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生寶鑑》~ 卷二十一 (8)
卷二十一 (8)
1. 抑舉辨
假令高者抑之。非高者固當抑也。以其本下而失之太高。故抑之而使下。若本高何抑之有。
假令下者舉之。非下者固當舉也。以其本高而失之太下。故舉之而使高。若本下何舉之有。
白話文:
[抑制與提升的辨析]
如果某物處於過高的位置,我們應當將它抑制下來。這並不是說所有處在較高位置的都必須被抑制,而是因為原本應該在較低的位置,卻因某些原因昇得太高,所以我們抑制它,讓它回到較低的位置。如果本來就處在低位,又有什麼可以抑制的呢?
同樣的,如果某物處於過低的位置,我們應當將它提升起來。這並不是說所有處在較低位置的都必須被提升,而是因為原本應該在較高的位置,卻因某些原因降得太低,所以我們提升它,讓它回到較高的位置。如果本來就處在高位,又有什麼可以提升的呢?
2. 用藥用方辨
仲景治表虛。制桂枝湯。桂枝味辛熱發散。助陽體輕。本乎天者親上。故桂枝為君。芍藥、甘草佐之。陽脈澀。
陰脈弦。法當腹中急痛。仲景制小建中湯。芍藥味酸寒。主收補中。本乎地者親下。故芍藥為君。官桂、甘草佐之。一則治表虛。一則治裡虛。各言其主用也。後之人用古方者。觸類而長之。則知其本而不至於差誤矣。
白話文:
張仲景治療表層虛弱的情況,制定了桂枝湯這個處方。桂枝的味道辛辣且性質溫熱,有助於散發,它的性質較輕,因為它本來就是屬於自然界中的天空部分,所以桂枝在這個處方中擔任主要的角色。而白芍和甘草則作為輔助的角色。如果陽脈出現滯塞,陰脈呈現緊繃,按照規律,應該會有腹部劇烈疼痛的情況。因此,張仲景制定了小建中湯。白芍的味道酸冷,主要功能是收斂和補充中氣,因為它本來就是屬於自然界中的大地部分,所以在這個處方中,白芍擔任主要的角色,而肉桂和甘草則作為輔助的角色。一個處方用於治療表層虛弱,另一個則用於治療內裡虛弱,各自都有其主要的使用目的。後世的人在使用古方時,應該根據類別進行擴展理解和應用,這樣才能理解其根本,避免出錯。
3. 藥味專精
至元庚辰六月中。許伯威五旬有四。中氣本弱。病傷寒八九日。醫者見其熱甚。以涼劑下之。又食梨三四枚。傷脾胃。四肢冷。時昏憒。請予治之。診其脈動而中止。有時自還。乃結脈也。亦心動悸。呃噫不絕。色青黃。精神減少。目不欲開。倦臥惡人語。予以炙甘草湯治之。
成無己云。補可去弱。人參大棗。甘。補不足之氣。桂枝、生薑、辛。益正氣。五臟痿弱。榮衛涸流。濕以潤之。麻仁、阿膠、麥門冬、地黃之甘。潤經益血。復脈通心。加桂枝。人參。急扶正氣。減生地黃。恐損陽氣。銼一兩服之。不效。予再思脈病對。莫非藥陳腐而不效乎。
再於市鋪選嘗氣味厚者。再煎服之。其病減半。再服而愈。凡藥昆蟲草木。生之有地。根葉花實。採之有時。失其地。性味少異。失其時。氣味不全。又況新陳不同。精粗不等。倘不擇用。用之不效。醫之過也。內經云。司歲備物。氣味之專精也。修合之際。宜加意焉。
白話文:
在元朝至元年間的庚辰年六月中旬,許伯威先生當時五十四歲,他本身的體質就比較虛弱。不幸得了傷寒病,持續了八九天。醫生看到他的病情發燒嚴重,於是使用了冷性藥材來治療,並讓他吃了三到四個梨子,結果導致他的脾胃受損。出現了四肢冰冷,時常昏沉的症狀,於是請我為他治病。我診斷他的脈搏跳動中時有停頓,然後又自行恢復,這就是所謂的結脈。同時他還有心悸,不斷打嗝,臉色呈現青黃色,精神狀態明顯下降,眼睛不想睜開,疲倦只想躺著,且不喜歡聽人說話。我決定用炙甘草湯來為他治療。
成無己先生曾說過,補品可以改善體弱的情況。像人參和大棗,甘味,可以補充身體不足的氣。桂枝、生薑,辛味,可以增強身體的正氣。當五臟機能衰弱,血液循環不良,應該用滋潤的藥物來調理。如麻仁、阿膠、麥門冬、地黃等甘味藥材,可以滋潤經絡,增強血液,恢復脈搏,通暢心臟。再加上桂枝和人參,迅速補充正氣,但要減少生地黃的用量,以免損傷陽氣。製成一兩的藥量讓他服用。但效果不顯著,我再次思考脈象和病情,難道是藥材陳舊或品質不好導致療效不佳?
於是我再次到市場上挑選氣味濃厚的新鮮藥材,重新煎煮讓他服用,病情果然減輕了一半,再服用一次後病情完全康復。藥材,無論是昆蟲還是草木,都有其生長的特定環境。藥材的根、葉、花、果,都有其採摘的最佳時節。如果生長環境不適合,藥材的性味就會有所不同;如果採摘時間不恰當,藥材的氣味就不夠純正。更何況新老藥材不同,精細和粗糙的品質也不一樣,如果不慎選,用藥效果不佳,這是醫生的責任。《內經》提到,根據季節準備藥材,就是要專注於藥材的氣味品質。在製作藥材的時候,我們應當更加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