣者,出悍氣之慓疾,而先行於四末分肉之間,行而不休者也。
又宗氣之道,內谷為實,谷入於胃,乃傳之於脈,流溢於中,布散於外,精專者行於經隧,常營無已,終而復始,是謂天地之紀。或飲食失常,胃氣不能鼓舞,脾氣不能運化,行於百脈,其氣下流,乘其肝腎,土木水相合,下疰於足胻,胕腫而作疼痛,晉蘇敬號為腳氣是也。
凡治此疾,每旦早飯,任意飽食;午飯少食;日晚不食,彌佳。恐傷脾胃營運之氣,失其天度。況夜食則血氣壅滯,而行陰道,愈增腫痛。古之人少有此疾,自永嘉南渡,衣纓士人多有之。大唐開關,爪牙之士作鎮於南極,其地卑濕,霧露所聚,不襲水土,往者皆遭之。關西河北人,
皆不生此疾。《外臺秘要總錄》亦說江東嶺南大率有此。此蓋清濕襲虛傷於下。故經云:「感則害人皮肉筋骨者也。」故制方立論,皆詳其當時土地所宜而治之。今觀此方爽愷(謂爽明愷燥也,本《左傳》),而無卑濕之地,況腠理致密,外邪難侵,而有此疾者,何也?蓋多飲乳酪醇酒,
水濕之屬也。加以奉養過度,以滋其濕水之潤下,氣不能呴之,故下疰於足胻,積久而作腫滿疼痛。此飲之下流之所致也。豈可與南方之地同法而治哉?當察其地勢高下,詳其飲食居處,立為二法:一則治地之濕氣,一則治飲食之下流。隨其氣宜,用藥施治,使無疾之苦,庶幾合軒岐之旨哉。
孫真人云:「醫者,意也。隨時增損,物無定方。」真知言哉!
白話文:
《內經》指出,當太陽的力量過剩,火氣在體內鬱結,然後向體表擴散,就會導致小腿浮腫。如果體內濕氣過盛,那麼浮腫會向上蔓延。另外,《內經》也提到,如果脾臟的脈象堅硬且長,顏色呈現黃色,這可能代表體內氣血不足;如果脈象軟弱散漫,顏色暗淡,那可能代表小腿將會浮腫,就像水腫一樣。脾臟有問題的人,身體會感到沉重,肌肉無力,雙腳無法行走,容易抽搐,腳底也會疼痛。這是因為食物攝取過多,但氣血生成卻不足,濕氣聚集在身體下方的緣故。所以,濕氣大多是由下方進入體內的。如上述所說,都是脾胃濕氣向下流動的結果。
當五穀進入胃部,會被分解為糟粕、津液和宗氣,分別走三個通道。其中,宗氣會積聚在胸腔,再通過喉嚨,貫通心肺,進行呼吸。營氣則會保存津液,注入血管,轉化為血液,供應四肢末端,並內注五臟六腑,以符合人體運行的節奏。衛氣則會產生強悍的能量,快速地在四肢和肌肉間流動,並且不會停止。
此外,宗氣的運行機制,是靠體內食物的補充。食物進入胃部後,會傳遞到血管,充滿體內,並向外散發。其中,精華部分會在經絡中流動,不斷循環,終而復始,這就是天地運行的規律。但如果飲食習慣不正常,胃氣無法正常運作,脾氣也不能有效轉化食物,氣血就會向下流動,影響肝腎功能,導致土、木、水三種元素混亂,濕氣積聚在小腿,引起浮腫和疼痛。這種症狀,在晉代蘇敬的記載中,被稱為「腳氣」。
對於這種疾病的治療,建議每天早上可以吃飽,中午少吃,晚上則完全不吃,這樣可以避免傷害脾胃的營運能力,保持身體的自然節奏。因為夜晚進食,血液和氣血會在陰道中淤積,增加腫痛的情況。古代人很少有這種疾病,但自從晉朝南遷後,許多貴族和士人都開始出現這種症狀。在唐朝開放邊境後,許多軍人前往南方駐守,當地氣候潮濕,霧氣彌漫,如果不適應當地環境,就很容易染上這種疾病。然而,關西和河北地區的人,卻很少出現這種症狀。《外臺祕要總錄》也提到,江南和嶺南地區的居民,比較容易有這種疾病。這是因為當地環境潮濕,容易對下肢造成傷害。因此,在制訂治療方案時,必須根據當地環境和飲食習慣來調整。
然而,現在的環境已經不同,沒有那麼潮濕,而且人體皮膚的毛孔比較緊緻,外界邪氣不易侵入。但為什麼還是有人會有這種疾病呢?這可能是因為他們飲食過量,特別是攝取了太多乳酪、醇酒等含有濕氣的食物,加上生活過於奢靡,導致濕氣積聚在下肢,氣血無法溫暖它們,所以才會出現腫脹和疼痛。這是由於飲食引起的濕氣向下流動所致,不能與南方的潮濕環境相提並論。因此,我們應該根據當地的地勢高低和飲食習慣,制定兩種不同的治療方法:一種是針對當地環境的濕氣,另一種是針對飲食引起的濕氣。根據病情選擇合適的藥物進行治療,才能避免疾病的困擾,符合孫子所說的「醫者、意也,隨時增損,物無定方」的原則。
3. 北方腳氣治驗
中書黏合公。年四旬有餘。軀幹魁梧。丙辰春。從徵至揚州北之東武隅。腳氣忽作。遍身肢體微腫。其痛手不能近。足脛尤甚。履不任穿。跣以騎馬。控兩鐙而以竹器盛之。以困急來告。予思內經。有云。飲發於中。胕腫於上。又云。諸痛為實。血實者宜決之。以三稜針數刺其腫上。
血突出高二尺余。漸漸如線流於地。約半升許。其色紫黑。頃時腫消痛減。以當歸拈痛湯重一兩半服之。是夜得睡。明日再服而愈。本草十劑云。宣可去壅。通可去滯。內經云。濕淫於內。治以苦溫。羌活苦辛。透關節而勝濕。防風甘辛。溫。散經絡中留濕。故以為主。水性潤下。
升麻、葛根苦辛平。味之薄者陰中之陽。引而上行以苦發之也。白朮苦甘溫。和中勝濕。蒼朮體輕浮。氣力雄壯。能去皮膚腠理間濕。故以為臣。夫血壅而不流則痛。當歸身辛溫以散之。使血氣各有所歸。人參甘草甘溫。補脾胃。養正氣。使苦劑不能傷胃。仲景云。濕熱相合。
肢節煩疼。苦參、黃芩、知母。茵陳苦寒。乃苦以泄之者也。凡酒製炒以為因用。治濕不利小便。非其治也。豬苓甘溫平。澤瀉鹹平。淡以滲之。又能導其留飲。故以為佐。氣味相合。上下分消其濕。使壅滯之氣得宣通也。
【當歸拈痛湯】,治濕熱為病。肢體煩疼。肩背沉重。胸膈不利。下疰於脛。腫痛不可忍。
甘草(炙),茵陳蒿(酒炒),酒黃芩,羌活(各半兩),防風,知母(酒洗),豬苓(去皮),澤瀉,當歸身(各三錢),苦參(酒洗),升麻,黃芩(炒),人參,葛根,蒼朮(各二錢),白朮(一錢半)
上㕮咀。每服一兩。水二盞半。先以水拌濕。候少時煎至一盞。去渣。溫服。食前。待少時。美膳壓之。
白話文:
[北方腳氣治療經驗]
中書黏合公,年齡超過四十歲,身材魁梧。在丙辰年的春天,他隨軍征伐至揚州北部的東武角落,突然間腳氣發作,全身四肢微腫,疼痛到手都不能碰觸,尤其小腿部分更是嚴重,甚至無法穿上鞋子,只好赤腳騎馬,將雙腳放在馬蹬上,並用竹製容器承託著,因爲痛苦緊急前來求診。
我想起《內經》中提及,體內溼氣過盛會引發腫脹,又說各種疼痛都是實證,血液過實則應該通過放血來治療。於是,我用三棱針在腫脹部位數次刺入。
鮮血噴射出高度超過兩尺,漸漸像細線般流到地上,大約流出半升左右,顏色呈紫黑色。不久,腫脹與疼痛都明顯減輕。之後,我讓他服用當歸拈痛湯,劑量爲一兩半,當晚他就能安然入睡,隔天再服一次後,病情完全康復。
《本草十劑》中說,宣可去壅,通可去滯,《內經》也提到,體內溼氣過盛,應該使用苦溫藥物來治療。羌活苦辛,能穿透關節驅除溼氣;防風甘辛溫,能散去經絡中滯留的溼氣,因此將兩者作爲主要藥材。水性向下滲透。
升麻、葛根味道苦辛平和,屬於陰中之陽,可以引導藥性向上,利用苦味發汗。白朮苦甘溫,能調和中焦,驅除溼氣;蒼朮體輕浮,力氣雄壯,能去除皮膚肌肉間的溼氣,因此將它們作爲輔助藥材。血液淤積不流動則會產生疼痛,當歸身辛溫,能散開淤血,讓血氣各有所歸。人參、甘草甘溫,能補脾胃,養正氣,避免苦味藥劑傷害胃部。張仲景說,溼熱結合,會導致肢體關節疼痛難忍。苦參、黃芩、知母、茵陳等苦寒藥材,能泄熱去溼。這些藥材通常會經過酒制炒制,用於治療溼氣。如果不利尿,就不是正確的治療方法。豬苓甘溫平,澤瀉鹹平,味道淡薄,能滲溼,同時導出體內滯留的水分,因此作爲佐藥。這些藥材的味道相互配合,從上下兩方消解溼氣,使淤塞的氣得以宣通。
【當歸拈痛湯】,用於治療由溼熱引起的疾病,如肢體關節疼痛,肩背沉重,胸膈不適,下肢腫痛無法忍受。
甘草(炙)、茵陳蒿(酒炒)、酒黃芩、羌活(各半兩)、防風、知母(酒洗)、豬苓(去皮)、澤瀉、當歸身(各三錢)、苦參(酒洗)、升麻、黃芩(炒)、人參、葛根、蒼朮(各二錢)、白朮(一錢半)。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末,每次服用一兩,用水兩盞半,先用水拌溼藥材,等待片刻後煎煮至一盞,去掉殘渣,趁溫服用,飯前服用,稍後享用美味的食物來壓住藥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