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天益

《衛生寶鑑》~ 卷二十二 (2)

回本書目錄

卷二十二 (2)

1. 病有遠近治有緩急

徵南元帥不潾吉歹。辛酉八月初三戌時生。年七旬。丙辰春東征。南迴至楚丘。諸路迎迓。多獻酒醴。因而過飲。遂腹痛腸鳴。自利日夜約五十餘行。咽嗌腫痛。耳前後赤腫。舌本強。涎唾稠黏。欲吐不能出。以手曳之方出。言語艱難。反側悶亂。夜不得臥。使來命予。診得脈浮數。

按之沉細而弦。即謂中書黏公曰。仲景言下利清穀。身體疼痛。急當救里。後清便自調。急當救表。救里四逆湯。救表桂枝湯。總帥今胃氣不守。下利清穀。腹中疼痛。雖宜急治之。比之咽嗌。猶可少待。公曰。何謂也。答曰。內經云。瘡發於咽嗌。名曰猛疽。此疾治遲則塞咽。

塞咽則氣不通。氣不通則半日死。故宜急治。於是遂砭刺腫上。紫黑血出。頃時腫勢大消。遂用桔梗、甘草、連翹、黍黏、酒製黃芩。升麻。防風等分。㕮咀。每服約五錢。水煮清。令熱漱。冷吐去之。咽之恐傷脾胃。自利轉甚。再服涎清腫散。語言聲出。後以神應丸辛熱之劑。

以散中寒。解化宿食。而燥脾濕。丸者、取其不即施化。則不犯其上熱。至其病所而後化。乃治主以緩也。不數服。利止痛定。後胸中閉塞。作陣而痛。予思靈樞有云。上焦如霧。宣五穀味。熏膚充身澤毛。若霧露之溉。是為氣也。今相公年高氣弱。自利無度。致胃中生髮之氣、不能滋養於心肺。

故閉塞而痛。經云。上氣不足。推而揚之。脾不足者。以甘補之。再以異功散甘辛微溫之劑。溫養脾胃。加升麻、人參上升。以順正氣。不數服而胸中快利而痛止。內經云。調氣之方。必別陰陽。內者內治。外者外治。微者調之。其次平之。勝者奪之。隨其攸利。萬舉萬全。

又曰。病有遠近。治有緩急。無越其制度。又曰。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此之謂也。

白話文:

內容如下:

徵南元帥不潾吉歹,於辛酉年的八月初三,在戌時出生。他今年已經七十歲了。在丙辰年的春天,他率軍東徵,回程途中經過楚丘,各地的人們歡迎他,獻上了許多酒。因為過量飲酒,他開始感到腹痛與腸鳴,每天大概要拉肚子五十多次,而且咽喉腫痛,耳朵前後紅腫,舌頭活動困難,口水變得濃稠且黏,想吐卻吐不出來,只能用手幫助才能吐出,說話變得艱難,身心感到煩悶混亂,晚上無法入睡。他派人來請我去診治,我檢查後發現他的脈搏浮動且頻繁。

進一步按壓檢查,脈象轉為沉細且帶有弦狀。我告訴中書黏公,根據張仲景的說法,如果病人出現下痢清稀,身體疼痛的情況,應該先救治裡,這樣下痢自然會停止,再來治療表證。救治裡用的是四逆湯,救治表則使用桂枝湯。總帥現在胃氣衰弱,下痢清稀,腹痛,雖然需要緊急治療,但比起咽喉的問題,可以稍微等待一下。

黏公問我為什麼,我回答說,根據《內經》的記載,咽喉部位的疾病被稱為猛疽,這種疾病如果治療延遲,會導致咽喉堵塞。

咽喉堵塞會阻礙氣息流通,一旦氣息不通,半天之內就會死亡。所以咽喉的問題必須立即處理。於是,我馬上進行針灸,從腫脹處引出血,一會兒後,腫脹顯著減輕。接下來我使用桔梗、甘草、連翹、黍黏、黃芩(用酒炮製)、升麻、防風等藥材,等量混合,研磨成粉,每次服用約五錢,用水煎煮,趁熱漱口,然後吐掉,避免吞下以免傷害脾胃。他服用後,口水變得清澈,腫脹消散,語言能力恢復。之後,我讓他服用神應丸,這是一種辛辣且溫熱的藥物,可以散除體內的寒氣,分解宿食,並乾燥脾臟濕氣。丸狀藥物不會立即消化,因此不會影響上部的熱症,等到到達病變部位才開始發揮作用,這是為了緩慢地治療主要病症。他只服用了幾次,腹瀉和疼痛就停止了。

然而,他後來出現胸口閉塞,陣陣疼痛的症狀。我思考《靈樞》中提到的理論:上焦像霧一樣,宣導五穀的味道,滋潤皮膚,滋養全身,使毛髮光澤,就像霧露的滋潤,這是氣的作用。現在,總帥年紀已高,氣力虛弱,由於無限制的腹瀉,導致胃中的生髮之氣無法滋養心肺,因此胸口閉塞且疼痛。根據《內經》的說法,上部氣力不足,應當提升和鼓舞;脾臟不足,應用甘甜的藥物補充。我再次讓他服用異功散,這是一種甘甜、辛辣、微溫的藥物,溫暖並滋養脾胃,並加入升麻和人參以提升正氣。服用幾次後,他感到胸口舒暢,疼痛消失。

《內經》指出,調理氣血的方法必須區分陰陽,內部的問題需內部治療,外部的問題需外部治療,輕微的病症需調整,較嚴重的病症需平衡,極度嚴重的病症需控制,選擇最有利的方法,這樣就能確保萬無一失。

此外,《內經》還提到,疾病的發生有遠近之分,治療有緩急之別,不能超越既定的規範。它也說,病情急迫時應先治標,病情緩和時再治本,這就是其中的道理。